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是米高梅的80年华诞,但她却在这个时刻走到了尽头,沦为拍卖桌上的一件物品,50亿美元现金是她的身价,最终她将成为索尼的囊中之物。忆当年,由路易·梅耶领军的米高梅风光无限、霸气十足,但如今,当我们耳边再响起米高梅狮子的吼声时,却略显一丝苍凉。
源起“五分钱剧院”
如果要追溯米高梅电影公司诞生的渊源,几乎要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刻谈起。
当“电影”这个词兴起的时候,许多老百姓进不起剧院,于是那时就有了一个名为“五分钱剧院”的娱乐场所,专门放映小制作的电影或电影片段,美国商人马尔科斯·洛夫最先将这种形式的电影院发扬光大。他买下众多“五分钱剧院”,形成了类似于连锁店的经营模式,并将自己的事业命名为“洛夫剧场企业”。
洛夫剧场企业后来与美国高德温电影制片公司合并成为米特罗高德温公司。当时高德温公司开拍的电影《宾虚》因为耗时耗资巨大,费用严重超支,雪上加霜的是,在拍摄过程中又发生了杀人案,在这样的情况下,洛夫选中了好莱坞梅耶电影制片公司的负责人路易·梅耶来收拾残局。《宾虚》后来成为热销一时的巨片,立下汗马功劳的梅耶也顺理成章成为公司领导人之一。1924年4月24日,米高梅公司正式成立。
雄狮称霸20年
1925年,公司著名的雄狮标志诞生了。这头雄狮名为利奥,当初高德温看中了它雄壮的体格,便以它的头像作为高德温公司的标志;公司合并之后,米高梅的首席宣传大师、作曲家哈沃德迪斯对此加以修饰,最终以活狮形式亮相。在狮子头部圆环上还书写着米高梅的格言“Ars Gratia Artis”———“为了艺术而艺术”,那一声威风的狮吼也成为米高梅标志的一部分。
米高梅在二战之前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米高梅绝对可以称作是好莱坞的龙头老大,同时它为好莱坞电影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无人可比。此间,米高梅摄制了数以百计的影片,为人们所熟悉的有《乱世佳人》、《叛舰喋血记》、《茶花女》、《忠勇之家》、《双城记》及歌舞剧《百老汇旋律》等。而1930年米高梅成立的动画部门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让后人津津乐道的《猫和老鼠》就是那个时候的作品。
孤注一掷拍《宾虚》
二战后的米高梅大不如从前,它对歌舞片的热衷超过了其他任何类型的电影。为了这个重头戏,米高梅招揽了大批当红的歌舞巨星如金凯利、法兰克·辛纳屈等,尽管在歌舞片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依然无法掩饰米高梅略显颓势的状态。
五六十年代,米高梅为了挽回声势,抱着孤注一掷的心态,在1959年的新版《宾虚》上投资了1500万美元,成为当时历史上投资最大的一部电影。《宾虚》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获得了11项奥斯卡大奖,首创奥斯卡奖历史上的最高纪录,但这样的大制作并不是让米高梅脱离苦海的长久之计,60年代,公司已经到了连年亏损的地步,影片产量逐年下滑。
屈辱的被收购史
从70年代开始,米高梅开始了自己最悲哀的被收购史。最先成为米高梅买家的是美国拉斯维加斯赌王柯克·克尔寇里恩,他成为它最大的股东。
公司到手之后,克尔寇里恩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员,并卖掉米高梅公司大部分房地产和道具服装。在多数人看来,这不是被拯救而是被分解。从此米高梅的领地越来越小,甚至经常不得不租借其他公司的摄影棚来进行电影的拍摄。克尔寇里恩将变现回来的现金投入到他最在行也最欣赏的娱乐产业———豪华赌场和饭店宾馆,这时的米高梅已经不剩下什么,和电影也差不多脱离了关系,电影成为米高梅广泛业务当中的一个营业项目而已。70年代,米高梅公司大部分电影市场占有率被20世纪福斯、华纳兄弟等公司瓜分一空。紧接着,米高梅公司受到财政上的限制,由从前的每周拍一部电影沦为每年只拍三四部影片。
从70年代末开始,米高梅一直被人买来卖去,有拉斯维加斯赌王,有意大利黑手党,有法国里昂信贷银行等等。这些和电影没有丝毫关系的人,也注定了米高梅的复兴成为泡影。
靠007系列苟延残喘
到了90年代,米高梅公司已深深陷入连年亏损的深渊。1995年拍摄的《美国舞娘》、《割喉岛》更是让米高梅雪上加霜,这些电影不是亏损,就是让公司名誉扫地,米高梅再也无法翻身。2001年,尽管米高梅获得了4.48亿美元的总票房收入,但这是《人魔》和《金发尤物》两部电影带来的,同年其他10余部电影都是赔钱的买卖。
这头曾经以全明星、大场面大制作而独占鳌头的雄狮,此时只得放下以往的身段,靠拍摄一些低成本的青春片和恐怖片过活,死死抱着它还算卖座的007系列苟延残喘,但是依然无法抵挡被拍卖的命运,在自己80岁华诞之日,终于再次沦为他人囊中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