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 感悟 提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victori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阶段,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是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主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反思推理过程,建构知识网络,进而体验推理的过程,感悟推理的策略,最终提升推理的能力。
  [关键词]体验 感悟 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8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发现一些规律,猜测某些结论,发展合情推理能力;通过实例使学生逐步意识到,结论的正确性需要演绎推理的确认。”可见,在小学阶段,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是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主张,也是每一个小学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呢?
  一、经历数学活动,体验推理的过程
  何谓“能力”? 《辞海》(1999年版)这样解释:“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特征。”因此,能力的发展绝不等同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它要求的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皮亚杰认为,人类认识的形成发展是建构的结果,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精心组织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推理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组织了以下活动。
  (一)复习孕育,引发猜想
  电脑出示一个长方形,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再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实物,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二)操作探究,验证猜想
  1.同桌合作,利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填好如下表格:
  2.观察、思考:正方体的个数和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你是如何知道小正方体的个数的?
  3.归纳: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小正方体的总个数(长方体的体积)。
  4.再次猜想:反思刚才的操作过程并观察表中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你的根据是什么?组织交流,引发学生提出猜想: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5.证明猜想的普适性:①出示三个不同的长方体:想一想,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这三个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说出理由;摆一摆、数一数,验证刚才的想法。②在脑海中想象:用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能摆出长10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③自由在脑海中搭建一个长方体,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
  (三)抽象归纳: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上述活动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合情推理的过程,从特殊的个例得出一般的结论:正方体的单位体积的个数就是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每排个数可以用长来代替,排数可以用宽来代替,层数可以用高来代替,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一公式的普适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深度投入,通过“猜想、实验、观察、证明、思考”等数学活动自主感知、自主发现、自主提炼,不仅有效地理解、掌握了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加深了对长方体的认识,或多或少地领悟了一般推理的方法,为以后推导圆柱体体积、圆锥体体积计算方法积累了经验。
  二、反思推理过程,感悟推理的策略
  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停留在“做数学”的阶段是远远不够的。“做数学”虽然也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经验只能算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经验,在当前的情境中适用,如果换一种情境则可能很难唤起相应的经验。因此,要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融进学生的思维中,成为学生自己独有的经验。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学习活动,不断地进行反思。反思是一种“对已有的思维结果进行检讨性的再思考”的过程,在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反思是学生数学经验提炼和升华的过程,没有反思学生就不可能从深层次上掌握知识。在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中,反思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考过程中每一个判断的理由和依据,使得思考过程变得清晰、有条理,并且在进一步的归纳梳理中,形成新的知识经验的建构,从而使经验得以丰富,能力得以提升。
  在推理的过程中以及结束后,教师可提出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深度反思的问题:“刚才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例如,在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我们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刚才我们是怎样推导出长方体体积公式的?你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你认为这个方法还能帮助你探索哪些新的知识?”
  这样,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进行提炼,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数学思想方法也得以领悟,推理的策略也得以形成。
  三、建构知识网络,提升推理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只有认知因素(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才是决定学习结果和学习效率的直接因素。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状况,即贮存的内部材料背景影响着新的学习和解题思维的展开。如果学生没有预先存在的可利用的、可区分的、清晰的认知结构,就不会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首先应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网络,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步渗透推理的策略和方法。
  教过六年级的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题目: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的2倍,且圆柱的高是圆锥高的 ,那么,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 。这道题如果想分别算出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再进行比较,显然缺少条件,可是如果学生的脑海中贮存着“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这一知识背景,解决这道题便不再困难。例如,可假设d锥=4,d柱=2,h锥=4,h柱=3,则:
  V柱∶V锥=[3.14×(2÷2)2×3]∶[3.14×(4÷2)2×4× ]= 。
  如果学生能结合比的知识来解决,这道题的推理过程就更加简单了,因为:
  d柱∶d锥=r柱∶r锥=1∶2?圯S柱∶S锥=1:4,h柱∶h锥=3∶4
  所以V柱∶V锥=(1×3)∶(4×4× )=3: = 。
  可见,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没有知识背景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支撑,推理能力的培养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形成和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建构、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从小处着手,逐渐积累,在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对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责编 罗 艳)
其他文献
[摘 要]现已经进入后课改时代,许多教改理念都已经为广大教师所熟知,高效课堂的口号喊了许多年,模式推广了一套又一套,但依然不能改变有些教师课堂低效、零效甚至负效的现实。从“教什么”及“怎么教”两个维度,阐明教育的常识及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  [关键词]教什么 怎么教 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08  战国时期有这
[摘 要]有效的“翻转课堂”对学生的质疑、交流、表达等能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翻转课堂”的实践需经历初次探索:从基本模式走起;反思过程:从存在问题出发;二次实践:为了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翻转课堂 学习方式 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6-047  为追求教学
[摘 要]“图形与几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要不断优化数学教学方法,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数学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36  几何图形的内容包括空间与平面图形的认识、性质、分类和度量等。在传
[摘 要]導学单就像旅游时候的导游图,带领学生从入口进入,学生随着教师的指导(标志牌),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的帮助,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程的学习。以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分数除以整数”这一课为例,基于课堂教学以“学为中心”的思考,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学,需要教的时候教师才教。  [关键词]导学单;分数除以整数;学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前不久,我听了本校一位教师执教的一节教研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整节课的总体感觉是知识点都“点”到了,练习、作业学生基本上也会做了,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似乎知识“到”的有点儿被动,“到”的有点儿突兀。  让学生理解“百分数表示的是一种分率、一种关系,不表示具体的数量”,从而区别百分数和分数的不同,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该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基于知识以及教者的立场的传统教材解读方式已经无法让静止的、抽象的文本展现生命的活力。“儿童本位”的理念越来越得到认可,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以儿童的立场来解读教材。要以儿童的立场来解读教材,就要关注儿童的已知,体会儿童的需求,着眼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儿童立场 已知 需求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建立在感觉基础上,又是在活动过程中具体体现的,与形式化的数学知识相比,它没有明确的逻辑起点,也没有明显的逻辑结构,是动态的、隐性的和个人化的。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就应该让学生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
[摘 要]以“预习任务支架”为特色的几何图形公式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预习任务支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思考讨论和积累经验。教师应依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生活经验设计和研究问题,组织学生探讨,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  [关键词]预习任务支架 三角形 面积 探究 问题 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21 
“数学好玩”,轻松的话语突出了小学数学要重视问题解决的教学,关注和加强数学应用,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到“问题解决”的转变,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加强这一板块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为“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探寻一条有效之道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导入阶段:爱上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首先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之所在。小学生年龄小,只有具有现实意义并与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可见,有效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起点之上。  一、课堂呈现闪光“点”  [教材简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对于本节课的情境安排,教材中是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指出一些形状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