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孔子以来,儒家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知行合一”以至于达到“圣人”境界。本文浅析了孔子的理想人格理想并从伦理学层面进行分析。对儒家理想人格实现的途径做出一些探讨,君子人格的形成,不论在当下社会还是在将来都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君子;人格;理想;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6-0086-01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中国现代社会中,“成功”的标志与金钱、社会地位的等级相呼应。同时,也成了现今年轻人最流行的价值取向,古代儒家圣贤理想追求都已渐渐失落。在这种社会文化发展中,个体自我的张扬与对各种权利利益的追求日趋强烈,似乎顺应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成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一部分。
在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建构中,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使得儒家对理想人格特别关注,注重“圣人”德性的修习,并建立了一整套理想人格的范式,从而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人格。当代理想人格的构建,同当代价值体系的重建一样,无疑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课题。尽管从辛亥革命到北伐结束,摆脱政治的分裂和混乱是其社会的特征,但科学和民主则是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但在一个近代社会中如何重建道德和人生方向,这个问题也不断引起注意。
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但随之而来的文化意识形态,思想家关于伦理和人生的思考上也不断发展着。儒家文化所构建的理想人格中寻找当代人的人格准则,体味关爱人与被人关爱的心灵快感和温暖。精深博大的儒家文化中,包含着可资教化当代国人的人格精华,诸如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人格气节,“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以及厚德载物、诚信为本、胸怀天下的人格精神等。
在孔子看来,“君子”的内含着深厚的人生境界,其内容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安贫乐道,这是孔子君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追求的是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完善。关于义利问题,《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而中庸之道使得君子不激不厉,修己敬人。所谓“文”,即指礼仪。在周代贵族社会,彬彬有礼是君子阶层用以自别于庶人的生活方式。但孔子却主张文、质结合,反对片面追求礼乐。君子文质彬彬而言行一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还要求做到“先正己,后正人;先治身,后治国。”(《宪问》)
其二,强调自强不息的精神,显示君子的独特人格魅力。孔子是通过和小人对比的手法来阐述君子人格的。他讲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种对“君子”人格的严格要求和高度评价,不仅成为中国文化中人格内修的基本要素,而且成为社会人伦关系中知识群体品格升华的基本纲领。
其三,对于理想人格的坚定追求。孔子一生的政治追求是完整的人格内修之“仁”和“礼”的统一,孔子并不只是要求内圣,而是强调能够将自己的政治理想施之于社会改造和恢复周礼,即:“内圣外王”理想的践行者。孔子提倡的新君子人格的进步意义在于:君子、小人的界限被这样确定之后,贵族阶级倚恃地位优势和教育特权而以社会中心人格自居的时代宣告结束。受人尊敬的、处于社会中心地位的君子直接由“修己以敬”的平民知识分子取代。
君子人格具有道德恒定性,无论在何等环境和条件下,均能表现出最佳的道德风貌。“人之所以为人”是“学”的结果。“学”首先是“学”做人的行为活动,它具有形上的本体性格,也正是“度”的具体呈现。这一原则在荀子的思想里充分地展示出来了。荀子也说:君子“贫穷而不约,富贵而不骄。”“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道德行为即道德心理的外在表现。它是个体“自由意志”即自觉选择的行为、活动。主要是表现在行为上的对错善恶。这也正是道德不同于认识、审美而实践至上之所在。似乎是一种未经思索的“直觉”活动或情感反应;亚里士多德早说过:“德性非天生,乃培训而成。”(《马各尼科伦理学》)。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建立在对圣人的设计和对君子的种种美德上的,这点和道家的理想人格中倡导的自然主义是不同的。李泽厚在《论语今读》说:“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反对‘令’、‘巧言’,欣赏‘木讷’等等,似与今日西方哲学以语言为家园、为人的根本,大异其趣。也许这就是‘太初有言’与‘太初有为’的区别?‘道’是道路。在儒学首先是行为、活动,并且是由人道而天道,前者出而后者明。歌德《浮士德》说,不是太初有言,亦非太初有力,也非太初有心,而是‘太初有为’,似颇合中国哲理,即有高于和超出语言的‘东西’。这东西并非‘言’‘心’‘力’,而是人的‘行’:实践、行为、活动。《论语》全本贯穿着的正是行为优于语言的观点”。
然而,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在一定群体中人类灵魂的失所与意义的失落。现代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类人格文化的多元冲击,在人格问题上表现为价值取向的迷失,价值系统的混乱。应大力构建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理想人格,以塑造高尚人格,构筑魅力人生,促进社会和谐。
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启迪意义:儒家的清贫自守、忧道不忧贫、责己宽人、重义轻利思想,对抵制当代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仁人君子理想成为知识分子自觉追求。君子以天下为己任,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自强不息,追求自己理想价值的实现。笃行的精神凸显了儒家的入世人格和刚健精神,使人们积极投身现实社会,奋发进取。君子兼备“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在当今灯红酒绿的、物欲横流的社会,这些思想对人们心灵的操守和洁净有积极的向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柏俊.著《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孔立群.著《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瞿同祖.著《中国封建社会》[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
关键词:儒家;君子;人格;理想;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6-0086-01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中国现代社会中,“成功”的标志与金钱、社会地位的等级相呼应。同时,也成了现今年轻人最流行的价值取向,古代儒家圣贤理想追求都已渐渐失落。在这种社会文化发展中,个体自我的张扬与对各种权利利益的追求日趋强烈,似乎顺应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成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一部分。
在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建构中,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使得儒家对理想人格特别关注,注重“圣人”德性的修习,并建立了一整套理想人格的范式,从而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人格。当代理想人格的构建,同当代价值体系的重建一样,无疑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课题。尽管从辛亥革命到北伐结束,摆脱政治的分裂和混乱是其社会的特征,但科学和民主则是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但在一个近代社会中如何重建道德和人生方向,这个问题也不断引起注意。
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但随之而来的文化意识形态,思想家关于伦理和人生的思考上也不断发展着。儒家文化所构建的理想人格中寻找当代人的人格准则,体味关爱人与被人关爱的心灵快感和温暖。精深博大的儒家文化中,包含着可资教化当代国人的人格精华,诸如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人格气节,“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以及厚德载物、诚信为本、胸怀天下的人格精神等。
在孔子看来,“君子”的内含着深厚的人生境界,其内容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安贫乐道,这是孔子君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追求的是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完善。关于义利问题,《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而中庸之道使得君子不激不厉,修己敬人。所谓“文”,即指礼仪。在周代贵族社会,彬彬有礼是君子阶层用以自别于庶人的生活方式。但孔子却主张文、质结合,反对片面追求礼乐。君子文质彬彬而言行一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还要求做到“先正己,后正人;先治身,后治国。”(《宪问》)
其二,强调自强不息的精神,显示君子的独特人格魅力。孔子是通过和小人对比的手法来阐述君子人格的。他讲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种对“君子”人格的严格要求和高度评价,不仅成为中国文化中人格内修的基本要素,而且成为社会人伦关系中知识群体品格升华的基本纲领。
其三,对于理想人格的坚定追求。孔子一生的政治追求是完整的人格内修之“仁”和“礼”的统一,孔子并不只是要求内圣,而是强调能够将自己的政治理想施之于社会改造和恢复周礼,即:“内圣外王”理想的践行者。孔子提倡的新君子人格的进步意义在于:君子、小人的界限被这样确定之后,贵族阶级倚恃地位优势和教育特权而以社会中心人格自居的时代宣告结束。受人尊敬的、处于社会中心地位的君子直接由“修己以敬”的平民知识分子取代。
君子人格具有道德恒定性,无论在何等环境和条件下,均能表现出最佳的道德风貌。“人之所以为人”是“学”的结果。“学”首先是“学”做人的行为活动,它具有形上的本体性格,也正是“度”的具体呈现。这一原则在荀子的思想里充分地展示出来了。荀子也说:君子“贫穷而不约,富贵而不骄。”“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道德行为即道德心理的外在表现。它是个体“自由意志”即自觉选择的行为、活动。主要是表现在行为上的对错善恶。这也正是道德不同于认识、审美而实践至上之所在。似乎是一种未经思索的“直觉”活动或情感反应;亚里士多德早说过:“德性非天生,乃培训而成。”(《马各尼科伦理学》)。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建立在对圣人的设计和对君子的种种美德上的,这点和道家的理想人格中倡导的自然主义是不同的。李泽厚在《论语今读》说:“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反对‘令’、‘巧言’,欣赏‘木讷’等等,似与今日西方哲学以语言为家园、为人的根本,大异其趣。也许这就是‘太初有言’与‘太初有为’的区别?‘道’是道路。在儒学首先是行为、活动,并且是由人道而天道,前者出而后者明。歌德《浮士德》说,不是太初有言,亦非太初有力,也非太初有心,而是‘太初有为’,似颇合中国哲理,即有高于和超出语言的‘东西’。这东西并非‘言’‘心’‘力’,而是人的‘行’:实践、行为、活动。《论语》全本贯穿着的正是行为优于语言的观点”。
然而,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在一定群体中人类灵魂的失所与意义的失落。现代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类人格文化的多元冲击,在人格问题上表现为价值取向的迷失,价值系统的混乱。应大力构建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理想人格,以塑造高尚人格,构筑魅力人生,促进社会和谐。
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启迪意义:儒家的清贫自守、忧道不忧贫、责己宽人、重义轻利思想,对抵制当代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仁人君子理想成为知识分子自觉追求。君子以天下为己任,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自强不息,追求自己理想价值的实现。笃行的精神凸显了儒家的入世人格和刚健精神,使人们积极投身现实社会,奋发进取。君子兼备“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在当今灯红酒绿的、物欲横流的社会,这些思想对人们心灵的操守和洁净有积极的向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柏俊.著《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孔立群.著《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瞿同祖.著《中国封建社会》[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