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美玲、李小婧设计作品

来源 :美与时代· 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e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李小婧,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教师。设计领域涵盖视觉传达设计和会展艺术设计。
  丘美玲,广州番禺职业技术教师。设计领域涵盖平面设计和三维动画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运用比较分析与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探讨了赣北地区九江市近60 年冬季降水与翌年雨季即棉花生长季降水间的气候韵律关系,旨在丰富棉花气候年景的预报方法。结果表明:翌年雨季降水量与冬季降水量、雨日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且翌年4月降水量与冬季阴雨日数呈正相关,翌年7月降水量与冬季阴雨日数及降水量均呈正相关。  关键词:赣北地区;棉花;生长季;降水量;韵律  中图分类号:S162.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南北城市的传统民居色彩面貌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完整的色彩语言。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的符号和象征,体现出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环境,是人与自然融合、人与社会和谐的典范,是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色彩和形式,将传统民居色彩运用于今天的住宅色彩设计中能展现建筑的丰富形态,提升建筑色彩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  关键词:传统民居 色彩运用 比较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
期刊
摘要:倪瓒与弘仁的山水画在意境追求上有相似之处,画面纯净、简淡、萧疏、雅逸,具有冷逸之美。其绘画风格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简约的图式;2.意象的空间;3.枯淡的笔墨。他们的绘画来源于生活,强调主观体验和情感表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画面中所体现的山水精神,及其在澄澈的心灵境界中所达到的超凡脱俗的审美品格,在今天仍然具有研究和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冷逸 图式 空间 笔墨  据文献记载,“逸
期刊
摘要:绘画创作规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从画面直观感受来讲的构成形式与内容,另一部分是隐藏在构成形式与内容背后的创作情感。  构成形式与内容可以通过构图、色彩、绘画技法等表达出来,形成完整的一幅画作,这主要是体现画者绘画功底的层次。但绘画真正的目的在于传达感情,在于画者与观者之间产生共鸣。这就是绘画的灵魂所在——创作。绘画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所指就是画者在无形中感受生活,并主观地提取生活,将其
期刊
摘 要:视觉审美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青年群体是视觉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视觉审美的重要参与者,加强青年视觉审美的全局性、整体性研究对推进大众美育意义重大。青年处于社会角色赋能较多的人生阶段,重重压力之下,其审美世界呈现出矛盾与焦虑的时代特征。同时,青年群体也在“人之为人”的觉醒、全面发展的诉求及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进行着审美的表达和对抗。笔者认为应结合青年的发展特点,通过建立全民美育共识、加
期刊
摘要:河南省辉县剪纸艺术大师李爱荣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创作的剪纸作品《新二十四孝》充分反映了当代新农村的乡土生活,风格淳朴稚拙、粗犷豪放,饱含真情,题材独特,花样繁多,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关键词:李爱荣 新二十四孝 辉县民间剪纸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太行深处剪花娘  李爱荣,生于山西省陵川县马屹塔乡干涸村,后嫁入河南省辉县市薄壁镇潭头村高家,她是一位太行深处的农
期刊
摘要:作为现代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逆反,慢生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图画笔记就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指的是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个人的日常生活、自然观察、旅行见闻等各种经历。绘制图画笔记不要求专业的绘画训练或是绘画的天分,评判其价值的标准并不是笔法技法,而是在笔记中留存的生活印记。想要记录生活的人可以大胆地去画下想要记录的瞬间,就如同孩提时天马行空的信手涂鸦,无需担心画技的问题。  关键
期刊
他从长安文化沉淀最为丰厚的五柳巷走出。在这里,他在藏香点燃的气息中,聆听过隋唐古刹卧龙寺的晨钟暮鼓和神秘抑扬的佛教音乐;在这里,他曾嬉戏于关中金石之府西安碑林的碑石丛中,领略中国书法启蒙的感性熏陶:在这里,他更留恋于与小伙伴在明代古城墙残垣上跳跃嚎叫:在这里,这块曾经是豪门巨贾、官僚、军阀宅院鳞次栉比的地段,他目睹过清末与民国遗风的苍凉与灰暗;在这里,他无忧无虑地读完小学、中学,成了最调皮又最优秀
期刊
摘要:2012年4月由北京炎黄艺术馆举办的庞薰琹大型艺术展、决澜社文献展,令人震撼!获益匪浅!老前辈艺术家们对祖国的赤诚、民族的捍卫,对艺术的挚爱、良知的坚守,弥足珍贵!这些闪耀着中华民族光辉的优秀品格,在当今纷繁热闹的艺圈商海,尤其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意义和楷模作用!值得我们深省、静思!  关键词:庞薰 民族符号 国际竞争  沐浴着首都2012年4月灿烂的朝阳,怀揣着超越春天的喜悦,迈进了炎黄艺术
期刊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6年会背景报告之一    中国农村在25年的国民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的进程中,稳定地解决了中国农业问题,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并通过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使2.25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摆脱贫穷;使2.5亿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地转移或者流动就业;他们在中国GDP长期增长份额中贡献率平均达46.26%,但是人均年收入水平却只是城镇居民的1/3弱;城乡之间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更是差距巨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