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体明理,言意兼得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z06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说》是一篇文言说理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是韩愈《杂说》系列作品中的第四篇。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教学本文时,教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学段目标要求,结合此文的文体特点和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温故中“识体”,纠误中“学知”,诵读中“悟情”,探究中“育能”,发问中“明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温故中“识体”
  【镜头回放】
  师:今天我们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文言短文——《马说》。看了这个题目,大家能否想起以前学过的类似的文章?
  生:《爱莲说》。
  师:是的。周敦颐写的。老师起头,大家一起背——《爱莲说》,周敦颐。
  (师生共同背诵)
  师:很好!这是我们上学期学的一篇传世美文。《爱莲说》是作者针对北宋中期,士大夫追求富贵利达、耽于享乐的现实,慨然提笔,通过对莲花的礼赞,表达作者对美好理想的憧憬、高尚情操的崇奉、庸劣世风的憎恶。“说”作为一种议论文体(师板书:议论文体),通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来表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现象的看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
  生:“寓意”。
  师:因此,这里的“说”,从字面上,可以解释为——
  生:“谈谈”。
  师:以后我们将要学习的《捕蛇者说》《师说》也属于这种文体。
  【意图解读】
  教者摒弃用多媒体呈现文学常识的做法,通过对学过类似文章的回忆,变视觉“接受”为言语“表达”,变教者的“告知”为学生的“自悟”,变单一的“感知”为多维的“温故”,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致,使其尽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又自然而适切,丰富而高效。
  二、在纠误中“学知”
  【镜头回放】
  师:学习文言文,先要读准字音和句读,进而读出感情,读出意味。下面请××同学试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字音和句读。
  生1:“才美不外见”的“见”,是通假字,通“现”,应该读xi3n,“食之而不能尽其才”的“食”,也是通假字,通“饲”,应该读s#。
  师:那么“食”这个字在什么情况下读shí,什么时候读s#呢?
  生2:作名词“食物”和作动词“吃”义项时读shí,作通假字和解释为“给……吃”时,应该读s#。
  师:你从“食”字的词性、用法、义项上进行区分,很恰当,概括得很准确,大家要掌握这种方法。另外“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其”字如何解释?意思一样吗?
  生:第一个“其”解释为“难道”,表示反问;第二个“其”解释为“大概”,表示推测的意思。
  师:解释得正确,那么这两个句子应该怎么读?如何划分节奏?
  生:应该在“其”字后面停顿吧,这样才能读出反问与推测的语气。
  师:是的。根据意义单位划分文言句子节奏是一种方法,另外还可以从句式、语法结构、词性等方面进行划分。
  【意图解读】
  教者以学生“试读”取代教师、多媒体“范读”,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不仅利于教者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阅读水平,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便于发现阅读中的错误,培养学生认真听课、及时动笔、圈画标注的习惯。同时,在学生的“纠误”中,领悟汉字音、形、义的关系,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实现“鱼”“渔”兼得。
  三、在诵读中“悟情”
  【镜头回放】
  师:第三自然段句式多变,意蕴丰富。前面的排比句,语气强烈,蕴含着作者对“食马者”的控诉之情,要读出排比的语气,速度略快一点。“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的细节描写,是对“食马者”嘴脸的勾画。这么好的马在面前,他为何还说“天下无马”?请根据你的理解,读出“食马者”的心态。
  师:食马者手执长鞭,自以为是地对马说:“天下无马”,应该怎样读?
  生:可以读出食马者傲慢的情态,对“千里马”的鄙视心理。
  师:那好,你试试。
  (生读后,师生评议,声音还可以再高亢些。该生再读后全班齐读)
  师:读出了味道!食马者那鄙视的眼神正暴露出他自身的浅薄。哪名同学还能读出“食马者”的另一种心态?
  【意图解读】
  动“情”是缀“文”的基础,而读“文”是入“情”的前提。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发现“文字”背后隐含的语气、情感、意味。通过学生的变式诵读、多维解读,体悟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教者反复引导学生对“言”把玩、体悟,从而理解“言”外之“气”、“言”外之“情”、“言”外之“味”,实现“言”“意”兼得。
  四、在探究中“育能”
  【镜头回放】
  师:诵读让我们理解了形象,感受了情感,触摸了言语的温度。学习文言文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大家先参照注释,在心里试着把文章翻译一遍,有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我们共同解决。
  师:哪名同学愿意提出问题?
  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中的“等”是什么意思?此句如何翻译?
  师:哪名同学帮助翻译?
  生:这里的“等”是“等同”的意思。全句可以翻译为“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办不到”。
  师:这名同学很注意翻译的技巧,将“且”调至后面,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就更加通顺了。另外还有几个词语注释中没有解释,“奴隶”可以理解为“下等人、仆人、最底层的劳动者”。“不以千里称也”的“以”注释没有解释清楚,“以”作“因为”讲,不因为它可以跑千里而著称。“故虽有名马”的“虽”,一般不译为“虽然”,而译为“即使”。
  师:下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找出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词语,每组各找出一组,然后交流。
  师:刚才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辨析了文中重要的实词与虚词,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现在我们梳理一下文章的层次,第一段是作者亮出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第二段是摆出千里马的遭遇;第三段是点出实质——“其真不知马也”。请大家根据这个思路,试背全文。
  【意图解读】
  掌握文本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为增进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者先让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自主理解词句意思;接着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发现、归纳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然后通过梳理文章的层次,帮助学生理清结构,促进顺利背诵。
  五、在发问中“明理”
  【镜头回放】
  师:多数同学能够当堂背下来了。最后老师要问的是:“文章难道只是在说马吗?如何理解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呢?”
  生:不是。作者用比喻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以“伯乐”比喻识才者,以“食马者”比喻不会用人的人。
  师:是呀!作者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痛惜之情。课后大家可以尝试使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进行写作。
  【意图解读】
  本文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的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因此,采取“发问”的形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利于学生明确文中“形象”的意义,理解文章的写法,进而掌握本文的主旨。
  《马说》一文共151字,虽篇幅短小,却言辞华丽,写法灵活,体现出韩愈散文“以诗为文”的特点;托物言志,寓意深远,让后人如品橄榄。教学此文,若能抓住文章的“言语”特色、“文体”特点,灵活运用温故、纠误、诵读、探究、发问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识“体”明“理”,定会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南师附中新城初中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每个人都有童年,当孩子与故事中的小孩子产生共鸣时,那将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本次美文阅读选择贾平凹的《风筝》和冰心的《吹泡泡》,品读两篇文章都以“体会快乐”为主线,从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吹泡泡、看泡泡、想象泡泡时的快乐,牵引到学生生活中的快乐,让孩子从阅读中不仅能体会到快乐,还知道如何表达快乐。下面就以这节美文阅读课为例,谈谈如何引领孩童,透过文字感受快乐,表达快乐。一、古诗引入,寻找童年游戏
期刊
一、说教材和学情  《有趣的倒顺词》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6“语文与生活”中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学习内容。这次实践活动学习内容展示了汉语言中有趣的倒顺词现象,即一个双音节词在字序上发生变换后,会变成另一个意思相近或完全不同的词。它有三项要求:一是阅读相声片段,认识倒顺词的特点;二是读六组词语,明白倒顺词的意思有的相同,有的不同;三是在相声片段中补充更多的倒顺词。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或多或少地会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遍览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古代优秀诗歌,却没有一篇古文。小学高年级课文中,有许多现代文教材内容改编自古文,如《负荆请罪》《螳螂捕蝉》《孔子游春》……初步进行简单的小古文学习,可以使儿童感受我国深厚的语言文化,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扎下
期刊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要求:“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列为科学素养的一大要点。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期刊
科普文是小学语文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指的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科普文的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以及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再者,科普文也是学生了解说明文、掌握说明文写作技巧的重要过渡。然而,由于科普文知识性较强,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在教学科普文时,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往往会取得很显著的效果。  语文教学要有趣味,科普文教学更需要用趣味来
期刊
《谈礼貌》是苏教版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苏教版教材中还编排了《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与问》等说理文。说理文语言简洁、凝练,层次清楚,思路明晰,是培养学生逻辑能力的极好材料。这几篇说理文的行文邏辑和表达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从结构上看都是先提出观点,再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从写法上看,都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学生如何学好说理文,教师怎样从“语用”的视角抓住说理文的共性进行教学,帮
期刊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三件生活小事,反映了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本文教学的难点在于让学生懂得“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怎样立足语文本位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悄悄地就明白这个道理呢?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
期刊
【课例】  师:上节课我们读了一个故事,名字叫——  生(齐说课题):会走路的树。  师:“路”字我不会写,谁来帮帮我?(板书课题)  生:是足字旁的路。  师:为什么是足字旁?  生:因为走路要用脚走。  师:怪不得有人说:千里之行——(生接:始于足下),敢问路在何方?(生接:路在脚下)  师:树也没有脚,怎么会走路呢?是谁糊里糊涂把它当成树了?  生:是小鸟!  师:小鸟认错人了,惹祸的就是它
期刊
花半开最美,情留白最浓。懂得给生命留白,亦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这道理放到语文课堂上来看,亦有道理,留白也可以成为课堂中的美丽之所在。近日,我教学了一篇文言文《夸父逐日》。因文体特殊,我针对性地做了一些设计,都有关于“留白”。  语文课堂上的留白,是一种颇具艺术的选择,因为空白是具有美感的,空白也意味着精神的自由与闲适,空白更孕育着无限可能。课堂教学中留白的意义在于教师要把学习自由还给学生,在知识
期刊
【设计理念】  语言表达是语文写作的基本功。儿童的起步写作,语言表达往往枯燥无味,如记流水账。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与内容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习作目标与内容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三年级的孩子有了初步的语言积累和写话基础,正是口语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过渡时期,教材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