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盖尔法银版照相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re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达盖尔法银版照相
  时间:2015.11.03—2016.03.30
  地点:洛杉矶/盖蒂博物馆
  美国盖蒂博物馆每次策划的摄影史性质的“焦点”系列专题展览,皆有相关的达盖尔法银版照相作品,代表该摄影题材的起始源头。此次首次推出“达盖尔法银版照相”专题,展品精选自其馆藏的2000帧达盖尔法银版照相珍品,以及来自收藏家格雷厄姆·纳什(Graham Nash)的几十帧藏品。达盖尔法银版照相工艺在1839年一经公布,便以其作为“自然的铅笔”之力量,吸引和发挥出世人的视觉想象力。这种在照相暗箱里的固定感光涂层银版上产生直接正像的银版照相工艺,被普遍形容为一种神奇的 “镜象记忆”(mirror with a memory)。达盖尔法银版照片,不但是独一无二的单个存在,而且具有“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无以取代的摄影术早期影像所附带的不朽“灵光”。(王瑞)
  布鲁诺·巴贝:旅程
  时间:2015.11.12—2016.01.17
  地点:巴黎/欧洲摄影之家
  该展为马格南元老级摄影师布鲁诺·巴贝(Bruno Barbey)从事摄影55周年的大型回顾展,展出了150幅作品。巴贝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见证了许多世界重大事件和军事冲突,但是他的镜头不仅捕捉新闻,更是用人道主义的视角对他所遇到的事件进行充满诗意的注解。和许多老派摄影家不同,他还是位色彩专家,无论是日常生活纪实还是战地摄影,他的作品中的色彩都和谐有序。
  国家记忆:《人民画报》创刊65周年经典作品展
  时间:2015.11.20—2016.01.20
  地点:北京/恭王府多福轩
  从1950年创刊号到2015年11月号,从未间断的809期《人民画报》,已成为穿越时代的历史见证和当代国人家国情怀的承载。为纪念《人民画报》创刊65周年,人民画报社和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特推出“国家记忆,有一种风格是《人民画报》——《人民画报》创刊65周年经典作品展”。本次展览共推出九位《人民画报》老摄影家代表作品,呈现了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画报风格及那个时代画报中的中国风貌。
  参展的摄影家——人民画报社高级记者、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茹遂初,人民画报社原副总编辑、高级记者孙毅夫,人民画报社高级记者何世尧出席了开幕式。茹遂初还带来了此次展览中的珍贵展片之一——拍摄于1965年的《西藏拉萨大桥建成通车》赠与恭王府。
  闪光/30—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1985—2015文献展
  时间:2015.12.01—12.31
  地点: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是中国美术院校中的第一个摄影系,从1985年成立至今的成长历程,和摄影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几乎同步进行。该展以大量文献,总结、回顾30年的教学历程,展示了鲁美摄影系从建系,从启蒙、变革到转型的变化,结合30年摄影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梳理在大环境下摄影文化与摄影系的碰撞与融合。此次展览的同名文集已经出版。


  再影像:光的实验场——2015三官殿一号艺术展
  时间:2015.12.18—2016.03.06
  地点:武汉/湖北美术馆
  该展为湖北美术馆的年度学术展览,由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小彦、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和南方都市报高级编辑郑梓煜联合策展,邀请了张培力、杨福东、顾雄、钟适芳等中国大陆、台湾及加拿大的20位当代影像艺术家参展,作品形式多样化,有影像、摄影、装置、多媒体互动等50余件作品。展览提出“再影像”的追问,旨在探讨当代影像在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做景观天”首届西安当代影像艺术文献展


  时间:2015.12.04 —2016.01.04
  地点:西安美术馆
  展览共展出67位艺术家的摄影、装置及录像作品,贯穿西安美术馆的整个一楼、二楼展厅,是一次对中国当代摄影的阶段性梳理与集中展示。展览共设四大核心部分,分别是“中国当代摄影贰拾年主题展”、“来自美术学院的当代摄影邀请展”、“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贰拾年回顾展”和图文访谈书《焦点:底片下的追梦人》,力图呈现中国当代摄影的某些较为明显的递进关系与内在逻辑,同时也希望透过这样的单元设置,能够更为清晰地梳理并展现1995年至2015年间中国当代摄影发展的走向,给出一个相对宏观却又相对具体的描述。2015年适逢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摄影专业创办20周年,该展由西安美术学院发起,与西安美术馆联合主办,主办单位计划三年举办一届。
  杰夫·沃尔摄影展
  时间:2015.12.11—2016.01.23
  地点:香港/白立方画廊
  本次展览是杰夫·沃尔(Jeff Wall)在亚洲的首个个展,展出了艺术家过去两年新创作的摄影作品。在这些新作中,沃尔继续将焦点放在日常生活的命题,尤其是北美城市中的人物以及生活破碎的一面。这些照片摄于洛杉矶和邻近地区,以及艺术家的故乡温哥华。作品中的影像既有根据曾经目睹的情景重新构建出来的画面,也有在街上纪实拍摄的题材。这些作品继续延伸他过去40年来的创作:结合日常生活、经典艺术的历史及传统摄影的记录性,透过摄影呈现现实生活的拼图,重新激活我们对生命的观察和体会。
  藏人——颜劲松摄影展
  时间:2015.12.11—12.17
  地点:北京/中国摄影家协会影廊
  颜劲松曾多次往返西藏,历经六年,足迹遍及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等地,以及甘南藏族自治区,拍摄内容涵盖藏人生活、雪山湖泊、寺庙民居、乡村牧场、民风民俗、文化传统等。通过现场实景的拍摄,并利用后期多种处理方式,力图进行摄影与绘画的融合,真实感与想像力的统一。该展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图片社主办,演员保剑锋担任策展人。
其他文献
TIPA实验室BetterNet近期公布了飞思XF IQ3 100相机系统和索尼RX1R Ⅱ相机的测试结果,前者是世界上首款像素数量达到1亿级别的常规数码相机(系统),后者是一款采用背照式影像传感器的全画幅数码便携机。两款相机都以高像素见长,画质表现令人期待。  飞思XF IQ3 100  飞思XF是一个模块化的中画幅数码相机系统,此次测试的配套组合是XF机身、可更换的取景器、施耐德80mm f/
期刊
鑫吉海杯“我的医院 我的家”主题摄影大展由中国卫生摄影协会、《中国摄影》杂志社、北京鑫吉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卫生摄影协会医学摄影与图像分会承办,已连续举办三届。大展旨在进一步推动全社会树立尊重医护人员的良好风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全面深化医改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本届大展设医院工作类、医院建筑类、自然风光类、社会风情类、艺术创意类、动物花草类六类进行征稿,最终在12700余幅(组)作
期刊
查干湖在蒙古语被称作“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查干湖的冬捕历史颇为悠久,考古发现证明早在一万年前,古老的查干淖尔人就在这里以渔猎为生。历史记录可以追溯到辽代,据《辽史·营卫志》记载:“皇帝(辽帝圣达宗)……卓帐冰上,凿冰取鱼……春尽乃还。”  祭湖醒网  未申交替的这个冬天格外寒冷,345平方公里的查干湖早已被寒冰积雪尘封,却由此迸发出摄人心魄的灵性。冬捕活动,在冬至后一周左右开始,至正
期刊
如果家门口有一片海,那是幸运中的幸运;如果没有海,有条铁路从家门口穿过,也足够让人兴奋了。  北京大男孩王嵬,从小住在西直门火车站旁边,站房、火车、铁轨,熟悉得像自家的地盘。跟好多男孩一样,王嵬着魔似地喜欢上了火车,从记事起,就在纸片上涂鸦火车头。2002年,12岁的王嵬得到老爸送的一台相机,小小年纪开始拍照,但他对家人同学、风景动物一概视而不见,他只拍一个东西,就是火车。  从家门口到北京周边,
期刊
由《中国摄影》杂志社、中国通信摄影协会、中国电信摄影协会主办,天翼电信终端有限公司承办的2015“天翼手机杯”全国摄影大展已于2015年岁末圆满落幕。  此大展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是颇受影友喜爱的摄影交流平台。2015年大展分设手机组和相机组,秉承一贯的主题,分组别征集反映身边的人文风情、生活百态、自然风光、城市掠影、艺术生活、人物写真、美好瞬间等类型的摄影作品。经过3个月的征稿,共收到作品近6万
期刊
2015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由中国文联和澳门基金会主办的第七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在澳门举行,来自两岸四地的书法、美术、摄影界艺术家近百人围绕论坛主题“造型艺术与中华美学精神的育成”进行讨论。本次论坛设大会演讲、分论坛和圆桌对话,中摄协副主席、摄影理论委员会主任索久林代表摄影界作了题为《让中华文化中多感互通的艺术通感为摄影创作插上翅膀》的大会讲演。分论坛由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
期刊
2016新年第一天的一大早,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人头攒动,几百号摄影人士聚集于此,参加“人民形象,中国精神—著名艺术家系列精品展之朱宪民《百姓》摄影展”,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展出中国摄影家个展。  表面看来,国家博物馆收藏朱宪民的摄影作品源于这次个展,但用国博收藏部张明研究员的话说:我们2009年就在关注朱宪民的作品,他在中国摄影史上的地位和他的作品都是我们关注的原因所在。他的“黄河母亲”、“老北
期刊
2015年底,金宝街上照例是车来车往,喧嚣庸常。宫殿模样的北京香港马会会所对面,低调的隆基大厦南楼五层—《中国摄影》杂志编辑部内,大家按部就班,做着自己手里的活儿。会议室不时传出讨论、甚至争辩的声音,间或笑语盈盈,饭菜飘香。情怀,总是默不作声地和着烟火气飘荡。  呈现中国摄影历史与现状,型塑中国摄影当下与未来,搭建东西方影像文化交流平台,这都是《中国摄影》杂志份内的事,不值得张扬。不过,从这一期开
期刊
摄影是通过光去描写现实的媒介。但如果不把光作为媒介的主要角色,而是让它变为摄影所要描写的主题,那么结果又会如何呢?  鲁伯德拉格·安德里克(Ljubodrag Andric)就是试图超越摄影原有的定义,从而尝试把光作为摄影描写的主题,光是极尽可能折射安德里克作品内核的载体与意义。就像我们被生活忙碌的节奏所施以的重压,匆忙的脚步和被淡化的视觉敏感神经,很容易将我们平时在路上所遇到的桥梁、墙壁、楼宇,
期刊
乍一看,德国艺术家克劳迪娅·安吉尔麦尔(Claudia Angelmaier)的摄影作品“贝蒂”( Betty)看起来什么也不像,只是一个简单的灰色的矩形。但是看几秒钟之后,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一张明信片的背面,有一个幽灵般的女人的形象从后面显现出来。  但这显然不是Instagram的抓拍或者Facebook的发帖中常见的东西,而是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新展《摄影诗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