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小学语文中的文学美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29607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经常有不少描写性和抒情性的课文,像诗歌、童话、散文、小说等体裁的文章,文学色彩较浓,它们重在以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场景、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我们把这类课文称作文学性课文。在文学性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学习字、词、句,还应着重从篇章结构的条理性、人物的形象性、文章的情感性和艺术的审美性等角度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人文情愫受到感染,审美意识受到熏陶。
  
  一、初读课文把握条理性
  
  每一篇文学性课文,作者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抓住了这条思路,学生就会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能够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把握。教学时,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线索,全面掌握课文内容。如《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边听老师朗诵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钱塘江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学生通过初读得出答案: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景象的;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从条理性的角度,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力与美,从而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听读课文感知形象性
  
  文学性课文不像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那样,能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而是通过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将生动可感的形象和画面表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必要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联想,把语言文字符号还原为鲜活生动的艺术画面。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更深入的鉴赏活动。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听富有情感的描述,对卖火柴的小女孩形成初步印象。我是这样用语言描述的:“这幅图画把我们带到了遥远而古老的丹麦——安徒生的故乡。大年夜,远处的高楼灯火通明。此刻人们都欢聚在自己家里,迎接新年的到来。外面下着雪,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却赤着脚迎着寒风在大街上走着……”这样的描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把孩子带到了遥远的丹麦、那个寒冷的大年夜……孩子们依稀看到了那个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孤独和无助的身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创设阅读课文的意境,丰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形象。《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写得很凄凉的一篇童话,安徒生用他的情感塑造了小女孩可怜动人的形象,并通过幻想给予小女孩温暖和怜爱。朗读时,可配上哀婉的音乐,营造凄凉的氛围,再通过老师抑扬顿挫、富有情感的朗诵,课文的意境和小女孩的形象便惟妙惟肖地再现出来,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三、细读课文理解情感性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句话:“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的情感性,经过作者独特的视觉过滤,已作为作者审美的情感体验,染上了作者的主观色调,营造出文学作品的意境。要想真正把握作品的情感,获得更大的审美愉悦,还必须引导学生沿境中之景,细细研读,继续向深处探寻。前面所说的《观潮》一文,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这一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我在教这篇课文时,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澎湃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朗诵完后还让学生细细阅读,真正理解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倾心赞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
  
  四、品读课文体味审美性
  
  正是由于许多文学性课文中那些动人的画面、华丽的语言、鲜明的感情和个性化的人物,使作品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和深厚的艺术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还应认真品读课文,挖掘课文的审美性,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如《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传神地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景象;“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鲜明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榕树描写得栩栩如生,仿佛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又如,在《桂林山水》一文中,作者先用三个“真”字,写出了漓江水的“静、清、绿”,突出了水的秀美;再用三个“真”字,写出了桂林山水的“奇、秀、险”,突出了山的奇美,描绘了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丽图画。教师应该抓住课文中能够表现审美特性的词语组织教学,从艺术审美的视角去组织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具有较高层次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总之,在文学性课文教学中,教师要从条理性、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角度进行整体把握,从课文内容出发,有所侧重地去组织教学,让学生由景入情,步步深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审美愉悦及审美情趣。
  (责 编 木 子)
其他文献
实践表明,由于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或者虽然给了学生学法指导,但督促、落实力度不够,导致师生虽付出很多精力,但教学效果仍然不甚理想的状况。为此,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要善于归纳总结,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语文学习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在此,仅列举其中的几种学习方法。    一、理清人物与环境法    学习小说时,不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都可以在
传说中,天地间有一种花,名为双生,花儿两朵共生一枝,彼此温暖,相互依赖。一旦有一朵花枯萎,另一朵必定同时死去。  双生,相生相伴,相伴而生,相伴而死。  我不知道这故事所说的,是不是生命的相互感应。其实,寻常的生命,很难营造出这种极富艺术巧合的相伴,然而,生活中的相依相恋、相互搀扶,却无时无刻不在人生的大舞台上,表演着各样的生命故事。这些故事,多数看起来平淡无奇,细加品味,却又别有一番滋味。  小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学好思想品德课,对培养小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基础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它是一个多元素、多层次、多系列、多结构的复杂综合体,要把这个综合体里每一位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并最优化地组织起来,高质、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就要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的管理,以新型管理促进和谐学校文化的形成。  美国管理学家戴尔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学校要发展,就需要管理创新——只有不断开拓创新,学校才能更快地、更好地、更有效地求得发展。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能只抱着教材讲课,一定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里走出来,要设法选取一些丰富有趣的素材,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利用
河南是全国教育人口第一大省。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76万所,教育人口2815.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8.5%。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认识到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病,如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注重教师教学,忽视学生实践;注重写作数量,忽视写作质量;注重应试作文,忽视素质作文。要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笔者曾多年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一直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写作活动,坚持灵活多变的写作练习,倡导自由式作文和专题作文相结合。在自由式作文
新课标强调,要改变以往语文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机械化训练等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语文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适应这一要求,语文教师要努力做到“三必须”。    一、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做到教学相长    为适应新课改,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一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二是要有强烈的情感穿透力;三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四是要有较强的构思能力;五是要有流
渡过一条河可以有多种方法:游泳、过桥、走钢索、乘船……然而,诸多方法中必然有且仅有一种方法最为高效。同样,在新旧课的衔接中,也势必因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的差异,有且仅有一种最适宜教学需要的方法。教学,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方法,实现新旧课衔接中的价值最大化。  从课堂教学诸环节有效性的角度看,新旧课的衔接应该遵循“宏观为主,微观为辅”的授课策略,即对旧知识进行复习时,要尽可能跳出单一课时所学内容的束缚,而
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一门综合的学问。语文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到其他学科的知识.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