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deng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可以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对学生学习语文具有有很大帮助。那么,在课堂中应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对学习感兴趣和自认为重要的内容,能唤起学习者主动地进行学习,而且学习的效率高、效果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情景,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导探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使他们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
  例如,笔者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时,就改变了以往的做法,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本段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这个问题总括性较强,它涵盖了全段的内容。笔者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将要点分成几点:第一,从描写的对象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第二,从描写的范围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第三,从观察的角度看,还可细分为:①从视觉角度写了哪些好看的景物;②从听觉角度写了哪些好听的声音;③从触觉的角度写了哪些好玩的事;④从味觉角度写了哪些好吃的。第四,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第五,从用词的角度看,有什么特点。通过以上的启发引导,学生很自然地得出质疑的答案,并且懂得了百草园确实是个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的乐园。
  如果学生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源源不断阅读的动力,从而始终保持着对知识主动学习的姿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责任感,从而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精选阅读材料,掌握阅读方法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能将文本的理解真正了然于心,完全做到胸有成“文”,这样学生的心中就有源源不断之“活水”。
  阅读材料在内容上应该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不一定要求学生刚开始就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有时可以选择一些短小而又有哲理的文章,比如,《读者》等杂志,或冰心、朱自清的散文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时,再向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短篇小说、散文等作为阅读材料。最后再向他们推荐一些语言比较含蓄、意境比较深远的名家作品,如鲁迅小说,中外名著等。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学生消除了对名著的恐惧,并且整个过程由老师启发,学生对书籍会怀有一种好奇,从生理与心理上都比较适应。
  阅读方法以讨论为主,同时自主思考。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读书观,如果教师在读书的源头把好关,学生慢慢就会养成在阅读中“雅俗共赏”“博览群书”的习惯。
  阅读教学要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样才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对此,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教师应侧重科学的阅读方法指导。比如“五步阅读技巧”,就有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课文,其步骤如下:第一步,对整篇课文诵读一遍,并进行圈点勾画;第二步,着重理解课文中的难点;第三步,仔细阅读课文,寻找答案;第四步,对课文中重要的内容逐段地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总结和检验;第五步,复习阶段,尝试找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弄清尚未解决的问题,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通过这“五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从整体上让学生感知了课文。
  此外,《新课程标准》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中学生要学会与人合作,愿意与人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
  总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恰当地安排阅读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的指导上有所侧重。这样因材施教,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达到最佳,学习效益就会提高。
  三、激发阅读情感,养成阅读习惯。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有没有激发,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优秀的语文教师,他们都会唤醒、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情感激发上是很有创意的。教学者批情以入文,“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记得笔者在教学《背影》时,是带着饱含深情的朗读入手的。笔者在朗读过程中,读到感人处,竟不禁声泪俱下,在下听的学生竟有许多不约而同的呜咽起来。显然,这样深情的朗读,对学生的情感激发是可贵的、成功的。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堂上,激励学生,训练创新思维,让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体会,自主讨论。如在教学《出师表》一课时,学生普遍认为诸葛亮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对刘禅一片忠心,可彰日月。可有许多同学认为,诸葛亮的忠就是愚忠,认为诸葛亮大可取而代之,那样倒是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并由此谈及了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如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等。这些观点可能偏颇,但思维活跃,这表明学生已在自主思索了,较之低层的被动接受,这自然是上了一个台阶。这些都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拨开沙石,顿见珠玑,透过现象,发掘本质。这种思维方式,已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领悟能力了。创新阅读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它注重情感体验,需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这种阅读方法使学生容易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家长要言传身教,当好楷模。学校努力营造读书氛围,让读书成为时尚,让书香飘满校园;父母身体力行,让读书成为良好的习惯,这样父母的言行自然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除此之外,还要合理利用时间读书。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是一个人做事成功的基本前提。利用空余时间阅读,养成长期自主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取得高效的重要保证。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抓住学生的特点,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优化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这样的“活水”才能真正达到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新墩镇中心学校(734000)
其他文献
叙事文本是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常见教学题材,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小说、叙事散文、寓言故事。叙事话语、叙事声音是叙事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文本的外在形式。解读文本即是通过文本的外在形式探究内在意象的过程。内在意象即为隐藏于文本外在形式之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包括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遵循叙事文本的构成规律,从文本的外在形式角度切入是解读文本内在意象的一条捷径。  
期刊
新课程提出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去设计课程目标。三维教学目标的提出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型:从知识传授到对人的重视,从技能、技巧的掌握到对人的精神、心理的关怀。因此,教师应该考虑如何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下面笔者就以讲授课文《父与子》为例,对此问题作一肤浅的探究。  一、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谈起  笔者将本课的知识
期刊
所谓诗者,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表明其意:“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即诗以情为根茎,以义为果实,发乎于情,止于意。这与“诗言志”的古训不谋而合。但情为根茎,何为发情的种子?这又引申出“境”和“象”,“境生于象而又高于象”,“象”是引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境”是安置情意所构造的空间环境。所以在吟哦一首诗或词时,眼前浮现“境”和“象”,而细咂味,总能从表现出的“象”中寻访到意和志。因此教师在语文诗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趋完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也如火如荼。笔者站在三尺讲台上,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为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效率作了大胆的革新,现借此平台予以阐述,以供广大同人斧正。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新课导入是否成功,直接决定着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因为良好的导入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新课导入技巧,具体可以把握三个环节。  1 音乐导入,妙趣
期刊
周记,以其素材生活性强,体裁灵活自由,反馈及时迅捷,提升写作效果好,而受到绝大部分语文老师的青睐。综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中考作文命题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作文命题正朝着“命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他人”的方向发展。指导学生写好周记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以为引导学生写好周记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周记布置要多开放少束缚  从学生的写作心态来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让学生“读”文本表面的文字,肤浅的理解文字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文字表面的意思,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悟出蕴涵在文字表面之下的深刻内涵,发现文本之美,进而让学生读出文本中的“本我”,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一、整体阅读,发现文本语言之美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舍得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因为只有静静的阅读才会有思考的空间和氛
期刊
《那树》一直是笔者最喜欢的课文之一。  每次重读这篇文章,内心就不禁涌起浓浓的哀伤。于是在教学中,笔者格外注重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那棵大树的心情,反省人类的无知,把握作者的感情,并进一步尝试“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  教学片断:  第一课时,安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一段话说说那树的经历,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概括能力,然后找出具体的语句分析那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体会作者对
期刊
《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一书中提到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但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少被关注。自从新课程教学改革后,教学细节开始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去认识,去探讨。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观,无不彰显着细节的力量,并将其从潜移默化的微妙影响转化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清晰引导。  这让笔者想起了自己曾上过的一节以《
期刊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学,正在准备着迎接新时期的挑战,为培养适合新时期要求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挑战就是竞争,迎接挑战就是迎接竞争。初中语文教学在迎接新时期的挑战中加速发展,实现新突破。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社会发展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科教兴国方针的具体体现。那么,初中语文教学怎样才能迎接新挑战、
期刊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微型小说。虽然只有1200余字,但内涵丰富。译者刘根龙所言:这篇小说文字简洁,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读来确实耐人寻味。对这篇小说,不同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如细细回味,也许可以悟出点人生哲理。《窗》的内涵显然是深邃的,但对其的解读与生活阅历又是分不开的。因此,笔者决定结合八年级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来制订本课的教学方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