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漶无际的“宋型”美学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o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常拿着唐诗与宋诗一起读,唐诗的句子嚼着嚼着,脑海里的影像就接踵而至,画面美不胜收,却总是个无声电影;宋诗捧在手里,啃着啃着,心里响起了很多声音,絮絮叨叨,摸着黑进一陋巷,七拐八扭,忽然天光粲然,身心通透澄明。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茘枝,一颗入口,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譬诸修园林,唐诗则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譬诸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如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a
  要谈唐宋诗,自然是绕不开这入木三分、让人拍案叫绝的缪钺名段。
  唐诗技术,已甚精美,宋人则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盖唐人尚天人相半,在有意无意之间,宋人则纯出于有意,欲以人巧夺天工矣。b
  自然意象的淡化、人文优势的提升,规范了宋诗淡朴无华的基本风貌。此时拿落雨的情景来做个唐宋对比:
  长门怨三首 其一(唐·刘媛)
  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宿冽上人房(唐·徐凝)
  浮生不定若蓬飘,林下真僧偶见招。觉后始知身是梦,更闻寒雨滴芭蕉。
  夏夜闻雨(宋·曾几)
  凉风急雨夜萧萧,便恐江南草木雕。自为丰年喜无寐,不关窗外有芭蕉。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同样的雨打在两代人身上,国力雄厚的唐代,诗作里的情感浓得快溢出来,怕情不够,说愁来凑。南宋诗人却能守着半壁江山,自我安慰秀色、佳音,直言喜不自胜。读到这里笔者哑然失笑,读出一种少年强说愁、老年夕阳红的味道。其实,既能认识到人生是梦幻泡影,也懂得珍爱生命、珍惜眼下的美好;既不会在人生种种困境中溺水,又不过于沉迷夸张的极致,这便是宋人的高度,也是他们站在唐人肩膀上另外寻得的道路。
  宋诗集大成者,亦是着重追求艺术技巧,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用险韵、用僻典,越是深奥艰涩难懂,也许越显得其学识之高、运用能力之强。这般也不能说是缺点,只能说是特点。现在人写文章亦是追求引经据典方显档次。
  渐渐地,“唐宋转型”这个概念开始深入人心,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整体观》将宋划分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宫崎市定《东洋的文艺复兴与西洋的文艺复兴》将宋代的士人改革高度评价为一段文艺复兴。这样的论调还有很多,随着宋诗接受度的提高,这样的整體观突破了一直以来以朝代划分文学史的观念,宋诗成为继唐诗后的另一高峰。
  “宋人承其流而衍之,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难怪时常发现宋诗比唐诗在篇幅上要长许多。宋代诗风走向严谨,这与陈朱理学的推行有极大关系,整个社会的思想价值都趋向于细致、精微,迷恋细节的做法不仅仅是诗,宋代的绘画作为中国工笔画的最高峰,其细腻又不失高雅的格调与诗歌一样,从唐代汲取养料,又在新的时代中烙下不同的印记,最终成全了两种美感的永恒对照。
  从中外对比的角度来看,中国之诗无论如何都是把抒情刻进骨髓里的,唐、宋诗的区分在于感性与知性的不同,特别强调理智的宋诗在西洋诗面前,则显得“韵味”浓重。虽然浪漫如济慈、华兹华斯,他们敏锐的感受叫人赞叹,但时不时出现的说理与逻辑让人在漫游其诗时来个急刹车,它的意象常常作为“说明”而存在。反观中国诗的生命意义几乎全在意象,即使是讽刺与议论,也常以意象的形态出现,最终这些意象是为了把经验和感受表达出来。写到这里也不难看出中国诗发端于感性,通过理性的筛选意象而达成;西洋诗则是借用意象抵达理性逻辑之巅。
  向来于文史不分家。绘画也在这个时期进入融合之地。借宋型诗的特色来对照典型的宋画:风骨、学问、才思、史、法、思想、沉潜,全部都可寻得踪迹。
  自赵匡胤“重文抑武”的国策推行以来,士大夫如遇甘露。宋初沿袭唐五代遗风,这点与文学非常相似。到了北宋中期的神宗朝,绘画上的装饰意味渐退,写生意味加强,最浓时期始于继往开来的艺术高峰宋徽宗。徽宗其花鸟画学自吴元瑜,吴元瑜是崔白的弟子,据史书记载,画院风气自崔、吴体有所改变,崔白喜画秋冬萧疏、沙汀芦雁、意追淡远、荒寒、野趣,较之于院体,他的风格素淡且造型精准,这样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与个人魅力,深受宋神宗赏识。
  宋徽宗虽真的不喜欢苏轼与他背后的这群元祐文人,屡屡欲将元祐党人的书文消失在此世上,但却难挡民意涌动,竟是将被禁的苏轼诗文炒上天价。这样文心潮涌的时代自然也深深感染了最高统治者,我们从徽宗亲出的画院考题可以看出端倪,脍炙人口的“踏花归去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无一不是要求作者饱读典籍且充满思想,还要有巧思能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果不其然,被徽宗亲点第一的李唐读懂了“锁”字,把酒家深深藏进竹林里,至于画面的写实功力与沉着的运笔用墨,皆可在李唐的传世作品中读到。在对待翰林书画院画师的培养上,我们不难从徽宗“孔雀登高,必先举左腿”“春时日中月季”等事迹记载看出其对于造型要求之严。
  根据当时文人的基本态度:一位优秀的文人君子不仅仅是个画家,他还应该是位博学的世人、书法家,如此综合起来,排名最前的可不就是宋徽宗。《柳鸦芦雁图》《池塘秋晚图》《鸲鹆图》《写生珍禽图》等,这些水墨花鸟纸本作品集中出现在徽宗的笔下,在存世的宋代作品中亦不多见,可谓是徽宗的创格,大胆落款、题字盖章更是超脱于这个时代的创举。徽宗的文学艺术修养很高,必然会在绘画中讲求诗意,素雅的水墨大抵总是比五彩更适合于表达含蓄、微妙的意象,因此这些作品的存在也就很正常了。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为一部神话重述之作,叶兆言的《后羿》自诞生之日起引起的争议就从未间断,以往研究多从《后羿》对神话的重述角度着手,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视角——互文性研究入手,从人物形象的隐喻和情节、作品风格等角度重新剖析《后羿》文本,旨在剖析小说在对神话的致敬和重述中的文学价值和魅力。  关键词:后羿 嫦娥 互文性 神话重述  人们通常认为互文性是一个含混不清的概念,互文性在文本解读研究中更多地被类似“隐喻
摘 要:太宰治笔下的角色几乎都具有边缘性。这些角色几乎都在主流社会与自身的理想世界间游走,呈现出一种边缘性人格。简单来说,所谓的边缘人是指被所在的社会文化群体所孤立,亦不为主流社会群体所接受的人,也指具有边缘性人格的一类人。太宰治作为日本二战后的代表作家,也多次游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透过他的作品,我们可窥见日本二战后的生活百态,而透过他笔下的人物,我们又可以窥见二战后日本百姓的内心以及他们在生活
摘 要: 本文主要从“角色功能”的角度出发,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中姜季泽以及苏童《妻妾成群》中陈飞浦这两个男性人物形象的建构问题。通过分析笔者将指出这两个人物角色在各自的文本里所承担着的相同的叙事功能,同时笔者也将指出张爱玲和苏童对这两个具有相同角色功能的人物形象的不同处理方式。  关键词:姜季泽 陈飞浦 角色功能  一、 引言  俄罗斯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普罗普于1928年所著的《故事形态学》,自问
摘 要:《相似形》是日本女作家高桥多佳子的代表作。它通过一个母亲的视角和心理活动,反映出一对母女之间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与传统作品中塑造的母亲形象不同,文中的母亲不再仅仅是集母爱与无私奉献于一体的形象,而是交织爱与恨、罪感与抑郁的母亲形象。本文通过分析母亲这一主要人物,梳理母女间关系,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和弗洛伊德主义理论家梅兰尼·克莱茵的客体关系理论,探求母亲对女儿有复杂情感的原因和作品对改变女性
摘要:李存葆的《飘逝的绝唱》以文化为视点,在古今对话中,重新阐释王实甫的《西厢记》,肯定《西厢记》的文学文化价值。作为一篇优秀的文化散文,《飘逝的绝唱》彰显了鲜明的文化意识,流淌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文化批判精神;在两万五千余字的大篇幅中,充盈著大格局、大视野和大思考,奠定了文本“大气”而雄浑的风格;《飘逝的绝唱》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文化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有效避开了同类散文写作的弊病,成为21世纪初
摘 要: 青年诗歌现场是当下诗坛最活跃的诗歌现场。新世纪以来的二十年,是青年诗人表现强烈个性精神、袒露诗歌生命密码的关键时期。从诗歌现场与历史之间的微妙关系看,2019年度,青年诗人们在处理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呈现个体存在以及发挥创作的历史想象力这些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诗歌历史对现场的选择可以从这些方面的文本来进行检验和审视。  关键词:现实 个体历史 狂想曲 想象力  抛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宏
摘 要: 婚姻生活一直是小说创作中的高频热点题材。在池莉的小说中,有很多关于婚姻生活客观而冷静的描写,而婚姻的悲剧更是其主要聚焦的中心。在笔者看来,造成池莉小说中婚姻悲剧的原因主要是功利主义的婚姻观、男性的强势心理和时代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现实视野 婚姻悲剧 功利主义  20世纪末“新写实小说”作为现实主义的“回归”登上文学舞台,池莉以其先锋的姿态成为这一流派的领军人物。池莉根植于现实,从 “
鄙视链一词,衍生自食物链一词。食物链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而鄙视链,则是大鱼看不起小鱼,小鱼看不起虾米。为何看不起,因为我自认为我比你高端啊。虽然鄙视链一词是近几年媒体发明的,但鄙视链现象早就存在,无论是社会学还是心理学都可以找到一大堆相关理论。  朋友圈里之所以也有鄙视链,一方面是人类本性的攀比、嫉妒;一方面是长期以来我们社会关系就潜藏着一个等级秩序,朋友圈则是这一社会关系的浓缩。最后
摘 要: 南宋推崇雅乐,古琴在文人中地位显著,并逐渐对词人的创作产生影响。张炎承袭自浙派琴人杨缵,其一生皆与古琴有不解之缘。他“清空”“骚雅”的词风,深受古琴曲调风格、典故内涵的影响。研究古琴在张炎清雅词风构建中的作用,有利于探究宋代乐器与词学创作的关系。  关键词:张炎 古琴 南宋雅词 音律  宋代是古琴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自北宋太宗始,各代的统治者都非常偏爱古琴,其宫廷中还设有琴待诏。”南宋
摘 要: 张岱癖于山水,符合当时的时代风气,他的山水小品文描写了游赏之趣,也掺杂着人间世态,体现出“俗”的追求;另一方面,他对雅致之景的追求和观景时间的选择又展现出他“雅”的审美追求。这种追求使得他的山水小品具备不同流俗的冰雪之气,这种冰雪之气是他的家庭环境和人生经历成就的。  关键词:张岱 山水小品 审美追求  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在政治生活中受到创伤后,都喜欢投身于山水林泉之中,以寄托情思,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