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xu52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雕塑趣味的探源,引出秦璞的雕塑作品,进而分析其具象和抽象雕塑作品的趣味。同时,讨论了作品趣味的生成者。
  关键词:趣味;雕塑;公共艺术
  如果放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来谈关于雕塑的趣味的话,我们几乎寻觅不到可以谈论的“踪迹”。因为这一阶段的雕塑多数是要为政治服务的,是革命的、严肃的,甚至于在“文革”期间,如果你的作品里掺杂了趣味的“糖衣”,很有可能會被打成“右派”,招来杀身之祸的。那么,什么时候才开始可以谈论雕塑的趣味的呢?我个人认为是在1979年以后,“小型作品(主要是生活小情趣的)和画会形式展览的出现,已标志了美术将冲破政治性的和缺乏人情的严肃单一的大美术模式。”[1]从这个时候开始,雕塑界开始注重形式美和个性风格的表现,像包炮的《鸽子》、王克平的《偶像》等等。小型作品展如1979年4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郑于鹤泥塑展”和6月的 “小型雕塑展”。诸如此类的展览、形式的探索和个人意识的表现“都在做着突破旧模式的尝试。但是,‘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又将人们的创作观念拉回到1979年以前了。”[2]仅管如此,美展上的金奖作品杨冬白的《饮水的熊》不失为一件颇有趣味的雕塑作品。它的趣味不仅在于作者将熊在湖中低头饮水的瞬间记录了下来,更在于作品形式上的突破与创新。作者将熊饮水时湖中的倒影同现实中的熊接合在一起,先是用概括的手法将真实的东西(现实中的熊)简化、虚化,同时又将虚幻的倒影定格,使其真实化,真实与虚拟之间就这样被作者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当然,除了表现可爱的,或者看起来凶猛的小动物外,还有的是表现民族、民间的题材和情趣,同为展览上的获奖作品秦璞的《西藏姑娘》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用朴实的手法表现出西藏姑娘的淳朴、圣洁之美,姑娘略显羞涩而不失大方,作品整体而不失细节,极具民族特色的服饰,都表现出作者对少数民族的热情与关注,同时流露出作者的趣味。那么,作品所呈现出的趣味是不是就等于作者的趣味呢?
  似乎可以这样说,因为作品注入了作者的思想理念和情感趣味,虽然说一件作品未必能体现出作者的全部趣味,但它足以反映出作者对待这件作品时彼时彼刻的趣味。在公共艺术中,作品的趣味已不在是非你即我、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不再是某一个或几个人所能决定的,而是集体的趣味、公众的趣味;不再是我们要为公众做什么,而是公众需要我们做什么。现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公共艺术工作室主任的秦璞老师正是将公共空间作为同公众交流的空间,而非指导、教化的场所。这一点在秦璞老师的部分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像《超级写实人物》、《会跑的一百分》等作品,作者以一种平民的身份、带入的视角将日常生活所见几乎是不加修饰的搬回到现实生活当中。在此,作者没有去表现什么,作品也不具有典型性,作者从一个创作者到发现者、复制者身份的转换正体现出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精神和态度。
  以上是从作品趣味的组成进行讨论的,那么,单就作品而言,我觉得可以分为具象的趣味和抽象的趣味。具象的趣味较为容易理解,就是在可辨识的形象中发现作品有趣、有意思的一面,感觉好玩,但这种好玩、好看又有别于趣味雕塑。那么,什么是趣味雕塑呢?在我看来,像某些吉祥物、卡通形象、动物类雕塑都可以归为此类,这类雕塑不需要太多的技术,更多的是对已有趣味或司空见惯形象的翻版,是一个将平面的东西立体化、将日常所见趣味化的过程。而雕塑的趣味呢?首先我觉得它跟趣味雕塑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它通过一定的想法、技法让趣味变得更加含蓄、凝练,既好看又耐看,而非仅仅是表面上的趣味。像秦璞老师的《动物家园》就是把不同体态的动物压缩成相同的雕塑语言,简练、概括而不失特征,通过将大动物变小、小动物变大、鸟与兽并置等戏剧化处理手法,一反观众日常的视觉习惯,使作品在和谐的气氛中凸显出可爱的趣味,同时反映出作者对动物的关爱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关于抽象的趣味,秦璞老师更是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抽象雕塑的趣味似乎不可言说,因为它几乎没有明确的形象可供识读,也正是这一点,得以给观众留下无限的想象和解释空间。秦老师抽象作品的趣味在于通过不同形式的穿插、组合,围绕着生命、生长等主题,让坚硬的石头变得柔软,让冰凉的外表变得温暖,同时,使不同的抽象形态之间交融而有秩序、简单而富有哲理。例如秦老师的一系列“无题”作品,有的像少女在梳头,有的像生命在狂欢,也有的如蜗牛触角般在探路前行。其实,在这些作品里,像什么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有多少人看,就有多少种解释,重要的是作者通过这些抽象的形态所传达出的对个人情感的寄托,对空间形体的感受,对生命形式的体会以及对社会生活的趣味。
  参考文献:
  [1]高名潞,等.85美术运动——80年代的人文前卫[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7.
  [2] 高名潞,等.85美术运动——80年代的人文前卫[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7.
其他文献
摘要:福建南音是一个历史悠久、遗产丰富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一部活的音乐史”[1],“华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2]。本文从福建南音乐神崇拜谈起,论及传统音乐信仰的重要性,借助目前空白的南音乐神崇拜研究课题,从而更好地将南音这一古老音乐理论体系与整个中国古乐研究理论体系接轨,也更好地理清并帮助大多数南音人追根溯源建立文化自信具有理论和现实两个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音乐;特点  福建南音又称南管、弦
期刊
摘要:在当今学术界,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融的现象日趋普遍,跨学科的研究日渐受到各学者的提倡和追捧,成为潮流。“文学人类学”这一顺势产生的年轻交叉学科在诞生至今已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并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鉴于此,笔者试图就西方文学人类学的渊源、发展过程中涌现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以及文学人类学的内涵和范畴的界定作概要说明。  关键词:文学人类学;渊源;代表人物;内涵和范畴  文学人类学是顺应20世纪跨
期刊
摘要:原本以女性为尊的越南社会传统受到外来父权制思想的影响,女性地位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这种外在的动机激发了女性的反抗意识,推动了女性文学的兴起。19世纪西方文明的介入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点燃了女性思想解放的火炬之光。在历经战乱,实行全面开放的越南现代社会中,女性作家群体崛起,女性文学也将探针深入问题的内核,呈现出复杂、多元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越南;女性创作;女性意识  在人类文明史中母神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从主题与结构两方面对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紫色》进行深入剖析,笔者认为该小说富含原型。沃克围绕追寻主题展开叙述,其中包含西丽对自我身份的追寻以及耐蒂对种族身份的追寻。小说的结构亦符合圣经的U型结构,主人公西丽的U型人生与非裔美国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曲折人生相吻合。《紫色》实为非裔美国女性的觉醒之旅。  关键词:《紫色》;原型批评理论;追寻主题;U型结构;非裔美国女性;觉醒
期刊
摘要: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揭晓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获奖者是具有更多音乐身份的美国唱作人——鲍勃·迪伦,究竟是跨界还是回归?对于文学,这是一种怎样的向导?诺奖评委会给出了他们的颁奖理由。回溯到中西文学的源头之处进行对比分析,人们也不难得出肯定的答案。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诗性始终流淌在鲍勃·迪伦歌词创作的字里行间。  关键词:鲍勃·迪伦;诺奖;诗歌;艺术特色  诺贝尔文学奖的缔造者阿尔弗雷德·伯纳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了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发现了中英文爱情诗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故得出了东方人与西方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思维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已经深深植根于诗歌等文学作品中。  关键词:追求者;爱人;淑女;美好愿望  A Red, Red Rose  Robert Burns  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
期刊
摘要:李娟以独有的文字体悟和观察视角书写着阿勒泰的草木山川、日常俗世,不仅写出了边疆自然风光的柔软与寒冽、哈萨克少数民族朴实本真的生活习惯等,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字一句的描绘让更多人了解到少数民族特色以及新疆风情独有的原生态文化气息,感受到大地与天空的寂静壮美辽阔和栖身于此地的人与物的和谐怡然,其作品中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都本能般的扎实成长,勾勒了一幅牧歌般的美好世界,带给读者全新的审美体验以
期刊
摘要:剪纸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烟台剪纸以其题材丰富、种类繁多、细腻粗狂等特点在中国独树一帜。随着时间的推进,烟台涌现出了一些与传统剪纸不同的新剪纸,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有创新意识的剪纸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手法、表现方式、题材类型都发生了变化。然而剪纸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世代传承的剪纸人中,更多的艺术工作者都投入到剪纸的艺术在创作中来。曲青棠老师是烟台新剪纸的代表人物,他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新剪纸的
期刊
一、“怨恨”的剧情设计模式  叶郎曾说“凡是对现实的生活(政治风度等等)表示一种带有否定性的情感都属于怨”。[1]在东北沦陷时期,金剑啸和李乔的戏剧都做到了从客观实际出发,表达了自己对山河破碎的极度不满和深深的怨念。两人设计的剧情往往都是善良有道德的人在暗无天日的社会下苦苦挣扎,最后希望破灭,家破人亡。我们姑且把这种剧情称之为“怨恨的剧情。”在李乔的《黑白线》中,由于老何的蒙骗,士敏一家人面临着生
期刊
摘要: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儒家思想失去权威,于是士人们将目光投向了老庄思想,玄学的新思潮应运而生。在谈玄论理的过程中,服药与饮酒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士人们也往往将自己的玄学思想寄寓在这两种行为当中,成为“魏晋玄学”的物化。  关键词:玄学;服药;饮酒;精神寄托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传统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士人们寻求其他的思想理论去践行理想人格,将目光投注在了道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