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屡犯错误”怎么办?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yZha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以为”、“我错了”——从语言习惯开始修正行为方式
  
  对于犯错误的学生,首先要从规范学生语言开始。这里讲的语言规范不仅仅是指文明用语的问题,那是最基本的要求。我的要求是连一些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用语都必须规范。学生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一问到原因,都喜欢用“我以为”三个字开头,后面的话可想而知就是一些掩耳盗铃的借口而已。所以,我在全班宣布禁止用“我以为”,而改用“我错了”作为被问及犯错原因时的开头用语。我也在随后的班级管理中不断督促他们加强这方面的意识。现在,学生们一旦犯了错,都会先说“我错了”,再陈述犯错的原因。看起来是用三个字替换了另外的三个字,但在学生的心理上却是一种敢于面对自己错误的心理定势替换了想方设法找借口的心理弊病。这必定会对学生正确面对错误、挫折、失败有着积极的影响。那是不是说当学生对我说“我错了”我就能原谅他们的过失或者错误呢?这就涉及到处理学生犯错误策略的第二条。
  
  二、“不知道”、“不小心”与“故意的”——给修正行为方式一个过程
  
  学生不说“我以为”而改说“我错了”只是一个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并正确面对自己犯错,从而杜绝挖空心思去找借口的开始,要在行为习惯上真正地改变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学生本来就是来学习如何成材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经受很多历练,其中也就不乏会在诸多诱惑中迷失方向而犯错。如果一点都不给机会,那就太不尽人情了;如果给得多了,就成了孔老爷子说的“乡愿”啦。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我在处理学生问题之前就明确我的态度:“对于同一个学生犯的同一个错误,只有两次犯错机会。第一次我可以当你‘不知道’有这个事情,所以犯错;第二次我也可以当你‘不小心’,所以又犯了错:但第三次我就认为你是‘故意的’,那我就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比如,对于迟到问题,第一次迟到,我会帮学生找个理由:“因为不知道学校的考勤时间甚至不晓得上学是不能迟到的,所以迟到啦!”然后我就会给学生单独面对面地讲清楚上学是有时间规定的,并进一步明确时间,然后告诉他在规定的时间后到学校就叫迟到,这是不对的!如果这个学生又一次迟到了,我就当他是“不小心”就迟到了,还会苦口婆心地对他说任何人都会不小心犯错误,然后和他一起分析再次迟到的原因,提出我的建议。但如果在前面两次的基础上,他还是迟到了,我就会假装生气地对他说:“这样你都还迟到,你肯定是‘故意的’。”从实际的效果来看,这种管理方式非常有效。究其原因,有这么两点:第一,帮学生找好了理由,就更进一步杜绝了学生再去找理由的错误做法,有利于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第二,两次犯错机会是一种宽容的要求,对其第三次的做法是一种威慑,是一种“攻心为上”的策略。第三,也是最关键的,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共同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案,并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所以,这种管理且松且严,刚柔有度,学生都没有什么意见,反而觉得老师很开明。当然,的确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错误还得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毕竟,教育管理的前提是,为了教育才实施管理,教育的核心地位不能被取代,这不同于公司企业的规章制度。但如果遭遇了“钉子户”,偏偏就不信这个“邪”怎么办呢?
  
  三、“紧盯”与“回报”——让正确的行为方式成为习惯
  
  班主任处理方式的多次运作就会成为习惯,习惯的巩固就成为一种标准惯例。当班级管理成为一利,标准惯例的时候,任何对班级有认同感的学生都会按着这样的标准去执行、去衡量自己的行为,其实也就发展成了一种班级文化。也就是说,只有量化为标准,并内化成为学生能自我判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才能形成真正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一旦形成也就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无为而治的境界,当然也就不会存在“钉子户”的问题啦。怎么才能达到呢?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方法就是“紧盯”与“回报”。
  紧盯,也就是把要解决的问题做成一个专项来抓,要“单项考核”。回报,就是要让学生在整个解决的过程中都要向班主任就进度作汇报,也就是不断地反馈,直到问题解决并得到巩固为止。比如,有一个学生老是迟到,我就把“如何让他不迟到”做成一个专项来“盯”,而且要从一开始就“紧盯”。先是分析迟到的原因,甚至是原因的原因,因为有时候表面的原因绝不是真正的原因。什么闹钟没有闹醒,本来醒了又眯过头等等都是表面的原因。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对学习缺乏主动,对时间缺乏管理能力,再深究才找到真正的原因——原来是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晚上一玩就是两三个小时。这样的生活习惯怎么能不迟到呢?而迟到以后带来的系列问题也就很可能成为恶性循环。所以,找到真正原因才能找到“紧盯”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要越小越好,最好就在一个点上,因为越小越好抓,越小才越好盯,也盯得越紧。接下来,我与这个学生深入沟通以后,让他在心理上先建立起我能帮助他一起克服网络游戏的诱惑的信任感,并不断加强他克服诱惑以后可以获得多么美好前景的一系列联想。在行为习惯上,通过家长的帮助完成,并要求他每隔几日主动找我汇报这几天的成果以及带来的好处。最后,这个学生就再也没有迟到过,成绩还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于迟到问题可以这样处理,其它的问题这样的方式也同样有效。
  对于“学生屡犯错误”的问题,我说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要允许学生多次犯错误——调整心态
  通常我们对学生犯一两次错误能够原谅,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就会发急,而一发急除了发火、训斥外,什么好办法都没有了。这时其实最需要调整好心态。我相信“定能生慧”。我在研究“教育在线”的一位优秀班主任时发现,她在神定气闲时,处理事情常常是充满教育智慧的,一发急,说话处事有时真的好糊涂。其实其他老师也有类似情形。
  我曾邀请过一位已经退休的班主任为市班主任骨干培训班讲课。听说在她的班里从来没有问题学生,后来学校把全年级的问题学生集中编成一个班让她带,结果别的班里又生成了新的问题学生,她的班却相对风平浪静。她有一个切身的体会:“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他们多次犯错误,允许他们用较长的时间来改正错误,甚至用一生的时间来改正错误。”
  有了上面理念,老师的心态是否会平和得多呢?动不动发急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
  第二,要研究学生过错行为的类型——讲究策略
  学生的问题行为可以分为四类:有的问题行为是错误的价值认识所致;有的问题行为与人格特点、行为习惯有关;有的问题行为背后有着潜在的心理原因;有的问题行为,其改变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对上述四种不同类型的问题行为,要用不同的策略来应对。如果教育策略失当就可能会导致“屡教屡犯”。比如不少老师把“说理教育”当成万能钥匙,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行为,都找学生谈话,给他们上“道理课”,结果道理讲了一箩筐,仍然无济于事。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调整教育策略,如果问题行为背后有着潜在的心理原因,就需要心理辅导;如果问题行为与行为习惯有关,就需要运用一定的行为矫正技术加以纠正。
  第三,要注重“导之以行”——改变方法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叫要素,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因而教育学中有一个德育原理:“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持之以恒”。那么培养某一个道德品质,从哪一端入手?可从知入手,也可从情或行入手,总之可以是多种开端。但到底从何处切入要因人因时而异,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然,除了考虑特殊性,还要注意一般性,小学生知识经验有限,认知能力不足,认识支配行为能力差,所以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往往需要把重点或开端放在“行”上,要注重行为训练或行为方式的指导。这既是由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也是通过教育实践证明的。
  从品德形成规律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看,有时“导之以行”比“晓之以理”更重要,为此,对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要少讲道理,多作行为方式指导或行为训练。
  记得有这样一个家教故事:孩子从外面踢完球回来,没有用于敲门,而是用脚踢门。母亲见了,没有说什么,而是向孩子示范敲门的方法,并让孩子实际训练几次。显然,这种“导之以行”的做法比说多少回道理都管用。
其他文献
如今,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各类教师培训已经成为常规性的工作。除了指令性培训外,许多教师还自发地组织起来,线上线下成立了各种学习共同体,交流心得互助发展,班主任共同体就是其中比较活跃的一类。主动学习是好事,然而,就我个人的有限观察,不少老师在共同体的表现似乎离真正的学习尚有不小的距离。这里,就以班主任共同体为例,说一说共同体中的伪学习现象。  我把一些班主任在共同体中的伪学习分为四类:
期刊
2010年,对国内某著名教师网络研修共同体的研究表明,教师使用共同体时间以1€H?年人数最多,3年以上的人数少之又少,不少教师在共同体中的学习并没有持续下去。有些教师在刚开始的时候怀抱着满腔的热情加入到共同体学习中,积极地学习研究、干实事、与其他成员互动,但是不到2年的时间,他们慢慢会失去热情,转而为一种观望的态度,甚至中途放弃者也不在少数。  一个团队是否可以提供适合自己成长的营养?这是我关注参
期刊
陆老师班上发生的“政权交替”事件,能有如此圆满结局,确实让人感到欣慰:其一,能如此平静,顺畅地实现;其二,实现之后能如此安然地过渡与发展;其三,发展之后能朝着有益的方向持续延绵,没有出现“旧势力”的反扑、“新旧势力”的各种斗争,班级呈现欣欣向荣、人人自治的良好局面,确实是一次成功的示范。  在这样的案例面前,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班主任的民主意识。试想,没有民主选举就不会有“男生俱乐部”的荐言,谈话,调
期刊
读过陆雯君的《男生女生携手行——由“推翻政权”想到的》,一方面赞许陆老师重视学生的意见、善于调整班级管理策略和方式的做法;另一方面由“案例”(此处表达为“缘由”和“问题”似乎更好,更能体现行动研究的特征)、“分析”、“实践”、“反思”,基于理性思考的行动研究特点和体现“经验+反思=成长”特点的叙事研究结构,这样的行动和表达也值得学习借鉴。  表达和研究一个案例,主要目的或者在于通过故事提供可以借鉴
期刊
仔细看了几遍陆老师的案例,我对陆老师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善良表示钦佩,然而也有一些质疑想跟陆老师共同探讨。下面把陆老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和我的疑问列举如下:  陆老师的优点:  1.陆老师很懂得借势,能抓住教育时机。这篇文章比较好的原因是它从一个突发事件入手,而不是老师精心设计的教育事件。“男生俱乐部”的成员们跟老班叫了个板,但老班并没有因此觉得难堪。哭笑不得后,她既想到了现任班长的优势,也考
期刊
时下,“特色”已是一种社会时尚,仿佛只要和它扯上一点关系,就会立即有了品位,上了档次,于是乎,许多工作就情不自禁地“特色”起来。学校当然不甘落伍,各种“特色”不由分说地占据了校园原本就十分拥挤的空间,成为许多学校“自诩的品牌”。或因水土不服,或因生成超速,或因众口难调,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造成的“招牌菜”在现实中却远远偏离了奢望中的“美味”愿景,渐显苦涩难堪的同时也让“特色”二字在许多人潜意识
期刊
“新闻三分钟”是我们班每天早晨第一节课前的固定节目。活动开展一年多以来,其形式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最初开展这个活动是因为我们班的雨洋同学。雨洋同学是我们班典型的“困难户”,上课精力不集中,作业拖欠更是家常便饭。偶然间我发现雨洋对新闻特别关注,因此开展了“新闻三分钟”活动,并指定雨洋同学为新闻主持人,意在激发雨洋对学习的热情。刚开始,雨洋同学非常乐意做这件事,每天晚上认真地把一条条新闻写下来,第二天
期刊
手记三:逆袭性表扬  什么时候的表扬,学生打心里感激你?答:该批评的时候。常有此类状况,你指出那同学做得不好、不对的地方,他难为情地低下了头。这时,一帮同学不怀好意地笑起来,一帮同学同情地朝那同学看,那同学的头快钻到桌兜里了。不能批评了,转而表扬,那学生刚要掉入万丈冰窟,一阵和风将他裹到春天里。明明要批评,却得到了表扬;明明有嘲笑,却得到了尊重。我称之为“逆袭性表扬”。即便批评,我们也要保持平和,
期刊
麦当劳品牌的创始人雷·克罗克以非凡的经营才能,把麦当劳兄弟的餐馆变成了世界快餐第一品牌,自己也成为全球著名企业家之一。  据说,当年从麦当劳兄弟手里买下特许经营权的除了克罗克,还有一个荷兰人。  两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经营之路——克罗克只专注经营麦当劳,而加工牛肉、养牛的钱任由别人去赚;那荷兰人呢,不仅开着麦当劳,还投资开办了牛肉加工厂,使加工牛肉的钱也流入自己的腰包,后来自己又办了个养牛场。  多
期刊
有人说,我性格急躁不适合做班主任;有人说,我性格太温和不适合做班主任。其实,谁也没有规定怎样的性格才适合做班主任,不同的性格可能会对所带班级烙下不同的痕迹,就像条条道路通罗马一样,每一种性格,只要发挥优势,同样会创造优秀的班级。  根据性格分析学我们知道,没有哪一种性格是绝对好或者绝对坏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用自己的优势建立富有个性的班集体。  如果你是一个急性子的班主任,你可以建立一个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