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貨業是兩岸市場目前紅海特徵最明顯的行業,爲了適應市場、應對競爭,兩岸百貨業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從單純的購銷思想演變為以顧客和市場為導向的經營思路;在經營模式上,變櫃檯式為主的封閉模式為以貨架和展位並存的開放模式;業態發展上,從單一業態向多業態共存演進;在服務功能上逐步拓展到銷售、餐飲、娛樂休閒、文化的協同發展,增強了百貨公司的集客能力。
無論是跨海西進的台灣百貨業,還是奮起直追的大陸百貨業,業者都面臨一個艱巨的選擇:市場龐大、競爭激烈。誰能殺出紅海,誰就是最後的贏家。是在紅海血拼、廝殺,還是跨入藍海另闢蹊徑,正在考驗每位業者的智慧。
傳統百貨商店
業態單一 商品多而全
大陸百貨發展的形態淵源有兩個,以為外國人和出國人員服務為主的友誼商店類百貨和以為普通大眾服務為主的百貨大樓類百貨。在計畫經濟時代,人們的需求是受到抑制的,在消費配額制下,消費者沒有選擇自主權,百貨商店的服務意識更無從談起,彼時的百貨業只是計畫經濟鏈條中的一部分,談不上特色或經營,有一賣一,有二賣二。
經過改革開放衝擊後,隨著市場環境和消費需求的變化,促使傳統百貨商店向現代化轉變,市場競爭逐步顯現,百貨商店開始意識到服務的重要性。服務員被要求笑臉迎客,在顧客面前百問不厭、百挑不厭;以前封閉的貨架開始對顧客開放,顧客可以自由挑選自己喜歡的商品,顧客需求得到尊重和滿足。
在這個階段,百貨商店還是以服務「百姓」為定位,產品講究多而全。世界上曾經有百貨商店以經營40~50萬種商品而稱雄百貨業。大中型商場大都是千店一面,定位雷同,沒有自身特色,商品種類、檔次、櫃檯陳列差異不大,呈現大而全的格局。
主題商場
特色化經營 滿足個性需求
新世紀以來,由於消費品市場的極大發展,百貨商店作為經營選購品的專業店,開始向兩級分化——大眾商品與時尚奢侈品,兩級的出現使市場進一步細分,單純的以商品經營為特徵的百貨店越來越向類別化方向發展。
一些定位小而精的主題商店發展得有聲有色——屈臣氏、千色店的女性用品定位,FOXTOWN專業折扣店,運動100的運動定位,西武,美美的高檔定位,重慶金鷹女人街的量販式女人定位,解放碑茂業百貨(原迪康百貨)的女性百貨定位,湖南春天百貨從時尚百貨轉型為女性商場,台灣的大食代廣場的美食定位等。
購物中心
業態綜合化 更注重購物體驗
購物中心(Shopping Mall)的興起,擴大了傳統百貨的服務內容,不僅滿足購物的需求,百貨商店自身也作為主力店進入購物中心,與傳統百貨商店相比購物中心集合了休閒、娛樂、餐飲、文化等多種業態,消費者可以實現「一站式」的購物需求。
以香港為例,香港的百貨公司目前已經所剩無幾了,唯一還堅守著的就是SOGO百貨,近年興建和開張的都是大型購物中心,即Shopping Mall。
集旅遊觀光、購物、餐飲於一體的香港海港城購物中心是內地遊客赴港血拼的首選地點。「一站式」的購物體驗是此類超大購物中心的宗旨,從最貴的奢侈品牌,到中檔的日本、歐美連鎖品牌,再到各式設計類的品牌一網打盡,加上咖啡、茶座、餐廳和電影院,在Shopping Mall裏過週末都沒有問題。如同社會學家托馬斯·翰在《Shopping大解碼》一書中描述的:「這些偉大的商店都力圖把自己變成一座城市,所以常常與郵局、診所、修鞋店、房產代理機構、銀行還有其他服務機構結合在一起。一些商店還出售自動車,設計房子。他們要使顧客確信沒有必要再去其他地方逛了。」這種多功能型Shopping Mall近年來在台灣也很流行,如SOGO百貨、星光百貨、明曜百貨等。
從行銷訴求上,Shopping Mall重在情感消費,購物可以,不購物也可以,到咖啡廳喝杯喜歡的咖啡,到五星級電影院看一場動人的電影,甚至只是到商場內隨意逛逛,放鬆一下緊張的神經,感受一下時尚的氣息都可以,並不以購物消費為專門目的,購物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這裡可以作為娛樂休閒的中心。Shopping Mall代表了現代生活的多元訴求,更注重消費者的情感體驗,是繼生產、商品、服務之後的第三個發展階段。
與此同時,作為Shopping Mall的補充,以「生活便利」為目的的7-11、全家、萊爾富、OK便利等便利超商近年來在台灣的發展也十分迅速,平均二千五百人即有一家超商。而大陸百貨業近年來的發展則是「群雄並起」,有超大型購物商場「家樂福」、「沃爾瑪」、「大潤發」以及丹尼斯百貨、人人樂、茂業百貨類的區域零售巨頭興起,使得大陸百貨業發展呈現出規模大型化、組織集團化、經營多元化和向新業態延伸的特點。與此同時,各種便利超商發展的速度也十分驚人。
線上購物與線下實體結合
優勢互補
縱觀大陸百貨業總體趨勢是,傳統老派的百貨公司逐漸退出舞台,目前蓬勃發展的大型購物中心獨占鼇頭,而近幾年來隨著網絡的興起,傳統的購物習慣正在改變,一場新的購物革命正在開始。中國大陸零售業整合也在加速進行,大型百貨商場、連鎖超級市場、倉儲式商場、專業店 、便利店、購物中心、以無店鋪經營為特徵、以網絡技術為基礎的E-Shop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發展。日本著名經濟學家大前研一在他的著作《一個人的經濟》中指出,在全世界範圍內,由於家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質變,消費需求也將跟著轉變。單身化、少子化、網路化三大趨勢會加深「宅經濟」,也就是生活會變得愈來愈不需出門,每樣東西都可以宅配到家。
電子商務的崛起正在一步步蠶食百貨業實體店的市場份額。淘寶網剛剛結束的雙十二「全民瘋搶」活動,最低優惠為1折或以下,吸引了1.2億客流量,一天交易額高達43.8億元人民幣。與網絡購物的興旺相比,百貨商場的業績明顯下滑。先是太平洋百貨宣佈退出北京市場,最近廣州百貨業日子也不好過。雖然臨近年尾應屬商業消費旺季,但羊城百貨商場卻集體存隱憂。整個百貨業越走越寒,自2011年9月以來,多個百貨商場銷售額已連續出現10%以內的下滑態勢。
需求變化正在倒逼百貨業進行轉型,創新行銷模式。你曾想到有一天可以在百貨商店選衣服,網上下訂單,家門口的便利店取衣服嗎?與大百貨聯合,在居民社區開小型的便利店,作為大百貨的延伸觸角,居民可以在大百貨看貨後,網上訂購,可以在社區便利店拿貨,也可以送貨上門。這種在7-11(網購+便利店)基礎上延伸的商業模式,充分考慮到現代社會人們對消費便捷性和多樣化的需求。
在實體銷售和電子商務相結合的商業模式中,實體網點都將從以門店銷售為主,轉變為以展示、體驗和個性化服務為主。目前這種新興的購物模式已被應用於日本和台灣,大陸也進入了躍躍欲試的階段。台灣城鄉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在成都進行這一模式的試點,董事長蔡文傑指出,「利用便利店龐大的管道體系,及電子系統的便捷性與百貨商店的品質保證,三者結合,在消費者的需求下走向新的聯盟;這種多贏的聯盟形式,可以充分發揮各自業態的長處,彌補不足,強強聯手後給消費者帶來便捷和品質保證,同時也促進了大百貨商品的流通速度和銷量。」
實踐證明,只有緊隨市場的變化,企業才能生存發展,在消費者需求多樣化、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年代,百貨零售企業需與時俱進,因勢利導,根據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才能在激烈商海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實踐證明,只有緊隨市場的變化,企業才能生存發展,在消費者需求多樣化、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年代,百貨業學會與時俱進,因勢利導,根據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才能在激烈商海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無論是跨海西進的台灣百貨業,還是奮起直追的大陸百貨業,業者都面臨一個艱巨的選擇:市場龐大、競爭激烈。誰能殺出紅海,誰就是最後的贏家。是在紅海血拼、廝殺,還是跨入藍海另闢蹊徑,正在考驗每位業者的智慧。
傳統百貨商店
業態單一 商品多而全
大陸百貨發展的形態淵源有兩個,以為外國人和出國人員服務為主的友誼商店類百貨和以為普通大眾服務為主的百貨大樓類百貨。在計畫經濟時代,人們的需求是受到抑制的,在消費配額制下,消費者沒有選擇自主權,百貨商店的服務意識更無從談起,彼時的百貨業只是計畫經濟鏈條中的一部分,談不上特色或經營,有一賣一,有二賣二。
經過改革開放衝擊後,隨著市場環境和消費需求的變化,促使傳統百貨商店向現代化轉變,市場競爭逐步顯現,百貨商店開始意識到服務的重要性。服務員被要求笑臉迎客,在顧客面前百問不厭、百挑不厭;以前封閉的貨架開始對顧客開放,顧客可以自由挑選自己喜歡的商品,顧客需求得到尊重和滿足。
在這個階段,百貨商店還是以服務「百姓」為定位,產品講究多而全。世界上曾經有百貨商店以經營40~50萬種商品而稱雄百貨業。大中型商場大都是千店一面,定位雷同,沒有自身特色,商品種類、檔次、櫃檯陳列差異不大,呈現大而全的格局。
主題商場
特色化經營 滿足個性需求
新世紀以來,由於消費品市場的極大發展,百貨商店作為經營選購品的專業店,開始向兩級分化——大眾商品與時尚奢侈品,兩級的出現使市場進一步細分,單純的以商品經營為特徵的百貨店越來越向類別化方向發展。
一些定位小而精的主題商店發展得有聲有色——屈臣氏、千色店的女性用品定位,FOXTOWN專業折扣店,運動100的運動定位,西武,美美的高檔定位,重慶金鷹女人街的量販式女人定位,解放碑茂業百貨(原迪康百貨)的女性百貨定位,湖南春天百貨從時尚百貨轉型為女性商場,台灣的大食代廣場的美食定位等。
購物中心
業態綜合化 更注重購物體驗
購物中心(Shopping Mall)的興起,擴大了傳統百貨的服務內容,不僅滿足購物的需求,百貨商店自身也作為主力店進入購物中心,與傳統百貨商店相比購物中心集合了休閒、娛樂、餐飲、文化等多種業態,消費者可以實現「一站式」的購物需求。
以香港為例,香港的百貨公司目前已經所剩無幾了,唯一還堅守著的就是SOGO百貨,近年興建和開張的都是大型購物中心,即Shopping Mall。
集旅遊觀光、購物、餐飲於一體的香港海港城購物中心是內地遊客赴港血拼的首選地點。「一站式」的購物體驗是此類超大購物中心的宗旨,從最貴的奢侈品牌,到中檔的日本、歐美連鎖品牌,再到各式設計類的品牌一網打盡,加上咖啡、茶座、餐廳和電影院,在Shopping Mall裏過週末都沒有問題。如同社會學家托馬斯·翰在《Shopping大解碼》一書中描述的:「這些偉大的商店都力圖把自己變成一座城市,所以常常與郵局、診所、修鞋店、房產代理機構、銀行還有其他服務機構結合在一起。一些商店還出售自動車,設計房子。他們要使顧客確信沒有必要再去其他地方逛了。」這種多功能型Shopping Mall近年來在台灣也很流行,如SOGO百貨、星光百貨、明曜百貨等。
從行銷訴求上,Shopping Mall重在情感消費,購物可以,不購物也可以,到咖啡廳喝杯喜歡的咖啡,到五星級電影院看一場動人的電影,甚至只是到商場內隨意逛逛,放鬆一下緊張的神經,感受一下時尚的氣息都可以,並不以購物消費為專門目的,購物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這裡可以作為娛樂休閒的中心。Shopping Mall代表了現代生活的多元訴求,更注重消費者的情感體驗,是繼生產、商品、服務之後的第三個發展階段。
與此同時,作為Shopping Mall的補充,以「生活便利」為目的的7-11、全家、萊爾富、OK便利等便利超商近年來在台灣的發展也十分迅速,平均二千五百人即有一家超商。而大陸百貨業近年來的發展則是「群雄並起」,有超大型購物商場「家樂福」、「沃爾瑪」、「大潤發」以及丹尼斯百貨、人人樂、茂業百貨類的區域零售巨頭興起,使得大陸百貨業發展呈現出規模大型化、組織集團化、經營多元化和向新業態延伸的特點。與此同時,各種便利超商發展的速度也十分驚人。
線上購物與線下實體結合
優勢互補
縱觀大陸百貨業總體趨勢是,傳統老派的百貨公司逐漸退出舞台,目前蓬勃發展的大型購物中心獨占鼇頭,而近幾年來隨著網絡的興起,傳統的購物習慣正在改變,一場新的購物革命正在開始。中國大陸零售業整合也在加速進行,大型百貨商場、連鎖超級市場、倉儲式商場、專業店 、便利店、購物中心、以無店鋪經營為特徵、以網絡技術為基礎的E-Shop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發展。日本著名經濟學家大前研一在他的著作《一個人的經濟》中指出,在全世界範圍內,由於家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質變,消費需求也將跟著轉變。單身化、少子化、網路化三大趨勢會加深「宅經濟」,也就是生活會變得愈來愈不需出門,每樣東西都可以宅配到家。
電子商務的崛起正在一步步蠶食百貨業實體店的市場份額。淘寶網剛剛結束的雙十二「全民瘋搶」活動,最低優惠為1折或以下,吸引了1.2億客流量,一天交易額高達43.8億元人民幣。與網絡購物的興旺相比,百貨商場的業績明顯下滑。先是太平洋百貨宣佈退出北京市場,最近廣州百貨業日子也不好過。雖然臨近年尾應屬商業消費旺季,但羊城百貨商場卻集體存隱憂。整個百貨業越走越寒,自2011年9月以來,多個百貨商場銷售額已連續出現10%以內的下滑態勢。
需求變化正在倒逼百貨業進行轉型,創新行銷模式。你曾想到有一天可以在百貨商店選衣服,網上下訂單,家門口的便利店取衣服嗎?與大百貨聯合,在居民社區開小型的便利店,作為大百貨的延伸觸角,居民可以在大百貨看貨後,網上訂購,可以在社區便利店拿貨,也可以送貨上門。這種在7-11(網購+便利店)基礎上延伸的商業模式,充分考慮到現代社會人們對消費便捷性和多樣化的需求。
在實體銷售和電子商務相結合的商業模式中,實體網點都將從以門店銷售為主,轉變為以展示、體驗和個性化服務為主。目前這種新興的購物模式已被應用於日本和台灣,大陸也進入了躍躍欲試的階段。台灣城鄉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在成都進行這一模式的試點,董事長蔡文傑指出,「利用便利店龐大的管道體系,及電子系統的便捷性與百貨商店的品質保證,三者結合,在消費者的需求下走向新的聯盟;這種多贏的聯盟形式,可以充分發揮各自業態的長處,彌補不足,強強聯手後給消費者帶來便捷和品質保證,同時也促進了大百貨商品的流通速度和銷量。」
實踐證明,只有緊隨市場的變化,企業才能生存發展,在消費者需求多樣化、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年代,百貨零售企業需與時俱進,因勢利導,根據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才能在激烈商海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實踐證明,只有緊隨市場的變化,企業才能生存發展,在消費者需求多樣化、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年代,百貨業學會與時俱進,因勢利導,根據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才能在激烈商海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