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情境图 培养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thad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就是问题意识。通俗地讲,它是基于好奇心而又高于好奇心的一种心理品质。
  在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比较薄弱。首先是提不出问题。这是因为长期被动学习,学生不善思考,思维僵化。其次是不敢提出问题。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教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三是不善于提出问题。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从现象和信息中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是没有机会提问。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大多数的教与学均由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总是和问题联结在一起的,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笔者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利用情境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创设情境,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也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但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学生比较少。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学生没有认真观察情境图,对情境图中的信息了解不够,不能把有关信息联系起来;学生不懂得该如何提问题;教学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对教师产生敬畏感而不敢提问题;部分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足,而不敢提问题。鉴于此,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敢于提问题,教师就要创设和谐的情境,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 端正思想,发扬教育民主,让学生体验平等。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想方设法营造热烈、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多用微笑、注视、点头、手势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在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的质量高低,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千万不能讽刺、嘲笑。
  2. 根据实际,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主动提问。在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信息后,可给学生一段时间思考,选择信息,把握信息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让学生不要一下子就面对教师和全班同学,可以在小组内先提问,使学生在讨论的气氛中消除畏惧心理。对于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先把问题写出来再提;对于课堂上一时还没有提问勇气的学生,可让他们在课后继续提,并进行恰当的鼓励,使其最终能在课堂上提问题。
  二、培养能力,教给技巧,让学生学会提问
  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提出数学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呢?一是教师从唱主角改为当配角,适当增加小组合作学习,让教师有机会对那些不能或者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二是加强教学民主。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营造一个人人都愿提出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适宜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展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1.合理选取一两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2.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3.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就是要在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4.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当学生学会了如何提问题时,一节课中就会提出相当多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可能会偏离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如下做法:一方面注意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感到确实有问题可问;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提问要仔细分析,慎重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如取与舍、详与略、课内与课外等),把与本节课无关的问题放到问题口袋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精心组织,积极引导,让学生善于提问
  学生的提问能力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会问几个“为什么”,而应从主动性、针对性、深刻性等方面着手培养,让学生不但能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使学生养成善于提问题的习惯。
  1. 运用好奇心理,培养质疑的主动性。对新事物的“好奇”是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往往能促进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去进行探索活动。因此,教师有责任呵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并从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2. 巧设矛盾冲突,培养质疑的针对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是在概念、性质、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以及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设置矛盾,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从而培养提问的针对性。
  3. 利用追根问底,培养质疑的深刻性。小学生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追根问底也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知识是有内在规律的,很多知识和问题的研究探索,往往要经过几个阶段和层次,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利用学生追根问底的心理特征,可以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提问的深刻性。
  四、合理设置,让问题贯穿整个课堂
  1. 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得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后,得到很多数学信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已被启动,意识越强烈,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在引入新知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出本节课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活动。
  2. 合作探究知识中,设置问题情境。在知识的探究中,引导学生就个人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就别人的观点进行质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学习情绪就越高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引导学习活动往深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3. 自主练习应用知识时,设置问题情境。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精心设计问题,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
  4. 在知识的整合中,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意识。这样的问题可以促使已有知识具有结构性和整体性,可以促使学生的智力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五、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充实自己
  1.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认真钻研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这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其次钻研教材,改造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树立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渠道。
  2.教师处理学生问题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同的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分析不同问题的原因,给予其不同的方法。
  3.教师要改变学生提问题时的一些错误做法。一是不要为提问而提问。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晶,是思维成果的一种外显表现形式,而非教学任务。应避免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认为提问是课堂发言的必需,每节课都得有所表示,使提问变得形式化。二是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再提问,那些能通过自身努力,或借助工具书,或通过相邻同学互相咨询、讨论得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出。这样,可避免学生问题流于肤浅和表面化。
  4. 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增长见识。教师要正确、合理地解决学生的疑问,就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广泛地搜集资料,认真地研究问题,才能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因此,教师在平时就要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教师要多加指导,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e]
  
  (山东省招远市教学研究室265400)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各国都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纷纷进行教育改革,我国也不例外。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从而加快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步伐。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笔者认为,要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自主”学习放在首位,足见其重要性。叶圣陶先生也曾强调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之目的。其意思主要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独立学习和独立作业,自觉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学
期刊
期刊
教学之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坐在电脑前,享受指缝间教学的快乐。博客方便、易用,极具价值,是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在这片天地里,可以尽情地发表自己各种
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为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服务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也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实施能力培养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更新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能力观    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主动、全面发展。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所谓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而传统数学教学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学生书面表达,缺乏对学生自由探索、合作学习、数学表达、独立获取知识等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讲概念,学生记概念;教师讲例题,学生模仿学习。乏味的教学方法,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与当前要提高全体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