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三要点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c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试题中,文言文翻译为主观试题,一般呈现2到3个小题,赋分10分,每道题都有3到4个采分点。如2007年湖北卷文言翻译题“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的评分细则:
  满分4分。“扶疏”“时”“哺”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1分。“扶疏”可译为“茂盛”“繁茂”“茂密”等。“时”可译为“常常”“时常”“时时”“不时”等。“哺”可译为“给……吃”“让……吃”等。
  在译出大意方面,要准确理解“植”“糜”的词义,还要注意“于其下”这种状语倒置的句式。
  从高考阅卷的情况来看,这道题得分率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文言基本功不扎实,没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不熟悉评分细则,得分意识不强。因此,增强得分意识,掌握文言翻译技巧,是做好文言翻译题的关键。
  一、宏观把握,根据语境推断文意
  高考试题中要求翻译的文言句子,一般是选文中的重要句子。只有读懂原文,把握文意,然后结合具体语境确定词义,才能准确翻译。
  【例1】(2007年高考天津卷)故曰“夔一足也”,非“一足”也。
  【译文】所以说“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夔一只脚”。
  【解析】选文开篇提出论点“传言不可以不察”,接着通过列举寓言故事、历史事实和生活实例来论证,最后得出只有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才能得到真实的情况的结论。“足”有“足够”和“脚”两个义项,通观全文,这里的前一个“足”是“足够”之意,后一个“足”指“脚”。
  【例2】(2007年高考湖北卷)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解析】翻译这句话,关键在准确理解“争”字。前面有“强直奉法,军民赖之”一句,即忠勤公刚强正直,奉公守法,士兵和百姓信赖他。后来他“调洛阳”,承办新建三大殿,百姓感谢他,自然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这个“争”是争先恐后之意。只有瞻前顾后,宏观把握文章内容才能准确推断出词义来。
  二、微观入手,仔细揣摩准确表达
  文言翻译更重要的是从微观入手,准确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使译文准确通顺。
  1. 联想类比,确定实词的词义
  文言文翻译中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般都能在课本中找到落脚点。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通过联想类比来确定实词的词义。
  【例3】(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契丹以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译文】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其中“利”,“认为……有利”,意动用法,与“父利其然也”(王安石《伤仲永》)中的用法相同。“期”,希望,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用法相同。
  【例4】(2007年高考湖北卷)公性孝友,为颍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
  【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颍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解析】其中“龀”,“换牙”之意,教材《愚公移山》有“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一句,教材注释为“刚换牙”,与此处的用法完全相同。
  在文言翻译命题中,命题者更多的是选用实词作为采分点,尤其是选择那些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词的句子来让考生翻译。如2007年高考广东卷“郭异之,持以白王”,应该译为: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异”为意动用法,“白”为古今异义,在这里是动词。再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应该译为:应该小心地把它当作珍宝来收藏,不要使它损坏。“宝”为名词作状语,“损毁”为使动用法。这些都是古汉语的一般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例子。
  2. 根据文意,确定虚词的用法
  古人使用虚词,是根据文意来选择的,我们翻译文言文,也只能由文意来确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5】(2007年高考浙江卷)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译文】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流落饥寒”“终身不用”与“饭未尝忘君”意义相反,两者之间用“而”连接,“而”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3. 关注特殊的句式
  文言文特殊的句式主要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例5 “终身不用”句中,施事者是君王,受事者是杜子美,这里是受事者作主语,属被动句式,应该译为“终身不被重用”。在高考文言翻译题中,这种句式往往作为采分点出现。
  【例6】(2007年高考上海卷)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人大多数认为他与众不同。
  【解析】这句话的主语“仲长统”承前省略,“青、徐、并、冀之间”前的介词“于”省略,介词“与”的宾语“他”省略,翻译时都要补出来。“(于)青、徐、并、冀之间”这个介词短语在古汉语中是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调整为状语。
  三、直译意译结合,追求信达雅
  文言翻译的总体要求是信、达、雅。前两者是最基本的要求,后者是更高的要求。考生由于缺少古代文化常识积累,对古代修辞常识缺乏了解,往往容易出现差错而很难达到“雅”的要求。
  【例7】①令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②则尽其天年,③人皆得以隶使之,④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译文】如果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寿终正寝,虽然享尽天年,但是人人都能够像奴隶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够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旁表达愤慨的情感,抒发志士的悲叹呢?
  【解析】“首领”是偏义复词,单指“首”,这里指性命,是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成本体。借代是古汉语表达词义的一种常见方式,如“臣本布衣”,“布衣”指平民,“缙绅而不易其志者”,“ 缙绅”指做官的人等。“户牖”也是借代的手法,指家。“隶”是名词作状语,译成“像奴隶一样”。“扼腕”即表达愤慨的情感,古人激动时才有此动作,应该意译为“表达愤慨的情感”,这样翻译与下文“抒发志士的悲叹”形成对偶句,句式整饬,读起来朗朗上口,达到了“雅”的境界,如果译成“扼住手腕”就令人费解。同时,“扼腕墓道”即“扼腕(于)墓道”,是省略句,翻译时要补上去。又,“(于)墓道”这个介宾短语在古汉语里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作状语,需要调整。最后一个分句是反问句,要译出反问的语气来。
  再从语法的角度来分析,这句话是三重复句,层次关系如下:
  ①∣∣②∣∣∣③∣④
  其中第三重是转折关系,应该补上“虽然……但是”这类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使文句通顺流畅。这样,直译处字字落实,意译处合乎情理,译文符合信达雅的要求。
  【例8】(2007年高考辽宁卷)向吾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译文】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还可能有用。
  【解析】“仓卒”即“仓猝”,“一旦”即“一时”,指“意外、紧急的情况”,在原文中是“用”的定语,翻译时要用意译。在文言文翻译中,直译是主要的,只有在直译不能准确表达文意时才会用到意译,高考文言翻译题也很少用到意译。如果当你拿到一道文言文翻译题考虑用意译时,大概已经真正读懂了文章。另,“不之杀”,是倒装句,在古汉语的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调整为“不杀之”。
  在高考文言翻译测试中,采分点和文言考点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要翻译好一段文言,必须对采分点胸中有数。平时多读文言文,注重基础训练,并经常进行翻译练习,考试时才能熟能生巧,稳操胜券。
  【作者单位: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周俊
其他文献
病句辨析题中一些容察觉的语病如“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被排查出来后,还有一种病症——“成分赘余”深深隐藏在病句题中。很多同学碰到这种语病纷纷落马,频频失分,我把此种病句类型称为病句题中的“隐形杀手”。  成分赘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文言词汇造成成分赘余    [例1]关于医院乱收费的问题,频频见诸于报端。  [解析]此句中,“见诸”的“诸”是一个兼词,兼而有“之于”两字的用法及意义,很
期刊
据报载,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日前国务院决定废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有关食品质量免检制度的内容。  我不禁为国务院的此项决定叫好!它不仅会大大完善我国的质检制度,更重要的是切实做到了关注民生。  一段时间以来。各种交通事故、质量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前不久发生的三鹿奶粉中三聚氰胺超标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
期刊
长句变短句    [例题展示]  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  古人类学是研究化石猿猴和现代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和规律等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的一个分支学科。    [解题技巧]  长句是指修饰成分多、结构复杂、内容丰富的句子,而短句则是指修饰成分少、结构简单的句子。长句变短句有
期刊
病句辨析题中,含有并列成分的句子各成分之间关系复杂,容易产生语病。在辨析过程中,仔细审读句中易致病部位——并列成分,往往能快速准确地找出症因,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修改。并列成分导致的常见语病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语序不当    并列成分意义上往往包含着内在的有机联系,有先后、主次、深浅、远近之分,这些联系和差别相应地直接反映在排列顺序上,若随意改动,便会产生语序不当的毛病。句中若有几处并列,还需
期刊
有时候我们感觉痛苦,不是因为获得太少,而是因为拥有太多。妈妈的爱就像空气一样,我赖以生存,却又常常会忘了它的存在。  ——题记    我容易感冒,妈妈经常提醒我加衣裳。生病时,妈妈总勒令吃药。妈妈很爱唠叨,我有点烦她。这次妈妈去北京出差,已经走了四天了,而我有点轻微感冒。  晚上我在房间写作文,正写得顺手,突然停了电。我起身去找蜡烛,才走几步就踢翻了椅子,摸索着又走了几步,头一下撞在门框上。黑暗中
期刊
积累实词,意在运用,解答分辨实词词义这类试题常用的方法是:把给出的义项带入相关的句子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实际上这里要求考生具备的是一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在推断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例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景公问晏子曰:“治国之患,亦有常乎?”对曰:“佞人谗夫之在君侧者,好恶良臣,而行与小人,此治国之常患也。
期刊
有一种期待,无须望梅止渴,却心旷神怡;有一种梦想,不见海市蜃楼,却精神抖擞;有一种执著,无关坚强信念,却斗志昂扬;有一种承诺,不用快马加鞭,却勇往直前。   它没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洒脱,亦没有“莫愁前路无知己”的潇洒,更没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豪气干云,却能令你失败时展露微笑,黯然神伤时勃然奋发。  对,它就是——激情!  人生需要激情。有了激情,斗志才会高昂,潜能才会爆发!有
期刊
《高考大纲》“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中有“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明确要求。纵观1992~2007年的高考试卷,连续十五年的高考都考查了成语的运用。这就提醒着我们复习中不得不重视它,研究它。面对浩如烟海的成语,要想学好,既要练真功,还须运用技巧,善于巧学。笔者结合十多年高考的实例,归纳了成语复习中应注意的十个方面,以期对备战高考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把握关键语素    有许多成语,其构成
期刊
由《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和《语数外学习》编辑部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高考科学备考名师论坛”语文组会议共举行了一天半。会议的内容是两位语文专家分别解读考纲和复习策略,讲解专题突破,省招生杂志社的一位专家讲析近年的招生形势和高考走势,并且提到了新课改下老师们应该怎样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大会还安排了参会代表进行经验交流演讲。专家们的讲解精彩独到,让参会教师获益多多。  作为一名参会者,我有很多感悟,下面主要
期刊
[意境类]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贫女  秦韬玉①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②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③,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唐代诗人,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②时世,当代。俭,通“险”,怪异。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  (1)请概括出本诗所塑造的贫女的形象特点。  (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