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数据驱动的轨道交通与公交换乘特征和服务范围研究

来源 :交通与运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苏州市轨道交通5号线开通后地面公交的线网优化规划为例,提出基于多源数据的轨道交通和公交换乘客流特征分析方法,并用以划分服务范围.利用轨道交通和公交的IC卡刷卡数据及手机大数据,模型分析轨道交通和公交换乘客流和潜在客流进行换乘的行为,明确轨道交通新开后对公共交通的影响范围,并预测换乘的公共交通供需变化,作为线网调整优化的依据,并在项目应用中得到较好的应用.该模型可用于轨道交通开通后公共交通线网优化的实际工作中.
其他文献
为科学评估公交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采用公交客流量、财政补贴等统计数据与公交IC卡数据、公交车GPS数据等多源大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免费换乘和老年人优惠政策带来的公交出行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免费换乘政策实施初期有效促进了换乘行为,但其作用逐步减弱,在继续推行免费换乘政策的同时,需要大力推进大中运量公交建设并优化调整常规公交线网.老年人享受了较大比例的财政补贴,公交出行频次和换乘行为更加频繁,无效出行较多,出行时间和乘坐公交线路均比较集中,与通勤出行存在重叠,老年人和年轻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有限公交资源的
沿江通道工程(江杨北路—牡丹江路)是上海市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将给大流量高负荷城市主通道交通运行带来较大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高速公路快速通行能力,兼顾施工推进以及宝山区市民、企业出行和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施工期间采取全过程多维度多方案的交通疏导措施,从项目规划阶段、工程设计阶段以及施工建设阶段全过程融入交通组织研究,通过改进施工流程和作业方法、优化货车出行路径和时序、改建高速公路出入口匝道等手段提高施工区域交通通行效率,并运用交通分析仿真软件辅助研究工作,使交通组织方案更合理、更高效.
山区铁路上的车站大多数位于高填深挖地段,车站路基边坡多采用骨架护坡、挡墙等方式处理,站内存在单线、双线或多线桥梁.大宗货物铁路专用线因为其运量较大,引入接轨站时,为了不影响接轨站及正线的正常作业,一般情况下需要在接轨站增加到发线.增加到发线工程将引起拆改已建的护坡、挡墙、增设桥梁等工程,不但工程量巨大,而且施工影响铁路正常运营,有一定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将接轨站前一段线路平、纵断面按到发线标准设计,这段线路就称为“一列车长一度停车位”.这种设计方案有效地解决了山区铁路既有站改造难及施工影响运营
厦门市作为典型的海湾型组团城市,在轨道交通初步成网的情况下,常规公交线网面临与轨道交通网络融合发展的问题.从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在客流需求互动、线网供给层面的角度,分析轨道交通、公交之间互相促进、互相竞争、接驳换乘的关系,预测轨道交通新线路运营后公交需求走廊,对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线网融合提出明确岛内、岛外、跨岛公共交通发展模式,分类促进轨道交通与公交网络融合,锚固枢纽及优化中途站点等,对轨道交通运营初期的城市进行公交线网优化与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文章对苏州某办公楼采用干盘管空调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仅用12/20℃冷水为普通新风机组供冷水实现夏季新风除湿处理过程的计算提出质疑,分析表明:该方案不能实现夏季除湿功能.针对该案例的既有参数,结合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可采用的冷冻除湿、双冷源除湿、溶液除湿3种新风处理过程,分别计算民用建筑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新风除湿的空气处理过程,以期为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新风处理过程的计算提供实例参考.
为应对广州市面临的轨道交通地下空间规划及管控需求,进一步保障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完善地下空间规划体系,对广州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规划及管控进行思考.首先,对国内轨道交通地下空间规划及管控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其次,结合广州市地下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分析广州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规划及管控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超前开展轨道交通等线性工程的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建立地下空间三维管控系统、提前谋划地下轨道交通复合走廊、促进地下轨道交通与城市地下空间融合发展等四点建议.
出入线是有轨电车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入线的接轨布置对线站位、运营、投资等方面有重大影响.根据近年来有轨电车出入线设计的实践经验,对比地铁与有轨电车出入线接轨形式的不同,总结有轨电车出入线常用的接轨布置方法,探究各自利弊及适用性,并通过工程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得到结论:有轨电车出入线与正线的连接形式以平交为主;有轨电车出入线接轨布置灵活多样,设计时应结合有轨电车特点优化出入线条件;实际工程中,应结合相关控制因素,对作业效率、行车干扰、投资预算等进行综合比较,确定合理方案.研究成果可为相关有轨电车出入线接轨设
为减少超限超载车辆对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产生的不利影响,实现重点道路陆域环境提升,同时降低道路安全运输执法难度,创新研究了动态不停车称重检测站点布局优化方案.首先,对现状昆山已有动态不停车称重检测站点进行分析;其次,对影响动态不停车称重检测站点布局的要素进行分析,对检测站点进行分类,确定布局规划原则;最后,以昆山市为例,提出全市动态不停车称重检测站点优化方案,并对布局优化方案进行评估,验证布局方案的合理性,并针对系统短板提出相应建议.
宜涪高铁宜昌至五峰段是沿江高速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线地质条件十分复杂,为稳定该段线路方案,通过采用高分2号遥感解译及大场景识别、工程及水文地质测绘、无人机勘测、物探、钻探及示踪试验等综合勘察手段深入研究沿线不良地质特征.结合线路走向、经济据点分布提出3组比选方案,综合评价各方案工程、地质、环保、吸引客流、车站、线路长度及工程投资等方面因素.研究表明,经渔洋关沿柴埠溪北侧方案和经渔洋关沿宜来高速公路方案穿越岩溶区段施工及运营期间风险可控、对地方经济推动作用较大、对环境影响较小,予以推荐.
地铁站点客流的时变特征是地铁客流管理和预测的重要参数.基于上海1个月的地铁自动售检票系统小时客流数据,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分析站点客流典型时变曲线特征,并利用POI数据计算点客流时变特征与站点周边土地利用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显示,上海地铁站点可分为居住导向型、就业导向型、商业型、混合型、混合偏居住型、混合偏就业型等.不同类型站点服务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有显著差异,且二者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本研究为地铁客流预测、地铁站点规划设计和地铁运营组织提供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