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研究综述

来源 :中国素质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xi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的观点做了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素养的国内研究现状做了评析。
  关键词:信息素养 教育
  回顾教育的发展历程,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教育变革,在一定程度上说,都是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折射与投影。科学技术的革命必然引发经济、教育和社会的重大变革,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时代要求——教育信息化,教师是教育技术的实践者,是教育信息的传播者,实现教育信息化依靠的是教师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能否早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所在。
  一、国外关于信息素养的观点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在给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国家委员会(National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NCLIS)提交的计划中首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一名词。
  1989年《信息素养委员会主席总报告》的发表,是美国信息素养正式启动的标志。同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Amer-cian Library Association)明确了信息素养的定义。ALA的定义阐明了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认为人的信息素养是“能够感知信息的需求,有能力获取、评价、有效利用所需信息,并具备学习的能力。
  1990 年美国国家信息素养论坛在年度报告中提出,信息素养人是: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承认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决策的基础;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问题;具有识别潜在信息源的能力,能制定成功的检索策略;能检索信息源,包括能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或其他技术;具有评价信息的能力;能为实际应用而对信息进行组织;具有将新信息结合到现存的知识体系中的能力;能采用批判性思维,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
  1992 年信息素养又正式被 ERIC(世界教育资源信息中心)资料库纳入,标志着信息素养的教育意义得到了确认。
  1994 年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信息服务处的布鲁斯总结出了信息素养人的七个关键特征:①具有独立学习能力;②具有完成信息过程的能力;③能利用不同信息技术和系统;④具有促进信息利用的内在化价值;⑤拥有关于信息世界的充分知识;⑥能批判性地处理信息;⑦具有个人信息风格。进入 21 世纪,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比当初更为丰富。信息素养进一步被定义为:一个人对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运用以及评价的总体水平。它包括对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技术的意识、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理解。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素养。这一阶段信息素养的概念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强调了它的综合性,但其内涵与外延还在不断的丰富与发展。
  1999年英国学院、国家与大学图书馆员协会(SCONUL)提出信息素养七柱模型,说明了信息素养能力所涉及的七个方面:确认信息需求、确定满足需求的信息、设计检索策略、寻找和获取、比较和评价、组织、应用、交流和综合、创造。
  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标准指出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它贯穿于从一般知识到所有学科的学习,各种学习环境,以及不同等级的教育过程中。让学习者掌握内容,扩展其调查学习的范围,最终成为能够自我引导,承担自我学习的人。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能力: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有效获取信息、对信息来源及信息本身的严格评价、将所选信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库、有效利用信息完成预定目标、理解信息本身所涉及的经济、法律、社会问题,合理合法地获取和利用信息。
  布拉格宣言(2003年)。2003年在捷克布拉格召开的信息素养专家会上,布拉格宣言阐明了以下六条信息素养重要原理:在21世纪及未来,信息社会的创新能力是促进个人、组织、社区以及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信息素养包括一个人对信息的关注和需要,对信息进行鉴别、获取、评价、组织以及有效创造、使用并传播,利用信息解决身边的问题或困难;它是人有效参与信息社会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作为终身学习的人最基本权力的组成部分;信息素养,结合获取主要信息、有效利用信息以及传播技术手段,在不同国家和民族间,减少不公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环境下,促进人的相互包容与理解;政府应该加强推广交叉学科项目,以提升信息素养的国际化程度,提升公民的创造力和社会生产力,这是弥补数字鸿沟的必要步聚;信息素养应关注到全社会的各个阶层,根据各阶层的不同需求与环境,量身定做信息素养所涉及的内容;信息素养应是教育所有人的完整整体,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代表《普通人权宣言》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公众,都属于信息素养关注的对象。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2004年)。在继承之前信息素养内涵的基础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对信息素养能力补充以下三点:利用信息有效学习,创造新知识,解决问题,决策的能力;利用信息和知识承担起公民角色及社会责任;利用信息能力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亚里山大宣言(2005)。2005年11月在埃及召开的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高级研讨会,在信息素养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亚里山大宣言指出: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的灯塔,照亮了发展、繁荣、自由的征程。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核心因素,在人生旅途中,它增强了人们寻求、鉴别、使用、创造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帮助人们实现个人、社会、职业、教育的目标。它是数字时代属于人的基本权力,并提升整个民族的社会归属感。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洞察需求,搜索、鉴别、使用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影响个人、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地区,甚至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影响对信息的有效搜寻、利用以及创造,支持经济的发展,为健康、教育和大众服务;影响到当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为实现千年宣言和信息协会峰会的论点,提供坚实的基础;影响延伸至现代技术领域,增强学习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打破专业壁垒的能力,并增强个人和社区的能力。   美国信息素养峰会:21世纪的信息能力(2006年)。峰会指出21世纪的素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复杂得多,并把信息素养定义成这样一种技能:能够主动、高效率地融入充满活力,千姿百态的全球化信息社会的一种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素养:具备使用语言能力,进行读写听说,以满足工作和社会中的基本功能,实现自我目标,丰富自身知识,并发展数字时代的潜能。信息素养:利用一系列媒介评价信息的能力;能感知到信息的需要,有检索、综合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打印和电子媒介有效使用信息。“最终的标准是:懂得如何学习的人才是具备信息能力的人。”信息与传播技能素养ICT:有能力利用数字技术,传播工具和网络妥当解决困难,并在信息社会中发挥作用。经济与金融素养:有能力判断经济问题、成本、收益;结合实际工作分析经济形式的刺激因素;检查经济条件和政策变化带来的结果;收集并组织经济线索;权衡成本与收益;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做出判断和决策。健康素养:对健康信息有能力阅读、理解、评价,并采取行动。传媒素养:有能力通过慎密的思考、已形成的决策,交流与学习,借助21世纪各种便利的传媒手段解释、利用、鉴赏、创造新的影像。多重文化素养:有能力理解并认同本民族及世界其他不同民族,在习俗、价值观、信仰方面的相同与差异之处。科学素养:有能力理解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事业,其本身力量与缺陷并存;有能力感知有关科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熟悉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与完整性;使用科学知识与技能实现其个人和社会的目标。
  另外,2008年英语教师国家委员会(NCTE)对21世纪信息素养内容的扩展,反映了信息素养研究的最新进展。把构建与他人关系的能力也纳入到信息素养范畴之中,要求在文化交汇的环境中,有能力与他人合作,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强调具备在全球范围设计、提供信息的能力,并分享信息,以满足多种用途;要求精通技术工具的能力;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有一定的道德责任感。
  二、国外信息素养发展现状评析
  分析信息素养内涵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以及最新研究动态,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国际上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始关注到人;信息素养关系到人的终身教育;强调个体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将信息产生的知识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库,并产生一定的创造能力;信息素养的国际化程度;将信息素养与健康、经济与金融、文化、道德、法律、社会责任感相联系,并把上述几方面都纳入信息素养的研究范畴。
  不足: 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统一的信息素养评价新标准,这一情况制约了信息素养的发展,因此尽快出台信息素养的国家标准是国外信息素养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国内信息素养理论的研究现状
  为了解1995至2011年17年来信息素养国内研究状况,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期刊论文以篇名“信息素养”为条件,在中国知网找到关于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论文2876篇,核心期刊收录494篇。以主题“信息素养”为条件,找到论文有8376篇,核心期刊收录1465篇。通过细心分析整理资料,找到真正关于信息素养在职业院校中进行研究的论文135篇。
  同样的检索方式,找出关于信息素养的硕士毕业论文178篇,其中关于信息素养在高校进行的有18篇,关于中小学学生或教师信息素养的有21篇,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有56篇,而关于中职教师信息素养进行研究的只有一篇江西师范大学2004届毕业生左桂兰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中职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国内具有代表性学者关于信息素养的观点
  桑新民先生于 2000 年提出,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地、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何克抗先生提出的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质为:信息的获取: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信息的分析:信息分类、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信息的加工: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储存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信息的利用: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李克东先生于 2001 年提出,信息素养包含着三个最基本的要点: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王吉庆教授在《信息素养论》中指出,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其中包含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等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同时还指出,一个人信息素养的高低,不仅要看他能不能够熟练地使用信息系统,而且要看他能不能发挥信息系统对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
  四、国内信息素养发展现状评析
  数量之多,时效之快。在1997年就有学者在此领域进行探索,研究起步时间虽比国外要晚一点,但研究论文成果要多于国外。可以说我们的研究并没有落后于国外,与国外的差距不大。正所谓在信息素养研究方面形成了“美国一马当先,欧洲稳步前进,亚洲后来居上,中国奋起直追”的局面。
  研究较全面。研究对象从中小学教师到职业院校教师,再到高校教师都有相关信息素养的研究。
  研究形成了本国的理论特色。从信息素养的界定,到培养原则和方法都有一套较系统较全面的理论。
  国内研究现状的不足:
  对中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广度不够。
  对“人”这一因素关注不够。国内长久以来的研究都侧重利用技术提高教学水平和办事效率,还没有真正提到在信息社会,人与人的沟通也是信息素养的一部分。忽略了对“人”这一重要因素的关注和研究。
  对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深度不够:
  对中职院校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特定信息素养界定不明确;教师信息素养内涵可操作性的成分不多;评价教师的信息素养没有明确的标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未作系统探讨,从而导致培训工作紊乱。
  我们认为这是我国近几年来在此研究领域的缺陷。这同时也启示着我们,关于中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探索与研究必将成为我们今后在教育领域内信息素养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因此我们认为研究“中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既是未来的研究重心,又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研究前景和深远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3]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导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国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M]. 2002,2
  [5]张建伟等.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绩效标准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2)、(3)
  [6]刘雍潜,李龙.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童年时,父母曾经因为受骗蒙受经济损失,家里经济情况很困顿。也正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父母教会了小艾森豪威尔百折不挠、奋勇向前的可贵品质。  艾森豪威尔的父母从不会溺爱孩子,他们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做家务,即使是男孩子也不例外。在学习之余,家里的孩子还要做饭、打扫卫生等等。他们家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家规,用此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孩子们早晨六点必须准时起床,晚上九点就必须停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时运用语言文学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其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对于学生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期刊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教育者、领导者,肩负着引导学生学习,引领学生成长,哺育学生成长的重任,其劳心费力的艰辛程度不言而喻。然而,要做好一名班主任仅靠一腔热情,大量的时间不一定有好的效果。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项繁琐,艰辛的工作,但更是一门需要智慧和爱心的艺术。  一、不仅要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不同的孩子,还要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同一个孩子  面对一张张不同的笑脸,我们应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
期刊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责任感是人的基本品质之一,是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自觉地把事情做好的一种要求。人在生活中具有责任感是一种自觉性,也是生存于社会的必要的条件。责任感又是一种严肃的生活态度,缺乏责任感就不能够处理好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也会使自己一事无成。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小学校园里,不难发现以下这些真实的、且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视学校的纪律以及有关中学
期刊
摘 要: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在布置所处环境的过程中,可以了解环境中的事物,并更加爱护这些事物。教师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思想设置所处的环境,成为环境设置的主人,提高自己对环境设置的热情。幼儿处于口语掌握的初级阶段,在“娃娃家”活动过程中,可以增加幼儿语言交流的机会,促进口语的发展。  关键词:娃娃家;幼儿语言;能力培养  “娃娃家”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幼儿在布置“娃娃家”环境和情景的过程中,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课程改革现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将“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团队学习”等方式引入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进行实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养成乐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 任务驱动 项目教学 团队学习  近年来,众多的高职院校都在进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孩子,其他学科都不错,只有地理课程较差,我们把这个群体成为“地理学困生”,俗称“地理偏科生”。既然其他学科能学好,我们可以排除其智力因素,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群体地理学困,该如何解决呢?  一、调查分析  通过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面对面交流,对家长电话采访、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困原因进行分析。调查对象为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地理学困生。调查问卷发给一些地理学困
期刊
摘 要: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完全可以渗透。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作用的途径与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水平迫在眉睫。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党建;方法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地位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
期刊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根据初中语文学科特点和信息加工理论,组织初中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属于学科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范畴,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感悟性等特点。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教师组织、促进、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同学生一道开发课程资源,能够促使自己心理素养日益提高,能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一系列积
期刊
摘 要:梦想着让学生跟随着自己的规划去做一次教育理想的航行,不想却在中途遭遇折戟,班主任工作遭遇瓶颈!如何让师生之间彼此认同,彼此欣赏?只有突破瓶颈,教育才会出现逆转;只有用心去调试自己的心态,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尽显尊严与青春;用心去交流,精心去呵护,才能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关键词:班主任、活动、体验、改变  成为班主任的那一刻起,便记着祖辈的教诲,怀着虔诚的心,用真心真情奉献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