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从乒乓球发展史、技术风格、比赛规则和乒乓精神四个角度,探讨业余爱好者如何从专业角度欣赏乒乓球比赛的问题,以使更多的乒乓球爱好者更深刻地理解、欣赏乒乓球比赛并参与到乒乓球运动中。
关键词: 乒乓球比赛 欣赏 专业角度
乒乓球在我国被称为“国球”,其中寄寓了丰富的民族情感。但是,真正理解并欣赏到乒乓球内在的魅力并不容易。球赛中,每一分球,都是几个回合内迅速结束;球员的技术,又常常表现在手上的细微动作和球拍的晃动之中,观众很难看清,看到的,大多是频繁的发球、失误和拣球。这样,如果缺少对乒乓球的理解,就难以领会其中的细节和奥妙。所以很多观众虽然热爱乒乓球,但观赏起球赛来,却总有兴趣索然之感,一场比赛下来,观球的印象也仅仅是胜负而已。
那么,怎样让观众既喜欢观赏乒乓球比赛,又从专业角度欣赏乒乓球运动呢?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论述这一问题。
一、从乒乓球发展史角度欣赏乒乓球比赛
乒乓球运动于十九世纪末起源于英国。最初只是一种活动性游戏,球用轻而富有弹性的材料制成,拍子用雪茄烟盒盖之类的木质板,像打网球一样在桌上打,故称之为“桌上网球”。
几十年来,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1)起初,运动员使用的球拍虽形状各异,但都是木制的,击出的球的速度慢,力量小,谈不上什么旋转;打法也单调,只是把球推来推去。20世纪初50年代初,奥地利人发明了海绵球拍,日本运动员首先在世界比赛中使用,并一举夺得第十九届世界锦标赛的四项冠军,打破了欧洲运动员的垄断地位。(2)1959年,容国团获得了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后,中国运动员开始登上了国际乒坛,逐渐形成了以“快、准、狠、变”为技术风格的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1961年第26届世界锦标赛中,中国队既过了欧洲关,又战胜了远台长抽加秘密武器——“弧圈球”打法的日本选手,第一次夺得了男子团体世界冠军,并连续获得第27、28届男子团体冠军。(3)在日本、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同时,欧洲运动员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创造出以弧圈球为主结合快攻的打法。这是乒乓球运动水平的第三次大提高。由于乒乓球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1982年,国际奥委会决定从1988年起把乒乓球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激起了世界各国对乒乓球运动的进一步重视,推动了乒乓球运动更快发展。
二、从乒乓球技术风格角度欣赏乒乓球比赛
技术风格是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是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定型化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可理解为运动员在临场技战术上所表现出的特长和特点之美。技术风格代表着不同的乒乓球文化,可以说,不同国家的比赛是两个不同乒乓文化的的较量。每个地区根据自己运动员的特点和条件创造出与众不同的风格,构成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之美。
中国队从20世纪50年代步入世界乒坛,当时面对的是欧美的横拍防守型打法和称雄乒坛的日本直拍进攻型打法。中国乒乓球要走什么技术路线才能在国际乒坛有立足之地?在经过了大量研究后,中国乒乓球队创造性地提出了“百花齐放,以我为主,采诸家之长,走自己的路”的技术政策,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快、准、狠、变、转,“快”字当头的近台快攻技术风格。每个运动员又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突出了个人的特色,如快攻球星庄则栋的“快”,李富荣的“狠”,邓亚萍的“快怪结合”,刘国梁的“快转结合”,马琳的“控制严密”,王励勤的“大力弧圈”等。还有削球选手,如林慧卿的“稳健”,郑敏之的“刁钻”,张燮林的“变化无穷”,丁松的“守中带攻”等,都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所以,只有充分了解不同运动员的技术风格,观者才能真正融入到整个比赛过程中,使欣赏比赛的水平升华到更高的层次。
三、从乒乓球比赛规则角度欣赏乒乓球比赛
近年来竞赛规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男子团体比赛由过去的九盘五胜制,改为现在的五盘三胜制;每盘三局两胜制改为五局三胜制;比赛中每局21分制改为11分制;单打比赛赛由过去的五局三胜制改为现在的七局四胜制;发球由五球轮换制改为两球轮换制,以及比赛中增加暂停机会等。
可以说,每次规则修改,都对乒乓球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第37届国际乒联代表大会上对球拍规则首先进行修改:(1)规定了没有覆盖物的球拍不能参加比赛,覆盖物在球拍两面的颜色必须是明显不同的。在第38届国际乒联代表大会再次将规则改为:球拍两面不管是否有覆盖物,必须一面是红色,一面是黑色。(2)2000年:把乒乓球直径增加了2mm,由原先的38mm改为40mm,俗称“大球”。大球重量增了8%,体积增了16.635%,旋转减弱了13%,速度降低了23%。(3)于2001年4月决定实行“11分制”,并于2001年9月1日启用,还通过了一项更为重要的规则内容“无遮挡式发球”,于2002年9月1日启用。(4)除此,对球拍和胶水的使用做了严格的规定,乒乓球底板的厚应有85%的天然木料;拍面用颗粒向外的颗粒胶覆盖,连同黏合剂厚度不超过2毫米;或用颗粒向内或向外的海绵胶覆盖,连同黏合剂厚度不超过4毫米。胶水必须使用国际乒联规定的“无毒胶水”。在第43界世乒赛男子单打1/4决赛中,韩国选手金泽洙战胜了我国选手王涛,但是赛后检查,发现他使用了国际乒联明令禁用的“有毒胶水”,结果被取消了比赛成绩。
四、从“乒乓精神”角度欣赏比赛
欣赏高水平的乒乓球比赛,总能让观众感到精神上的满足与升华。当我国健儿得胜后的欢呼雀跃,失败后的沮丧,特别是国旗升起、国歌响起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都牵动者亿万观众的心。当一场比赛结束后,看着运动员在场上那种顽强、不屈不挠的“乒乓精神”,总能给我们一种精神的鼓舞。“乒乓精神”为我国乒乓球运动长盛不衰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2001年第46届世乒赛的男团半决赛,中韩大战到最后一场,最后决胜局中,韩国运动员金泽洙获有7次赛点机会可击败刘国正,从而淘汰中国队。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刘国正临危不惧,以超人的顽强意志,大无畏的拼搏精神,咬紧牙关,一分一分争,力挽狂澜,硬是反败为胜,留下了荡气回肠的一幕。就是这种精神美,使乒乓球运动员产生动力,放出异彩,使得乒乓球运动成为教育人、鼓舞人前进的力量。
厚重的乒乓精神,贯穿在新中国历史的每个历史时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当全世界都以怀疑的目光注视这片古老的土地之时,中国乒乓球队以飒爽的英姿向他们展示了新中国挺立的腰杆;在百业待兴之时,中国乒乓球队坚韧的品格又成为国人不倒的脊梁。当改革开放之初,在中国人陡然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而变得失落和彷徨时,又是乒乓球队再一次向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小小乒乓球,带给国人的精神激励和示范效应已超越体育范畴,而成为全民族的财富。
由此看来,观赏者只有了解乒乓球相关的各方面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乒乓球运动有理性而深刻的认识并理解其丰富的内涵,才能从专业角度更好地欣赏乒乓球球比赛。
参考文献:
[1]吴焕群,张哓蓬等.乒坛竞技科学诊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5-28.
[2]孙麒麟.乒乓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4-135.
[3]王吉生.乒乓球拍探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25-120.
关键词: 乒乓球比赛 欣赏 专业角度
乒乓球在我国被称为“国球”,其中寄寓了丰富的民族情感。但是,真正理解并欣赏到乒乓球内在的魅力并不容易。球赛中,每一分球,都是几个回合内迅速结束;球员的技术,又常常表现在手上的细微动作和球拍的晃动之中,观众很难看清,看到的,大多是频繁的发球、失误和拣球。这样,如果缺少对乒乓球的理解,就难以领会其中的细节和奥妙。所以很多观众虽然热爱乒乓球,但观赏起球赛来,却总有兴趣索然之感,一场比赛下来,观球的印象也仅仅是胜负而已。
那么,怎样让观众既喜欢观赏乒乓球比赛,又从专业角度欣赏乒乓球运动呢?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论述这一问题。
一、从乒乓球发展史角度欣赏乒乓球比赛
乒乓球运动于十九世纪末起源于英国。最初只是一种活动性游戏,球用轻而富有弹性的材料制成,拍子用雪茄烟盒盖之类的木质板,像打网球一样在桌上打,故称之为“桌上网球”。
几十年来,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1)起初,运动员使用的球拍虽形状各异,但都是木制的,击出的球的速度慢,力量小,谈不上什么旋转;打法也单调,只是把球推来推去。20世纪初50年代初,奥地利人发明了海绵球拍,日本运动员首先在世界比赛中使用,并一举夺得第十九届世界锦标赛的四项冠军,打破了欧洲运动员的垄断地位。(2)1959年,容国团获得了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后,中国运动员开始登上了国际乒坛,逐渐形成了以“快、准、狠、变”为技术风格的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1961年第26届世界锦标赛中,中国队既过了欧洲关,又战胜了远台长抽加秘密武器——“弧圈球”打法的日本选手,第一次夺得了男子团体世界冠军,并连续获得第27、28届男子团体冠军。(3)在日本、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同时,欧洲运动员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创造出以弧圈球为主结合快攻的打法。这是乒乓球运动水平的第三次大提高。由于乒乓球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1982年,国际奥委会决定从1988年起把乒乓球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激起了世界各国对乒乓球运动的进一步重视,推动了乒乓球运动更快发展。
二、从乒乓球技术风格角度欣赏乒乓球比赛
技术风格是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是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定型化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可理解为运动员在临场技战术上所表现出的特长和特点之美。技术风格代表着不同的乒乓球文化,可以说,不同国家的比赛是两个不同乒乓文化的的较量。每个地区根据自己运动员的特点和条件创造出与众不同的风格,构成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之美。
中国队从20世纪50年代步入世界乒坛,当时面对的是欧美的横拍防守型打法和称雄乒坛的日本直拍进攻型打法。中国乒乓球要走什么技术路线才能在国际乒坛有立足之地?在经过了大量研究后,中国乒乓球队创造性地提出了“百花齐放,以我为主,采诸家之长,走自己的路”的技术政策,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快、准、狠、变、转,“快”字当头的近台快攻技术风格。每个运动员又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突出了个人的特色,如快攻球星庄则栋的“快”,李富荣的“狠”,邓亚萍的“快怪结合”,刘国梁的“快转结合”,马琳的“控制严密”,王励勤的“大力弧圈”等。还有削球选手,如林慧卿的“稳健”,郑敏之的“刁钻”,张燮林的“变化无穷”,丁松的“守中带攻”等,都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所以,只有充分了解不同运动员的技术风格,观者才能真正融入到整个比赛过程中,使欣赏比赛的水平升华到更高的层次。
三、从乒乓球比赛规则角度欣赏乒乓球比赛
近年来竞赛规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男子团体比赛由过去的九盘五胜制,改为现在的五盘三胜制;每盘三局两胜制改为五局三胜制;比赛中每局21分制改为11分制;单打比赛赛由过去的五局三胜制改为现在的七局四胜制;发球由五球轮换制改为两球轮换制,以及比赛中增加暂停机会等。
可以说,每次规则修改,都对乒乓球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第37届国际乒联代表大会上对球拍规则首先进行修改:(1)规定了没有覆盖物的球拍不能参加比赛,覆盖物在球拍两面的颜色必须是明显不同的。在第38届国际乒联代表大会再次将规则改为:球拍两面不管是否有覆盖物,必须一面是红色,一面是黑色。(2)2000年:把乒乓球直径增加了2mm,由原先的38mm改为40mm,俗称“大球”。大球重量增了8%,体积增了16.635%,旋转减弱了13%,速度降低了23%。(3)于2001年4月决定实行“11分制”,并于2001年9月1日启用,还通过了一项更为重要的规则内容“无遮挡式发球”,于2002年9月1日启用。(4)除此,对球拍和胶水的使用做了严格的规定,乒乓球底板的厚应有85%的天然木料;拍面用颗粒向外的颗粒胶覆盖,连同黏合剂厚度不超过2毫米;或用颗粒向内或向外的海绵胶覆盖,连同黏合剂厚度不超过4毫米。胶水必须使用国际乒联规定的“无毒胶水”。在第43界世乒赛男子单打1/4决赛中,韩国选手金泽洙战胜了我国选手王涛,但是赛后检查,发现他使用了国际乒联明令禁用的“有毒胶水”,结果被取消了比赛成绩。
四、从“乒乓精神”角度欣赏比赛
欣赏高水平的乒乓球比赛,总能让观众感到精神上的满足与升华。当我国健儿得胜后的欢呼雀跃,失败后的沮丧,特别是国旗升起、国歌响起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都牵动者亿万观众的心。当一场比赛结束后,看着运动员在场上那种顽强、不屈不挠的“乒乓精神”,总能给我们一种精神的鼓舞。“乒乓精神”为我国乒乓球运动长盛不衰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2001年第46届世乒赛的男团半决赛,中韩大战到最后一场,最后决胜局中,韩国运动员金泽洙获有7次赛点机会可击败刘国正,从而淘汰中国队。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刘国正临危不惧,以超人的顽强意志,大无畏的拼搏精神,咬紧牙关,一分一分争,力挽狂澜,硬是反败为胜,留下了荡气回肠的一幕。就是这种精神美,使乒乓球运动员产生动力,放出异彩,使得乒乓球运动成为教育人、鼓舞人前进的力量。
厚重的乒乓精神,贯穿在新中国历史的每个历史时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当全世界都以怀疑的目光注视这片古老的土地之时,中国乒乓球队以飒爽的英姿向他们展示了新中国挺立的腰杆;在百业待兴之时,中国乒乓球队坚韧的品格又成为国人不倒的脊梁。当改革开放之初,在中国人陡然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而变得失落和彷徨时,又是乒乓球队再一次向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小小乒乓球,带给国人的精神激励和示范效应已超越体育范畴,而成为全民族的财富。
由此看来,观赏者只有了解乒乓球相关的各方面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乒乓球运动有理性而深刻的认识并理解其丰富的内涵,才能从专业角度更好地欣赏乒乓球球比赛。
参考文献:
[1]吴焕群,张哓蓬等.乒坛竞技科学诊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5-28.
[2]孙麒麟.乒乓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4-135.
[3]王吉生.乒乓球拍探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2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