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口杂忆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ax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9:春到蛇口
  第一次到蛇口,是跟着一辆搬家的大货车来的,随行人员挤坐在驾驶室里,车厢里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笨重家具杂物。
  那是1979年春节前夕,从小在韶关市长大的我听说蛇口可以看海,便抛下高考复习课本跟车出行。汽车一大早从韶关曲江启程,一路向南,颠颠簸簸开到南头,却被茂密的荔枝林挡住了去路。司机只好跳下车来,边走边开路,用手拗弯了两旁横生斜逸的枝桠,直到天快黑了才到达湾厦的电厂筹建基地。
  早在半年前,广东省电业局从香港拉回了一组二手发电设备,选址蛇口赤湾准备上马发电厂。于是,急调了一批电业干部到蛇口,在湾厦村的破庙旁搭建了几排临时宿舍做筹建办。一车人舟车劳顿了一天,当晚累极,洗洗睡下,半夜被涨潮的涛声惊醒,才知大海就在耳边。
  天刚亮,我急急爬出被窝,打开门看,潮水就在眼前,目力所及处,海天一色,水雾朦胧,灰茫茫不见半点蔚蓝。如果不是不远处停泊着几只木船,我简直不敢相信,大海忽然就在脚下了。我掬起一捧海水尝了尝,咸咸苦苦的滋味真真实实地告诉我,这就是海水,蛇口后海的海水。晨光中,一个老渔民在张网捕捞,我走近看看桶里有鱼虾,向他问价。他看我大惊小怪的外地女孩样,就说不卖的,要拿到香港。顿了顿又说,你要就送给你吧!我大喜过望,连声谢谢。转身去宿舍拿了个脸盆,他二话不说,哗啦啦就把桶里的鱼虾全倒给我了。那天早上,我喝了一锅此生最最鲜美的海鲜粥。
  驻扎基地的对岸就是香港流浮山,那时的海面比现在宽,蛇口山外侧就是礁石海水,湾厦村隐藏在一排木麻黄防风林后面,后海没有大道,只有长长的一大片细沙滩。退潮后,滩涂上随处可见散落着蓝色绿色的塑料泳圈和充气枕头,偶尔还会有偷渡者的浮尸。那些年,广东各地不断有逃港的传闻,我们大院宿舍也有几个小男孩扒火车出逃香港,连累了父母挨批斗。


  我在蛇口住了几天,白天逛蛇口老街,大头苍蝇迎面飞来,空气中处处散发着渔港特有的咸腥味。晚上跑到湾厦渔民家里看电视,家家的青壮男丁都跑香港挣钱去了,小小的屏幕前挤满了一屋子妇女老少。当时收视率最高的香港丽的电视频道,晚间节目多是女鬼故事,我看了一集就不想看了。隔天到宝安(深圳)县城转了转,就一条解放路,街边的民居低低矮矮,破破旧旧。小小的工人文化宫,什么设施也没有,旁边的深圳戏院冷冷清清,不知多久没有上演剧目了。戏院对面有一间当地最大的食品商店,黑咕隆咚的,售货员爱理不理。想着进去买点当地特产,答谢帮忙办理边境通行证的公安局朋友。左看右看,商店里没几样商品,最好的特产就是一块块火柴盒大小的深圳猪油糕,用粗糙的蜡纸包装,油腻腻的。没别的选择,我买了两大包猪油糕,当即决定不调深圳了,回去专心考大学。
  半年后,蛇口工业区拉响了填海建港的开山炮,我考上了广州的大学。
  一年半后,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
  这以后,有关深圳蛇口的利好消息一个接一个。
  四年后,毕业分配到深圳,旧貌换新颜。


   1983:风正一帆悬
  到深圳报到时,台风刚过,天蓝如洗。
  没有花,没有树,没有柏油路,也没有摩天大楼——这一切都在施工中。
  1983年的深圳,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大工地,太阳底下,人人挥汗如雨。金城大厦在建,深南大道开挖,国贸节节拔高,处处尘土飞扬。而位于特区西端的蛇口半岛2.14平方公里土地,在招商局新掌门人袁庚同志的敢闯敢试下,发展迅猛,成为特区中的“特区”,改革开放试验场的“试管”,杀出了一条血路,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再到蛇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蛇口中学旁建起了一排排崭新的两层楼房渔民村。走进客厅,胶合板组合柜、日本彩电冰箱大吊扇、三洋四喇叭录音机是家家户户的标配,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气象。虽然电话还不是家家有,但微波山上建起的微波通讯站,让香港直拨不再是禁区。
  那一年,大学毕业生到深圳的收入虽比内地同学高一倍,但蛇口港资企业的女工一个月的收入是我们的四五倍,加班发港币,在购物中心可以买到市场上的紧俏商品。那时,蛇口工业区在太子路开办了第一家合资的购物中心,职工每年享受定额免税或低税配额商品和进口烟酒,用职工购物卡或外汇券可以买到免税的家用电器。我曾经在蛇口购物中心,买过6元外汇券一大罐的麦乳精,买过15元一套的全毛哔叽西服,一支出口转内销的蜜蜂牌口红,只要三毛钱。据说蛇口购物中心开业当天,就卖出了500个电风扇、150台乐声牌彩电,还有冰箱等各种家电,甚至连仓库里的大部分库存商品也被抢购一空。当天晚上商店打烊后,一元贰元伍元拾元的票子让店员们数钱数到手软。这一天的营业额达到50万元,正好是这家购物中心的全部投资。
  1984年1月,深圳经济特区高速运行三年多,社会上各种议论兼而有之。邓小平同志带着亲眼看看、亲耳听听、亲自走走的意图,开始了特区成立后的第一次南巡。他登上国商大厦,看到了深圳的勃勃生机;登上明华轮,见证了蛇口的日新月异,欣然为蛇口明华轮题词“海上世界”。几天后,又写下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给了深圳开拓者极大的鼓舞与支持,让特区的争论告一段落。此后中国的对外开放由点及面,最终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1999:海风一路伴回家
  进入九十年代后,深圳特区在城市发展建设上思路更加开阔。在滨海大道开通之前,从福田区到南山蛇口,走深南大道七拐八弯,总要四五十分钟车程。1999年国庆节前夕,连接南山与福田区的滨海大道通车,大大改善了两地间的交通条件,改变了特区内各行政区域的区位格局。最让人欣喜的是,深圳真正成为滨海城市了。那一天,我沿着刚通车的滨海大道,一路海风,满目美景,从彩田路驾车到大公印刷厂,全程无红绿灯,只用了11分钟。那一刻,我突然醒悟到,南山不再遥远,海景不再遥远,深圳人不出关也可以看海了。反应灵敏的招商地产,马上为新推出的楼盘招商海月花园策划了主打广告:海风一路伴回家。这一充满诱惑力的口号成功捕获了深圳人的海景心愿,引来了两万多人前来登记。


   2009:家住蛇口
  转眼又过了10年。2009年,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明确提出重塑蛇口辉煌,全面启动“再造新蛇口”工程。打算用5至8年的时间,推行园区的升级更新和改造,使蛇口成为深港高端服务业和创新产业合作的先行区,成为一个具备高成长性、持续自我拓展的前沿产业园区,一个具有国际品牌的、有活力的、有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功能片区。
  我们在2009年也搬到蛇口,拥有了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清晨,目送渡轮划破万顷浪;傍晚,闲看白鸥翻飞碧涛间。日出日落,云卷云舒,生活如闲庭信步,随性而从容。几年来,我们看着望海路终于全线打通,蛇口的出行愈发便利;看着深圳湾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成为深圳人最爱的休闲长廊;看着三洋厂区变身南海智库,绿萝挂满了窗棂,低碳走进了公共空间;看着大小社区,花木葱茏,华洋杂居,人人和谐共处;看着“海上世界”灯火璀璨,海风习习,渔火点点。栖居临海社区,空气清新,视野开阔,这一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蛇口的港湾越来越美丽,蛇口的生活越来越诗意,蛇口的夜晚越夜越精彩,蛇口的人文生态环境,越来越宜居!
   2014:鸟瞰蛇口
  借助大疆的四旋翼飞行器,我们从空中拍下了南海酒店附近的海岸线。35年前,袁庚在这里拉响了特区建设的开山炮,建造了蛇口码头,开通了深港澳海上航线。35年后,这个湾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海岸,有深水港口、游艇码头、五星级酒店、文化艺术中心和避风渔港、伍兹公寓、双玺花园、南海玫瑰、半岛城邦等高档住宅沿着后海湾海岸线依次排列,海上世界、深圳湾公园成为沿岸最好的休闲去处,深圳湾“一桥飞架南北,天塹变通途”,蛇口人出行香港,又多了一条陆路捷径。
  翻看私家老照片,看到一张靠着礁石站在海水里的照片。35年了,当年脚下那一片水域,早已沧海变桑田,就连1984年“海上世界”的明华轮,也从“在水中央”变身陆上舟了。几十年来,向滩涂要地,向大海要地,蛇口填出来的土地,远远超过了35年前老蛇口镇的总面积。
  如今“再造新蛇口”时间过半,效果卓然。再有两三年,设计博物馆进驻,双玺花园入伙,15公里滨海长廊全线贯通,邮轮母港建成,“海上世界”滨海娱乐中心全面开业,到那时,一个宜居宜行、宜家宜室,集文化娱乐、商务休闲于一体的现代港口城区就在我们身边,一个最适宜人类居住和工作的新蛇口社区就是我们的明天!
其他文献
社结西泠  光绪三十年(1904)的一天,四位喜爱篆刻的年轻人,在杭州西湖孤山西北隅的人倚楼谈印论艺,兴酣意畅。这一次集会,他们比以往话题拉得更开,目光投过烟波浩渺的湖面,远眺遥遥相对的南高峰、北高峰。其中一位把玩着一方古铜印,叹息道:“吾浙篆刻薪火相传800年,时至今日,刻印的不少,但真正能超凡脱俗,把传统精粹很好地传承下来的已经不多,而且今天还显出一些颓势来。”另一位呷了口茶,感触深重地说:“
期刊
从小听着“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这样的歌谣,生活在临海的深圳,大海对于我,并非遥不可及的梦,而是实实在在,近在眼前的港湾、游乐场。  90年代中期,深圳最著名的几个海边游乐场要数小梅沙、大梅沙和蛇口的海上世界了。每到周末,小朋友就嚷着让父母带去这些海边的游乐场玩,这也是海边长大的孩子共同的回忆。那时候去小梅沙和海上世界的人很多,因为已经是开发成熟的海滨和度假胜地。而大梅沙虽然名气不小
期刊
每年秋风送爽时节,三三两两的担蚝工就会拿着一根扁担,聚集在蛇口渔港码头,等待着装满生蚝的渔船停泊靠岸。  生蚝,学名牡蛎,多生长在近海海床,也可以在浅海养殖。广东人把鲜活的牡蛎叫生蚝,晒干的牡蛎叫蚝豉。新鲜打捞上来的生蚝,外壳锋利粗砺,内里却包裹着肥美白嫩的蚝体,很是性感诱人,无疑是餐桌上令人垂涎的美食。每年秋冬,举人爷的“蚝门十八式”,总能吸引众多的饕餮之徒慕名而来。  可是,又有几人知道,这些
期刊
深圳湾跨海大桥于2006年9月20日全线合拢。该桥是当时正在建造中的国内等级最高的双向6车道跨海公路桥,全长5545米,设计寿命120年。  深圳湾公路大桥侧桥长约2040米,桥面宽38.6米,是独塔单索面钢箱梁斜拉桥,为目前国内最宽、标准最高的公路大桥。  2003年8月23日,深圳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跨海桥梁基础工程,也是内地与香港大型基础设施合作的第一重大项目——深港西部通道工程深圳湾大桥开工。
期刊
(1)  我的窗前有一片海。  它仅仅是大海在太平洋的一缕秀发,轻灵地飘逸在我居住城市的额前,优雅地弯绕成一个渔船的避风港,为我的小窗添画着妩媚与神采。  坐在窗边的书桌前,望着离我十几米的海面上,灯塔、渡船、渔人码头和远处香港元朗海岸的山野。从春到秋,由晨至夜,不同的晨曦和晚霞,迎送南来北往不同色彩的船只,如一幅幅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的窗框,尽收眼底,赏心悦目,就连身边的小狗,摇晃着毛绒绒的尾巴,也
期刊
父亲去世的第一个清明节,1990年5月上旬,恰是老人诞辰83周年。我从拉萨深入生活回京途中,取道秦川大地专程为父祭坟。这次祭父具有特殊意义,我是以我、还有父亲未曾谋过面的却称呼他阿爸的藏族两兄妹的身份祭父的。攥在我手中的一封藏文信,就是兄妹俩写给我父亲的。遥远的并不陌生的西藏土地上同样成长着浸润我灵魂的亲情和友情!这一切皆是因为一件极为普通的毛背心引发出来的。一个藏族姑娘对毛背心的独到解读升华了我
期刊
许多中国人都知道深圳有条著名的河,名字就叫深圳河。  但大多数在深圳居住或留连过的人,都不曾见过这条河。  深圳河,有时像一个虚幻的符号,没有人去探究它到底在哪儿,真容又是如何。人们来到深圳,喜欢看海去,极少听见有人说想看看深圳河的。  我呢,却一直与这条河朝夕相对,通过它的水感受着大海的气息。  我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来到深圳,家住滨江新村。那时,“村屋”下舒纵而过的滨河路还在娘胎里,今日上步南
期刊
夏末的宁波在几场大雨的冲刷下变得格外清透。这样的天气,不出去走走,似乎有点枉费这美好的时光。  身在宁波这样一个山水人文都大有可观之地,东有普陀,西有四明,既可去东海边拜会观音菩萨,亦可向西踏访蒋氏故里和阳明仙居,还有千年古堰它山堰和收藏有数百尊佛像的它山艺术博物馆,市中心也有天下第一藏书阁天一阁。这次打算体验一下不一样的宁波周边,也想和家人采摘一下新鲜蔬果,于是选在了它山艺术博物馆斜对面的尚华山
期刊
故居  我攀着梯子画过的那座房子啊,它随着炊烟飘走了。  炊烟一丝丝一缕缕与我的梦境纠缠,我的梦境是靠着墙在暖暖的土炕上生成的。天亮的时候,我就看到我睡在房子里,房子坐落在院子里,院子搭建在巷子里,巷子连在两条街上。而两条大街被叫做前街与后街。两条大街总是伸到村外去,又去联系其他的村子。在我的视野里铺开去的,都是无边的田野,而在我眼里横过来的,都是河流。大街跨过河流,它是木制的小桥,大街掠过田野,
期刊
常说:“人生不过四季。”我三次到日本,恰恰都踩着秋季的醇美。  看来,秋季与我的缘分不浅 。  这次在日本大阪与秋相逢,与10年前对它的感觉,又不一样了,它红枫似火,苍茫浓盛;秋水伊人般婀娜的天守阁,金碧辉煌,看着过于华丽,却是中年充盈、宽裕的景象。  今秋,将一种凄美的壮丽,笼罩着我与天守阁,仿佛在隐喻着生命之秋的哀婉。  人年纪大了,胆子借着经验仿佛也比以前强了。这次是一个人从中国上海直飞日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