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忠诚已经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具有较高职业忠诚度的高技能人才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信息服务类专业为例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教育路径研究以及“双主体”下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实践等方面对培养忠诚于专业(职业)的信息服务类高技能人才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以求为高职信息服务类专业教育的健康、持续、有序发展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专业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措施。
[关键词]职业忠诚;双主体;高技能人才;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182-03
1 引 言
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要求,国家已经制定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高技能人才培养已经有了政策、环境等各方面的支持。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任务。
面对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当前,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高技能人才对于职业忠诚度的意识已经成为评价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2 信息服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信息服务类高技能人才对于职业忠诚意识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学校、企业、个人三方面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金钱效益日趋明显的背景下,信息服务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忠诚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发展如此迅猛的现代社会里,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哪里的利益高就往哪里跑,哪里更能得到发展就到哪里去”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于是理想信念成了遥不可及的东西,一些人把自己当做待价而沽的商品,一年可以卖出两三次,一些企事业单位在遭受频繁跳槽和“集体叛逃”巨大损失的同时,也对人才和未来失去了信心,使得毕业生入行得不到企业的重视。相对于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在本行业本专业内就业,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对于专业(职业)的不忠诚使得企业对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信心,失去了对学校的信心。这样无论是对企业、对学校还是对个人的发展都尤为不利。
因此,在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做好职业规划,把就业教育与职业忠诚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做好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与就业相结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共同发展。
(2)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严重制约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是造成职业忠诚匮乏的重要原因
以往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在侧重点方面以加强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重视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各项技能,而忽视了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这已经成为当前人才培养日趋严重的问题。
素质教育要重视综合性和基础性。高校的素质教育和单纯的专业教育不同,它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所有专业的一种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的专门性和应用性,素质教育有着综合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它所教授的反映人类文明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立身处世、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往往既可能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价值理性的教育,也忽视对知识的高度综合的适应,它在使专业产生凝聚力的同时,也使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相脱离,而且使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狭窄的职业训练,这样的教育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要避免这种现象,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反映人类文明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夯实人类文明的知识基础,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也是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忠诚度的有效途径。
(3)高标准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单一的、相对落后的人才培养体系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都在积极研究如何构建适应本校实际情况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但是,专门针对职业忠诚视角与“双主体”的培养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尚不多。
现在大部分院校都从学校角度构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来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但未能基于学生对于专业的忠诚度视角来深入研究与实践,只研究了如何培养人才,而没有深入研究高技能人才培养如何忠诚于专业(职业),这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影响大学生职业忠诚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集中表现在社会环境因素、工作性质因素、专业认识度因素、现有就业政策因素以及学生个体因素五个方面。在这些因素当中有些是需要整个社会来改变的,有些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来解决的,这其中关键就在于高职院校如何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双主体”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也是本项目将要研究与改革的问题。
3 信息服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教育路径研究通过对影响高职院校信息服务类学生职业忠诚的基本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工作性质因素、专业认识度因素、现有就业政策因素以及学生个体因素五个方面)的分析,立足高职院校信息服务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按照学校、企业的“双主体”,依据“专业教育”培养的主线,充分整合社会现有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研究如何提高高职院校信息服务类学生职业忠诚意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质量提升的策略。从“职业情景,项目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知名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培养高技能人才;打造综合实训平台,缩短人才供求距离等方面对信息服务类高技能人才进行培养改革与实践,共同培养忠诚于专业(职业)的信息服务类高技能人才(见图1),最终为高职信息服务类专业教育的健康、持续、有序发展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专业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措施。
4 “双主体”下信息服务类高技能人才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忠诚度仅仅靠基本的素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专业教育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心。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才能谈得上热爱这个专业,忠诚于专业,所以专业教育必须与素养教育协同培养。
(1)“职业情景,项目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利用浙江省软件产业优势,以杭州高新软件产业园、中国动漫之都、软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平台,完善“校企联盟”运行机制,引进企业资源,实施满足高技能IT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职业情景,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
“职业情景,项目主导”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仿真或真实企业环境中,通过基于企业产品开发设计工作过程的项目设计与开发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素质训练、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图2 “职业情景,项目主导”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情景”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特定软、硬环境。硬环境包括校内一体化的教学场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基地和校外企业真实工作场所等;软环境包括仿真或真实的企业环境、企业管理模式和标准化的软件产品开发过程等。“项目主导”是IT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和技能训练的具体实施方式,主要是以模拟或真实的企业产品和项目为载体,实施基于企业产品开发过程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管理规范和能力评价,使学生具备规范化的项目开发能力和项目服务能力。
(2)与知名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培养高技能人才
订单式培养人才是高职教育,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订单人才培养是指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按照企业的意图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要和忠诚于企业的劳动力。
传统职业教育由于课程设置与现代企业的实际生产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性,使得在学校学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岗位要求有相当大差距,从而导致职校毕业生进企业上岗以后仍不能独当一面,还需进行岗位短期培训。
订单式培养为校企合作找到了切合职业教育健康顺利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是带来了观念的转变。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会通过订单式培养在观念上发生一定的转变。订单式培养强化了学校的市场意识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必将更加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订单式培养使企业对职业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信任,关注职业教育的程度会更高。更重要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将更具前瞻性和主动性,带来了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其次,促进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过去的校企合作大多是表面的、松散的,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也缺乏约束力,这种合作起不到实际效果。订单式培养则是企业提出需求,培养自己的员工,所以企业非常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与学校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最后,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或档次相对较低,除了就业大环境的原因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是否契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就业质量。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的,学生就业有意向协议,就业比较稳定,就业质量较高。因此,订单式培养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职业忠诚度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3)打造综合实训平台,缩短人才供求距离
与传统教育体系中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综合实训可以实现“准职业人”、准职场环境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职场要求并通过真刀真枪的职业人(模拟)顶岗训练,巧妙实现把大学后端教育与前端教育的有机整合,从而弥补职业技能缺失的短板,把学生从知识型人才转化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通过打造IT实践训练与创新、创业综合实训平台,建设一个“教·学·做·证·赛·创”于一体的职业训练中心。综合实训平台将依托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在IT实践训练中心着重硬件的投入,根据各专业核心能力构建专业实训室,培养学生专业基础与专业实践能力;IT创新、创业实践中心着重硬件升级与软实力提升,根据各专业工作岗位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项目开发与管理的实战经验。
5 结 论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忠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技能人才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如何培养具有较高职业忠诚度的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密切关注、学校迫切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红梅.论旅游管理高校毕业生职业忠诚意识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7):147.
[2]方展画.在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再认识——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批判[J].比较教育研究,2004(9).
[关键词]职业忠诚;双主体;高技能人才;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182-03
1 引 言
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要求,国家已经制定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高技能人才培养已经有了政策、环境等各方面的支持。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任务。
面对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当前,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高技能人才对于职业忠诚度的意识已经成为评价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2 信息服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信息服务类高技能人才对于职业忠诚意识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学校、企业、个人三方面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金钱效益日趋明显的背景下,信息服务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忠诚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发展如此迅猛的现代社会里,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哪里的利益高就往哪里跑,哪里更能得到发展就到哪里去”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于是理想信念成了遥不可及的东西,一些人把自己当做待价而沽的商品,一年可以卖出两三次,一些企事业单位在遭受频繁跳槽和“集体叛逃”巨大损失的同时,也对人才和未来失去了信心,使得毕业生入行得不到企业的重视。相对于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在本行业本专业内就业,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对于专业(职业)的不忠诚使得企业对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信心,失去了对学校的信心。这样无论是对企业、对学校还是对个人的发展都尤为不利。
因此,在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做好职业规划,把就业教育与职业忠诚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做好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与就业相结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共同发展。
(2)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严重制约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是造成职业忠诚匮乏的重要原因
以往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在侧重点方面以加强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重视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各项技能,而忽视了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这已经成为当前人才培养日趋严重的问题。
素质教育要重视综合性和基础性。高校的素质教育和单纯的专业教育不同,它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所有专业的一种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的专门性和应用性,素质教育有着综合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它所教授的反映人类文明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立身处世、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往往既可能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价值理性的教育,也忽视对知识的高度综合的适应,它在使专业产生凝聚力的同时,也使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相脱离,而且使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狭窄的职业训练,这样的教育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要避免这种现象,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反映人类文明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夯实人类文明的知识基础,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也是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忠诚度的有效途径。
(3)高标准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单一的、相对落后的人才培养体系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都在积极研究如何构建适应本校实际情况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但是,专门针对职业忠诚视角与“双主体”的培养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尚不多。
现在大部分院校都从学校角度构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来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但未能基于学生对于专业的忠诚度视角来深入研究与实践,只研究了如何培养人才,而没有深入研究高技能人才培养如何忠诚于专业(职业),这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影响大学生职业忠诚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集中表现在社会环境因素、工作性质因素、专业认识度因素、现有就业政策因素以及学生个体因素五个方面。在这些因素当中有些是需要整个社会来改变的,有些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来解决的,这其中关键就在于高职院校如何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双主体”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也是本项目将要研究与改革的问题。
3 信息服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教育路径研究通过对影响高职院校信息服务类学生职业忠诚的基本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工作性质因素、专业认识度因素、现有就业政策因素以及学生个体因素五个方面)的分析,立足高职院校信息服务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按照学校、企业的“双主体”,依据“专业教育”培养的主线,充分整合社会现有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研究如何提高高职院校信息服务类学生职业忠诚意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质量提升的策略。从“职业情景,项目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知名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培养高技能人才;打造综合实训平台,缩短人才供求距离等方面对信息服务类高技能人才进行培养改革与实践,共同培养忠诚于专业(职业)的信息服务类高技能人才(见图1),最终为高职信息服务类专业教育的健康、持续、有序发展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专业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措施。
4 “双主体”下信息服务类高技能人才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忠诚度仅仅靠基本的素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专业教育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心。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才能谈得上热爱这个专业,忠诚于专业,所以专业教育必须与素养教育协同培养。
(1)“职业情景,项目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利用浙江省软件产业优势,以杭州高新软件产业园、中国动漫之都、软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平台,完善“校企联盟”运行机制,引进企业资源,实施满足高技能IT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职业情景,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
“职业情景,项目主导”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仿真或真实企业环境中,通过基于企业产品开发设计工作过程的项目设计与开发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素质训练、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图2 “职业情景,项目主导”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情景”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特定软、硬环境。硬环境包括校内一体化的教学场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基地和校外企业真实工作场所等;软环境包括仿真或真实的企业环境、企业管理模式和标准化的软件产品开发过程等。“项目主导”是IT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和技能训练的具体实施方式,主要是以模拟或真实的企业产品和项目为载体,实施基于企业产品开发过程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管理规范和能力评价,使学生具备规范化的项目开发能力和项目服务能力。
(2)与知名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培养高技能人才
订单式培养人才是高职教育,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订单人才培养是指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按照企业的意图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要和忠诚于企业的劳动力。
传统职业教育由于课程设置与现代企业的实际生产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性,使得在学校学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岗位要求有相当大差距,从而导致职校毕业生进企业上岗以后仍不能独当一面,还需进行岗位短期培训。
订单式培养为校企合作找到了切合职业教育健康顺利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是带来了观念的转变。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会通过订单式培养在观念上发生一定的转变。订单式培养强化了学校的市场意识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必将更加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订单式培养使企业对职业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信任,关注职业教育的程度会更高。更重要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将更具前瞻性和主动性,带来了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其次,促进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过去的校企合作大多是表面的、松散的,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也缺乏约束力,这种合作起不到实际效果。订单式培养则是企业提出需求,培养自己的员工,所以企业非常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与学校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最后,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或档次相对较低,除了就业大环境的原因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是否契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就业质量。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的,学生就业有意向协议,就业比较稳定,就业质量较高。因此,订单式培养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职业忠诚度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3)打造综合实训平台,缩短人才供求距离
与传统教育体系中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综合实训可以实现“准职业人”、准职场环境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职场要求并通过真刀真枪的职业人(模拟)顶岗训练,巧妙实现把大学后端教育与前端教育的有机整合,从而弥补职业技能缺失的短板,把学生从知识型人才转化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通过打造IT实践训练与创新、创业综合实训平台,建设一个“教·学·做·证·赛·创”于一体的职业训练中心。综合实训平台将依托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在IT实践训练中心着重硬件的投入,根据各专业核心能力构建专业实训室,培养学生专业基础与专业实践能力;IT创新、创业实践中心着重硬件升级与软实力提升,根据各专业工作岗位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项目开发与管理的实战经验。
5 结 论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忠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技能人才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如何培养具有较高职业忠诚度的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密切关注、学校迫切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红梅.论旅游管理高校毕业生职业忠诚意识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7):147.
[2]方展画.在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再认识——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批判[J].比较教育研究,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