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部令第43号的颁布,辅导员职业发展与团队建设越来越得到高校和社会的关注与热议。辅导员岗位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线的站岗人,既肩负着开展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责,又承担着提高第二课堂学生教育获得感的实施主体。本文主要从辅导员分类发展、辅导员工作室等平台建设角度出发,探索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有效模式构建。
关键词:辅导员;辅导员工作室;职业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2-0020-02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定位
为进一步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各高校针对辅导员团队建设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而辅导员工作室则是近年来在建设辅导员发展平台上的一种新尝试。辅导员工作室作为一个以团队协作为工作模式的工作平台,以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系统化的专项深度辅导为核心功能,以辅导员的专业提升为目的,助力辅导员职业发展。
北京化工大学真行就业创业辅导员工作室(以下简称真行工作室)在充分结合教育部及北京市教工委相关工作安排的基础上,对接《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辅导员各项能力要求,进一步增强工作室设立指向性与日常工作匹配度。真行工作室充分结合当前辅导员就业创业工作开展困局:辅导员队伍在开展就业创业工作时,存在就业、创业经验不足、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规律把握不够等问题,导致开展工作难以形成体系;此外辅导员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在理论支持研究中提炼不够精准,不便于工作的传承开展;在开展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中,思想引领工作对就业创业工作发挥影响不充分。
二、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思路
(一)搭建就业创业研究平台——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
依托“真行工作室”,搭建北京化工大学辅导员就业创业教育研究平台。通过对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开展辅导员就业创业专项研讨会、教学体验工作坊、实践调研等多种模式的科学研究探索工作。在全面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就业创业工作能力与水平的同时,形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研思维方式,提升工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
(二)搭建就业创业课程教育平台——针对就业创业知识传承
围绕当前高校现有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基础,在全校不同年级学生中开展就业创业课程内容设置与就业创业教育需求调研。结合常规课程授课面临的困境与反思,建设一批满足学生成长不同阶段需求,顺应辅导员队伍自身建设发展需要的就业创业知识传承体系及课程(在线幕课与线下课程)。有针对性解决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对中、高级职业就业创业能力的具体需求。
(三)搭建就业创业思想引领平台——针对学生实践教育环节
以“真行工作坊”为载体,组织部分辅导员结合开设课程内容与校内就业创业教育开展过程,增设团体辅导工作坊。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提升、创业精神培育等多个角度的课程培训,丰富当前高校就业创业工作阵地与内涵建设,进一步结合学生需求,定制个性化就业创业教育体验活动,提升就业创业教育整体工作获得感。在工作坊内容设计中,需充分融入辅导员职业特点与工作需要,结合不同时间节点,在案例教学与谈论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与主旋律教育内容,探索提升思想引领在就业创业工作中的渗透性与影响力。
三、辅导员工作室探索路径
(一)建立研究平台,突出兴趣导向功能
结合辅导员队伍专项工作的既有科學研究成果,通过联合申报项目研究课题的方式开展团队组建工作,既能从团队研究兴趣角度出发增强凝聚力,又能以项目为依托增强团队粘合力与合理分工。项目研究内容立足现实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困境与问题,可从研究高校不同年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需求规律与教育教学侧重为切入点,深入对当前国外大学就业创业教育开展模式与运行机制对比分析,丰富现实工作参照。
(二)开展探索性课程,强化教育有效互补
基于高校已有就业创业课程,开展实效性、互补性强的课程与工作坊探索,推动高校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完善,努力将工作室运行模式打造为第一、第二课堂高频互动平台。①在就业创业课程开展上,通过专业教师及部分辅导员组成的第一课堂系统,探索开展系统性强、内容全面完整的:有宏观培养计划、有完整教学内容的就业创业课程系统。②在第一课堂开展的基础上,指导辅导员分类发展或职业兴趣团队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育工作,打造灵活性高、通用性强的、能满足教育需求,适应学生普遍发展规律、注重实践教育与社会市场需求的就业创业活动。
(三)组织交流实践调研,清晰职业发展现状
定期组织辅导员团队开展专题学术交流、外出交流研讨;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学生工作部(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开展的就业创业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工作。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职业发展与专业能力提高的最新信息,为个人职业发展与工作室内涵建设搜集“鲜活素材”与“活化因子”。
(四)整理汇编成果,创新工作室研究思路
在总结校内外相关专项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汇报,凝练提升当前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积极探索创新实证与理论研究工作,结合相关创新实践工作总结、研究论文等,积极参与学校就业创业相关教材、案例撰写编纂工作。
四、辅导员工作室评估方法
辅导员工作室作为当前辅导员工作落实、落细的典型平台,其工作不仅结合实际问题,又突出职业兴趣特色,实现了学生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双聚焦”。因为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探索性,对其开展行之有效的评估工作,可以促进辅导员工作室有序健康发展。
(一)组织建设与发展评估
辅导员工作室在组织建设与发展方面需要扎实可行,需要落实必需的场地建设、制度建设、团队建设、基础工作规划,以确保工作室可持续发展。高校应积极帮助辅导员工作室运行提供必需的场地、资源和经费支持;同时,辅导员工作室也应积极完善自身制定建设,以明确工作室职责与工作规范等,实现工作室模式的规范化、科学化。
(二)工作实效与引领评估
辅导员工作室作为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的主阵地,其内涵应具有对专项工作的创新性与示范性的思考和探索。因此,通过设置合理的理论实践研究成果考核标准,是推动工作室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保障。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还需要做到工作的示范性,辅导员工作室作为辅导员团队建设的“试验田”,良好的“产出”效果要配以合理的推广引领,才能促进辅导员团队整体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三)学生评价与体验效果评估
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因此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受益主体也应该落在学生群体上。通过对辅导员工作室服务学生群体开展对比调研工作,可以进一步清晰评价辅导员工作室的工作成效。着重调研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获得感与参与度,引导辅导员工作室重视学生体验过程与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李凡.高校辅导员工作室运行机制的实践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4,(5).
[2]李敏,王文杰,黄荟宇.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路径探析——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7,(6).
[3]陈秀兰,洪汉英,王鑫.专家型高校辅导员培养模式下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标准研究——以上海高校洪汉英工作室建设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26).
关键词:辅导员;辅导员工作室;职业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2-0020-02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定位
为进一步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各高校针对辅导员团队建设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而辅导员工作室则是近年来在建设辅导员发展平台上的一种新尝试。辅导员工作室作为一个以团队协作为工作模式的工作平台,以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系统化的专项深度辅导为核心功能,以辅导员的专业提升为目的,助力辅导员职业发展。
北京化工大学真行就业创业辅导员工作室(以下简称真行工作室)在充分结合教育部及北京市教工委相关工作安排的基础上,对接《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辅导员各项能力要求,进一步增强工作室设立指向性与日常工作匹配度。真行工作室充分结合当前辅导员就业创业工作开展困局:辅导员队伍在开展就业创业工作时,存在就业、创业经验不足、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规律把握不够等问题,导致开展工作难以形成体系;此外辅导员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在理论支持研究中提炼不够精准,不便于工作的传承开展;在开展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中,思想引领工作对就业创业工作发挥影响不充分。
二、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思路
(一)搭建就业创业研究平台——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
依托“真行工作室”,搭建北京化工大学辅导员就业创业教育研究平台。通过对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开展辅导员就业创业专项研讨会、教学体验工作坊、实践调研等多种模式的科学研究探索工作。在全面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就业创业工作能力与水平的同时,形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研思维方式,提升工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
(二)搭建就业创业课程教育平台——针对就业创业知识传承
围绕当前高校现有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基础,在全校不同年级学生中开展就业创业课程内容设置与就业创业教育需求调研。结合常规课程授课面临的困境与反思,建设一批满足学生成长不同阶段需求,顺应辅导员队伍自身建设发展需要的就业创业知识传承体系及课程(在线幕课与线下课程)。有针对性解决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对中、高级职业就业创业能力的具体需求。
(三)搭建就业创业思想引领平台——针对学生实践教育环节
以“真行工作坊”为载体,组织部分辅导员结合开设课程内容与校内就业创业教育开展过程,增设团体辅导工作坊。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提升、创业精神培育等多个角度的课程培训,丰富当前高校就业创业工作阵地与内涵建设,进一步结合学生需求,定制个性化就业创业教育体验活动,提升就业创业教育整体工作获得感。在工作坊内容设计中,需充分融入辅导员职业特点与工作需要,结合不同时间节点,在案例教学与谈论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与主旋律教育内容,探索提升思想引领在就业创业工作中的渗透性与影响力。
三、辅导员工作室探索路径
(一)建立研究平台,突出兴趣导向功能
结合辅导员队伍专项工作的既有科學研究成果,通过联合申报项目研究课题的方式开展团队组建工作,既能从团队研究兴趣角度出发增强凝聚力,又能以项目为依托增强团队粘合力与合理分工。项目研究内容立足现实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困境与问题,可从研究高校不同年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需求规律与教育教学侧重为切入点,深入对当前国外大学就业创业教育开展模式与运行机制对比分析,丰富现实工作参照。
(二)开展探索性课程,强化教育有效互补
基于高校已有就业创业课程,开展实效性、互补性强的课程与工作坊探索,推动高校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完善,努力将工作室运行模式打造为第一、第二课堂高频互动平台。①在就业创业课程开展上,通过专业教师及部分辅导员组成的第一课堂系统,探索开展系统性强、内容全面完整的:有宏观培养计划、有完整教学内容的就业创业课程系统。②在第一课堂开展的基础上,指导辅导员分类发展或职业兴趣团队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育工作,打造灵活性高、通用性强的、能满足教育需求,适应学生普遍发展规律、注重实践教育与社会市场需求的就业创业活动。
(三)组织交流实践调研,清晰职业发展现状
定期组织辅导员团队开展专题学术交流、外出交流研讨;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学生工作部(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开展的就业创业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工作。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职业发展与专业能力提高的最新信息,为个人职业发展与工作室内涵建设搜集“鲜活素材”与“活化因子”。
(四)整理汇编成果,创新工作室研究思路
在总结校内外相关专项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汇报,凝练提升当前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积极探索创新实证与理论研究工作,结合相关创新实践工作总结、研究论文等,积极参与学校就业创业相关教材、案例撰写编纂工作。
四、辅导员工作室评估方法
辅导员工作室作为当前辅导员工作落实、落细的典型平台,其工作不仅结合实际问题,又突出职业兴趣特色,实现了学生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双聚焦”。因为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探索性,对其开展行之有效的评估工作,可以促进辅导员工作室有序健康发展。
(一)组织建设与发展评估
辅导员工作室在组织建设与发展方面需要扎实可行,需要落实必需的场地建设、制度建设、团队建设、基础工作规划,以确保工作室可持续发展。高校应积极帮助辅导员工作室运行提供必需的场地、资源和经费支持;同时,辅导员工作室也应积极完善自身制定建设,以明确工作室职责与工作规范等,实现工作室模式的规范化、科学化。
(二)工作实效与引领评估
辅导员工作室作为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的主阵地,其内涵应具有对专项工作的创新性与示范性的思考和探索。因此,通过设置合理的理论实践研究成果考核标准,是推动工作室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保障。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还需要做到工作的示范性,辅导员工作室作为辅导员团队建设的“试验田”,良好的“产出”效果要配以合理的推广引领,才能促进辅导员团队整体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三)学生评价与体验效果评估
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因此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受益主体也应该落在学生群体上。通过对辅导员工作室服务学生群体开展对比调研工作,可以进一步清晰评价辅导员工作室的工作成效。着重调研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获得感与参与度,引导辅导员工作室重视学生体验过程与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李凡.高校辅导员工作室运行机制的实践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4,(5).
[2]李敏,王文杰,黄荟宇.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路径探析——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7,(6).
[3]陈秀兰,洪汉英,王鑫.专家型高校辅导员培养模式下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标准研究——以上海高校洪汉英工作室建设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