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出父輩蔭澤,獨闖天下——那些不願意接棒的二代們為何選擇逃離?
父輩漸漸老去,沒能與時俱進的企業比比皆是,企業家二代們卻未必想接班。儘管他們在物質上極度富足,精神上卻背負著不能承受之重。他們活在父輩的陰影之下,渴望被父輩和這個社會所認可。他們渴望自由,又常常糾結在對家族的責任和義務之間。
像法蘭瓷總裁陳立恒,說起癡迷于賽車的兒子,笑容中多少有點遺憾;而上海實榮紙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海龍,則帶著兒子馬立祖踴躍參加各種台商聚會,並積極引薦朋友和媒體。跟父親老馬的傳統造紙業不同,小馬現在跟一幫朋友創立了一家網站優化服務公司並任總經理,說起兒子的高科技,老馬感歎「完全不懂」,卻也有幾分自豪。
那些拒接班的二代們
時代不同了,家族的新一輩更傾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自己的事業,好比台灣股市大亨榮安邱長子、三二行館董事長邱泰翰代理化妝品Dermologica;正隆紙業二代鄭人豪在上海開設夜店T8;「成億」裝潢公司老闆的兒子丁春誠走上T形台當起了模特兒,並同好友一起創立了Doris Bela品牌。現在新一輩的豪門20世代,更熱衷玩派對、當模特兒、打電玩等玩樂場合,透過這些繽紛的社交活動,建立合適自己風格的人脈存摺。
對於二代的拒絕,企業家們失望之餘也只是無奈。大陸恒安國際創始人、CEO許連捷自嘲,「我的三個兒子都不願接班,他們嫌棄我是做最辛苦的小商品製造業。」 而中國最大民營摩托車及發動機製造企業之一力帆集團的創辦者和掌舵人、72歲的尹明善,更是在接班的事情上傷透了腦筋。
與父親尹明善以經營企業聞名不同,兒子尹喜地以大陸豪車第一發燒友的高調身份橫空出世。2009年8月底,重慶機場高速公路上一輛布加迪威龍跑車的視頻現身網絡。這輛價值3000萬元人民幣、號稱中國最牛跑車的布加迪威龍,其主人正是尹喜地。喜歡被別人稱為「精彩哥」的他,先後購買了30多輛國外名貴汽車,在買車上的總開銷高達5000多萬元人民幣。許多年來,只要有新型的豪華汽車面世,尹喜地基本都會在第一時間將之攬入自己的車庫。
「尹喜地就是一個紈絝子弟,通常是3點上班,4點就下班。」一位風投人士透露,「當時我們準備入股力帆集團,在與其接觸過程中,發現企業存在接班人問題後,就選擇了放棄。」尹明善也無奈,「他對經營企業的興趣並不濃厚,不像我是個工作狂,顯然並不想當這個董事長,那也只好由他了。」
差異大 代溝難彌補
世代差異,價值觀不同,對企業發展方向的錯位思考,是台商二代不願接班的最主要因素。
北京大學法律學院經濟法學博士夏雯震觀察,「第二代多有留學經驗,對於繼續經營製造業沒有興趣,希望搞創意、餐飲、休閒旅遊、醫療等服務產業。」
台企聯新世代青年委員會主委陳燕木也提出相同看法。「一代台商多是技術出身,苦幹、實幹、硬幹,著眼於研發;可是二代多為MBA背景,怎麼會對黑手產業有興趣呢?」兩代背景與教育素養的不同,拉開了父與子對於事業看法的距離。
「我們年輕人最大的資本就是有更多時間、資源,允許失敗。第一代企業家並不是本身選擇某個行業,更多的是一種機遇。而我們的主動選擇性很強,更多的是憑興趣。」上海名志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企業家二代趙鑫說。
整體而言,二代們與父輩相比,知識儲備和結構、眼界等都要勝出一籌,所以他們更善於利用區位優勢來推動家族財富的累積效應。譬如大陸企業二代們熱衷於在資本市場長袖善舞,跑到上海、深圳等地炒房或是做風投,山西和內蒙古的年輕的二代們大都熱衷於涉足實業,炒煤或炒礦。
他們對上一代人送錢送禮、觥籌交錯的風格心生反感,不願意在打通繁冗而複雜的政府關係上浪費青春,於是選擇通過股票、期貨等途徑在資本市場賺個盆滿缽滿,家族實業也好進退自如。他們喜歡三五成群或私密Party,利用這種機會通過親戚、朋友、同學關係鋪設社會資源顯然更快速、更便捷也更直接。
二代思考「我的路」
儘管「富二代」是別人豔羨的身份,但在這些第二代心中,卻也代表「你也沒有選擇的機會。」這是一位擁有美國頂尖名校MBA學位、回深圳接手塑膠燈泡產業二代的感受。他表示,傳統產業屬勞力密集產業,毛利率不到5%,想要轉型自動化,卡在資金、技術與人才。「這些年,時間都浪費了。」轉型不易,沒有成就感,接班不到三年的他,也不免氣餒。面對「頭銜」與「權力」、「年齡」的不對稱矛盾,加上工作壓力與兩代之間對管理問題會有不同的思考點,台商二代有時也不免卻步。
在大陸開拓新市場,幾乎成為所有第二代想要延續家族事業使命的必由之路。剛從北京大學光華學院EMBA畢業的富士達保經公司董事長廖學茂指出,有關開拓大陸市場的經驗法則,第一代因年事已高、參與有限,能提供的環境資訊與介入程度相對少很多,因此第二代大多得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少了第一代羽翼保護,摔得鼻青臉腫的大有人在。
「這群二代也面對企業第一代不曾遭遇的挑戰,包括全球化、WTO、大陸崛起與不景氣的衝擊。相對於企業第一代創業時叱吒風雲的豪氣,他們現在處於守成不易的窘境。」廖學茂表示,接班看似耀眼,對企業第二代來說,卻是個沉重的名詞。
「因為要傳承的不光是財富,還有這個企業和員工,怎麼運作和生存下去。發展到現在,企業面臨著轉型,要適應大環境。這個擔子最後落在接班人身上,壓力很大。我現在思考的問題是,怎樣更好地繼承父輩的東西,如何利用現有的財富和資源,比他做得更好。不是我多賺了多少錢就超過我父親,也許我做了更大的貢獻,更加被社會認同,就在另一個層面超過父親。」趙鑫說。
父輩漸漸老去,沒能與時俱進的企業比比皆是,企業家二代們卻未必想接班。儘管他們在物質上極度富足,精神上卻背負著不能承受之重。他們活在父輩的陰影之下,渴望被父輩和這個社會所認可。他們渴望自由,又常常糾結在對家族的責任和義務之間。
像法蘭瓷總裁陳立恒,說起癡迷于賽車的兒子,笑容中多少有點遺憾;而上海實榮紙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海龍,則帶著兒子馬立祖踴躍參加各種台商聚會,並積極引薦朋友和媒體。跟父親老馬的傳統造紙業不同,小馬現在跟一幫朋友創立了一家網站優化服務公司並任總經理,說起兒子的高科技,老馬感歎「完全不懂」,卻也有幾分自豪。
那些拒接班的二代們
時代不同了,家族的新一輩更傾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自己的事業,好比台灣股市大亨榮安邱長子、三二行館董事長邱泰翰代理化妝品Dermologica;正隆紙業二代鄭人豪在上海開設夜店T8;「成億」裝潢公司老闆的兒子丁春誠走上T形台當起了模特兒,並同好友一起創立了Doris Bela品牌。現在新一輩的豪門20世代,更熱衷玩派對、當模特兒、打電玩等玩樂場合,透過這些繽紛的社交活動,建立合適自己風格的人脈存摺。
對於二代的拒絕,企業家們失望之餘也只是無奈。大陸恒安國際創始人、CEO許連捷自嘲,「我的三個兒子都不願接班,他們嫌棄我是做最辛苦的小商品製造業。」 而中國最大民營摩托車及發動機製造企業之一力帆集團的創辦者和掌舵人、72歲的尹明善,更是在接班的事情上傷透了腦筋。
與父親尹明善以經營企業聞名不同,兒子尹喜地以大陸豪車第一發燒友的高調身份橫空出世。2009年8月底,重慶機場高速公路上一輛布加迪威龍跑車的視頻現身網絡。這輛價值3000萬元人民幣、號稱中國最牛跑車的布加迪威龍,其主人正是尹喜地。喜歡被別人稱為「精彩哥」的他,先後購買了30多輛國外名貴汽車,在買車上的總開銷高達5000多萬元人民幣。許多年來,只要有新型的豪華汽車面世,尹喜地基本都會在第一時間將之攬入自己的車庫。
「尹喜地就是一個紈絝子弟,通常是3點上班,4點就下班。」一位風投人士透露,「當時我們準備入股力帆集團,在與其接觸過程中,發現企業存在接班人問題後,就選擇了放棄。」尹明善也無奈,「他對經營企業的興趣並不濃厚,不像我是個工作狂,顯然並不想當這個董事長,那也只好由他了。」
差異大 代溝難彌補
世代差異,價值觀不同,對企業發展方向的錯位思考,是台商二代不願接班的最主要因素。
北京大學法律學院經濟法學博士夏雯震觀察,「第二代多有留學經驗,對於繼續經營製造業沒有興趣,希望搞創意、餐飲、休閒旅遊、醫療等服務產業。」
台企聯新世代青年委員會主委陳燕木也提出相同看法。「一代台商多是技術出身,苦幹、實幹、硬幹,著眼於研發;可是二代多為MBA背景,怎麼會對黑手產業有興趣呢?」兩代背景與教育素養的不同,拉開了父與子對於事業看法的距離。
「我們年輕人最大的資本就是有更多時間、資源,允許失敗。第一代企業家並不是本身選擇某個行業,更多的是一種機遇。而我們的主動選擇性很強,更多的是憑興趣。」上海名志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企業家二代趙鑫說。
整體而言,二代們與父輩相比,知識儲備和結構、眼界等都要勝出一籌,所以他們更善於利用區位優勢來推動家族財富的累積效應。譬如大陸企業二代們熱衷於在資本市場長袖善舞,跑到上海、深圳等地炒房或是做風投,山西和內蒙古的年輕的二代們大都熱衷於涉足實業,炒煤或炒礦。
他們對上一代人送錢送禮、觥籌交錯的風格心生反感,不願意在打通繁冗而複雜的政府關係上浪費青春,於是選擇通過股票、期貨等途徑在資本市場賺個盆滿缽滿,家族實業也好進退自如。他們喜歡三五成群或私密Party,利用這種機會通過親戚、朋友、同學關係鋪設社會資源顯然更快速、更便捷也更直接。
二代思考「我的路」
儘管「富二代」是別人豔羨的身份,但在這些第二代心中,卻也代表「你也沒有選擇的機會。」這是一位擁有美國頂尖名校MBA學位、回深圳接手塑膠燈泡產業二代的感受。他表示,傳統產業屬勞力密集產業,毛利率不到5%,想要轉型自動化,卡在資金、技術與人才。「這些年,時間都浪費了。」轉型不易,沒有成就感,接班不到三年的他,也不免氣餒。面對「頭銜」與「權力」、「年齡」的不對稱矛盾,加上工作壓力與兩代之間對管理問題會有不同的思考點,台商二代有時也不免卻步。
在大陸開拓新市場,幾乎成為所有第二代想要延續家族事業使命的必由之路。剛從北京大學光華學院EMBA畢業的富士達保經公司董事長廖學茂指出,有關開拓大陸市場的經驗法則,第一代因年事已高、參與有限,能提供的環境資訊與介入程度相對少很多,因此第二代大多得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少了第一代羽翼保護,摔得鼻青臉腫的大有人在。
「這群二代也面對企業第一代不曾遭遇的挑戰,包括全球化、WTO、大陸崛起與不景氣的衝擊。相對於企業第一代創業時叱吒風雲的豪氣,他們現在處於守成不易的窘境。」廖學茂表示,接班看似耀眼,對企業第二代來說,卻是個沉重的名詞。
「因為要傳承的不光是財富,還有這個企業和員工,怎麼運作和生存下去。發展到現在,企業面臨著轉型,要適應大環境。這個擔子最後落在接班人身上,壓力很大。我現在思考的問題是,怎樣更好地繼承父輩的東西,如何利用現有的財富和資源,比他做得更好。不是我多賺了多少錢就超過我父親,也許我做了更大的貢獻,更加被社會認同,就在另一個層面超過父親。」趙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