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教材 实现多维目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uc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大多是固定甚至刻板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解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教材解读要有度,若解读过多、过细,那么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就会狭小,只能实现单一的知识目标。教师应深度解读教材,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进而实现多维教学目标。
  [关键词]深度解读;多维目标;找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33-01
  一、问题思考
  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的例题插图呈现了厨房装修的墙面和地面(如图1)。部分教师认为,教材这样设计难度稍大,且要求学生从全局着手发掘规律,在教学实践中难以奏效,尤其会让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无所适从。为此,有必要重构教材、降低难度。
  笔者认为,教材出示墙面和地面组图,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消减只是在数字符号中找规律的单调枯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规律类题目具有趣味性、探秘性和刺激性,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主动性较强。那么,教学这类题目时是否要假借一连串特征分明的图形来体现周期后再进行新授课?待学生成功发现规律后,该如何设计教学,以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完成多維教学目标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教材进行了深度解读,并上了一节“试水课”,现将课堂实录整理如下。
  二、课堂教学
  1. 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一组图形“■”,并提问:“这组图形的排列是否有规律?如果有,是什么规律?后面接下来会出现什么图形?前面呢?”
  这样引入,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从前、后两个方向推理,能够传递“观察标准不同,规律可能不同”的观点,为新授课奠基。
  2. 找出规律
  教师出示另一组图形“■”,并提问:“这一组图形共展示了三个单元组图,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之间哪些元素发生了变化?待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利用Flash动画演示变化过程:将第一单元的第一个图形(圆)挪到最后一个图形(五角星)后,其余图形依次递进,得到第二个单元的图形,着重表现出“移位”的轨迹以及“逐级递进”的变化。教师继续追问:“谁来说明第二个单元的图形是怎样演化成第三个单元的图形的?你认为第四个单元的图形元素该怎样排放?”(口头总结并板书:像这样通过逐步有序移位得到新单元的排列方式,我们称之为“演化规律”)
  
其他文献
[摘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很多学生在运用计算方法进行运算时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数缺形时少直观”, 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为例,借助直观图形,从形的角度刻画描述数运算的意义,能够把计算背后的道理以一种清晰简洁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轻松理解算理。  [关键词]以形助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多样化;算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推理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这两种推理的功能虽各不相同,但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数学推理反映的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主要的数学方法。不管是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修订稿中,推理都是核心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渗透演绎推理思想,培养学生的合情
[摘 要]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应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究如何设计课堂提问的策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提问 追问 插问 设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27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发挥自身
[摘 要]高效课堂定然是学生热情参与的课堂,在此类课堂中,学生善于发问、提问、质问。要构建此类理想的课堂,教师的信赖与激励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设问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思考空间,并激励学生,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乘法口诀;高效课堂;设问;激励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49-01  乘法是加数相同的加
前测,就是教学之前的测试。通过对前测产生的数据分析,能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准确了解学生的思维误区。前测,是教学预设的“奠基石”,是教学行为的“风向标”,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有效地运用前测,能为课堂教学创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境界。  缘起——“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教学困惑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承接了一堂县级教研活动的展示课,上课内容为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这是一堂典型的概念课,
[摘 要]公因数是一个复合概念,要建立这个概念的清晰表象,必须借助直观。为了让学生感知公因数的产生必要和生成过程,教学时一般由“密铺”操作引入,但是,此活动一旦拿捏不准,就会造成直观过度,想象不足的弊病。以两位教师的“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为例,探讨不同的操作活动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操作活动;想象空间;公因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摘 要]理解方程的意義,掌握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问题的基础。在解决方程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剖析学生错误的成因,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实践中反思提炼。实践证明,“先把负的变成正的”“能算的要先计算”这两句话可帮助学生轻松解决方程问题。  [关键词]方程;两句话;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44-02  一、错题
[摘 要]“被除数等于除数与商的积加余数”是小学数学中的基础知识。然而,对于此“约定俗成、亘古不变”的结论,教师教学时是直接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自由探究呢?为了体现教学的价值,教师应该注重从具体的情景中抽取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直抵数学的本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关键词]反思 问题 数学本质 被除数 除数 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
学生在生活中已接触过有关物体轻重的问题,但由于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形象,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借助工具来感知,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必须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日前,我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张锡义执教“千克的认识”一课,感受颇深,现撷取其中精彩的教学片断与大家共享。  一、游戏导入,感知物体轻重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拿出两个同样规格的盒子,大小一样,但轻重不一样)
发散性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或者是辐射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这是一种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它不拘泥于常规,能突破思维定式、冲破固定模式,在解决问题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议、一题多解的训练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方式。  一、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是指每一组题中,每道题的内容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