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室墙边的书架上摆放着一排排的绘本,一个孩子随手抽出一本,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从绘本中获得灵感,他提出倡议“我们搭建一幢房子吧”,三两个孩子开始了他们的“建筑工程”……在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北港幼儿园,孩子们沉浸于随处可见的绘本,也习惯于将绘本内容转化成喜爱的游戏。
凭借绚丽的画面、神奇的想象、有趣的情节,绘本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孩子人生路上的启蒙养料。但绘本教育又容易浅尝辄止。如何充分挖掘绘本的多元价值,一直是在这一领域耕耘的徐璋莉所思索的问题。20年的绘本教育探索中,徐璋莉将绘本与儿童真实生活相融合,使绘本阅读从静态走向立体,变成了幼儿日常喜闻乐见的绘本游戏。
播下美的种子
认识徐璋莉的人都知道她有一个笔名——花婆婆,她在自媒体上以“花婆婆”的名字发表了将近200篇原创文章,全是有关自己多年来对学前教育实践与思考的总结。这一笔名源自绘本《花婆婆》,徐璋莉很喜欢书里讲述的故事。花婆婆小时候答应爷爷三件事:去很远的地方旅行、住在海边、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长大后,她很快完成了前两件事,却不知如何着手第三件事。有一年春天,她看到漫山遍野的鲁冰花,随即决定种花,直至两鬓斑白从不间断。
徐璋莉也做着“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30年前她踏进学前教育领域,勤耕不辍,而与绘本教育的缘分,也几乎填满了她的大半段从教生涯。
大约在2002年,徐璋莉初次接触到绘本,当时只觉新奇,但没有意识到绘本的价值所在。后来一位同事分享了《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教学,短短20多分钟,犹如一道明亮的光,让徐璋莉发现了新世界。她开始搜集各种绘本,尝试将其融入学前教育。20年来,徐璋莉积攒了近4000册绘本,几个大书架排列在家里客厅,俨然一座小型图书馆。
从绘本购入到纳入藏品,徐璋莉会仔细筛选每一本,如果发现有粗制滥造的痕迹,她便会毫不犹豫地摒弃。面对琳琅满目却鱼龙混杂的图书市场,对于绘本的判断,徐璋莉心中自有一套标准:“经典的绘本有正面的价值导向,有一個永恒的普世价值观——那就是爱。它呈现的形式是有趣的、适宜幼儿天性的,能帮助幼儿习得人生经验。”
《子儿,吐吐》就是一本符合她心中“经典”标准的绘本。书中描绘了一只叫“胖脸儿”的猪贪吃木瓜没吐子儿,由此引发了他对“吃子儿长树”的担忧、想象、期待、失望以及自我安慰等一连串的心理反应。“故事里充满了美好的想象,蕴含着希望,也传达着‘明天更美好’的乐观心态。”
“孩子就像一块海绵,他们会在阅读中理解和吸纳绘本的内容。经典绘本能帮助孩子在幼年时播撒阅读的种子、美的种子、价值观的种子。”在徐璋莉看来,幼儿阅读绘本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化学反应”,他们会自己循着作者有意埋下的线索,体验书香里丰盛的世界,从中领悟道理。
这些道理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以绘本为起点,伴随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举个例子,幼儿园班级举办风筝主题活动,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风筝相关的绘本,课程进行到一定阶段,幼儿对“风筝是怎么做出来的”产生了好奇。教师会鼓励幼儿去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绘本形象生动的图画,能让幼儿一看就懂,他们可以小组合作,根据绘本一步一步地制作风筝。此时,教师不要干扰他们,在一旁静静地做好支持。
“孩子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教育永远不是简单告诉你1+1=2,独立探究的过程非常重要。”徐璋莉谈道,绘本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成为一个“有研究精神”的人,制作风筝只是一堂课程,推进中实际上整合了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且让幼儿学会调用身边的资源,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习得了新的知识和经验。
自然生长的课程
在许多幼儿园中,阅读活动是一种平行结构,读完一本接着读下一本。传统的绘本阅读基本上只需动用眼睛、嘴巴和耳朵,幼儿缺乏亲身感知和动手操作的体验,在阅读完绘本之后,就像清风掠过,淡而无痕。徐璋莉认为,要想改变上述状况,必须将绘本阅读与幼儿真实生活、需求紧紧挂钩,让幼儿在体验性与创造性的绘本游戏中吸收更多的成长养料。
作为国内较早一批受到瑞吉欧教育理念影响的幼教工作者,徐璋莉将瑞吉欧教育体系引入幼儿园开展实践,获得了积极的教学反馈。瑞吉欧方案教学的核心是生成课程,即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地学习。
在徐璋莉看来,这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振宇提出的“游戏课程化”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游戏课程化’的出发点首先是游戏,然后是如何课程化。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成年人需要做的事情是帮助孩子提升游戏经验。”徐璋莉强调,绘本游戏的本质是生成课程,也是游戏课程化的过程。它不是被预先设计好的,也不是儿童漫无目的随意发挥出来的,而是儿童在生活和游戏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结果。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孩子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搭建房子。几个孩子找来泡沫板,很快搭建起房子的主体墙。一个小小的声音冒出来:“我们的房子没有屋顶。”这句话引起了他们的思考,“要建一个什么样的屋顶?”有的孩子提议做一个三角形屋顶,于是他们将两块泡沫板斜着搭在墙体上,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材料太滑,屋顶无法固定。
教师发现这一情况之后,询问孩子们是否需要一起讨论,帮他们解决问题。大家集思广益,有的幼儿想到使用透明胶带粘贴,有的幼儿建议在墙边加一根柱子为屋顶提供支撑,有的幼儿提出垫上一块毛巾增加摩擦力防滑……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他们发现使用透明胶带是最省时省力的做法。
由一个自主小游戏生发为一节有关建筑的课程,当孩子们把屋顶做好之后,是否意味着课程到此结束了?并不是。在教师的启发下,游戏还可以继续发展。屋顶一定是三角形的吗?可以做成圆形的吗?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电视里见到的蒙古包就是圆形尖顶的样式,接下来他们继续收集有关蒙古包的绘本,开启新的游戏体验。 “这是一个游戏链,从一个游戏生发到下一个游戏。”徐璋莉介绍,在游戏链中,每一个新游戏其实面临的是一个新问题。从“活游戏”到“活课程”的进程中,教师根据孩子的需求,不断投放适宜的绘本,持续推进孩子的深度学习。
例如,在“牙”主题中,教师适时引入五本绘本:《我的牙掉了》《一颗超级顽固的牙》《牙齿大街的新鲜事》《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我的牙齿在长大》。五本书生动地讲述了孩子们有关牙齿的故事,贴近孩子们的掉牙、换牙、看牙医等一系列问题和心理感受,正好帮助孩子拓展深挖。当孩子们穿越阅读的隧道,分享了掉牙是成长、龋齿要预防、天天要刷牙等关键性知识经验,也就完成了一个探索牙齿的深度学习旅程,从而在心中埋下了保护牙齿的健康种子。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周围世界的愿望。教师只需蹲下身倾听幼儿的心声,站在幼儿的立场去理解他们,发现他们的潜能。
做幼儿的“共谋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绘本也一样,每个人的解读不尽相同,因此教育中最大的难点,也在于对绘本价值的剖析和传递。
很多成年人习惯性地将绘本当成故事书来读,逼着孩子去“概括中心思想”式地深度思考,过多关注阅读理解能力,忽略了儿童的知识经验,对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更是不闻不问。“好比是幼儿被成年人按着头,必须喝下这口水、吃下这口饭,这是有悖于儿童的天性。”徐璋莉说,绘本所蕴含的信息丰富,需要孩子发挥想象力,进行预测、联想、判断和理解,教师应以开放式思维去运用绘本,把绘本作为一种资源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而不是将成人的价值观灌输到幼儿的脑海里。
在徐璋莉看来,要做好绘本教育,教师就要为儿童出谋划策,解决困难。“孩子才是主人,我们要跟儿童心理一致、立场一致、视角一致,想儿童所想,做儿童所做,成为他们的‘共谋者’。”
“你需要知道儿童在什么时候需要什么,你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儿童一起谋划,支持他们的想法,成全他们想做的事情。”徐璋莉认为,支持儿童的最高境界就是成全。在合理的情况下,帮助儿童达成心愿,让他们更自信、产生了解世界的强烈愿望以及行动的内驱力,并投入新的学习探究活动。
在绘本教育中,绘本是一个参考、一个起点,游戏从绘本中来,最终要去往“解决问题”的终点。从绘本生发出来的每一个游戏环节,幼儿都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幼儿的高阶思维,创造能力、运用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这些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徐璋莉说道。
实际上,这是要求幼教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以儿童为中心,尊重、發展儿童的独立自主性。在绘本游戏中,教师站在儿童的身边,耐心地观察、理解和支持他们,而不是一门心思地想着一套课程操作思路或者教学方法。有童心、有观察力、与儿童建立良好关系、拥有共情能力与游戏生发能力,都是徐璋莉眼中儿童成长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要有信心、有爱心、有慧心充当游戏情境创设的推动者,帮助幼儿进行游戏建构,引导他们深度学习。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绘本、游戏、课程,都是教育的媒介,透过它们努力去发现和促进每个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与绘本相伴,与儿童教育同行,徐璋莉的躬耕践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辐射效应,“花婆婆”的名号越叫越响,影响和带动了一批热爱绘本的教师和幼儿园,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体验到“从绘本阅读到绘本游戏”的快乐。
每天翻一翻绘本,已是徐璋莉的日常习惯,她感觉自己与绘本恋爱了20年,情感一天比一天更浓烈。绘本很美好,童年很短暂,徐璋莉希望在合适的时机分享更多优秀绘本给孩子,让绘本在孩子们心田生根发芽,在童年为他们打好一生的底色。
凭借绚丽的画面、神奇的想象、有趣的情节,绘本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孩子人生路上的启蒙养料。但绘本教育又容易浅尝辄止。如何充分挖掘绘本的多元价值,一直是在这一领域耕耘的徐璋莉所思索的问题。20年的绘本教育探索中,徐璋莉将绘本与儿童真实生活相融合,使绘本阅读从静态走向立体,变成了幼儿日常喜闻乐见的绘本游戏。
播下美的种子
认识徐璋莉的人都知道她有一个笔名——花婆婆,她在自媒体上以“花婆婆”的名字发表了将近200篇原创文章,全是有关自己多年来对学前教育实践与思考的总结。这一笔名源自绘本《花婆婆》,徐璋莉很喜欢书里讲述的故事。花婆婆小时候答应爷爷三件事:去很远的地方旅行、住在海边、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长大后,她很快完成了前两件事,却不知如何着手第三件事。有一年春天,她看到漫山遍野的鲁冰花,随即决定种花,直至两鬓斑白从不间断。
徐璋莉也做着“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30年前她踏进学前教育领域,勤耕不辍,而与绘本教育的缘分,也几乎填满了她的大半段从教生涯。
大约在2002年,徐璋莉初次接触到绘本,当时只觉新奇,但没有意识到绘本的价值所在。后来一位同事分享了《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教学,短短20多分钟,犹如一道明亮的光,让徐璋莉发现了新世界。她开始搜集各种绘本,尝试将其融入学前教育。20年来,徐璋莉积攒了近4000册绘本,几个大书架排列在家里客厅,俨然一座小型图书馆。
从绘本购入到纳入藏品,徐璋莉会仔细筛选每一本,如果发现有粗制滥造的痕迹,她便会毫不犹豫地摒弃。面对琳琅满目却鱼龙混杂的图书市场,对于绘本的判断,徐璋莉心中自有一套标准:“经典的绘本有正面的价值导向,有一個永恒的普世价值观——那就是爱。它呈现的形式是有趣的、适宜幼儿天性的,能帮助幼儿习得人生经验。”
《子儿,吐吐》就是一本符合她心中“经典”标准的绘本。书中描绘了一只叫“胖脸儿”的猪贪吃木瓜没吐子儿,由此引发了他对“吃子儿长树”的担忧、想象、期待、失望以及自我安慰等一连串的心理反应。“故事里充满了美好的想象,蕴含着希望,也传达着‘明天更美好’的乐观心态。”
“孩子就像一块海绵,他们会在阅读中理解和吸纳绘本的内容。经典绘本能帮助孩子在幼年时播撒阅读的种子、美的种子、价值观的种子。”在徐璋莉看来,幼儿阅读绘本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化学反应”,他们会自己循着作者有意埋下的线索,体验书香里丰盛的世界,从中领悟道理。
这些道理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以绘本为起点,伴随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举个例子,幼儿园班级举办风筝主题活动,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风筝相关的绘本,课程进行到一定阶段,幼儿对“风筝是怎么做出来的”产生了好奇。教师会鼓励幼儿去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绘本形象生动的图画,能让幼儿一看就懂,他们可以小组合作,根据绘本一步一步地制作风筝。此时,教师不要干扰他们,在一旁静静地做好支持。
“孩子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教育永远不是简单告诉你1+1=2,独立探究的过程非常重要。”徐璋莉谈道,绘本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成为一个“有研究精神”的人,制作风筝只是一堂课程,推进中实际上整合了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且让幼儿学会调用身边的资源,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习得了新的知识和经验。
自然生长的课程
在许多幼儿园中,阅读活动是一种平行结构,读完一本接着读下一本。传统的绘本阅读基本上只需动用眼睛、嘴巴和耳朵,幼儿缺乏亲身感知和动手操作的体验,在阅读完绘本之后,就像清风掠过,淡而无痕。徐璋莉认为,要想改变上述状况,必须将绘本阅读与幼儿真实生活、需求紧紧挂钩,让幼儿在体验性与创造性的绘本游戏中吸收更多的成长养料。
作为国内较早一批受到瑞吉欧教育理念影响的幼教工作者,徐璋莉将瑞吉欧教育体系引入幼儿园开展实践,获得了积极的教学反馈。瑞吉欧方案教学的核心是生成课程,即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地学习。
在徐璋莉看来,这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振宇提出的“游戏课程化”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游戏课程化’的出发点首先是游戏,然后是如何课程化。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成年人需要做的事情是帮助孩子提升游戏经验。”徐璋莉强调,绘本游戏的本质是生成课程,也是游戏课程化的过程。它不是被预先设计好的,也不是儿童漫无目的随意发挥出来的,而是儿童在生活和游戏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结果。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孩子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搭建房子。几个孩子找来泡沫板,很快搭建起房子的主体墙。一个小小的声音冒出来:“我们的房子没有屋顶。”这句话引起了他们的思考,“要建一个什么样的屋顶?”有的孩子提议做一个三角形屋顶,于是他们将两块泡沫板斜着搭在墙体上,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材料太滑,屋顶无法固定。
教师发现这一情况之后,询问孩子们是否需要一起讨论,帮他们解决问题。大家集思广益,有的幼儿想到使用透明胶带粘贴,有的幼儿建议在墙边加一根柱子为屋顶提供支撑,有的幼儿提出垫上一块毛巾增加摩擦力防滑……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他们发现使用透明胶带是最省时省力的做法。
由一个自主小游戏生发为一节有关建筑的课程,当孩子们把屋顶做好之后,是否意味着课程到此结束了?并不是。在教师的启发下,游戏还可以继续发展。屋顶一定是三角形的吗?可以做成圆形的吗?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电视里见到的蒙古包就是圆形尖顶的样式,接下来他们继续收集有关蒙古包的绘本,开启新的游戏体验。 “这是一个游戏链,从一个游戏生发到下一个游戏。”徐璋莉介绍,在游戏链中,每一个新游戏其实面临的是一个新问题。从“活游戏”到“活课程”的进程中,教师根据孩子的需求,不断投放适宜的绘本,持续推进孩子的深度学习。
例如,在“牙”主题中,教师适时引入五本绘本:《我的牙掉了》《一颗超级顽固的牙》《牙齿大街的新鲜事》《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我的牙齿在长大》。五本书生动地讲述了孩子们有关牙齿的故事,贴近孩子们的掉牙、换牙、看牙医等一系列问题和心理感受,正好帮助孩子拓展深挖。当孩子们穿越阅读的隧道,分享了掉牙是成长、龋齿要预防、天天要刷牙等关键性知识经验,也就完成了一个探索牙齿的深度学习旅程,从而在心中埋下了保护牙齿的健康种子。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周围世界的愿望。教师只需蹲下身倾听幼儿的心声,站在幼儿的立场去理解他们,发现他们的潜能。
做幼儿的“共谋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绘本也一样,每个人的解读不尽相同,因此教育中最大的难点,也在于对绘本价值的剖析和传递。
很多成年人习惯性地将绘本当成故事书来读,逼着孩子去“概括中心思想”式地深度思考,过多关注阅读理解能力,忽略了儿童的知识经验,对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更是不闻不问。“好比是幼儿被成年人按着头,必须喝下这口水、吃下这口饭,这是有悖于儿童的天性。”徐璋莉说,绘本所蕴含的信息丰富,需要孩子发挥想象力,进行预测、联想、判断和理解,教师应以开放式思维去运用绘本,把绘本作为一种资源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而不是将成人的价值观灌输到幼儿的脑海里。
在徐璋莉看来,要做好绘本教育,教师就要为儿童出谋划策,解决困难。“孩子才是主人,我们要跟儿童心理一致、立场一致、视角一致,想儿童所想,做儿童所做,成为他们的‘共谋者’。”
“你需要知道儿童在什么时候需要什么,你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儿童一起谋划,支持他们的想法,成全他们想做的事情。”徐璋莉认为,支持儿童的最高境界就是成全。在合理的情况下,帮助儿童达成心愿,让他们更自信、产生了解世界的强烈愿望以及行动的内驱力,并投入新的学习探究活动。
在绘本教育中,绘本是一个参考、一个起点,游戏从绘本中来,最终要去往“解决问题”的终点。从绘本生发出来的每一个游戏环节,幼儿都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幼儿的高阶思维,创造能力、运用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这些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徐璋莉说道。
实际上,这是要求幼教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以儿童为中心,尊重、發展儿童的独立自主性。在绘本游戏中,教师站在儿童的身边,耐心地观察、理解和支持他们,而不是一门心思地想着一套课程操作思路或者教学方法。有童心、有观察力、与儿童建立良好关系、拥有共情能力与游戏生发能力,都是徐璋莉眼中儿童成长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要有信心、有爱心、有慧心充当游戏情境创设的推动者,帮助幼儿进行游戏建构,引导他们深度学习。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绘本、游戏、课程,都是教育的媒介,透过它们努力去发现和促进每个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与绘本相伴,与儿童教育同行,徐璋莉的躬耕践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辐射效应,“花婆婆”的名号越叫越响,影响和带动了一批热爱绘本的教师和幼儿园,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体验到“从绘本阅读到绘本游戏”的快乐。
每天翻一翻绘本,已是徐璋莉的日常习惯,她感觉自己与绘本恋爱了20年,情感一天比一天更浓烈。绘本很美好,童年很短暂,徐璋莉希望在合适的时机分享更多优秀绘本给孩子,让绘本在孩子们心田生根发芽,在童年为他们打好一生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