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固化、再优化

来源 :AMT前沿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a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个项目中我们一直贯彻一个理念——先固化、再优化。我觉得这个理念一开始就应该有。有些问题没有必要讨论,一旦做出决定,执行就好。
  
  嘉宾:
  余劲松 马尔精密仪器公司 总经理
  居克明 马尔精密仪器公司 IT主管
  
  主持人:
  苏丹 AMT公共知识库 主编
  
  漫长的选型过程,一劳而永逸
  
  苏丹:近年来,在ERP实施项目中,不理想甚至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些案例让很多对信息化持观望态度的企业望而却步。他们希望借助ERP的神奇威力解决自己企业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却又担心巨大的投入之后换来一场空。可以说,马尔公司用三个月时间成功实施ERP的案例已经成为行业里的一个神话。那么,马尔公司在上ERP之前,公司的基本状况如何?当时是什么原因使得公司做出上ERP的决定?
  居克明:马尔公司(苏州)是全球三大量仪制造商之一的德国马尔公司于一九九八年在苏州工业园区投资兴建的,专业生产各种卡尺、千分尺、百分、千分表类、测高仪等几何计量设备。在上ERP之前,马尔使用金蝶财务软件管理公司财务,而在生产上使用Excel进行管理。2000年以后,马尔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德国母公司将很多新产品转移到中国公司,使得中国市场上的业务有了一个迅猛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使用原有的管理工具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庞大的数据管理工作无法再通过传统的管理工具有效地进行。另外,传统的管理方式没有标准化的流程,很容易出现数据疏漏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误。所以,当时公司的管理层意识到,要应对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公司有必要上一套ERP系统来管理基础数据和工作流程。
  我们选型的工作是个漫长的过程。由于苏州公司业绩突出,所以德国母公司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在ERP选型的同时,母公司向苏州公司提供新的产品进行设置、生产和返销,也正因如此,公司的日常业务量增长更加迅速。因为相辅相成的关系,他们对ERP的需求更加迫切。公司管理层也清楚地知道,ERP的使用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必须做一个比较慎重的决定,所以选型前的前期调研时间比较长。
  余劲松:我们的选型工作实际上从03年就已经开始了,当我们把对ERP的需求提出来的时候,德国总部对此十分重视。公司动用了德国母公司以及苏州公司中最富有经验的团队进行选型的工作,他们对ERP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马尔公司的前期调研工作做的十分深入。他们相信一劳永逸,所以确信“一劳”的重要性。选型的时间差不多经历了一年的时间。在做前期调研工作的同时,公司高层也不断的加深了对ERP的认识,而且对自己的信息化需求也更加明晰。他们接触了国内几乎所有的软件供应商,而四班是他们在最后一刻遇到的。也正是因为充分选型前准备,最终成就了马尔与四班的合作。
  
  没有不可能的任务
  
  苏丹:在ERP实施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居克明: 马尔公司的ERP实施项目经历了三个月的时间。在机械行业里,在三个月之内对ERP系统实施成功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因为马尔公司所涉及到的新产品种类非常丰富,在成功实施ERP的同时,还必须保证业务量的增长,所以公司高层决定要动用全公司的力量。基于“三个月内必须成功实施ERP”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项目组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事实也证明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整个项目经历了六个阶段。
  首先是项目的启动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成立项目小组,确定实施方案,这个实施方案是整合了马尔公司所有管理层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保证是个非常切实可行的方案。当时他们也希望这个项目能够成为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来指导公司其他项目的实施。
  项目实施方案确定下来之后,是硬件设施的准备,包括系统安装和系统培训,培训主要是针对IT方面的。
  接下来就是现有流程的分析和新的流程的定制阶段。这个阶段是最具挑战性的,因为ERP有它自己的理念,而马尔公司多年以来已经形成了习惯性的流程,这些流程和ERP系统存在着某些矛盾。这个阶段主要依靠管理层的推行能力。最终通过改善过的企业流程基本上是向四班ERP系统中要求的标准化流程靠拢。
  然后是生产和财务的集中培训,主要培训的对象是财务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也是以后可能会操作四班系统的人员的培训。培训结束之后,是两次模拟原型的测试,第一次测试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第二次测试是比较成功的,基本上是实际操作的一个完全模拟过程。
  最后是数据的导入阶段,包括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此后,还有一些工作,包括个性化设置、报表的制作,都是在后续不断的完善。
  余劲松:我们在2005年7月11日正式启用ERP系统来管理业务。整个项目没有并行期,我们一直相信ERP系统一定能够运行成功。另外,我们也考虑到并行期可能会带来其他问题。
  
  “先固化、再优化”
  ——我们的理念
  
  苏丹: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一个阶段是根据产品已有的、标准化的流程来对马尔公司的流程进行改造。在这个阶段的实施工作中遇到了哪些阻碍?如何解决的?
  余劲松:我的一个经验就是“先固化、再优化”。在介绍的时候了解到,很多ERP产品,是经过几十年时间的实践验证过,系统中的标准化流程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应该是一个很合理的流程。我认为一个项目在一开始的时候不应该做太多客户定制化的工作,那样会造成整个项目的不稳定。在项目之初也存在很多阻力,毕竟从九八年建厂到现在,已经形成了许多习惯性的东西。但是公司高层就是按照四班的标准化流程来进行流程改进的。因为我们一直坚持这个原则,所以接下来的整个实施过程就比较顺利。
  我也和很多企业有过交流,最后我总结出有些企业上ERP系统失败的原因,是他们有太多定制化的东西,他们认为ERP系统就是为我们服务的,应该按照我们的需求进行修改。这个错误认识对ERP系统项目往往是致命的。
  居克明: 我们项目的成功也越我们公司内部的“空杯心态”的观念有关系。在上ERP系统之前,我们有一些我们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但是在实施项目的时候,我们必须保持一个空杯的心态,来试图接受产品的管理流程,那些毕竟是通过很多企业和客户的经理层人员多年使用的经历总结出来的产品,我们应该给与信任。在应用完成之后再给与评价,也就是一个延迟评价的概念。
  苏丹:系统实施完毕后,有哪些明显的效果?
  余劲松:从我的角度来看,有三点。首先,我们感觉到数据可以实现彻底的共享。第二个感受就是流程标准化了,结合我们的系统操作指导书SOP,新员工更易上手。第三个感受是我们可以提供多方位的管理报表,指导经理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指导他们的决策,使得他们的工作具有前瞻性。
  
  成功不怕分享
  
  苏丹: 马尔精密仪器公司的实施项目无疑是成功的。整个实施项目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与我们分享?
  居克明: 如果分享成功经验,我想我首先会想到领导的执行力。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企业的领导到底有多大的决心把ERP系统实施成功。此外,我们项目组的成员比较稳定,而且他们都很出色,我们为了这个项目,在实施之前特别招聘了在这个领域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加入,而且,项目成员非常敬业。另外,实施顾问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工作态度还是专业性都是非常突出的。他们很乐于帮助顾客解决问题。
  余劲松:我觉得我们这个项目成功有几大经验。首先是要选用合适的系统。虽然我们说三十六个小时的时间内选择了四班,但是实际上不只是三十六个小时。因为前期作了一年的准备工作,那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付出在作决定之前,在那个时候,我们几乎清楚了所有ERP系统分别有什么侧重点和优缺点,我们实际需求到底是什么。当顾问为我们做产品介绍的时候,我们就会问一些我们需要的解决的问题,他们的系统是否能够解决。而且,在我们做出决策之前不久,我们向美国公司发送了邮件,询问四班ERP系统在美国企业中使用的情况,看他们使用后的反应是怎样的。很快就得到回复,对方是比较满意的,所以就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它。
  第二个经验就是要有正确的人和团队。其实我们在寻找项目经理的工作上花费了很多精力,最后确定的人选也的确在整个项目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他的观点就是宁缺勿滥。事实证明,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第三个经验就是整个项目中一直贯彻的理念——先固化、再优化。我觉得这个理念一开始就应该有,不能老是改变。有些问题没有必要讨论。一旦做出决定,执行就好。
  第四,就是要保证给予充分的资源。当时我们规定,在这三个月里边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ERP,但是原有的工作也要保证。值得我们高兴的是,在那三个月里,在全公司全力实施ERP的同时,同期业务也增长了40%。
  第五,就是我们要相信系统。原本在项目中是要有个并行期,是为了有个很好的过渡。尤其财务部门,他们对原有系统有一种依赖性。当时我们就决定,就要使用新的系统管理财务,而且完全放弃旧系统。因为一旦使用并行期,就意味着,新系统就永远作为一个参考工具。所以这也是在强行的情况下实施的。使用四班系统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以前的业务量,使用原有的系统结账需要五天,现在马尔的业务量翻番,但是使用新系统两天就可以完成结账。
  再有一个就是团队合作。我觉得这是这么多年我们做的最成功的一个项目。当时我们每一个项目组成员都有一个目标,而且都很敬业,那时候的团队精神体现得特别充分。
  居克明: 此外,项目后的沟通非常重要。项目之后,我们和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仍然在继续。我们每周都会有新的问题提出。而且,我们对系统的需求越来越细。我们发现,在原有的系统基础上我们可以挖掘出很多潜力供我们解决新的问题。在四班组织的用户大会上,也常常看到我们高层的身影。可以说,马尔和四班是在正确的时间找到了正确的人。
其他文献
虽然早已过了日常的下班时间,可理想集团办公大楼里的一些房间却依然灯火通明,灯光映透下的窗户感到格外的明亮,来来去去的员工们忙碌的身影清晰可见。大家都在为了赶时间准备下一季度的订货会而忙碌。办公室内带着一种压力和责任。当然,这样的压力和责任对于市场部和销售部来说,并不是这一次才遇到。作为一家运动服装企业,每年三次(春夏9—10月,秋季3—4月,冬季6月)服装订货会,不仅仅是他们统计和获取其直营店和经
期刊
中国汽车行业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其中汽配业因为依托于汽车制造商,发展前景与汽车制造企业息息相关。作为供应商,中国许多汽配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属于弱势地位,要谋求旷阔的发展前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尤其是众多民营中小型汽配企业,在面对这个极具现代意识和科技创新的汽车领域时会时常感到难以跟上步伐。必要的IT技术手段已成为提升竞争力的一大突破口。  我们隆重推荐本期特别专题:《中国汽车业变局中如何选择?
期刊
营销活动是快速消费品行业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而营销费用的管理却是不小的难题。IT系统可否成为解决难题的致胜法宝?    近几年,快速消费品行业发展势头喜人,IT的深入应用也使得某些企业如虎添翼。但由于快消品行业的特殊性,比如市场需求瞬息万变,产品种类繁多而且生命周期短,销售网络地域分布广,渠道管理复杂,重视品牌战略和促销等,企业的IT建设通常要围绕市场营销为核心,而营销资源的分配和控制是其关键环节
期刊
生活中参透的信息化,给希望领会信息化的普通人、希望在项目正餐之后品尝“甜点”的专业人士,一杯下午茶。    人们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解存在很多似是而非的观念。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片断和信息化详细的类比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正确看待信息化、明白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大道理”,有助于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多一些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相信你读过之后一定会有所斩获!
期刊
周经理碰到的是预算执行监控环节的“雷区”。    本次讨论的案例是《疲于现实的预算管理》,案例中大量篇幅描绘出一个为了企业建立预算管理系统而弄得焦头烂额的周经理形象,很生动。在企业中推行预算管理,甚至是全面预算管理,碰到的问题和难题会很多,案例中的周经理碰到的是预算执行监控环节的“雷区”。  预算管理的过程是帮助企业把战略目标分解、实施、控制和实现的过程,推行的过程中一般分为五个环节:预算目标确定
期刊
预算管理模块如期上线了,  可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前几天,随意浏览公司的知识库,看到同事曾经发的关于预算管理的一个帖子:国外客户,没有预算管理就不会管理了;国内客户,有了预算管理就更加乱套了。想来企业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实现对公司的财务和经营目标的动态控制本来也不是个新鲜的事儿,可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言呢?一位博友更是深深感慨预算是一个好东西,可是“很难想象完全手工的预算管理是如何实现?最
期刊
认清行业发展趋势,把握发展机遇。  以企业价值链管理为导向,驾驭变化业务环境中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成长之道。    在汽车零部件行业,业务模式一直朝着更新的技术、更高的品质、更快的响应与更低的成本方向迈进。应对这些要求的各类举措需要不断的投资和良好的控制,在这个行业中,并非每个企业都能生存,也不会有企业能够永远领先。那些技术上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不例外,没有谁是不可或缺的。    全球汽车零部件行
期刊
在21世纪的经济体中,最大的公司不一定最强,然而那些最敏捷的公司一定会是最强的。    52岁的Alastair Sorbie先生刚刚就任IFS全球CEO,之前一直负责IFS大欧洲区的运做。欧洲区业务作为IFS全球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收入占IFS全球的70%,员工人数占全球总人数的40%。  在过去的几年中,IFS在中国的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在昆明三亚成功地举行了二届亚太用户大会,本次第三届I
期刊
“Hoshin”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既可以用于“方针管理”,也可以作为“战略”与“细节”的沟通桥梁。    《细节决定成败》、《战略决定成败》……近来热炒企业成败论的书籍各论各理,势头不减。细节主义与战略主义两者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到底是什么"决定成败"呢?  正确的观点应该是战略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的前提也是在战略正确的前提下,只有战略正确,细节才会有意义,执行才会有意义。如果只顾细节,忽视战略
期刊
信息化项目一再遇到挫折,老板和业务部门都不理解自己,身为CIO的你是不是有满腹的委屈呢?别发牢骚,学几招“讲理”的技巧吧。    作为企业的CIO,你总是冲锋在企业信息化的最前线。为了系统的升级,你没黑没白地忙碌着;为了改善企业的生产流程,你费尽心思写了建议书;为了降低成本,你想尽办法通过信息化的运作来实现。为了这个信息化,你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可是到最后,老板非但没有领你的情,反而对你横加指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