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南新密打虎亭汉代画像石墓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座重要墓葬遗迹,此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装饰豪华,墓室内主要雕刻有300多平方米的石刻壁画,壁画雕刻精美,内容丰富,对研究我国汉代雕刻艺术、绘画艺术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生活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打虎亭 画像石墓 人物画 简朴 粗犷 率真
一、概述
河南新密打虎亭汉代画像石墓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座重要墓葬遗迹,此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装饰豪华。墓室内有300多平方米的石刻壁画,其面积之大、保存之完整,在全国都属罕见。壁画内容有表现墓主人日常生活情景的风俗人物画,还有表现墓主人臆想死后升天成仙的天界画,这些壁画对研究我国汉代雕刻艺术、绘画艺术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生活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下面我们以石刻人物画为主要对象具体分析一下它的表现内容和艺术特色,以期对我们今天的研究和创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二、远古的百味人生——画像石人物图像分析
画像石墓的人物画主要集中在墓室的前室甬道、前室、中室甬道、南耳室、东耳室和北耳室,主要内容有迎宾图、车马图、庖厨图和宴饮图等,(中室和后室据考古发掘证明,四壁和穹顶曾经绘有精美的彩色木板壁画,但由于时间久远,壁画和木板早已损毁殆尽)。石刻人物画像的主要雕刻手法以浅减地浮雕和线刻为主,上述各室的人物画像大部分是以这两种手法综合完成的。
(一)迎宾图分析
迎宾图主要位于前室甬道、前室和中室甬道,前两个地方雕的是男主人迎宾图,后者雕的是女主人迎宾图。前室甬道东西两壁分别雕刻有一幅人物画,每幅图上都雕刻有三个身材高大的男子形象:东壁的这幅画高1.08米,宽0.94米,人物布局为两站一跪;西壁的这幅为画高1.12米,宽0.84米,三个人物呈站立姿势。这两幅画中的人物大都头戴平顶帽,身着肥胖宽袖长袍,人物形象简练概括,神态生动传神。前室东西两壁也分别雕刻有四幅人物画像,东壁的南北两幅大小分别为1.03米×1.55米(高×宽)和1.04米×1.56米:前者画中共三人,两人抬壶,一人提箱,似向男主人送礼;后者画中三人一人执长柄篲,一人执盘,一人回首作迎宾状。西壁的南北两幅大小分别为1.05米×1.55米和1.05米×1.55米:前者画中有四人,前后两两交谈,表现出主宾行进过程中的亲密状态;后者也刻绘了四个人,几案后坐两人,案前有两人在向坐着的人送灯盏,几案旁还雕刻了一大两小三只狗,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女主人迎宾图雕刻于中室甬道的东西两侧,两幅图像大小分别为0.82米×1.23米(高×宽)和0.83米×1.23米。东壁的这幅雕刻了三个头梳发髻或插簪或扎绸带的女性,她们身着贴身上衣,腰束长裙,宽袖长袍。前面两人侧身回首,后面一人紧随其后,好像女主人引导女宾客向室内行进。西壁的这幅也雕刻了三个类似的女性形象,但姿态与前者相异,画面展示了女主人和女宾客之间交换礼品的场景。
(二)车马图分析
车马图雕刻于南耳室甬道两侧和南耳室四壁的中上部,描绘了墓主人家喂养牲口、停放车辆和车马用具管理的生活场景。在甬道的东西两壁上分别雕刻了0.56米×1.2米(高×宽)和0.56米×1.38米两幅壁画。东壁的这幅雕刻了五个人物和三匹马;西壁雕刻了一幅车马出行图,画中间是一辆带伞盖的轺车,车上一御马者,马前一牵马人,车后站立三人,躬身拱手作送行状,把主人即将乘车出行的情形刻画得淋漓尽致。值得注意的是车上没有坐墓主人,车两侧也没有雕车轮,这在同时代乃至之后的墓葬中还属少见,究其原因,还值得我们进一步进行探究。南耳室内的东南西北四壁分别雕刻了0.88米×2.7米(高×宽)、0.82米×1.8米、0.86米×2.66米和0.82米×1.47米四幅规模更大的车马图。四幅图的构图大体相似,都分上下两部分,分别雕刻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车辆、人群、马牛羊和鸡禽等小动物。图中人物有的在井边打水饮牛、有的在修车、有的在喂马、有的在铡草,画中还有小猴蹲于拴马桩上,鸡鸭在地上觅食,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趣。这些图中的车辆也都没有雕刻车轮,是困扰我们的一个待解谜题。南壁墙上雕刻了一幅地主向佃农收租图,画中的地主、佃农、交租人、收租人、粮仓、以及搭弓射鸟的小孩形象都刻画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南耳室甬道口东侧的北壁上雕刻了一幅车马管理图,真实地描绘了当时墓主人家车马用具储藏管理的生活情景。
(三)庖厨图分析
在东耳室甬道两壁和东耳室西南东北四壁的中上部,分别雕刻了0.7米×0.78米(高×宽)、0.7米×0.82米、0.92米×0.46米、1.84米×3.34米、0.9米×1.9米和1.96米×3.36米六幅规模宏大的庖厨图,图中生动地描绘了有关墓主人家蒸煮饭菜、酿酒、磨豆腐、饭菜端送等生活场景。甬道的南北两壁分别是两幅仆人端送饭菜的图像,南侧的这幅刻绘了大小近十人,北侧的这幅只有一人和屏风、案几、盆、盘等器具。西壁的这幅刻绘了众多碗、盆、盘、缸、案几等器具,器内形似盛满食物等待运送。重点是其他三壁,这三幅壁画构图上大致都分上中下三层,南壁的这幅主要描绘了佣人在酿酒、磨豆腐、切肉、烤肉等场景,场面宏大复杂,真切生动。东壁的这幅描绘了厨师在大锅炖肉、淘米煮米的场景。北壁的这幅描绘了厨师佣人在配料、杀鸡、剥鱼、炸蒸炖加工菜肴和将加工好的食物分类装盘的场面。东耳室的这些壁画是我国汉代画像石的精品之作,它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古人的生活情景,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的饮食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四)宴饮图分析
北耳室是象征墓主人宴请宾客的地方,在北耳室甬道东西两壁和北耳室南东北西四壁的中上部,分别雕刻了0.68米×1.68米(高×宽)、0.68米×1.7米、0.96米×0.56米、2.16米×4米、1.06米×1.97米和2.1米×4米等六幅规模宏大的宴饮图。甬道东壁的这幅刻绘了四个头梳发髻,身着长衣的侍女正在向室内端送东西。西壁的这幅刻绘了三个侍女和一直蹲着的狗,她们好像在往屋外撤换盘碗等物。北耳室甬道口东侧的南壁上刻绘了男女四个侍者在向室内转送食物的情景。精彩的地方还是在其他三壁,东壁的这幅主要刻绘了众多男女侍者在向宴饮处搬抬东西,运送食物的情景。北壁的这幅主要描绘了众多男女侍者在忙碌地分配食物并向几案上摆放的场面。西壁的这幅主要描绘了墓主人和众多宾客欢喜宴饮的场面,主人居于画面右侧中部,宾客坐在他面前过道的两侧,在主宾身边站立了众多侍者。北耳室的宴饮图场面再一次让我们体会到了东汉官僚地主阶级奢靡、气派的私人生活。
三、打虎亭画像石墓人物画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汉代的人物艺术,从目前的考古发现证明,无论是彩色壁画、画像石还是雕塑艺术,在人物精神状态的刻画方面都胜于前后其他时代,其简练概括、夸张变形的处理方法使作品展现出宽厚深沉的艺术气魄和粗犷率真的时代面貌,深为后人推崇和喜爱。打虎亭画像石墓中的人物壁画是汉代画像石人物画的精品之作,其场面之宏大,构图之复杂,内容之丰富为中原汉代画像石墓之首,在全国汉墓中也属佼佼者。研究其人物画作品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认识汉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更能让我们比较真实地认识到汉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状况,对于我们研究美术史以及人物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 安金槐.打虎亭汉墓[M].香港:香港国际出版社,1999
[2] 黄佩贤.汉代墓室壁画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3] 巫鸿.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牛金梁,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中国画教学。
关键词:打虎亭 画像石墓 人物画 简朴 粗犷 率真
一、概述
河南新密打虎亭汉代画像石墓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座重要墓葬遗迹,此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装饰豪华。墓室内有300多平方米的石刻壁画,其面积之大、保存之完整,在全国都属罕见。壁画内容有表现墓主人日常生活情景的风俗人物画,还有表现墓主人臆想死后升天成仙的天界画,这些壁画对研究我国汉代雕刻艺术、绘画艺术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生活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下面我们以石刻人物画为主要对象具体分析一下它的表现内容和艺术特色,以期对我们今天的研究和创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二、远古的百味人生——画像石人物图像分析
画像石墓的人物画主要集中在墓室的前室甬道、前室、中室甬道、南耳室、东耳室和北耳室,主要内容有迎宾图、车马图、庖厨图和宴饮图等,(中室和后室据考古发掘证明,四壁和穹顶曾经绘有精美的彩色木板壁画,但由于时间久远,壁画和木板早已损毁殆尽)。石刻人物画像的主要雕刻手法以浅减地浮雕和线刻为主,上述各室的人物画像大部分是以这两种手法综合完成的。
(一)迎宾图分析
迎宾图主要位于前室甬道、前室和中室甬道,前两个地方雕的是男主人迎宾图,后者雕的是女主人迎宾图。前室甬道东西两壁分别雕刻有一幅人物画,每幅图上都雕刻有三个身材高大的男子形象:东壁的这幅画高1.08米,宽0.94米,人物布局为两站一跪;西壁的这幅为画高1.12米,宽0.84米,三个人物呈站立姿势。这两幅画中的人物大都头戴平顶帽,身着肥胖宽袖长袍,人物形象简练概括,神态生动传神。前室东西两壁也分别雕刻有四幅人物画像,东壁的南北两幅大小分别为1.03米×1.55米(高×宽)和1.04米×1.56米:前者画中共三人,两人抬壶,一人提箱,似向男主人送礼;后者画中三人一人执长柄篲,一人执盘,一人回首作迎宾状。西壁的南北两幅大小分别为1.05米×1.55米和1.05米×1.55米:前者画中有四人,前后两两交谈,表现出主宾行进过程中的亲密状态;后者也刻绘了四个人,几案后坐两人,案前有两人在向坐着的人送灯盏,几案旁还雕刻了一大两小三只狗,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女主人迎宾图雕刻于中室甬道的东西两侧,两幅图像大小分别为0.82米×1.23米(高×宽)和0.83米×1.23米。东壁的这幅雕刻了三个头梳发髻或插簪或扎绸带的女性,她们身着贴身上衣,腰束长裙,宽袖长袍。前面两人侧身回首,后面一人紧随其后,好像女主人引导女宾客向室内行进。西壁的这幅也雕刻了三个类似的女性形象,但姿态与前者相异,画面展示了女主人和女宾客之间交换礼品的场景。
(二)车马图分析
车马图雕刻于南耳室甬道两侧和南耳室四壁的中上部,描绘了墓主人家喂养牲口、停放车辆和车马用具管理的生活场景。在甬道的东西两壁上分别雕刻了0.56米×1.2米(高×宽)和0.56米×1.38米两幅壁画。东壁的这幅雕刻了五个人物和三匹马;西壁雕刻了一幅车马出行图,画中间是一辆带伞盖的轺车,车上一御马者,马前一牵马人,车后站立三人,躬身拱手作送行状,把主人即将乘车出行的情形刻画得淋漓尽致。值得注意的是车上没有坐墓主人,车两侧也没有雕车轮,这在同时代乃至之后的墓葬中还属少见,究其原因,还值得我们进一步进行探究。南耳室内的东南西北四壁分别雕刻了0.88米×2.7米(高×宽)、0.82米×1.8米、0.86米×2.66米和0.82米×1.47米四幅规模更大的车马图。四幅图的构图大体相似,都分上下两部分,分别雕刻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车辆、人群、马牛羊和鸡禽等小动物。图中人物有的在井边打水饮牛、有的在修车、有的在喂马、有的在铡草,画中还有小猴蹲于拴马桩上,鸡鸭在地上觅食,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趣。这些图中的车辆也都没有雕刻车轮,是困扰我们的一个待解谜题。南壁墙上雕刻了一幅地主向佃农收租图,画中的地主、佃农、交租人、收租人、粮仓、以及搭弓射鸟的小孩形象都刻画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南耳室甬道口东侧的北壁上雕刻了一幅车马管理图,真实地描绘了当时墓主人家车马用具储藏管理的生活情景。
(三)庖厨图分析
在东耳室甬道两壁和东耳室西南东北四壁的中上部,分别雕刻了0.7米×0.78米(高×宽)、0.7米×0.82米、0.92米×0.46米、1.84米×3.34米、0.9米×1.9米和1.96米×3.36米六幅规模宏大的庖厨图,图中生动地描绘了有关墓主人家蒸煮饭菜、酿酒、磨豆腐、饭菜端送等生活场景。甬道的南北两壁分别是两幅仆人端送饭菜的图像,南侧的这幅刻绘了大小近十人,北侧的这幅只有一人和屏风、案几、盆、盘等器具。西壁的这幅刻绘了众多碗、盆、盘、缸、案几等器具,器内形似盛满食物等待运送。重点是其他三壁,这三幅壁画构图上大致都分上中下三层,南壁的这幅主要描绘了佣人在酿酒、磨豆腐、切肉、烤肉等场景,场面宏大复杂,真切生动。东壁的这幅描绘了厨师在大锅炖肉、淘米煮米的场景。北壁的这幅描绘了厨师佣人在配料、杀鸡、剥鱼、炸蒸炖加工菜肴和将加工好的食物分类装盘的场面。东耳室的这些壁画是我国汉代画像石的精品之作,它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古人的生活情景,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的饮食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四)宴饮图分析
北耳室是象征墓主人宴请宾客的地方,在北耳室甬道东西两壁和北耳室南东北西四壁的中上部,分别雕刻了0.68米×1.68米(高×宽)、0.68米×1.7米、0.96米×0.56米、2.16米×4米、1.06米×1.97米和2.1米×4米等六幅规模宏大的宴饮图。甬道东壁的这幅刻绘了四个头梳发髻,身着长衣的侍女正在向室内端送东西。西壁的这幅刻绘了三个侍女和一直蹲着的狗,她们好像在往屋外撤换盘碗等物。北耳室甬道口东侧的南壁上刻绘了男女四个侍者在向室内转送食物的情景。精彩的地方还是在其他三壁,东壁的这幅主要刻绘了众多男女侍者在向宴饮处搬抬东西,运送食物的情景。北壁的这幅主要描绘了众多男女侍者在忙碌地分配食物并向几案上摆放的场面。西壁的这幅主要描绘了墓主人和众多宾客欢喜宴饮的场面,主人居于画面右侧中部,宾客坐在他面前过道的两侧,在主宾身边站立了众多侍者。北耳室的宴饮图场面再一次让我们体会到了东汉官僚地主阶级奢靡、气派的私人生活。
三、打虎亭画像石墓人物画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汉代的人物艺术,从目前的考古发现证明,无论是彩色壁画、画像石还是雕塑艺术,在人物精神状态的刻画方面都胜于前后其他时代,其简练概括、夸张变形的处理方法使作品展现出宽厚深沉的艺术气魄和粗犷率真的时代面貌,深为后人推崇和喜爱。打虎亭画像石墓中的人物壁画是汉代画像石人物画的精品之作,其场面之宏大,构图之复杂,内容之丰富为中原汉代画像石墓之首,在全国汉墓中也属佼佼者。研究其人物画作品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认识汉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更能让我们比较真实地认识到汉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状况,对于我们研究美术史以及人物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 安金槐.打虎亭汉墓[M].香港:香港国际出版社,1999
[2] 黄佩贤.汉代墓室壁画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3] 巫鸿.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牛金梁,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中国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