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利益上关心的原则

来源 :高等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rgdgd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从个人利益上关心的原则”的阐释,论述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这是遵循人类思想与行为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个人利益;关心;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研究人的思想行为的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价值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他人利益,调动人的积极性。通过作用于人的思想活动和精神生活而达到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文关怀是人性不断升华的根据。它不仅是生命需要的重要标志,而且是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成长的保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从个人利益上关心的原则”就是遵循人类思想与行为规律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一、思想与利益问题:首先必须弄清的问题
  
  1、思想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在历史上是一个“混乱不堪”的问题
  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经济决定思想,还是思想决定经济,一直是中外历代思想家们争论激烈的一个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在我国古代这一问题的争论是以伦理的“义利之辩”、“理欲之辩”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一部分思想家们重义轻利,甚至把义与利对立起来,这尤以儒家学派为代表。孔子曾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汉代董仲舒发挥了孔孟的思想,提出:“仁人正其义而不谋其利”。到了理学家二程、朱熹他们那里,更是把义与利对立起来,把封建礼教说成是“天理”,把人们正当物质利益的需要,看成“人欲”。认为“天理人欲,不能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主张“存天理,去人欲”。以上这些思想与观点实际上是割裂了人的思想与利益的关系去考察人性与历史,纯属唯心主义。另一部分思想家们主张义利并重,认为理欲相连。其代表有战国时期的荀子、管仲,汉代的王充,明清时期的王夫之、颜元、戴震等。荀子提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认为思想与利益是相连的,反对脱离利益的空洞说教,而且明确指出:“义,利也。”管仲、王充都曾提出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民知荣辱”的观点。王夫之、颜元等针对反动的理学提出:“人欲之大公,即无理之至正”、“正其谊以谋取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观点。认为不能把义与利相对立,主张“理存于欲”。以上这些思想家们部分地看到了思想与物质利益的关系,社会历史与经济生活的关系,属于唯物主义。在中国,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关于义利的争论,一直持续了几千年。
  在西方,思想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同样是社会历史观或伦理思想上争议的焦点。对思想与利益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同中国一样把思想家们的思想分为唯物主义阵营和唯心主义阵营。唯物主义思想家们注重利益与思想的联系,把利益当作思想的出发点。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伊壁鸠鲁等无神论者都试图从物质利益上说明人的思想动机,提出:“肉体的健康与灵魂的平静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霍尔巴赫、艾维修等人,还提出利益是评定人们行为价值的唯一裁判官。霍尔巴赫说:利益或对于幸福的欲求,就是人的一切行动的唯一动力。唯心主义者往往持相反的见解,古希腊柏拉图的“绝对理念”论认为,现实生活是不真实的、虚假的,人们生活思想上至善的道路是对绝对理念世界的认识。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经院哲学的理论更荒唐富有欺骗性,认为人世间受苦难是因为人意志在人类亚当之父那里就已坠落的原故,解脱痛苦的办法只有向上帝忏悔,让上帝宽恕,等待上帝的恩赐,其目的是要广大劳动群众放弃对现实利益的追求。
  由此可以看到,对于思想与利益的关系问题,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是社会历史观或伦理学中争吵激烈的问题。这中间有的回答纯属唯心主义,有的回答虽带有许多积极合理的因素和科学见解,但不能从根本上科学地解决思想与利益的关系问题。这一“混乱不堪”的问题直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的创立,才得到科学的解答。
  2、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与利益关系问题的科学论述
  马克思在总结前人的优秀成果和研究现实生活特别是经济生活的基础上,从唯物主义一元论出发,并把它推广和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它为我们研究社会历史领域内的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把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一是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制约着精神生活。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表面上是随人们的意志而创造,实则这种意志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根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1]它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原始动力。也正是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出自己的丑”。[2]同时恩格斯也说,在社会生活的诸多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正是基于这一客观现实,马恩所创立的共产主义学说,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物质生活富裕的程度看作衡量人类解放程度高低的主要或首要标志。指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物质利益是人民群众进行生产活动和社会其它一切活动的前提和目的,一切革命斗争和政治斗争、阶级的形成与对抗,归根结底源于物质利益的斗争与对抗,都是为了解决物质利益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这一结论科学地提示了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想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坚持和贯彻唯物主义一元论。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无产阶级政党团结广大劳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手段,没有这一手段作辅助,是不是可以取得革命斗争的预期效果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3]离开了群众的物质利益,离开了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思想政治工作就没有生命力,缺乏吸引力。列宁根据马恩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及“等量劳动相交换”的著名原则,在总结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的一条最好办法,即“从个人利益上关心的原则”。这条原则是马克思的物质利益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运用。列宁指出,这个时候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通过工人和农民切身的实际经验而进行,”[4]指出斗争的重心要“逐渐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
  [5]并强调说:“整个宣传工作都应该建立在经济建设的政治经验之上”。[6]同时还指出,如果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可以直接依靠那种伟大的革命热情来解决,“那就会变成最危险的缺点,”[7]办法只有一条,“借助于”那种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依靠经济核算……。”[8]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党也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问题。还在一九三四年中央根据地要扩大红军队伍时,毛泽东同志就指出,要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那末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9]“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群众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10]他说只有这样,我们的事情才好办。抗战爆发后,在《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十大纲领中的第七条,毛泽东同志又专门谈了“改良人民生活”的问题。正是我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各个时期,注意把思想政治教育群众的需要相结合,激发了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与利益”关系问题的这些论述及我党在这方面的历史经验都告诉我们: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注意贯彻一条根本原则——“从个人利益上关心的原则”。
  
  二、贯彻“从个人利益上关心的原则”是搞好思想工作的基本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它只有按照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改造人教育人的目的。贯彻“从个人利益上关心的原则”遵循了人类思想与行为规律的客观要求。
  现代行为科学认为,任何事物只有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有活力,才有发展,才能维持其有序结构。人也无法例外。无论是作为生物的人其种的延续,还是扮演组织角色的人其结构的维持,都摆脱不了对外界的依赖和索取。人这种对其所依赖和索取的物质、能量、信息之类的东西欲求就是人的需要。它分为两种:一是自然性需要,为的是保持生命维持和延续,它是从事社会活动的基础;二是社会性需要,它维持或推动社会的运转。这两种需要均具有无限性和不满足性。人总是处在需要的状态之中。以需要为基础,以一定的目标为导向,就会产生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这就是人们思想行为的规律。行为科学称之为:“人类行为的模式”。我们做人的思想工作,只有从人的客观需要出发,在树立组织目标时,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要,把组织利益同个人利益、物质利益同精神利益结合起来,激发动机,以鼓励人们去追求组织目标,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了解群众需要,动手解决群众需要,才能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群众的动机、目标、愿望、理想和意志,从而成为广大群众行为的内驱力,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没有对群众的需要和利益的关心,及相应的激励措施,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没有吸引力的。
  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从个人利益上关心的原则”,也是我国现实的客观要求。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物质财富不丰富,劳动还不是人们的第一需要,而只是谋生的手段,温饱问题从全国范围来讲,虽然已基本解决,但在“老、少、边、穷”地区仍然是今后几年奋斗解决的目标,广大职工和群众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在这样一种现实面前,我们政工干部们一定要处理好政治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与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一定要做到在国家、集体发展的同时,注重群众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文化生活的改善。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真正体会到,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我们富裕的唯一道路。只有国家集体发展了,自己才能得到实惠,只有自己干好本职工作,国家集体才能发展这个道理。把他们的物质利益同工作实绩联系起来,真正做到“诱之以利、晓之以义”。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片面强调人们应具备有劳动成为第一需要的共产主义觉悟,完全不考虑个人利益,那无助于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长期以来,“左”的思想的影响,“利益”成为宣传的禁区,谁要提这些,就会被扣上个人主义、经济主义物质刺激的大帽子。抹煞人民群众的需要与利益,这正是我们原有社会主义模式缺乏活力的根由,也正是人们对过去宣传望而生厌,触而生畏的重要原因。必须看到,物质利益原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者是统一的、并行不悖的。思想政治工作单靠政治鼓动是无法达到目的的,现实生活已经向我们提出了解答如何考虑人民群众实际生活需要进行思想教育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们党历来强调必须关心群众生活,并把关心群众疾苦作为调动群众积极性、完成革命任务的关键;把满足群众需要、“社会主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11]党的十三大文献把“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列为本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的总奋斗目标之一。我党这一目标的确立是合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的基本原则的,即如果否认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我们就无法理解人类历史活动的原动力。马、恩在他们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曾明确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12]就在同一文中马恩又指出:“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3]马恩认为,人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充分满足。马恩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曾指出:“并不需要多大的聪明就可以看出,关于人性本善和人们智力平等,关于经验、习惯、教育的万能,关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关于工业的重大意义,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等等的唯物主义学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14]应当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人民群众热情是一个极大的“刺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只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并注意从物质利益上及个人一切利益上关心群众、体贴群众,我们党的主张就一定会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群众就会自觉地跟党走,我们的事业就会有希望。
  
  三、贯彻“从个人利益上关心的原则”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为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结合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使每个劳动者从个人利益上去关心生产的发展。但是,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在发展中经常出现各方面的不平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确切地说是要能够及时的调整这种不平衡,从而调动起各方面的 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从个人利益上关心的原则”是列宁对马克思的物质利益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运用。这一原则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致性,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显而易见的。但是贯彻这一原则时,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
  面的问题。
  第一,“从个人利益上关心的原则”与个人主义是有根本区别的。个人主义倡导的是个人至上、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这是与共产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相违背的。它颠倒了集体中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正确关系。“从个人利益上关心的原则“,不是只讲个人利益,而是讲党的领导者、组织者应该关心群众个人利益的这类工作作风和方法。是在肯定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存在矛盾的前提下,主张在日常生活中把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内容,就是要使劳动者认识到自己的根本利益,认识到共同利益同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要奏效,就必须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制度为这种结合虽然提供了政治上、经济上的保证,但实现这一结合在方式方法上,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第二,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今天,广大群众的商品货币观念、价值观念逐渐增强,人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利益,却没有意识到怎样正确为实现这些利益而奋斗。各种个别利益交叉着,新的整体利益凝聚点尚未形成。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注意如何处理好既要关心群众的个人利益,又要抑制人们的“金钱至上”、“金钱万能”观念的滋长的关系,寻找和确定它们结合的尺度,诱导广大群众朝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方向发展。使各种个体利益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并连接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形成新时期的“义”的凝聚。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注重调查研究、了解民情、热心服务。调查研究是我党一贯倡导的工作作风。没有调查研究,就谈不上很好地了解民情;不能很好地了解民情,就无法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困难。群众的困难是多样的,有的是工作环境上的困难,有的是家庭结合上的困难、有的是工作岗位变动的困难,有的是住房困难,等等。对于这些困难和群众由此而来的要求,我们应当了解,应当讨论解决。对于群众的忧思,我们如果能善于化解;对待群众的进步,我们如果能热心肯定,我们就会“赢得群众的绝对信任”,我们就会成为群众的知心朋友。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必将收到好效果。
  第四,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要做到好这一工作,应该清楚了解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规律,而要了解和掌握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规律,除了经验积累外,还应该学习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当代行为科学是专门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的学科。这一学科虽然系统形成 于美国,但已被国际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管理领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行为科学在我国的试用,已经卓有成效。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认真学习这门科学,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加以总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加以取舍,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以便更好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完成党在新时期的各项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3页,人民出版社,1972.
  [3]《毛泽东选集》第29卷第124页,人民出版社,1991.
  [4]《列宁选集》第29卷第110页,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选集》第二版第4卷第370页,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选集》第二版第4卷第371页,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全集》第33卷第145页,人民出版社,1982.
  [8]《列宁选集》第二版第4卷第572页,人民出版社,1995.
  [9]《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59页,人民出版社,1992.
  [10]《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61页,人民出版社,1992.
  [11]《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文献汇编》第22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2页,人民出版社,1995.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2页,人民出版社,1995.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4—45页,人民出版社,1972.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网络设施的完善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高校教师的个人网站也迅速发展起来,它们在展示教师对本专业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同时,更多的是以互动学习的形式发挥着它们的教育效益。本文就从高校教师个人网站的特性研究出发,探讨高校教师个人网站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地探讨。  关键词:高校教师;个人网站;特性    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人们的学习与思维方式随之发生
期刊
摘 要: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面临国内四大银行竞争的同时,加之外资银行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开展,使其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深入解读了外资银行的准入政策之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本文阐述了07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现状,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股份制;股份制商业银行;全面开放;特色发展战略      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业的第二支主力军一方面面临着国有银
期刊
摘 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设计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的始终。创造的意义在于突破已有事物的约束,以独创性、新颖性的崭新观念或形式体现人类主动的改造客观世界、开拓新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有目的的活动。设计离不开思维,设计就是创新,创造非凡是设计工作者的全部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服装设计;应用;分析    一、创造性思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然后分析货币银行学课程的专业地位和特点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最后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对多媒体在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各环节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环节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多媒体教学已得到广大高校师生的充分认可, 并成为21 世纪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教育部开展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中
期刊
摘 要: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  关键词:混凝土;温度应力;裂缝;控制    通过多年的现场观察,通过查阅有关混凝土内部应力方面的专著,对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现场混凝土温度的控制和预防裂缝的措施进行等进行阐述。  混凝土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今天,混凝土的裂缝较为普遍,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大学校园日益成为一个多元文化交汇和碰撞的聚集区。这种多元文化背景对大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运用跨文化沟通理论,分析了影响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评价体系,以期为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提供建议,使其能够对存在的问题预先做出判断和改进,进而有效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关键
期刊
摘 要:德育的实效性有高有低,呈现序列性、层次性的特点。依据德育对象对德育要求的内化程度将德育实效性分为三个层次,区分这三个层次,通过低层促进高层、高层带动低层,最终实现道德要求在个体内心高水平的内化程度。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内化;层次     长期以来,人们对德育实效性的评价与衡量没有统一的规格与标准,是以对道德规范的遵守为标准,还是以是否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为标准,没有统一的说法。这种不确
期刊
摘 要: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诚信在当今社会中已被赋予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不尽相同的内涵。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当今社会的时代需求,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塑造校园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为此,高校教育可以主要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建立诚信档案,注重实践等方面开展诚信教育,塑造和谐校园文化。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作用与举措    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
期刊
摘 要:教学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直接面向市场,促进就业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必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不断改革创新。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教学改革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职
期刊
摘 要:对社会紧缺的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我国高等学校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专业建设中许多问题仍待思考、探索和解决。本文基于中西信用文化差异的视角探讨了信用管理专业学科定位、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如何从国情出发,实现信用管理专业教育与中国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双重对接是解决该专业建设问题的基本原则。同时,文中介绍了我们对所涉问题的一些探索性设想和实践。  关键词:高等教育;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