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选“米”,高“炊”艺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作文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材料的贫乏,思维方式的单一呆板,情感体验的苍白拘谨,结构布局的八股腔调,行文手法的如出一辙。面对这种情形,我认为若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既要教会学生巧妙选“米”,做好选材,又要合理谋篇,提高“炊艺”
   一、巧妙选“米”,科学选材
   学生面对文题无语可说很正常,这并不是说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而是虽有观点但苦于不知如何选材论述。面对选材,有些学生可谓是黑茫茫一片,不知如何下手。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点亮一盏灯,在黑暗中给他们指明道路,给他们点亮“希望”。
   1.观察生活,做生活有心人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在平时充实生活,丰富经验,增长阅历,养成认真观察、仔细认识事物的习惯,养成有条理地周密地推理判断的习惯。引领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提高自身审美素养。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平时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多阅读课内外书籍,多关注电视等新闻媒体,开拓自己的思维。让学生有随时积累的伸手可及的写作材料,有范文上切实可学的写作方法,有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观点。只有叙写出自己的生活,展示生活细节,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才能写出感动自己、打动他人的文章。若能够把叶老的说法化为实践,如何选材、“写什么”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2.善于鉴别,典型新颖
   要想让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就必须对材料进行严格鉴别、反复筛选,力求典型新颖。
   “典型化”是对材料在表现主题的力度上的进一步要求。典型材料是指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没有充足而典型的材料,主旨如同空中楼阁,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毫无说服力。
   选择新颖的材料并不是追求希奇古怪的事情和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要选择那些符合生活逻辑的有特色的材料,能够表达自己新见解,新认识的材料。有的文章,主题未必独特,但因其材料新颖,也能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
   3.围绕中心,合理调度
   依据中心思想,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这是选材的重要方法。清代诗人袁枚曾说:“着意原资妙选材”。这里的“着意”讲的是表现中心思想,“资”是靠的意思。意思是说:写东西应该根据“意”来巧妙地选用材料。这的确是写好文章必须遵循的原则和重要的方法。
   二、合理谋篇,提高“炊”艺
   在确立了文章主体和选择材料之后,还要对所选择的材料组织安排,这个过程就叫做组材,又称谋篇布局。组材要围绕中心进行,根据表达的需要把分散零乱的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系统化、条理化的整体。谋篇布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摆脱俗套,注意创新
   文有“创新”,首推构思富有创意,这是最有价值的创造性思维。从确立主题到谋篇布局,从过渡照应到遣词造句,都属于作文构思的系列思维活动。要做到“新巧”,就得进行创造性劳动,求得与众不同的文思。如在明晰的发展脉络上巧妙地点缀几颗“珍珠”——闪亮的事件,逐层拓展开丰富的内涵,使文章迸射出强劲的纵向穿透力。
   2.巧设“曲折”,引人入胜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应该注意巧设“曲折”。如巧设悬念,妙用伏笔,可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巧设误会,不但能使文章结构跌宕多姿,而且会使人物情感的波澜层层递进;设置巧合以造成情节的戏剧性,增加波折;着意蓄势,突然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势,事情出现逆转,从而造成一种久蓄而猝发的艺术冲击力;抑扬相生,运用得当可使文章摇曳多姿。
   3.疏密有致,详略得当
   疏密有间是要求在文字表达和内容安排方面要把握好匀称、详略的关系,讲究整体和谐。善文者理疏密有致,以显现文势文貌的腾挪善变,别生姿态。
   “作文难,作文教学更难。”这是吕叔湘先生在“如何改进作文教学”讨论会上所发的感慨。面对作文的困难,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巧妙选“米”,善于鉴别,科学选材,又能考虑“炊”的问题,巧妙构思谋篇,提高“炊”艺,那么,我们期望的精彩必会呈现。
其他文献
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的许多陈旧的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已深入教师的心中。在这些年的课程改革中,新课程理念让我有许多的感触,其中感触最深的是“以人为本”这一教学理念,它不但和谐了师生关系,而且让我提升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它让我真正感悟到:以人为本的教育,实际上就是教师心中充满对学生的爱的教育!    大家都知道,21世纪首先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世纪。学校教育工作的视线
期刊
近几天来,我总是眉头紧锁,或许是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了,许多学生与我之间有了隔膜。平日里的嬉笑少了,竟似乎有老死不相往来的趋势,与开学之初门庭若市的场面相比,如今显得实在冷清,我不禁掩卷沉思。   我感觉自己在处理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时未能做到心灵相通,未能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导致学生对我有许多的意见。而他们的观点和想法也未能与我及时沟通因而产生了隔阂。   是啊,作为一名班主任,除了要有丰富的知
期刊
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作文学困生写作水平低,如:不会感受生活,没有阅读量,懒惰、随便写写等。因此教师可从以下几个环节有意识地训练,从而达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的目的。   1.要多方面观察、感受生活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注意观察和感受生活。古往今来,凡是写文章有所成就的人,都十分重视这一点。汉朝的司马迁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行万里路”,就是指要从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
期刊
阅读理解实际上已占据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目前来讲,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是掌握得不错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阅读理解部分。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做起来都会得心应手。笔者认为可按照如下步骤解题:   一、读材料   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弄清文章的体裁。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在阅读顺序方面
期刊
在阅卷场里,作文试卷除标准卷集体评阅外,就是现在实行的网上阅卷也只有两个人在阅,虽减少了评分的误差,但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阅卷老师的“眼光”决定着考生的作文价值,所以考场作文是为阅卷老师而写作。因此我们要根据阅卷老师的口味采取相应的对策,博得他的们赏识和青睐,那就只有自己的作文能“出新”“出彩”,他们才会慷慨地为你的作文打出高分。   在平日的训练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题
期刊
古语云:“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它们都是在阐释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极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等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其全新的现代阅读理论、写作理论和教学理论对语文教育起到了解放和促进的作用,使得部分地区语文教育教学呈现出一片崭新的局面。   吕叔湘先生说过:“一个中学生一学期要阅读80万字才能培养阅读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
期刊
我们常说,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知全豹;一滴水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其实它们说的都是以小见大,都是通过细节来展现事物的全貌,并能尺水兴波。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是这样一篇文章,明代王锡爵说“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本文将带领读者品味归有光细节中的深情。   一、动作传真情,语言显个性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期刊
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道:“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作文批改,无外乎评价和指导两种功效。其实,从创新角度来讲,作文评点不仅是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和指导,更应该是一次以作文为载体的师生交流,甚至是一次因材施教的难得机会。那么什么样的作文评语才能真正充分发挥作文的多种功能呢?  一、慎用“不”字,鼓励为主  以往我们批改作文总是给学生指出很多缺点和不足,如“中心不明确,选材不合理”……但如何才能使中心明确,选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