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共十八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较为严峻,各种生态问题层出不穷。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未来社會的栋梁,倡导生态保护的生力军,他们的生态文明观念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鉴于此,湖南省省级重点资助课题“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对郴州市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研活动。
一、现状及原因
(一)现状
根据调研结果,发现当前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知识总体水平较低,并且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不均衡性;二是环保参与意识相对较强,但行动滞后;三是生态行为缺位。很多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环保观念,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但很多同学对自己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所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够,在知与行上差距很大。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有一定的水平,但从生态保护的实际行为层面来看水平还是很低的,很多只是停留在生态知识的认知水平,并未上升至生态生活的高度,更说不上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二)原因
第一,内因。个体认识差异是造成当代中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危机的内因。中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受学科性质、年龄等个体客观因素影响的同时,更受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中学生多年下来形成的独立的思想性和自觉性以及接受的教育与生态环境的自发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个体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的差异。
第二,外因。一方面,长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是造成当代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危机的外因之一。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中学生对政府寄予厚望,但同时又对政府工作不太理解;虽然环保参与意识较强,但没有采取实际行动。现代工业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大肆掠夺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破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增长日益扩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中学生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放在政府的工作单内,把当前城市化的节奏下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成果归功于科技的进步,没有获得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鲜明的鉴别力,造成生态文明教育的局限性。
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措施
第一,陶冶生态文明道德,将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生态文明教育要从陶冶学生,也包括教师职工的道德观等方面开始。中学校园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有重要的作用。要将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需构建和谐的校园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生态子系统,积极开展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校园”,努力营造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基地。
第二,学校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途径。要建立灵活综合的课程体系并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力量。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学校要根据实际,必须开设一门高度综合的、能囊括各种生态知识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地方性课程,并设置一定的学分。使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掌握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知识,让学生深刻了解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重要性,使学生的生态观念建立起来,形成自觉的生态文明行为。
第三,通过专项资金,大力培育绿色社团。建设生态文明应采取上下结合的模式,将政府的自觉和民众的自发结合起来,唤起民众自发力量的关键环节是大力培育绿色社团。在这方面,作为培养生态文明建设接班人的中学应发挥先锋作用。学校应通过专项资金,在校园内大力培育、支持绿色社团的建立和发展,使绿色社团成为中学生掌握生态文明知识的源泉之一,成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成为学生自发组织进行生态文明实践的主要平台,成为学生对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的主阵地。
第四,创建“生态校园”,强化校园生态环保硬件建设。学校应通过利益驱动机制,使节能环保的行为获得学分、荣誉等方面的奖励,这样因势利导,使学生逐渐把建设生态文明视为切身利益。还可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细节设计,比如使用按压式水龙头、声光控灯、射频智能用水、污水处理站、分类回收垃圾桶等,使学生处在一个倡导低碳的“生态校园”中,潜移默化地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
总之,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要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达到让生态文明理念扎根于学生思想的目标;引导学生树立人、自然、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自然观,热爱和尊重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培养一种与环境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简朴的生活方式;树立知行统一观,积极参与美化环境、促进环境良性发展的行动;同时更要使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更富有科学和文明的魅力。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4AZXX002)的研究成果。
一、现状及原因
(一)现状
根据调研结果,发现当前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知识总体水平较低,并且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不均衡性;二是环保参与意识相对较强,但行动滞后;三是生态行为缺位。很多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环保观念,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但很多同学对自己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所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够,在知与行上差距很大。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有一定的水平,但从生态保护的实际行为层面来看水平还是很低的,很多只是停留在生态知识的认知水平,并未上升至生态生活的高度,更说不上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二)原因
第一,内因。个体认识差异是造成当代中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危机的内因。中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受学科性质、年龄等个体客观因素影响的同时,更受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中学生多年下来形成的独立的思想性和自觉性以及接受的教育与生态环境的自发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个体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的差异。
第二,外因。一方面,长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是造成当代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危机的外因之一。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中学生对政府寄予厚望,但同时又对政府工作不太理解;虽然环保参与意识较强,但没有采取实际行动。现代工业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大肆掠夺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破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增长日益扩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中学生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放在政府的工作单内,把当前城市化的节奏下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成果归功于科技的进步,没有获得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鲜明的鉴别力,造成生态文明教育的局限性。
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措施
第一,陶冶生态文明道德,将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生态文明教育要从陶冶学生,也包括教师职工的道德观等方面开始。中学校园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有重要的作用。要将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需构建和谐的校园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生态子系统,积极开展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校园”,努力营造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基地。
第二,学校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途径。要建立灵活综合的课程体系并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力量。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学校要根据实际,必须开设一门高度综合的、能囊括各种生态知识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地方性课程,并设置一定的学分。使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掌握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知识,让学生深刻了解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重要性,使学生的生态观念建立起来,形成自觉的生态文明行为。
第三,通过专项资金,大力培育绿色社团。建设生态文明应采取上下结合的模式,将政府的自觉和民众的自发结合起来,唤起民众自发力量的关键环节是大力培育绿色社团。在这方面,作为培养生态文明建设接班人的中学应发挥先锋作用。学校应通过专项资金,在校园内大力培育、支持绿色社团的建立和发展,使绿色社团成为中学生掌握生态文明知识的源泉之一,成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成为学生自发组织进行生态文明实践的主要平台,成为学生对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的主阵地。
第四,创建“生态校园”,强化校园生态环保硬件建设。学校应通过利益驱动机制,使节能环保的行为获得学分、荣誉等方面的奖励,这样因势利导,使学生逐渐把建设生态文明视为切身利益。还可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细节设计,比如使用按压式水龙头、声光控灯、射频智能用水、污水处理站、分类回收垃圾桶等,使学生处在一个倡导低碳的“生态校园”中,潜移默化地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
总之,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要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达到让生态文明理念扎根于学生思想的目标;引导学生树立人、自然、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自然观,热爱和尊重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培养一种与环境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简朴的生活方式;树立知行统一观,积极参与美化环境、促进环境良性发展的行动;同时更要使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更富有科学和文明的魅力。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4AZXX00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