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江古镇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db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江古镇位于象州县北部,距离县城20多公里,处在一座江心孤岛,上,面积约1平方公里,四周环水,位置极佳,仿佛世外桃源。运江古镇始建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说它是古镇,一点都不为过,而且它在中国古镇史上有着很厚重的一笔。
  运江古镇虽为孤岛,处于汪洋之中,却千年不沉。据说它是块乌龟地,下面有个大乌龟背负着,水涨则升,水落则降。也有人说它是块葫芦地,会随水涨落。传闻终究无法考证,但古镇仍在,就足以证明先人选址的英明。滔滔不息的柳江水让运江古镇上通柳州,下达广州等地,水路往返的便利使运江古镇成为历史上的商埠重地,有着“柳江名埠”的美称。
  运江古镇一直是人口密集、物流穿梭的繁盛之地。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陆路交通的日渐发达,商贾不再云集,当地居民逐渐迁出,运江古镇逐渐衰败没落,但是大部分建筑都保留了下来。古镇虽然破败,却掩盖不了往日的繁华,走进古镇,犹如走进了历史画卷,在一物一什中,追寻远去的光阴。
  初入古镇,一条自北向南的青石板巷便映入眼帘。青石板巷宽约4米,长约300米,由一块块青石铺就。人来人往的踩踏,风吹雨打的侵袭,让它变得圆润光滑,像钢琴的黑白键,延伸向巷子深处,又像一首辞令,一仄一平,高低迂回中,景致各不相同。这样的一条巷子,适合春深小雨之时,一个人,撑一把伞,迤逦而行。雨落在伞上,滴答滴答,像燕子轻啄,似细珠落盘。水聚成流,沿伞边滑落,一颗颗,一串串,晶莹剔透。这时,戴望舒那首《雨巷》会不自觉地溢出唇边……
  古镇上的千年老街至今仍保留着明末清初的二层骑楼式的岭南建筑风格。抬眼望去,虽已是残垣断壁,蛛丝网挂,但黛瓦白墙,檐飞角突,镂雕窗格,依旧精美独特。骑楼下铺上居,前为店,后为厨,天井顶面多设明瓦数块,以取日光照射。骑楼宜商宜居,带着明显的商埠气息。当年这里有客栈、饭馆、剧院、百货店、酒肆,还有衙门等。一些依稀可见的铺标商号,如同一张张泛黄的古镇名片,展示着当年的繁盛之景。现在的骑楼大多人去楼空,但每一面墙壁,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条椽都在诉说着一个个远去的故事。推开虚掩的大门,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搭着白毛巾的店小二满脸堆笑向你走来;一身花衣裳、挽着发髻、敲着算盘的老板娘向你走来;更有那穿梭在店间,打扮各异的客商向你走来……
  运江古镇虽为弹丸之地,却坐落着一座始建于道光年间,名扬华南的粤东会馆。据史料记载,会馆处于小岛北端,占地十几亩,由来自广东的各商号集资兴建,是货物交易、信息交流、加强联谊的重要场所。会馆一丈多高的围墙—律由青砖砌成,大门上的横匾是金色的“粤广商会会馆”字样,守门的是两尊口含丹珠的大石狮,地面全部铺设青石板,馆檐和馆顶雕龙刻凤,栩栩如生。大堂内神像很多,佛祖坐在正中位置,两旁是各路神仙,矮小的土地公则手拄拐杖立于门边角落。会馆走廊迂回曲折,种有各种花草树木点衬,景致多样。整个会馆建造得堂皇富丽,集中展示当地老百姓的建筑艺术,只是后来悉数尽毁,再也找寻不到它的痕迹。倒是有一幢西洋的楼房格外显眼,那是一座两层高的旧楼,有着高大的罗马柱子,哥特式的拱门窗子,半圆形敞开式的观景阳台。相传此楼曾做过教堂,后又做过小学学堂。以古镇当年的繁荣程度,出现这种西洋风格的建筑也不足为奇。驻足于此,那些在此传教的传教士和读书的学子早已作古,但布道的场景如在眼前,琅琅的读书声也仿佛穿过时光,萦绕耳旁……
  既为航运,自然就有码头。运江古镇有宏源、沙街、东街和古石门四个码头,建于宋代,如今还有遗址。码头的阶梯由一块块青石板铺就,一坡一平台,从岛上向下鸟瞰,蜿蜒如蛇,直入河沿。可以想见,曾经的码头,货物堆积如山,挑夫如梭,商人云集,热闹无比。唐代白居易《琵琶行》诗云“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利难舍,情难离,古镇的码头也曾上演过无数的夫妻相别、亲人难舍的情境吧。滔滔的河水奔流不息,有多少承诺随船启航?又有多少誓言随水流逝?河水依旧在,风流却总被风吹雨打去。
  岛的最北边,有一座临江而建的甘王庙。甘王是象州流传最广的神话人物,民间尊称他为“甘王爷”,并为他立庙塑身,广为崇拜,形成了象州以及周边地区壮族民间一种独特的宗教信仰——甘王庙会。甘王本姓罗,单名应,南朝人,生于今金秀瑶族自治县大樟乡古东村(原为象州县辖地),后改为甘姓,受封大将军时姓甘名佃。相传罗应20岁时,番兵入侵,他参加了护国战役,以法术调动阴兵,取得大胜。罗应班师回朝后,皇帝封他为“护国大将军”,但他不愿意做官,只求皇帝免去家乡百姓的赋税,皇帝欣然应允。为了感谢他,乡亲们就用木头为他雕像,当神来供奉。谁知雕像尚未完工,罗应就已附入雕像成神,人们急忙烧香拜祭,突见神像张嘴凸眉,一副很难受的模样。仔细一看,原是鼻孔没挖通,于是急忙叫木匠用斧子去凿,谁知一斧下去鲜血直流,木匠一慌,随手往雕像脸上一抹,罗应便成了现在满脸通红的样子。史籍上最早记载甘王的是王象之所著的宋代国家地理志《舆地纪胜》,“甘将军正庙,在阳寿县北七十里。公家富饶,务赈济。”至于陽寿县,史书云:“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置。治今广西象州县。”而明《(万历)广西通志》记载:“甘佃,象州人,家富而乐施,凡窘戚有求者,未尝少吝。性灵异,决祸福如响。一日聚邻里告日:‘吾已厌世矣!’言讫遂瞑目而逝。乡人立庙祀之。”清《(康熙)广西通志》和当代《象州县志》也有类似记载。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日甘王生日这一天,运江甘王大庙都会举行为期3天的庙会(节),将大庙里的神像抬到各地小庙,谓之“神游”或“出巡”。直至如今,庙会之时,求安祈福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旺盛。
  运江人温顺淳厚,聪明智慧。《象州县志》序云:“……其民俗敦笃,包举众流,如洪炉大冶,顽金钝铁悉为陶熔;又如巨海长江,横流细渎皆能容纳。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如今的运江古镇,年轻人早已飞向了外面的繁华世界,只有少许上了年纪的老人在坚守。故乡是根,他们在这里长大,在这里老去,甚至一草一木都融入血液里,再也无法分离。他们和古镇构成了现在落寞的风景。即使是这样,在破旧的小院里,也能看到崩塌的围墙上稀落地开着鲜艳的小花。日子再旧,时光再老,总有蓬勃的生命向上,盛似花开。
  运江古镇,苍凉之处见繁华。前尘往事已随流水而去,后人来者也莫不是人间过客。对于人间的光阴,唯有珍惜,也唯有珍惜。
其他文献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蜗居在合浦县大廉山脉一带的客家乡村日益沧桑:村边那口池塘,慢慢浑浊、干涸,以至枯竭;村口那株老树,一点点枯萎,一片片落叶最终零落成泥碾作尘……但是客家乡村从始至终都做着一个梦,它总是梦见铁马冰河或一马平川,也许还会梦见关山难越、筚路蓝缕、车水马龙、前路漫漫。一个部族史,首先是一个人的记忆。我是从20世纪70年代趔趄着走过来的客家后生,我的童年,饥饿已经慢慢变得不那么可怕,因为当时
期刊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地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自治区)的结合部,云贵高原东南麓,县境内群峰林立、千岭叠翠、万山连绵、沟壑纵横,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县面积355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万人,主要居住着苗、彝、仡佬、壮、汉等5个民族。其中,苗族人口较多,约10万人,主要集中在隆林的德峨镇,有偏苗、红头苗、清水苗、白苗、花苗、素苗等6个支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官员和专家到
期刊
基本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自治区体育局、崇左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2018年10月24日至31日在崇左市举行。  本届民运会设有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其中,竞赛项目包括花炮、珍珠球、蹴球、秋千、射弩、陀螺、投绣球、毽球、龙舟、高脚竞速、少数民族武术、板鞋竞速、独竹漂、民族健身操、蚂虫另捉害虫等15个大项93个小项;表演项目
期刊
党的光辉照南疆,  文代群英聚一堂。  盛会空前气象美,  各族代表志昂扬。  文艺创作为人民,  会议中心主题明。  正确方向多坚定,  深化改革锤定音。  不忘重托情满腔,  历史使命勇担当。  為了广西大发展,  谱写文艺新篇章。  邕江之水波连波,  我们唱新时代歌。  三大生态营造好,  两个建成不能拖。  政治生态谱华章,  风清气正国运昌。  社会生态得优化,  团结和谐能富强。  
期刊
朋友们常常给我发手机消息,第一句话就是:“在哪里?”我的回答常是:“在路上,去宝坛。几年来,去宝坛成了我的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件事。  宝坛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一个乡,成立于1984年,从原黄金乡划分出来的,距离县城60多公里,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最偏僻的一个乡,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兴镇、融水苗族自治县三防镇毗邻。九万山保护区就横跨于这几个乡镇。此地原始植被丰茂,山奇水秀,珍稀物种丰富。据村民介绍,
期刊
腊月初八:一碗腊八粥开启了年味  一大早打开微信  满是腊八粥的浓香  年就这么来了  过了腊八节  就把年来办  “过几天杀猪,你来不来呀”  乐业天坑边上的刷把村杨支书  也发来了年的信号  三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在那扶贫  亲历和见证了高山汉族群众的  杀年猪  喝活血  吃刨汤  尽管凤翔路还是天日深掩灰蒙一片  我还是把一碗红糖玉米粥  演绎成了一碗腊八粥  温暖岁末的湿冷  和初年的喜悦 
期刊
广西南宁市中心往西一百多里,有一个神奇的地方,那就是隆安县境内的龙虎山。龙虎山有几千只野生的猕猴相结成群,是中国旅游风景区的三大著名猴群之一。这猕猴通人性,平时能和人类友好相处,无论大人小孩,或男或女,都能在逗猴中得到乐趣。龙虎山能有此精灵,当然是得益于天地之造化了。龙虎山下是渌水江,渌水江多产金砂,四乡村民在江上打鱼摸虾,有时竟能淘到金砂呢。龙虎山山清水秀,有猴有金砂,还有甜香板栗和神奇的传说。
期刊
“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在民间,各地风俗各异。我从小生活在凌云县农村,对“过年”习俗记忆犹新。  大年三十,大人们从早上就开始准备年夜饭。在吃年夜饭前,每家都要先点上香烛把灶君、五谷神等外神接回堂屋归位,和列祖列宗一起祭拜。祭神是要讲究先后顺序的:先是外面的祖坟,再到社神、土地神,然后才到屋里的灶神及香火牌位,表示迎接诸神进屋供奉。而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祭祀时顺序则刚好相反,表示送诸神出门。
期刊
1955年,植物学家在龙胜三门花坪原始森林首次发现“植物活化石”——银杉,引起世界的瞩目。几十年来,无数来到花坪的观光者都禁不住对这里战胜冰川期漫长严酷浩劫、奇迹般存活下来的英雄树献上一份敬佩和礼赞。我到过著名的华南植物园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而作为一个龙胜人却偏偏错过了一次又一次造访花坪银杉的机会。有一次,我已经来到保护区边缘的花坪度假山庄,因为一场大雨淋湿了我的日程安排,只好心灰意冷地怅然离去
期刊
人生有很多回忆的闸门,过年就是其中一个。每逢年终岁末,这道闸门就会自动打开,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便哗啦啦地流出来。大年三十,与几位亦师亦友的同学吃年夜饭,问老大一个问题:您过的年最难忘是哪一回?他脱口就说了出来,并告诉我一个道理:人们印象最深的年一定是那个最不好过的。  想想自己,真的没有印象很深刻的“年”,大概每次过年都如平地骑行,哧溜一下就过去了。从小大人谆谆教诲的是过年一定要高兴,欢天喜地过大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