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学生的习作能力往往又是衡量其认识水平和语文程度高低的重要尺度。可通常我们要面对这样的情景:“又要写作文了啊!不知道今天写什么呢?”教室里的叹气声此起彼伏。作文课前,气氛绝对沉闷。“眉头紧缩”、“咬着笔头冥思苦想”、“绞尽脑汁边写边数格子”,诸如此类的现象比比皆是。一篇习作的诞生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写并痛苦着。用他们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苦不堪言”。其实,对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的作家们来说,创作前的“苦不堪言”也是一种享受。那我们何不去引导、帮助学生转化并享受这习作前的“苦不堪言”呢?
一、“情”是万物之源,有“情”才有“文”
我们都知道作文要真实。正如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写‘从心里掏出来的’真心话。”解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作文时无所顾忌,真正做到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无所不言。但仅仅真实还是不够的,“情”就像菜肴里的盐,它是作文里至关重要的一味,是文章的灵魂。只有当心中有情有感,被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才有说话的愿望,才有想倾吐的冲动。学生从“真实”起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感受的文章才是最棒的文章。“情”是万物之源,有“情”才有“文”。而“情”就隐身于我们的生活,虽平实但涓涓流长,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用细腻的心灵去感悟,才能由“情”生“文”。
二、细细品味生活,寻情探文
(一)融于生活,累积情感
叶圣陶有过那么一句话:“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学生的生活应该是更为快乐奔放的,所以泉源也应汩汩而出。
要让生活成为学生们作文的源泉,就得让他们真正融于生活,在生活中累积情感。学生是粗心的,但也是细心的,教师应尽可能地拓展他们的生活空间,组织带领他们参与一些综合性的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真实的感受如同源泉里的小溪流自然通畅地流出。当然最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只有善于观察生活的人才能更好地融于生活,才能更好地体验生活里充斥的情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来源。”所以,融于生活的重要条件是让每个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细细品味生活的一点一滴,慢慢累积情感。
譬如,双休日是学生们自由支配的时间,提及礼拜天的活动安排,个个有说不完的话。如果让他们写写自己的活动,他们会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用文字介绍。如一个学生这样写他的足球赛:“随着裁判一声令下,激烈的抢球开始了。比赛时,你争我夺,互不相让,你一脚,他一脚,十分激烈。突然我来一个倒挂金钩,球从守门员身边擦肩而过,进了一球!而敌方快速反攻,用假球攻击成功,比赛时间结束,1∶1平了。最后进行点球大战,我方以6∶5的微弱优势胜出了。”多么生动的场面描写,如果不深有体会,不融入生活,怎么能写出这么精彩的片段呢?
(二)感受生活,品味情感
生活是平淡的,没有太多能引起感情大起大落的事,但不代表生活中就没有真情流露。教师应指导、帮助学生用心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帮助他们发现原来所忽略的生活,感知生活的奇妙、沸腾、温情,学会对生活有敏锐、细微的体悟,从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这样做才能使生活有“情”,文有“情”。很多时候一件小事用心用情写,就是一篇“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如我借用《母亲的恩情》这篇语文资源,让学生慢慢走近平实的母爱时,我发现,学生的心开始变得细腻,开始变得多情,有的学生眼角也跟着湿润起来。这时趁机再让学生们去思考“妈妈爱你吗?你觉得妈妈的爱像什么?”这个问题时,学生们陷入了沉思。其实这不仅仅是个课堂问题,更是引领学生们回到记忆深处,回到平时并未完全触及的心灵中的柔软之处。这时让他们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文字让我意外、感动:“妈妈的爱是大雨里的伞,总是撑在我头上,自己淋湿了。”“妈妈的爱是保险带,上车时总提醒我扣紧,可我原来却觉得是唠叨。”“妈妈的爱是眼泪,当我做错事情打我屁股时,我还没哭她却掉眼泪了。”……这样动情的文字是最美的!
(三)想象生活,放飞情感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作家,他们的想象力用之不竭,可以天马行空、恣意挥洒。孩子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越有帮助。习作需要这些想象,它可以使思路更宽阔,更形象,更生动。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富有想象力、生动的文章,就是在享受习作的快乐。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在他们的脑海里随时会冒出奇异的想法,因此教师得充分利用课堂中的课文空间,给学生创造想象的条件,允许他们张开双翅自由翱翔,让他们创造心中的童话宝库。
如在教学《找秋天》时,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用眼睛、用手去寻找秋天的脚步,用心去感悟秋天,教师和学生边找边交流。这时学生的兴趣是特别浓厚的,七嘴八舌。当一个学生说到秋天的云特别美时,这一下,学生兴趣的闸门又一次打开了,他们凭借个人的想象,创造出各种事物的新形象:展翅高飞的大鹏、英姿飒爽的运动健儿、活泼可爱的小白兔、顺风漂流的帆船、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在孩子们碰撞的思维中变幻出一个个神奇美妙的世界。回到教室后学生们马上自觉地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虽然这些信手拈来的文字语句不算优美,比喻也不怎么恰当,更不用说立意了,但句句洋溢着孩子特有的真实、稚拙、可爱的语言特点以及新奇大胆的想象。
三、让情感驰骋,享受习作
所谓“木桶理论”是说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听似简单的道理,细细品来,却另有一番深意。联系我们的习作,要使习作充盈饱满、富有灵性,就缺少不了情感的投入。木板短了,情感少了,习作的精髓就如水般流失了,只剩下一个呆板的空桶又有何意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感纵横驰骋,作文才能充满灵性。而每一篇习作之初都是构思的“苦不堪言”的阶段,只有耐心引导学生用“情” 探寻生活,细细品味生活,才能与习作找到契合点,才能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当文字渗透着情感在纸上涓涓流淌,当文章被情感的语言慢慢充斥,细听笔尖摩擦纸张的沙沙声时,心是快乐的,情是最真挚的。就让孩子们沐浴着情感的阳光,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每点每滴,用快乐的心享受习作的“苦不堪言”和“妙不可言”吧!
(责编钟岚)
一、“情”是万物之源,有“情”才有“文”
我们都知道作文要真实。正如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写‘从心里掏出来的’真心话。”解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作文时无所顾忌,真正做到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无所不言。但仅仅真实还是不够的,“情”就像菜肴里的盐,它是作文里至关重要的一味,是文章的灵魂。只有当心中有情有感,被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才有说话的愿望,才有想倾吐的冲动。学生从“真实”起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感受的文章才是最棒的文章。“情”是万物之源,有“情”才有“文”。而“情”就隐身于我们的生活,虽平实但涓涓流长,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用细腻的心灵去感悟,才能由“情”生“文”。
二、细细品味生活,寻情探文
(一)融于生活,累积情感
叶圣陶有过那么一句话:“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学生的生活应该是更为快乐奔放的,所以泉源也应汩汩而出。
要让生活成为学生们作文的源泉,就得让他们真正融于生活,在生活中累积情感。学生是粗心的,但也是细心的,教师应尽可能地拓展他们的生活空间,组织带领他们参与一些综合性的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真实的感受如同源泉里的小溪流自然通畅地流出。当然最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只有善于观察生活的人才能更好地融于生活,才能更好地体验生活里充斥的情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来源。”所以,融于生活的重要条件是让每个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细细品味生活的一点一滴,慢慢累积情感。
譬如,双休日是学生们自由支配的时间,提及礼拜天的活动安排,个个有说不完的话。如果让他们写写自己的活动,他们会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用文字介绍。如一个学生这样写他的足球赛:“随着裁判一声令下,激烈的抢球开始了。比赛时,你争我夺,互不相让,你一脚,他一脚,十分激烈。突然我来一个倒挂金钩,球从守门员身边擦肩而过,进了一球!而敌方快速反攻,用假球攻击成功,比赛时间结束,1∶1平了。最后进行点球大战,我方以6∶5的微弱优势胜出了。”多么生动的场面描写,如果不深有体会,不融入生活,怎么能写出这么精彩的片段呢?
(二)感受生活,品味情感
生活是平淡的,没有太多能引起感情大起大落的事,但不代表生活中就没有真情流露。教师应指导、帮助学生用心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帮助他们发现原来所忽略的生活,感知生活的奇妙、沸腾、温情,学会对生活有敏锐、细微的体悟,从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这样做才能使生活有“情”,文有“情”。很多时候一件小事用心用情写,就是一篇“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如我借用《母亲的恩情》这篇语文资源,让学生慢慢走近平实的母爱时,我发现,学生的心开始变得细腻,开始变得多情,有的学生眼角也跟着湿润起来。这时趁机再让学生们去思考“妈妈爱你吗?你觉得妈妈的爱像什么?”这个问题时,学生们陷入了沉思。其实这不仅仅是个课堂问题,更是引领学生们回到记忆深处,回到平时并未完全触及的心灵中的柔软之处。这时让他们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文字让我意外、感动:“妈妈的爱是大雨里的伞,总是撑在我头上,自己淋湿了。”“妈妈的爱是保险带,上车时总提醒我扣紧,可我原来却觉得是唠叨。”“妈妈的爱是眼泪,当我做错事情打我屁股时,我还没哭她却掉眼泪了。”……这样动情的文字是最美的!
(三)想象生活,放飞情感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作家,他们的想象力用之不竭,可以天马行空、恣意挥洒。孩子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越有帮助。习作需要这些想象,它可以使思路更宽阔,更形象,更生动。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富有想象力、生动的文章,就是在享受习作的快乐。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在他们的脑海里随时会冒出奇异的想法,因此教师得充分利用课堂中的课文空间,给学生创造想象的条件,允许他们张开双翅自由翱翔,让他们创造心中的童话宝库。
如在教学《找秋天》时,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用眼睛、用手去寻找秋天的脚步,用心去感悟秋天,教师和学生边找边交流。这时学生的兴趣是特别浓厚的,七嘴八舌。当一个学生说到秋天的云特别美时,这一下,学生兴趣的闸门又一次打开了,他们凭借个人的想象,创造出各种事物的新形象:展翅高飞的大鹏、英姿飒爽的运动健儿、活泼可爱的小白兔、顺风漂流的帆船、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在孩子们碰撞的思维中变幻出一个个神奇美妙的世界。回到教室后学生们马上自觉地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虽然这些信手拈来的文字语句不算优美,比喻也不怎么恰当,更不用说立意了,但句句洋溢着孩子特有的真实、稚拙、可爱的语言特点以及新奇大胆的想象。
三、让情感驰骋,享受习作
所谓“木桶理论”是说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听似简单的道理,细细品来,却另有一番深意。联系我们的习作,要使习作充盈饱满、富有灵性,就缺少不了情感的投入。木板短了,情感少了,习作的精髓就如水般流失了,只剩下一个呆板的空桶又有何意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感纵横驰骋,作文才能充满灵性。而每一篇习作之初都是构思的“苦不堪言”的阶段,只有耐心引导学生用“情” 探寻生活,细细品味生活,才能与习作找到契合点,才能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当文字渗透着情感在纸上涓涓流淌,当文章被情感的语言慢慢充斥,细听笔尖摩擦纸张的沙沙声时,心是快乐的,情是最真挚的。就让孩子们沐浴着情感的阳光,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每点每滴,用快乐的心享受习作的“苦不堪言”和“妙不可言”吧!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