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活着》中的生命意识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余华小说《活着》通过福贵等人物形象展现了个体存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所激发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包含着了生存意识、安全意识、死亡意识三个方面,三者共同构成了“活着”的基本意义。
  关键词:生命意识;《活着》
  余华的《活着》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一部杰出作品,自发表后,便在中国文学界等引起了广泛的热议与关注。《活着》展现了个体对于苦难的忍耐与承受力及其对生命的极大尊重与虔诚,作者以“活着”为题,用平实、简单的字眼引发读者对于个体生命的无限沉思,同时阐述了作者对生命意识不断体验、反复积淀、定义,最后清晰地理解生命意识的最终过程。
  何为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指人类对于对生命所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具体化为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本体和生命价值的自觉认识。面对生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体验与认识,但是对于生命我们到底应该抱着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却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余华的《活着》却给了我们一个解答,他用福贵一生的经历将这个问题化抽象为具体,小说通过描述福贵身上的生存意识、安全意识、死亡意识,表现出人类对待生命的虔诚与尊重。
  一、生存意识下对于生命的渴望
  生存意识,顾名思义,就是想要存在、想要活下去的意愿。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想要维持一种继续存在的状态,于是他们不断地补充能量以达到自身能量足以维持自己的生存所需,而他们的这种行为都是出自于本能的反应。生命是不断循环、不断新陈代谢的,好比月时盈时亏,亏时就需要汲取能量以维持自身的需求,生存意识也就在此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想要生存下去,这是人的本能的意识。
  在那个由战争和动乱构成的历史阶段里,当时的每个人都心怀一份不安与担忧,能够好好生存下去,已成了百姓心中最大的愿望。像福贵这样处于生活最底层的普通的劳动人民,无法决定自己的言行,只能被动的接受安排与调遣。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能够活着,已经成为他们的一个心愿与奢侈了。因此,对于他们而言,为了活着而坚强承受、忍耐苦难是唯一而无奈的选择。他们每天都要为生计而奔波,生存的底线他们从未逃离过,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有着对生命的依恋与执着。面对那些威胁到生命的灾难时,他们想到的首先就是活着,只有活着,才能谈别的;只有活着,一切才是有意义的。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福贵一直在为生存奔波劳碌着。输光家产以后,福贵开始谋生。他在龙二那里租了五亩地,开始干起了农活,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劳碌日子。为了生计,福贵不停的忙碌着,播种的季节忙着播种,收割的季节忙着收割。被抓去做壮丁期间,福贵也在不断求生。一开始,福贵想着的是逃跑,却又为了活命不得不留下来。他知道留下来或许暂时是一条活路,逃跑免不了挨子弹的命运。当国民党被解放军包围时,生存问题开始面临威胁。空投的粮食开始成为大家疯抢的目标,有了粮食,煮米饭的柴又成了席卷的对象。拆光房屋,砍光树木,割尽枯草,刨尽树根,甚至还有一些人开始掘坟。为了生存,为了活下去,大家已几近疯狂了。对基本的满足生存的物质的迫切需求,正反映了人活下去的本能的要求。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福贵为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而奔波劳碌的身影一直都存在,自家产败尽后,这种为生存奔波的状态贯彻始终。
  从精神层次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福贵对于生存意识的感悟,可以把福贵的精神变化分为三个时间段。起初,当福贵从一个放荡不羁的阔少爷一夜之间转变为一无所有的佃农时,他才从自己醉生梦死的日子里清醒过来,他想过拿根裤带吊死,但也仅仅是想想而已,他不想死,他也知道自己即使是死了,也于事无补。那时的福贵就知道死亡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他不会让自己选择走向死亡,他有着强烈的生存欲望,不知道何为绝望,即使是輸光了一切,即使是痛苦的,也满怀希望的活着。当然,物质上富裕生活的瞬间失去让他在精神上对人生的思考逐渐加深。在福贵的爹死后,他开始陷入了深深地自责。家珍被老丈人接走,支离破碎的家更是让他对自己充满了怨恨,他恨自己的不争气,恨自己年少无知,可是恨完后终究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他还要养活娘和凤霞,他不得不找活干。以前的他,趾高气扬,高高在上,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现在的他,会心酸的掉眼泪,会卑躬屈膝的点头哈腰,会披星戴月的干农活。为了生存,他放下颜面,卑微的活着。此时的福贵也在思想上慢慢觉醒。后来从枪林弹雨的战场中死里逃生时,经历过生死的他,开始更加懂得活着的不容易,懂得一份生命的沉甸甸,开始清醒的认识自己并摆正自己的位置。战争中,死亡的随处可见给福贵巨大的冲击,在生与死之间他意识到了活着所承载的真正意义所在: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是在存在的基础上建立的,只有活着一切才有意义。最后,当他沉浸于家人团聚的喜悦,却遭受到有庆、凤霞、二喜、苦根相继死亡的惨痛变故时,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的失去,让他最终大彻大悟,并在活着的过程中,更加理解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二、安全意识下对于精神世界的思索
  所谓安全意识,就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对各种各样有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当面临外在环境的威胁时,产生戒备和警觉的心理是难免的。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生存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因此时常会采取一些措施,使得有可能发生的、对自己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或事物降低发生的可能性。又或者是事情已经发生,已无力改变,但是因此带来的即将发生的危害自己安全的后果也会令我们产生恐惧和戒备之心。
  小说中,福贵的安全意识随处可见。当得知自己输光了家产时,他像只瘟鸡,再也没了以往的神气。就连经过丈人的米行时,也缩了缩脑袋,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打招呼了。走在回家的路上,开始害怕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害怕被爹打死。他知道这一切的原因都归咎于自己,他知道这个责任需要自己去承担。但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带来的后果,福贵剩下的只有担忧和害怕。我们可想而知,一个衣食无忧的阔少爷瞬间一无所有,心理上的极大落差带来了不知所措的恐慌,安全感受到极大的威胁。此时的他,更多的是在思想方面对安全意识有了初体验。   当他从富有沦落贫困时,他没有逃避自己的责任,而是选择了勇敢的承担。在悔恨自己不争气的同时,开始心疼家人,逐渐意识到一家人在一起的珍贵。期间,福贵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再浮躁,变得沉稳,慢慢接受自己身份的变化,心中慢慢有爱,此时的他担心的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开始想着家人的安危与生存,对于生存所产生的安全意识有了更加深切的体验。
  后来,在战场上的死人堆里,他惦念着的、牵挂着的也全是自己的家人,渴望与家人团聚,那时,家人以及对家人的爱让他有了更加强烈的安全意识。是家人给了他希望,是家人给了他活下去的动力,此时,他的安全意识已经紧紧的与家人联系在一起了。
  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中,福贵不断地成长,安全意识在福贵的经历中与家人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这一点也正说明了福贵心中爱在被一点点激发。
  三、死亡意识下面对生死的淡然
  “死亡意识”指的是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对死亡的认识和体验,这是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存在的普遍意识,它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活着》中的人物大多都出现了宿命式的死亡,死亡的意象构成了小说一个重要且鲜明的特点。余华在小说中对死亡多次而密集的运用,让人感觉到作者对死亡的偏爱,用死亡来强化活着的意义。“死是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最终归向,区别只在于走向这个目的地的过程,个体性的价值就体现在如何活着上。”活着在死亡的衬托下才能够彰显出其伟大的意义。
  福贵对死亡的认识和体验无疑是刻骨铭心的,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经历着不断地死亡,最亲近的家人都先后一个个的离自己而去。当他将祖辈留下来的家产败光时,父亲不堪生活的打击,从粪缸上跌下来摔死了;当他开始醒悟,决定洗心革面,好好种地养家时,却被抓去当壮丁;当他死里逃生回到家时,却发现母亲已病故,女儿失去了听说能力;当日子过得平平淡淡时,活泼健壮的儿子有庆突然死于一次医疗献血;当女儿凤霞好不容易嫁了个好男人,沉浸在生活的甜蜜中时,却因难产而死;后来,善良贤惠的妻子家珍、老实能干的女婿二喜、唯一与其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也相继离他而去。生活总是这样,当每一次难得的温情出现之时,命运的魔掌总是不失时机的伸出,故事里的人还未来得及享受,难得的温情已被撕得粉碎,故事外的人却又只能心酸的无奈叹息。往往美好的事物被无情的毁灭,给人带来的震撼、心酸、遗憾才更加的强大。
  福贵身边人的不断离去让我们不禁感叹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不堪,经不起偶尔的波折与动荡,然而福贵的活着却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韧性。余华认为活着的力量来自于忍受,去忍受命运所给予我们的一切,无论是富裕或是貧穷,幸福或是苦难……福贵在面对苦难时也正是这样做的。接连的死亡并没有让福贵萎靡不振,对于命运的不公,福贵没有选择血与泪的控诉,甚至连对生活的愤怒与怨恨也没有,有的只是静静地忍耐、默默地承受。
  福贵也如常人一样畏惧死亡,只是当面对死亡时,他能够坦然从容的接受,因为他知道死亡已成定局,不甘、怨恨又能怎样,都是于事无补,不如从从容容的接受。对于死亡,福贵在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与不幸后,表现出的是一种历经世事沧桑的淡然平静以及理解生命的超然之态。
  相比于余华早期作品中对于生命的冷漠,90年代的余华开始更多地强调活着的坚持。余华通过福贵一生对苦难的承受与忍耐的经历告诉我们: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作为生物的人类,活着,是我们对生命最基本的要求。在生命中,至亲至爱的人相继离去,没有了情感的寄托,却依旧抱着对生命极大的热忱淡然超脱的活着。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福贵的一生是不幸的,甚至是悲惨的。然而,在余华的眼中,生命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而言的,生命仅仅只是活着,仅仅只是一种存在的方式,与其他万物一样并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
  《活着》用朴素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段生活在最底层人民的生活,让我们领悟到活着存在的生命意义,通过福贵的形象,让我们对于活着的理解一步步的加深,领悟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坚定信念,真正感受活着存在的价值,并不断的去激励自己。
  生命意识是一种“超政治”的视野,是原初生命意识和文化生命意识的统一,《活着》中生命意识的表现并不是单一的,而是通过生存意识、安全意识、死亡意识这三个不同的方面共同构成的,这三种生命意识下对应的生活画面也构成了福贵坎坷跌宕的一生。余华用福贵这样一个平凡普通的底层劳动人民的一生象征了人类几千年来的生活以及面临生存或生活困境时所激发的种种生命意识。然而,在不同的生命意识下,又有着对世界、人生的不同的思考。就小说中的福贵而言,每一个阶段他都在成长和进步,当生存面临问题时,他表现出了对活着的渴望;当安全受到威胁时,他开始在精神上反思自己之前的过错;当面临亲人一个个死去时,他表现出的是淡然与安静;当尘埃落定,只剩下自己时,历经风雨沧桑的他看透了人间世事,变得无欲无求。余华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现实的完整的过程,让大家看到福贵的一生是怎样走来,又是怎样走去的。福贵生命意识中的每一步,都是用血与泪走出来的。在生命的艰难的进程中,经过不断的经历,反复的体验,不停地思考,福贵最终清晰地悟出了生命意识的最终形态。“这是非常生动的人生记录,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经验,也是我们活下去的自画像”福贵人生路上的一次又一次的遭遇也正是余华在思索人生意义、生命意识过程的体现。福贵最终面对世事沧桑的淡然宁静、无欲无求也正体现了余华对于生命理解上精神境界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刘自然.死亡意识[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余华.活着[M].南海出版社.
  作者简介:
  顾子璇(2000.02—),女,汉族,籍贯:淮安。
其他文献
摘 要:体育教育一直是特殊教育中的一个重难点,因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有其身心的特殊性,导致其比普通人要承受更多的挫折和打击,通过体育运动来提升其抗挫折能力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然而却要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挑战。本文根据经验提出一些特殊教育中体育教育来提成抗挫折能力的策略和建议,希望能够给相关的研究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特殊教育;体育运动;抗挫折  一、教学原则  特殊学校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摘 要:音乐课程是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具有着减缓压力、调节心情、培养个性等教学作用,因此在学校当中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关注。然而,由于受到了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现有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几点音乐教育的改革建议,其中包括进一步完善激励体制建设,创新评估体制、合理化设置音乐课程的顶层设计以及改变传统类型的
摘 要:大班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学年,也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对大班幼儿进行良好整理习惯的养成教育,包含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做事认真仔细、有始有终的态度,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培养时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必须多种形式地开展一系列活动,教师家长要作表率,严格要求,反复抓,多鼓励,另外家园还要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发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已成为现代教学领域方面的一个热点课题。多媒体技术把这些媒体按一定的要求和原则有机地整合起来,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多媒体,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它能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體技术丰富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美术;运用 
摘 要: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轻松、愉悦的氛围,同时又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使每位学生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创造的潜能,做生活和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组织实践操作活动;加强数学知识的应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大胆尝试;多元的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构建充满情趣、智慧和美意的的新课堂,让数学走出书本,走近生活,让数学教学真正走向学生的内心,
摘 要:感恩体现着一个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学生感恩教育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历,提出从“四个结合”出发,即感恩教育与师生并重相结合、感恩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感恩教育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感恩教育与公益活动相结合,深入开展学生感恩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水平,促进校园和谐稳定。  关键词:感恩教育;策略  一、引言  不管中小学还是大学,每所学校都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热爱
摘 要:三种承前省略主语的所谓主语残缺的病句,句意明确,没有误会或歧义,应该看成是正确的句子。  关键词:对口升学;主语残缺;承前省略  对口招生考试辨析病句试题中主语残缺的病句,与语文课文中的名句在语法结构上相同。  一、同是承前一句的宾语而省略主语  1.在同学们观看了电影《董存瑞》后,( )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河南省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各省名称略有不同,以下
摘 要:美术教学是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的发挥艺术生的特长,美术教师应该在日常教育中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品质,使学生通过艺术家作品的表象直达艺术家创作时的灵魂深处,与艺术家进行穿越时空的交流,更好的感受艺术的魅力。下面我们将结合高职教育的基本状况,总结艺术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素养;培养策略;美术教学  一、引导语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提
摘 要:播音主持不是一个人随便的小型活动,播音是播音员或者主持人在话筒前有声有色做的一个创意的活动,但是,它也绝对不是一个人的很随便的一种言语上的活动,或者很随意的说一段话。稿件是播音员或者主持人的一种认知与提煉,用简介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也是播音主持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和对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的理解,把稿件当中的文字用语言转化成为可以感觉得到的一种可以理解的方式,其次,从文字转化成为有声的语言并不是一种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缺乏师资、培养目标理论性过强,实习条件不足等方面的不足,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困境着手,为顺利推进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打造校内外衔接紧密的整体化实践平台,提出一些相关的创业对策,希望可以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对策  就业是每个高职学生毕业后都必须面临的问题,而且,“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句话也正是目前严峻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