巴黎网球场影像美术馆《戴安•阿勃丝摄影作品回顾展》

来源 :艺术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4217697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纪实摄影最重要人物之一,Diane Arbus (戴安•阿勃丝)48岁就离开了人世。1971年7月26日,她穿戴整齐地爬入浴缸中,用一把刀片割开了自己的双腕。一年以后,纽约MoMa美术馆举办了她的个人回顾展,趋之若鹜的人群在美术馆前排起了长龙对。展览共计25万余人参观。此后,戴安•阿勃丝的个人回顾展巡回了美国各个角落。
  她的作品经常和她的自杀事件相提并论,仿佛这个绝望的举动是因为她长期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下创作造成的。这个武断的宿命言论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她大量的作品确实非常令人不安。法国等到她逝世40年后才第一次展出她的个人回顾展。谁没有耳闻过这个纽约女人和她所揭露的美国边缘人社会?直到自杀的那一天,她都在探索看似平庸的人群背后的谜。她众多的名作中,最家喻户晓甚至启发了一批艺术家创作的有穿着白丝袜的双胞胎小姐妹(图1),顶着发圈的男人(图 2),和病态的男孩拿着颗塑料手雷站在纽约中央公园(图3)。巴黎网球场(Jeu de Paume)影像美术馆选出并展览的200张摄影作品正是向她的传奇故事致敬。这场回顾展聚集了她艺术生涯的精华:震撼的力作、鲜少示众的稀有摄影作品、以及部分从未公布的工作笔记和私人日记。
  许多由戴安•阿勃丝记录下的珍贵一刻,我们几乎在其它地方从未见过: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亲密的搂着他的夫人;上世纪美国性感偶像Mae West在加州未施粉脂;两张关于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代表作《裸者与死者》)的照片,一张他正抓紧自己的裤裆(此照片曾登上《纽约时报》),另一张相对正常一些;电影圈姐妹花莉莉安和多萝西•吉许(Lilian & Dorothy Gish)穿着裘皮大衣站在萧瑟的雪地中。从一个主流群体从未表现过的角度重新去发现这些已成为时代符号的大明星,就像戴安•阿勃丝曾在一封信里写到的《A photograph is a secret about a secret. The more it tells you the less you know.(照片是附着在一个秘密上的秘密,它揭示的越多,你知道的反而越少。) 》
  除了知名人士肖像,戴安•阿勃丝更广为人知的是她对社会边缘人主题的探索:裸体主义者、变性人、同性恋者、畸形人、流浪汉、智障患者、贫民窟早熟的孩子们都是她镜头下的珍宝。回顾展作品数量的庞大和主题的深刻性让参观者更加努力的去解读视觉语言下隐藏的一种涵义、一条暗示、和一个躁动的年代。虽然展出的作品创作时期分散、作品主题各异,巴黎Jeu de Paume影像美术馆采用统一别致的白框装裱。于是,两层展厅合计近1600平方米的空间里挂满了个体内容迥异却整体风格协调的200件作品。只有一个主题是单独展出的——戴安•阿勃丝自杀前最后的创作——智障患者系列(图4)。这个布展格局与其2005年伦敦回顾展《Revelations / 启示》一致。展览的终点展厅相对私隐,陈列戴安•阿勃丝的各种生活点滴:日记、笔记、照相机、出版物、联系表⋯⋯总之一切能够交代这个天生纪实摄影家的背景情况和工作历程的物品。
  戴安•阿勃丝是美国上流社会的一个反骨,出生在一个犹太富商之家,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受够了所谓的主流社会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并在回忆录中轻描淡写的说这“有点淘气”;她拿着禄莱开始“扫街”并由发现用纪实手段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其实能将现实更恶化;她对“雕塑般的身体”的热爱;她起初靠和丈夫Allen拍摄时装为生,完全不拘一格;当然还有她对一切事物的不确定性、她所留下的各种形式的痕迹、和她最终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的神秘性。从展览开端由戴安•阿勃丝表现出的视觉冲击,到展览尾声回归到她本人的品读,她的传奇色彩似乎更加强烈。
  她在1939年对柏拉图研究的论文里写到《我能看到平凡事物的美》。作为20世纪60-70年代对美国社会主流圈和边缘人物两面性的时代见证人,戴安•阿勃丝发掘出多个亿写入历史的社会符号。然而这令人骄傲的事实丝毫不能改变她脆弱的本质,就像她在日记中写的——《我觉得时刻被长眠的阴霾围绕》。
  
  戴安•阿勃丝的9个日子
  1923——3月14日年生于美国纽约,于1941年(18岁)嫁给摄影师Allan Arbus。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从小就游遍欧洲并就读于全球教育联盟菲尔德斯顿文化伦理学院(Ethical Culture School)。
  1941——她的丈夫送给她一台照相机,从师于美国摄影大师贝伦尼斯•阿博特(Berenice Abbott)。
  1945——生下第一个女儿。一年以后与丈夫开始合作摄影,拍摄时装。
  1956——开始师从莉赛特•莫德尔(Lisette Model),并找到了她的拍摄题材:“我要拍邪恶的东西”。抑郁症开始严重,与丈夫解除了工作伙伴关系。
  1962——使用禄莱ROLLEIFLEX 6x6。开始拍摄侏儒和巨人,在年底拍摄裸体主义者。
  1964——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她的7幅作品。开始拍摄演艺名人。
  1966——在纽约MoMa美术馆《新纪实》摄影展展出(3人联展),成为众人焦点。
  1970——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了20件她的摄影作品。戴安•阿勃丝为《纽约时报》儿童时尚拍摄并开始搜索媒体摄影作品,为MoMa美术馆研究课题。
  1971——拍摄智障患者系列。7月26日在家中自杀。
  
  《Diane Arbus / 戴安•阿勃丝》
  2011年10月18日-2012年2月5日
  巴黎网球场影像美术馆
  巴黎八区协和广场1号
  www.jeudepaume.org
其他文献
时至2011年11月19日,北京秋拍“中国书画”的前段大幕已经落下,行业内外的各种评论都说今年的秋拍形势严峻,市场下挫。但比较前十名的成交结果(参照下表),除了稍早些香港苏富比的“明永乐青花瓶”、“清乾隆粉彩瓶”和中国嘉德的“王翚(清代)唐人诗意手卷”,中贸圣佳的“王时敏(清代)仿各家山水册页”分列相应座次以外,近现代中国画的成交价格仍然夺目。在新的成交记录背后,笔者也认定拍卖市场的“岔路口”已经
期刊
近几年拍场上的高价玉器,几乎都是全盘的“清代宫廷御制”。更准确说,是乾隆时期精美绝伦的代表作。然而,回顾市场沉浮,玉器收藏的重心由高古玉器转移到明清玉器,是近20年来的大转变。    古玉 由极盛走向沉寂   传统玉器收藏体系本是以“古玉”为主流。“古玉”是一门难度很高的学问。新的出土报告至今仍源源不断地发表。然而,今天在研究2000多年前的历史与工艺时,仍有许多迷团,不少脉络有待后人整理探讨。由
期刊
除了欣赏玉器成品,这里或许还有必要从玉料的形成过程、产地以及颜色的方面,做简略梳理,并对治玉方法和玉石养生有所了解。    山料、山流水和子玉  按形成过程,玉料可以分为山料、山流水和子玉(籽料)。  山料是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玉矿。大小不一,呈棱角状,表面粗糙,断口参差不齐,玉石内部质量难以把握,质地常不如子玉。但山料是各种玉料的母源,同时也是玉石的主要来源。不同的玉石品种都有山料,如白玉山料、青白
期刊
无论天然玉料,还是人工玉器,玉,在中国人眼里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比如我们用“冰清玉洁”来形容一个人的高尚纯洁;比如把一些赏心悦目的女孩称之为“玉女”;比如成语中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千古名句;比如把办成一件好事说成“玉成”此事,等等。  这份对玉的膜拜,从古至今,从未间断。我们祖先佩玉的历史其实非常久远,红山、良渚、殷墟等早期文化中均有佩玉
期刊
摘 要:“音乐分析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名称,2009年10月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的“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于这方面问题的关注呈不断上升趋势,学者们对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了更加深入与细致的研究。有感于此间众多理论学者的创造性学术成果,回顾学习经典文献的同时,希望通过本篇导读为更多的致力于本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有识之士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进而使这一学科得到更大的发
期刊
2011年11月5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一个反映世界著名时尚品牌设计历程与特色的展览:“法国设计先锋与艺术大师们的对话”正式对公众开放。  本次展览由香奈儿协助、当代艺术界知名策展人尚路易弗蒙(Jean-Louis Froment)策划。400多件展品从世界各地汇集在一起,包括油画、素描、照片、影像短片、雕塑、手稿以及时装设计、香水珠宝等。这些珍贵展品有些来自私家珍藏,有些来源于世界各地的国家级博
期刊
摘 要:“琴歌”是中国古老的艺术歌曲形式。从《诗经》到《乐府诗集》,从《琴史》到《白石道人歌曲》,琴歌随着中国音乐的历史流动着、交融着、回荡着。琴歌艺术作为中国声乐艺术的重要形式被传承下来。随着西方艺术的传入,中国琴歌艺术也在不断更新与自我发展,它借西方传入的艺术歌曲的形式,在近当代不断发展、更新,大量作曲家借用中国古代诗词,运用西方作曲技法,融合美声演唱方法,发展成了新的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形式。
期刊
美国市场缓过气儿来,保值大师作品受亲睐,现代艺术大放异彩  2011年度法国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共计68079名参观者,FIAC在10月23日周日晚间结束,对大多数画廊来说,交易非常可观。  2011年度第38届法国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FIAC)成功落下了帷幕。来自21个国家共168间画廊在艺博会上展出,5天内(1天业内开放日+4天公众展)吸引了近70000名来自全球各地的参观者,证明本届FIAC的
期刊
地方文化名片风潮兴起  2011年11月5日下午,由何桂彦策划,殷双喜任学术主持的“清晰的地平线——1978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展在寺上美术馆开幕,主办方位于北京顺义区。  展览以中国当代雕塑史发展脉络为基础,共展出了包泡、隋建国、徐冰、傅中望、展望、梁硕等54位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展览试图在梳理中国当代雕塑三十年发展史同时探索当代雕塑未来发展的新的可能性。  除了展览,这也是寺上美术馆
期刊
摘 要:在全球經济一体化的当下,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使文化进化论的影射和文化一体化的趋同在文化领域中拧绳交织,结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背后的整块幕布。在满族音乐日渐消弭的现状背后,除了共知的原因外,还在于以政府官员为重的文化行政管理阶层、专家学者为主力的研究阶层和以“局内人”自居的大众阶层。三者在满族音乐事象的传承参与中,所持的理念和立场各有偏重,使现实的传承研究成果仅流于平面化的分析和深度匮乏的叙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