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情感的阳光,感悟真实的生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q0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学生的习作能力往往又是衡量其认识水平和语文程度高低的重要尺度。可通常我们要面对这样的情景:“又要写作文了啊!不知道今天写什么呢?”教室里的叹气声此起彼伏。作文课前,气氛绝对沉闷。“眉头紧缩”、“咬着笔头冥思苦想”、“绞尽脑汁边写边数格子”,诸如此类的现象比比皆是。一篇习作的诞生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写并痛苦着。用他们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苦不堪言”。其实,对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的作家们来说,创作前的“苦不堪言”也是一种享受。那我们何不去引导、帮助学生转化并享受这习作前的“苦不堪言”呢?
  一、“情”是万物之源,有“情”才有“文”
  我们都知道作文要真实。正如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写‘从心里掏出来的’真心话。”解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作文时无所顾忌,真正做到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无所不言。但仅仅真实还是不够的,“情”就像菜肴里的盐,它是作文里至关重要的一味,是文章的灵魂。只有当心中有情有感,被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才有说话的愿望,才有想倾吐的冲动。学生从“真实”起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感受的文章才是最棒的文章。“情”是万物之源,有“情”才有“文”。而“情”就隐身于我们的生活,虽平实但涓涓流长,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用细腻的心灵去感悟,才能由“情”生“文”。
  二、细细品味生活,寻情探文
  (一)融于生活,累积情感
  叶圣陶有过那么一句话:“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学生的生活应该是更为快乐奔放的,所以泉源也应汩汩而出。
  要让生活成为学生们作文的源泉,就得让他们真正融于生活,在生活中累积情感。学生是粗心的,但也是细心的,教师应尽可能地拓展他们的生活空间,组织带领他们参与一些综合性的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真实的感受如同源泉里的小溪流自然通畅地流出。当然最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只有善于观察生活的人才能更好地融于生活,才能更好地体验生活里充斥的情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来源。”所以,融于生活的重要条件是让每个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细细品味生活的一点一滴,慢慢累积情感。
  譬如,双休日是学生们自由支配的时间,提及礼拜天的活动安排,个个有说不完的话。如果让他们写写自己的活动,他们会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用文字介绍。如一个学生这样写他的足球赛:“随着裁判一声令下,激烈的抢球开始了。比赛时,你争我夺,互不相让,你一脚,他一脚,十分激烈。突然我来一个倒挂金钩,球从守门员身边擦肩而过,进了一球!而敌方快速反攻,用假球攻击成功,比赛时间结束,1∶1平了。最后进行点球大战,我方以6∶5的微弱优势胜出了。”多么生动的场面描写,如果不深有体会,不融入生活,怎么能写出这么精彩的片段呢?
  (二)感受生活,品味情感
  生活是平淡的,没有太多能引起感情大起大落的事,但不代表生活中就没有真情流露。教师应指导、帮助学生用心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帮助他们发现原来所忽略的生活,感知生活的奇妙、沸腾、温情,学会对生活有敏锐、细微的体悟,从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这样做才能使生活有“情”,文有“情”。很多时候一件小事用心用情写,就是一篇“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如我借用《母亲的恩情》这篇语文资源,让学生慢慢走近平实的母爱时,我发现,学生的心开始变得细腻,开始变得多情,有的学生眼角也跟着湿润起来。这时趁机再让学生们去思考“妈妈爱你吗?你觉得妈妈的爱像什么?”这个问题时,学生们陷入了沉思。其实这不仅仅是个课堂问题,更是引领学生们回到记忆深处,回到平时并未完全触及的心灵中的柔软之处。这时让他们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文字让我意外、感动:“妈妈的爱是大雨里的伞,总是撑在我头上,自己淋湿了。”“妈妈的爱是保险带,上车时总提醒我扣紧,可我原来却觉得是唠叨。”“妈妈的爱是眼泪,当我做错事情打我屁股时,我还没哭她却掉眼泪了。”……这样动情的文字是最美的!
  (三)想象生活,放飞情感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作家,他们的想象力用之不竭,可以天马行空、恣意挥洒。孩子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越有帮助。习作需要这些想象,它可以使思路更宽阔,更形象,更生动。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富有想象力、生动的文章,就是在享受习作的快乐。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在他们的脑海里随时会冒出奇异的想法,因此教师得充分利用课堂中的课文空间,给学生创造想象的条件,允许他们张开双翅自由翱翔,让他们创造心中的童话宝库。
  如在教学《找秋天》时,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用眼睛、用手去寻找秋天的脚步,用心去感悟秋天,教师和学生边找边交流。这时学生的兴趣是特别浓厚的,七嘴八舌。当一个学生说到秋天的云特别美时,这一下,学生兴趣的闸门又一次打开了,他们凭借个人的想象,创造出各种事物的新形象:展翅高飞的大鹏、英姿飒爽的运动健儿、活泼可爱的小白兔、顺风漂流的帆船、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在孩子们碰撞的思维中变幻出一个个神奇美妙的世界。回到教室后学生们马上自觉地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虽然这些信手拈来的文字语句不算优美,比喻也不怎么恰当,更不用说立意了,但句句洋溢着孩子特有的真实、稚拙、可爱的语言特点以及新奇大胆的想象。
  三、让情感驰骋,享受习作
  所谓“木桶理论”是说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听似简单的道理,细细品来,却另有一番深意。联系我们的习作,要使习作充盈饱满、富有灵性,就缺少不了情感的投入。木板短了,情感少了,习作的精髓就如水般流失了,只剩下一个呆板的空桶又有何意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感纵横驰骋,作文才能充满灵性。而每一篇习作之初都是构思的“苦不堪言”的阶段,只有耐心引导学生用“情” 探寻生活,细细品味生活,才能与习作找到契合点,才能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当文字渗透着情感在纸上涓涓流淌,当文章被情感的语言慢慢充斥,细听笔尖摩擦纸张的沙沙声时,心是快乐的,情是最真挚的。就让孩子们沐浴着情感的阳光,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每点每滴,用快乐的心享受习作的“苦不堪言”和“妙不可言”吧!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这扇神奇的窗户,我们可以在心灵的圣土上打开一个新视界,种下一粒永生的“爱”之种子。  北师大版第八册“眼睛”这一单元围绕眼睛的故事编排了三篇课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让我们从心里唤起对知识的渴望、对贫困地区孩子的关注,通过学习,孩子们认识、了解、加入了“希望工程”;《我只看见你的眼睛》则让我们再次走人2003年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透过医护人员的眼睛,感受他们的伟大与坚
教学案例  师:请小朋友们再读读第一小节,想想除了感受到喜欢,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鲜花真是太多了,数不胜数!  师:你知道的成语真多,“数不胜数”用得真好!你们从哪儿看出鲜花很多?  生:从“满地”“这儿一朵,那儿一朵”“比”看出鲜花很多。  师:(用手指着“比”)你们看,金波爷爷说鲜花比星星多,那在生活中你还知道什么比什么多呢?  出示:( )比(
《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诗人王宜振的一首对秋天的赞歌。在教学时,我激情洋溢,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进行。在我的点拨之下,学生情绪高涨,让人感觉到秋天的热情与活泼。我以“秋风”的到来引领教学,在秋风的吹拂下,我和学生走进了成熟的秋天,感受了热闹的秋天,体验了喜悦的秋天……以下是本课教学片断。  片断一:  出示写“秋风”的诗句(第二节),生齐读。  师:你觉得这是怎
习作内容  在你的身边,有关心疼爱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有诲人不倦的校长、老师,有活泼可爱的小伙伴,还有工人叔叔、农民伯伯、售货员阿姨、医生护士、公交司机……选择一个人写一篇作文,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题目自己定,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    设计理念  描写人物是纪实类作文的一种形式,它以记叙具体事例和描写人物为对
【关键词】语文知识,语文问题,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逻辑  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来看,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共识的语文知识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构方式与结构方法。前者是文章思路或文章结构的形式,主要有并列结构与递进结构;后者是行文构篇的方法,主要有线索、过渡、伏笔、照应、点题、波澜等。第二,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前者如象征、托物言志、衬托、铺垫、对比、渲染等,后者分为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与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及审美功能。中国文学的审美既有文字表象之美,更有情韵之美,意象之美。《嫦娥奔月》是一个神话,也是一个传说。传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载体。具有特殊的审美功能。它凝聚着太多的人文积淀,赋予了太多的感情色彩,以至于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直接导致了民族文学的一个共性的形成——即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物言志。很多无情物因为上古时代的人们至纯至性的猜测,而它们成
学会学习,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也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关键。低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步入中年级,识字仍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四年级,学生必须独立识字,学会积累语言。“摘抄词字”是独立识字的一个好办法。  “摘抄字词”,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从语文教材之内,自主选择字词摘抄下来,在摘录过程中,教师引导
一位特级教师在回顾自己成长经历时说:“名师所以成为名师,是他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名师。”这句话从某个侧面说明了: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主体性发展过程。“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教师发展主体性的支点在哪里呢?    一、践行职业理想——教师发挥主体性的出发点    这两样东西大家并不陌生:陀螺和风筝。如果请您从中挑选一个来形容教师这一职业,您会作何选择呢?有老师
原题回放: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作
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  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4年  ISBN:9787100106184  定价:56元  隨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加之娱乐方式的多样化,青少年的阅读呈现碎片化趋势。在此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列为日常教学任务,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将其置于十八个任务群之首,贯穿高中语文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