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教师应放下权威,转变角色,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理解尊重,接纳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抓住关键,调整策略,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关键词] 师幼互动 转变角色 理解尊重 调整策略 引导
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自我发展与行为的构建,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难以估计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新纲要指导下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过程和幼儿参与活动的感受,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各种概念、原理、结论不再是教师说明、解释的结果,而是幼儿自己通过各种各样的自主性探索活动而获得的结论和答案;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学习方式必须以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作支撑,师幼互动直接决定教育效果的好坏。因此,建立师幼之间有效和谐的互动关系,是新的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呢?
一、放下权威,转变角色,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
师幼关系是师幼互动行为的前提,有什么样的师幼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师幼互动行为。因此,只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才能启动有效和谐的师幼互动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把幼儿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才能建立和谐、平等、相互信赖的师幼关系,进而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归属感,促进他们与教师、与同伴正常交往。從而启动更多更有效和谐的师幼互动,更有效的实现保教目标。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往往将自己定位于幼儿的教育者、管理者、保护者,从而将幼儿置于被教育、被保护、被管理的地位,形成了不对称的师幼互动关系。其实,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和管理者,更应该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合作者。在师幼互动中,教师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设者,积极互动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这样的定位,就会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情感与需要,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去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二、理解尊重,接纳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
情感交流是一种心灵的交汇,人们只有在相互相信、尊重的基础上,才会把自己的想法向对方表达,进行相互的交流。幼儿与教师之间更是如此。如果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只是“严厉”的代言人,如果教师采用高控制、高约束来建构起他们所希望见到的整齐划一的班级秩序,那幼儿如何敢对教师表达心声,教师也就无法探知幼儿的心中所想,可想而知,启动和谐的师幼互动会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要善于肯定幼儿学习及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克服各种困难,通过努力领略成功的喜悦。如:教师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给幼儿以鼓励,让幼儿始终有一种动力:我一定能行!在幼儿体验到成功时,给幼儿以表扬,让幼儿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情感的互动可以让幼儿在爱的滋润下养成自尊、自爱、不怕困难、乐于探索、敢于表达的良好品质。只有这样,幼儿才会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被理解和接纳,产生被重视感、安全感以及信任感,才能促进师幼的有效互动。
三、抓住关键,调整策略,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教师对幼儿行为的洞察和感悟水平所强调的根本在于理解幼儿,这种理解不仅是善于观察幼儿的某一个独立的行为,更要结合幼儿的个性特征及其所处的场景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全面的认识;不仅包括对于幼儿某一种行为客观原因的了解,还涉及对他们行为理由的理解。不仅善于洞察幼儿行为发生,更要从中感悟幼儿行为发生的真正原因,从而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保证师幼互动质量。
1、及时捕捉,创造师幼互动条件
新《纲要》指出: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是建构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能否为对方的行为给予关注是师生互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幼儿产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的基本条件。关注不仅指对幼儿日常活动的关注,也有对幼儿突发行为和反应的关注。如在主题探究活动“泥巴”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用泥造房子的时候,孩子们充分发挥想像,捏出了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房子,孩子们兴致勃勃的把自己捏好的房子拿来给我们看,虽然孩子们的作品粗糙、稚嫩,但我们从中看到了孩子富有创造、充满灵性的闪光之处。我们对孩子的创造进行了表扬和鼓励,还与他们交流,互相交谈了解房子是怎么做出来的,有什么特点,然后有目的地将师生交流拓展到生生互动中,孩子们在得到同伴和老师的支持和信任后,活动更加积极了。
2、适时引导,提高师幼互动实效
教师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是建构有效互动的关键所在。幼儿的活动常常受到无意注意和表象性思维等特点的左右,对事物的探索往往缺乏深度,所以,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思考,找到恰当的机会,参与幼儿的活动中,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深入探究。在实践中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认为互动就是要解放孩子,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动起来,因此,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从不干预,让他们自由发展,可是幼儿在活动后,收效甚微。实际上幼儿主动学习绝不是不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幼儿形式上的主动学习也绝非实质上的主动学习。如在平时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泥土特别感兴趣,喜欢用小棒、树枝扒开泥土,于是我们就开展了带孩子们到泥土里找宝贝的活动,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热情与能力在平时的活动中都是难于见到的。
3、分组教学,提供师生互动机会
分组教学可以充分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捕捉到每组幼儿的情况,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在反思和实践中,提高活动质量,促进师幼共同发展。在以往的集体活动中,由于幼儿人数多,教师既要忙于完成教学内容,又要顾及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还要考虑到幼儿在活动中的反馈,往往是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如在以前的语言活动中,由于孩子能力的差异,课堂时间的约束和其他一些无关刺激的干扰,真正能进行师生互动的次数和人数都不多,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通常是一些能力强的幼儿抢先回答了,而一些能力弱的幼儿却失去了思考和解答的机会。实行分组教学后,参加集体活动的幼儿人数减少了,这就提高了幼儿个体与教师的交流频率,为师幼互动提供了机会。
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必须重视情感的交流,拨动幼儿的心弦,使教师和幼儿于“相溶”的情景中,从而大大提高师幼互动的实效性,没有情感交流的互动是缺乏教育价值的;同时,在共同的游戏中,充当良好师幼互动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促进者,对自己的角色正确定位,深入、有效地参与到活动中,在玩中、学中掌握幼儿各方面的状况,深入分析、研究,及时作出自我反省,才能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作者简介:
裴晓燕,女,汉,1967年7月出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毕业于河南省教育学院,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关键词] 师幼互动 转变角色 理解尊重 调整策略 引导
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自我发展与行为的构建,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难以估计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新纲要指导下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过程和幼儿参与活动的感受,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各种概念、原理、结论不再是教师说明、解释的结果,而是幼儿自己通过各种各样的自主性探索活动而获得的结论和答案;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学习方式必须以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作支撑,师幼互动直接决定教育效果的好坏。因此,建立师幼之间有效和谐的互动关系,是新的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呢?
一、放下权威,转变角色,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
师幼关系是师幼互动行为的前提,有什么样的师幼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师幼互动行为。因此,只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才能启动有效和谐的师幼互动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把幼儿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才能建立和谐、平等、相互信赖的师幼关系,进而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归属感,促进他们与教师、与同伴正常交往。從而启动更多更有效和谐的师幼互动,更有效的实现保教目标。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往往将自己定位于幼儿的教育者、管理者、保护者,从而将幼儿置于被教育、被保护、被管理的地位,形成了不对称的师幼互动关系。其实,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和管理者,更应该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合作者。在师幼互动中,教师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设者,积极互动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这样的定位,就会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情感与需要,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去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二、理解尊重,接纳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
情感交流是一种心灵的交汇,人们只有在相互相信、尊重的基础上,才会把自己的想法向对方表达,进行相互的交流。幼儿与教师之间更是如此。如果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只是“严厉”的代言人,如果教师采用高控制、高约束来建构起他们所希望见到的整齐划一的班级秩序,那幼儿如何敢对教师表达心声,教师也就无法探知幼儿的心中所想,可想而知,启动和谐的师幼互动会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要善于肯定幼儿学习及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克服各种困难,通过努力领略成功的喜悦。如:教师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给幼儿以鼓励,让幼儿始终有一种动力:我一定能行!在幼儿体验到成功时,给幼儿以表扬,让幼儿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情感的互动可以让幼儿在爱的滋润下养成自尊、自爱、不怕困难、乐于探索、敢于表达的良好品质。只有这样,幼儿才会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被理解和接纳,产生被重视感、安全感以及信任感,才能促进师幼的有效互动。
三、抓住关键,调整策略,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教师对幼儿行为的洞察和感悟水平所强调的根本在于理解幼儿,这种理解不仅是善于观察幼儿的某一个独立的行为,更要结合幼儿的个性特征及其所处的场景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全面的认识;不仅包括对于幼儿某一种行为客观原因的了解,还涉及对他们行为理由的理解。不仅善于洞察幼儿行为发生,更要从中感悟幼儿行为发生的真正原因,从而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保证师幼互动质量。
1、及时捕捉,创造师幼互动条件
新《纲要》指出: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是建构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能否为对方的行为给予关注是师生互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幼儿产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的基本条件。关注不仅指对幼儿日常活动的关注,也有对幼儿突发行为和反应的关注。如在主题探究活动“泥巴”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用泥造房子的时候,孩子们充分发挥想像,捏出了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房子,孩子们兴致勃勃的把自己捏好的房子拿来给我们看,虽然孩子们的作品粗糙、稚嫩,但我们从中看到了孩子富有创造、充满灵性的闪光之处。我们对孩子的创造进行了表扬和鼓励,还与他们交流,互相交谈了解房子是怎么做出来的,有什么特点,然后有目的地将师生交流拓展到生生互动中,孩子们在得到同伴和老师的支持和信任后,活动更加积极了。
2、适时引导,提高师幼互动实效
教师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是建构有效互动的关键所在。幼儿的活动常常受到无意注意和表象性思维等特点的左右,对事物的探索往往缺乏深度,所以,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思考,找到恰当的机会,参与幼儿的活动中,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深入探究。在实践中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认为互动就是要解放孩子,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动起来,因此,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从不干预,让他们自由发展,可是幼儿在活动后,收效甚微。实际上幼儿主动学习绝不是不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幼儿形式上的主动学习也绝非实质上的主动学习。如在平时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泥土特别感兴趣,喜欢用小棒、树枝扒开泥土,于是我们就开展了带孩子们到泥土里找宝贝的活动,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热情与能力在平时的活动中都是难于见到的。
3、分组教学,提供师生互动机会
分组教学可以充分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捕捉到每组幼儿的情况,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在反思和实践中,提高活动质量,促进师幼共同发展。在以往的集体活动中,由于幼儿人数多,教师既要忙于完成教学内容,又要顾及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还要考虑到幼儿在活动中的反馈,往往是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如在以前的语言活动中,由于孩子能力的差异,课堂时间的约束和其他一些无关刺激的干扰,真正能进行师生互动的次数和人数都不多,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通常是一些能力强的幼儿抢先回答了,而一些能力弱的幼儿却失去了思考和解答的机会。实行分组教学后,参加集体活动的幼儿人数减少了,这就提高了幼儿个体与教师的交流频率,为师幼互动提供了机会。
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必须重视情感的交流,拨动幼儿的心弦,使教师和幼儿于“相溶”的情景中,从而大大提高师幼互动的实效性,没有情感交流的互动是缺乏教育价值的;同时,在共同的游戏中,充当良好师幼互动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促进者,对自己的角色正确定位,深入、有效地参与到活动中,在玩中、学中掌握幼儿各方面的状况,深入分析、研究,及时作出自我反省,才能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作者简介:
裴晓燕,女,汉,1967年7月出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毕业于河南省教育学院,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