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播科学中传承文明

来源 :国际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eo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玉琴,长期从事博物馆社会教育和博物馆管理工作。曾供职于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现为天津自然博物馆馆长。
  
  本文审视了全球化语境下,尤其是在国际博协提出了“支持博物馆成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工具”议题后,各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如何承担起促进社会和文化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这一共同课题。本文关注全球化生态危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自然历史博物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指出,自然历史博物馆应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一样,更多地参与当地及本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让公众通过参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活动,体验到博物馆的乐趣,唤醒更多的人关心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和生态环境,通过青少年传承下去。
  
  国际博协将“支持博物馆成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工具”作为未来十年远景规划的第一目标。面对全球化的生态危机,面对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严峻现实,自然历史类博物馆如何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社会使命,关注影响人类命运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生态等生态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第七项“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题的实现,是当前面临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期的各国自然历史类博物馆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全球性危机与自然历史博物馆
  
  每年10月份的最后一天,纽约动物园的大型草地上都会新竖起一排墓碑,每块石碑都是为灭绝的一种物种而立的。自工业化革命以来,特别是近两百年里,随着人口数量急剧膨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1600年—1800年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了二十五种;1800年—1950年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了七十八种。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每年至少有六万个物种灭绝。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消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一千倍,比形成速度快一百万倍。1998年,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委托第三方所做的调查表明,在四百名生物学家中,70%的人认为动、植物正处于“大灭绝之中”。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在他的报告中称:“地球上的每一种生命系统都处在衰退之中。”
  今天,我们赖以栖息的城市和乡村正在发生史无前例的环境巨变和生态危机。虽然中国经济出现了令世人瞩目的快速增长,在科学与技术上也获得了飞速的进步,但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水平在世界一百一十八个国家中仅排名第一百位。据专家预测,中国要达到生态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大约需要五十年的时间。
  在全球化与生态威胁的背景之下,国际博物馆理论界的学术目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便逐渐从基础理论建设转向现实课题。从近年来国际博协修改“博物馆定义”的讨论看,随着博物馆自身的不断发展,相比于初期的以征集和保护为主,现在的博物馆更侧重于展出、传播和教育功能。国际博协提出近期工作的重心,也是致力于人类社会现在和未来的、有形和无形的、自然和文化的世界遗产的保护、传播和交流。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界人士认识到,在全球化进程中,维护和保障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促进自然、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博物馆的主要职能和重要任务。有研究者指出,无论“博物馆”如何定义,博物馆所从事的促进教育、探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用文化和科学精神启迪人类,帮助人类研究、认识和理解世界,保护人类自然环境等崇高事业,是博物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历史博物馆
  
  生物多样性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事关人类生活质量和发展质量的财富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据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负责人巴尔博(Balboa)研究,全球70%的药物直接或间接来自植物,或者是受到植物的启发研制而成。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已经使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比历史上其他任何时期都减少得更多,导致全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而中国也成为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自然历史博物馆应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一样,更多地参与当地及本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关注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课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利用博物馆及其他公共机构建立生物多样性尤其是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项目,成为本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推动者。虽然这是自然历史博物馆最困难的一个角色,但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至关重要的新的角色。
  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已引起中国各自然博物馆的普遍重视。在浙江、天津、大连等自然博物馆新馆陈列设计中,都明确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突出当地的自然历史、生物资源、生态环境及馆藏特色的鲜明主题。天津自然博物馆主题陈列“地球与生命”,集中展示了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的多样性,突出表现了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历史博物馆应当和当地的公共机构以及地方管理部门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当前,亟需加强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调查,加强标本的采集、保护和管理,通过收藏、研究、展示、传播等手段来准确地记录、展现、揭示生物多样性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有条件的地区,应组织有多学科专家参与的生物多样性编目调查,根据范围、复杂性和实践的需要,建立地方和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数据系统,编制宣传手册,并由自然历史博物馆牵头制定重点地区、部门、重点专题和特定物种类群的各有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咨询和交流。
  关怀生物多样性的责任不仅在成年人身上,更应通过青少年传承下去。在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应该突出生物多样性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突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知识特色。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地球在呼唤”专题展览,通过两百余幅鲜为人知的生态照片,生动形象地向观众进行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教育,在全国巡展并受到普遍欢迎。过去的一年间,全球各地举办了无数生物多样性展览。如北京举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与传统文化”的“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展览”,北京自然博物馆和中英植物园联合推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展览”,台湾举办了“台湾生物多样性展览”、“生命密码——拯救生物多样性特展”和“建立生物多样性伙伴关系:生物黑客——自然保育特展”等。此外,海南建立了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广州将斥资五千八百零五万元建设广州生物多样性中心,总投资十一亿元的山东省博物馆也将设自然馆,展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当前,国际上的一些自然历史博物馆都成立了生物多样性研究部门。如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建有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组;为更好地发挥浙江自然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功能优势,2004年该馆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致力于整合与协调浙江省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资源,提升浙江省生物多样性研究、教育和宣传水平。在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自然历史博物馆应协助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制定和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保护措施,并与有关部门开展多方面的全方位合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咨询和交流合作。为促进开发和决策者正确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自然历史博物馆应联合相关单位,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和示范研究课题,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包括财政手段在内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机制。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在考虑社会、经济以及生物多样性因素的基础上,在农民和自然保护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关系,既合理地保护当地农民的利益,又不至于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可持续发展与自然历史博物馆
  
  在自然史和人类史中,充满了动物和人因为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而急剧衰落甚至灭绝的例子。对此,世界著名的罗马俱乐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提出“增长的极限”这一命题。《小的是美好的》(Small is Beautiful)作者舒马赫也曾经指出,“从经济学、物理学或技术的观点看,看不出经济增长会出现极限。但是从生态学的观点看,经济增长必然受到阻碍,因为环境是有限的。”美国著名环境经济学家保罗·霍肯在《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宣言》(The Ecology of Commerce: a Declaration of Sustainability)中则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一旦全球经济超过了环境承载的极限,更进一步的增长就会破坏地球的生态系统乃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人类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约束和规划自己的未来。由此,我们正在从一个文明时代走向另一个文明时代,即由无极限的增长走向有极限的增长,由无序的发展走向可持续的发展,由工业文明、城市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在全球持续复杂激变的趋势下,自然历史博物馆必须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把促进自然、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和工作使命。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既要面向过去,更要面向现在和未来。博物馆作为历史与未来之间的桥梁,不能游离于现实社会之外,独处在自以为是的象牙塔中。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一个保护自然文化遗产、传承人类文明和科学研究成果,积极促进环境的可持续能力,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机构。它是承载历史、启迪明智、普及知识的重要的一环,承担着开展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的使命,是对亿万观众永久性开放的公益性的社会教育与休闲场所。因此,自然历史博物馆不应只是已灭绝的动植物标本的保存者,也应该是生物多样化和文化多样化共存的守望者和维护者;不仅是传播自然历史知识的科普教育基地,也是我们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场所,并努力成为推动社会和文化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推动力量。近年来,天津自然博物馆结合社会关注的生态热点问题,先后举办了“辽西化石精品展”、“绿色天津”、“鸟类家园”、“蒙古草原动物生态展”、“海洋动物奥秘”、“生殖与健康”、“动物之爱”等临时展览,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既要注重自然史,也应该注重文明史。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所面临的一项共同课题,就是如何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由于中国传统重人文、轻自然的陈旧观念,长期以来自然历史类博物馆与人文历史类博物馆在藏品收集、陈列展示、传播教育等方面存在严重不均衡现象。人文历史类博物馆中很少关注搜集自然与环境方面的物证,缺乏相关的展示内容。而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专业人员知识结构的限制,也缺乏对自然环境演变与人类文明之间的研究和展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历史类博物馆已经把环境教育列入工作计划,但是很多人文历史类博物馆仍然缺少大生态的思想视野。
  传统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侧重于以实物标本为主导的、静态的思维视角,而且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上。为了承担新的使命,自然历史类博物馆应加强与人文历史类博物馆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在其业务活动中全面引入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理念,改变传统的单一学科的工作模式和传播方式,寻求多学科的合作,探讨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生活方式和文明演进的关系,探寻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生物多样性生态以及生态城市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不仅可以拓宽博物馆的工作范围,在可持续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框架内发展自己,还能为博物馆社会化服务及价值传播找到一种多元化的发展途径。近年来,中国很多自然博物馆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浙江省自然博物馆曾举办过“生态艺术(油画)展”和“天堂杭州——运河美书画创作展”,引发了公众对生态文明和“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的关注。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历史类博物馆,既要面向城市,也要面向乡村生态。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应该说是我们当今时代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城市生态系统因为有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在流动,又有大量的废弃物排入环境,因而成为人与自然矛盾最突出的地方。面对城市中诸多生态问题,我们既需要去发展、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城市环境,也需要在城市化扩张中尽量保护好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在城市化扩张和郊区城市化建设中,深入分析城市发展与资源匹配性、环境安全性及生态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对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结构进行全新定位,在满足城市快速发展需求的同时,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各类资源,积极维护和再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
  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中曾说:“单调、缺乏活力的城市职能是孕育自我毁灭的种子。但是,那种充满活力、多样化和用途集中的城市孕育的则是自我再生的种子。”当前,作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的天津正在开展一场规模宏大的“城市复兴”和“自我更新”运动。在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同时,天津还在规划建设以北部山地、中部“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南部“团泊洼—北大港水库”湿地三大生态环境保护区为主体,以多条生态走廊、生态城区和文明生态村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积极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遗产,努力构建一个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生态良好的现代城市生态环境。为了促进天津生态城市建设,2007年天津自然博物馆与有关单位先后联合举办了“珍惜水资源”、“节能减排”、“绿色天津,鸟类家园”等专题展览和“关爱自然,保护环境”主题活动,同时还举办了“保护母亲河——珍惜水资源”水质调研活动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主题展览和主题活动。2007年“五一”期间,天津自然博物馆与市建委、《今晚报》联合举办“让农民工走进自然,共享阳光”主题活动,邀请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免费参观该馆海洋世界,并赠送《走进大自然》科普读物,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历史类博物馆,既要面向公众,也要面向社会机构。作为承载和传播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物证及环境信息的社会教育机构,中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应跟上世界博物馆发展的潮流,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及表现能力,充分运用丰富的藏品及现代化的展示、传播手段,把最新的实物标本、最新的研究成果、最新的主题展览和新技术、新思维传播给公众,以满足各阶层观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知识需求和精神需求,建立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博物馆科学知识传播和教育体系,保持博物馆对公众的持久吸引力,从而促进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按照国际上的经验,自然历史博物馆在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自然历史博物馆还应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联系,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文化多样性保护一样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思想,促进和鼓励全社会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重要性及所需要的措施的理解,应与当地政府和国际合作组织制定关于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和城市生态的教育方案,通过大众传播工具进行广泛的宣传,并有义务向有关决策部门提供生态科研报告和相关建议、信息。近年来,许多中国自然博物馆逐步增加了类似“动手做、探索角、开放实验室”等科普教育活动,并举办了科普夏令营、科普旅游、知识竞赛、博物馆之友“俱乐部”等不定期的社会服务活动。天津自然博物馆先后设计制作小型展览六十余个,面向全国省市县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文化馆,推出“展览超市”, 把展览当作一种文化产品推向社会。据统计,近五年来,巡回展出观众达两百余万人次,足迹遍布全国一百余个展场。受到当地观众的好评和赞誉,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获得2005年度天津市优秀科普活动一等奖。
  
  体验经济与自然历史博物馆
  
  2007年中秋之夜,上海自然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听秋”晚会。大家席地而坐,在月光下静静地聆听大黄蛉、小黄蛉、青竹蛉等“草莽歌手”的小夜曲,创造了博物馆与观众体验式交流的一种新模式。
  这是体验经济时代的一个典型场景。随着现代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旅游者的消费进入到体验经济时代。传统博物馆以物为本、静态、单一的展示方式已不能满足旅游者追求参与性体验活动的需求,互动交流、培养兴趣、探索精神在博物馆的展览实践中将日益成为博物馆服务的主流。
  1996年,美国奥格登公司购买了两处以大自然为主题的公园,即位于佛罗里达州奥卡拉的“银色春天”和“荒野之泉”。同年,这家公司还斥资上亿美元,开始建设拥有八大景观的美国荒野体验公园。这些景点以野生动物、植被、自然气息和不同地理环境的天然气候为特色,使游客可以完全沉浸于自然风光中。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英国作家狄更斯这样描写19世纪的英国,描写了由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混乱。他可能同样也在描写21世纪初期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世界。人是生物圈中最复杂的系统。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我们有必要重温《只有一个地球》一书里所阐明的环境为世界上每一个人所有的观点。在这个太空中,只有一个地球独自养育着全部生命;在这个地球上,我们更应该珍惜人类共享的相互依存的生物圈。而要改变目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局面,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千年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每一代人都有义务把一个更好的世界留给下一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激动人心的挑战,对自然科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人文学者和博物学家都是这样。作为自然历史博物馆从业者,我们不应该袖手旁观,我们应该帮助人们努力理解地球上正在发生的事情,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从我们的孩子到我们的老人。
  2006年底美国好莱坞推出的影片《博物馆奇妙夜》(Night at the Museum)连续数周在北美高居票房榜首。影片以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为背景,讲述了该博物馆一位新任夜班警卫的神奇经历,这部影片被誉为“奇幻之旅”,也唤起了人们对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及世界上各地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普遍关注。
  2007年,由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和北京自然博物馆联合发起的“行知之旅” 野外科学考察活动,在校园进行“读行侠”全国选拔活动,均在广大青少年中引起了较大反响。
  为了让更多的人体验到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乐趣,为了唤醒更多的人关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生态环境,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自然和美好,作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从业者,我们应该携起手来,承担起促进社会和文化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使命,共同打造真正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奇妙之夜,让我们的自然博物馆“活起来”、“丰富起来”、“自然起来”,保护和重新恢复那些孕育我们文化、创造我们家庭的海岸、平原、山谷、河流、湿地、乡村和城市,共同守望和建设人类美好、绿色的生态家园。
  
  参考书目
  1《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美]保罗·霍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8月版。
  2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加拿大]简·雅各布斯著,译林出版社2005年5月版。
  3 《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美]安东尼·M.奥罗姆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版。
  4 《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美]理查德·瑞吉斯特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5 《未来的一百页:罗马俱乐部总裁的报告》,[意]奥雷利奥·佩西著,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6 《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美]巴巴拉·沃德,雷内·杜博斯著,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6年7月版。
  7 《小的是美好的》,[英]E.F.舒马赫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6月版。
  8 《体验经济》,[美]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9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
  10 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通过的《深圳宣言》。
  11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南京宣言》。
  12 中国科普报告(2004、2005、2006),科学普及出版社。
  3. 青少年参观天津自然博物馆的“保护母亲河”展览。
  4. 天津自然博物馆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信息讲座。
其他文献
来自科特迪瓦的塔内尔拉’博尼(TanelIa BonI)是一位哲学家,担任全球化调研组织(GERM)科学委员会委员她出版文学作品,同时自己也写诗和小说,曾为多家期刊撰稿,这些刊物包括法国文化部主办的《南方文化》(Culture Sud)和哲学与人文科学国际委员会主办的《第欧根尼》(Diogene)。    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ere)关于“感性分享(sharingthe sen
期刊
昨天,@High级人在英国 与大家分享了她的英国巴斯Holburne博物馆之行(错过的朋友可在本微信号发送“巴斯”即可阅读《博物馆游记|大开眼界:当代暗黑系Fairy虐袭老牌博物馆》)。今天,她将继续以海量美图,向大家呈现正在Holburne博物馆展出的展览“不速之客”(Unwelcome Visitors)中的奇妙瞬间。  啊哦,介是什么?!  讲解员不忍让观众迷惑,开口道出了原委。原来这就是身
期刊
《国际博物馆》今年喜迎六十周年华诞——文化遗产专家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之间六十年的会面;记忆、今日与未来之间六十年的对话;还有最重要的是,六十年来向他种文化敞开的胸怀。本刊2008年第1期致力于介绍中国近二十年创立的多家博物馆,因而这一期杂志也成为有关现代性与传统的杰出象征,它代表了多样性,并更新了我们对于文化遗产——不论其为有形还是无形——的观念与理解,以及如何对文化遗产加以守护和保存。它同时也象
期刊
莫罗·罗西(Mauro Rosi)供职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是一名图书政策专家(隶属于文化部的文化表现与创意产业司),负责管理UNESCO关于语言和多语模式的跨部门平台。    背景    2007年5月16日,联合国大会宣布2008年为“国际语言年”,同时让UNESCO担任各种纪念活动的领导机构。为什么选择UNESCO呢?因为语言在该机构的《组织法》和各项计划(无论是过去还是当前)
期刊
收藏是留住历史记忆的第一道堤坝。收藏的理念、行为模式,不仅会影响博物馆藏品的性质,也会影响未来人类对历史的认知。 《国际博物馆》第235期(全球中文版2007年第2辑)的主题是“21世纪收藏的风险”,在我看来——至少从当前中国博物馆发展势态观察,其中的文章其实和这个主题的关系是十分隐晦甚至是十分片面的。除了中国部分之外,该期文章分为“收藏的他者性和哲学”和“对‘普遍性’的再思考”两大板块。其中只
期刊
居安娜·帕波拉·彼瑞兹·特杰德(Juana Pabla Perez Tejedor)是帕仑克(Palenquera)人,获民族语言学硕士学位。她研究帕仑克语言(the Palenquero language)和文化,是哥伦比亚阿特兰提科大学(the Universdad del Atlantico)人文学院的研究员,并同时在该大学授课。    正如当今帕仑克人自己的说法,他们是美洲一个很小的非洲裔
期刊
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区开馆  2009年12月22日'浙江省博物馆新馆武林馆区正式对外开放。位于杭州西湖文化广场E区的浙博武林馆区占地20,991平方米,与老馆孤山馆区相比,武林馆在展览面积、硬件设施等方面都前进了一大步:可以同时展出文物3,000件(组),比孤山馆区增加了3倍;陈列面积为7,600平方米,比孤山馆区多出一倍;所有的展柜24小时恒温恒湿,这样的条件在全国亦不多见。开馆之际,馆方推出了“
期刊
安东尼·米尔·富利亚纳(Antoni Mir i Fullana)是语言之家的负责人。该项目2005年由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政府发起,目前由一个隶属于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副区长的公共联盟管理。安东尼·米尔作为该项目负责人;担任着一个等同于区政府秘书长的高级职务。同时,他曾在政府任职,负责关于加泰罗尼亚语的一切事务。在文化项目管理领域,他协同公共机构与私营企业,指导非营利都门诸多项目的建设工作。    在人
期刊
戴维·克墨斯特尔f(David Crystat)是英国班戈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ango)名誉语言学教授。著有多部语言及语言学著作,例如《想方设法:探寻英语之旅》(By Hook or By Crook A Journey in Search of English)和《想想我的话吧:莎士比亚语言探微》(Thirk on my Words Explorin ohakespeat
期刊
【内容摘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处于这个重要的历史交汇点上,2021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更是意义非凡,海内外各界高度关注。此次两会期间,Twitter平台成为中国外交部门、新闻机构等直面海外受众进行对外报道和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本文通过开源的数据挖掘平台Social Bearing以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