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学习真正高效发生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key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一古语高度强调了“预”的重要性。确实,凡事应预备在先,充分准备,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但对于学生学习、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我们却陷入了认识与行动的误区——以为学习中的“预”就是课前的“预习”。于是,几乎所有各科,特别是语文学科都出现了布置课前预习的问题,有的地方、学校、教师为了让预习“富有成效”,对预习还进行了所谓的“改革”——变“口头布置”“教材作业”为完成“导学案”、完成“讲学稿”、完成“活动单”。即学生在课前完成语文组、语文教师事先出好的所谓“课前预习纸”,以备教师上课使用,从而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地教学。所以,传统的语文教学流程一般是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
  但这样的课前预习真的有利于语文学习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是“真”的问题。这样的课前预习是“真”的吗?凡是做过教师的,尤其是做过语文教师的都知道,语文作业是所有学科作业中弹性最大的,往往总是放在最后做,有时间就做一些,没时间就马虎做一下,再没有时间就交一下差使,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什么作业也不做。有的学生虽然做了,但很多都是从网上查的,或者是从新华书店购买的资料中查得的。如让学生课前预习文言文,进行文言文的翻译,学生常是从翻译书上抄来的,而非自己想来的;如让学生对现代文进行内容概括、主题提炼、字词赏析,学生常是从参考书上抄来的,有的甚至比教师讲的还要详尽、精彩,但却非学生自己的答案,更不是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只有个别真正认真、自觉的学生才是真心实意地做题,完成相关任务。试问,这样做出来的所谓预习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虚假预习必然培养学生虚假学习的品质,必然使学生学习的结果适得其反。
  其次是時间的问题。2017年10月18日,省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意见》,提出了“统筹控制作业总量”的要求:“严格控制每日作业总量和时间,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分别控制在1小时、1.5小时和2小时以内。”试问,如果要真的执行这样的作业时间要求,学生还有时间进行预习吗?单是一篇《故乡》,读下来就要20分钟,如再加上其他预习题,就超过了40分钟,请问,课后巩固性作业如何处理?其他功课还会有作业时间吗?学生的负担有“三座大山”——课前大量的预习,课堂作业课后化,课后沉重的巩固性作业。为了切实减负,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必须做到让教师无指望——去除课前预习,课堂作业当堂完成,课后作业限时化。如此,才能将意见落到实处。
  再次是兴趣的问题。如果课前真的作了预习,而且是认真地进行了预习,那么,课堂学习还能那么充满情趣吗?否。我们知道,凡事如果有了好奇心、尝试欲、新鲜感的话,学习效果就大好。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第一次学习——第一次接触文本,第一次思考文本,第一次深入研究文本——这就是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而如果错过了第一次,或者第一次学得比较漂浮,则第二次、第三次学就会费力而低效,甚至出现排斥的行为。所以,第一次学习是最为重要的学习,是教师是否能引导学生学得有效的重要举措。
  鉴于以上认知,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策略——取消课前预习,而把所有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堂进行,在课堂上让出时间让学生“预习”——变“课前预习”为“课堂先学”。这样做的好处如下。
  一是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的学习看得见。在家是否真预习是无法看得见的,只能凭感觉或书面作业的检查或学生的回答或家长的回答来判断。而现在,没有了课前预习,变“课前预习”为“课堂先学”了,学生的学习都放在了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在教师的眼皮底下学习,且不允许借助各种资料进行学习,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也不作任何的提示、暗示与揭示。这样的学习就是真实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是不可能有半点虚假的。真实是课堂学习的起点,真实是课堂的应有品质,真实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二是让学生充满好奇地学习。因为学生事先并没有作准备,一切处于“无知”之中,这是第一次学习,学生自然会充满好奇、新鲜,会自觉地进行探究。譬如,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了《变色龙》一课,学生对其中的故事情节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对人物形象也通过各种资料有了了解,试问,学生在新授《变色龙》一课的学习中还能有那么多的好奇吗?还会觉得此文有意思吗?还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吗?当然不会,因为他们对所有的问题都已经知道,缺少了对学习的新鲜感、探究感与挑战性。
  三是让学生的学习充满竞争。竞争是学生不断向前的动力。如果进行课前预习,一切都在已知进行,那这种竞争就是不公正的。而现在,到了课堂上,由于每一个学生事先都不知道今天所学,都不知道今天所学应该完成的任务、思考的问题,一切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公平的,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学习,学生之间的竞争性自然增强,就会形成你追我赶、不甘居人下的局面。更何况还有老师在场,用着各种方法来激励学生竞争,个人比,小组比,大组比,努力让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其发展。
  四是让学生暴露真的问题。真实的学习很重要,真实地暴露学习中的问题更为重要。只有学生暴露的问题是真实的,教师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由于不是课前的预习,没有了课前预习可能出现的虚假的繁荣——没有问题。这时又是大家一起在教师的组织下的学习,所以,学生学的过程肯定是有问题的,而且暴露的问题一定是真实的,是什么问题、有多少问题、哪些人的问题等等,都在教师不断的巡视中被发现,这就为后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五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者。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奠基,是新课改的主导思想。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绽放生命的色彩。而要真正实现之,就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首先真正成为学习者。无疑,这种策略的实施,让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投入学习之中,因为全程都有教师的关注和优先——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学困生”优先。即便有些学生确实因为基础差了一点,智力差了一点,但因为教师的用心,这些学生自然也不可能马虎,总会更加投入。只要投入,终有所获,更何况学习的是母语呢!
  六是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经调查,没有哪一个学生希望课后有大量的作业。变“课前预习”为“课堂先学”就是减负的重要之举。显然,这样教学,学生的课业负担就真正减轻了,就能够真正将学习时间移到课堂上,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这种改革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有布置就有检查,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就一定会减轻教师的负担。事实上,这是一种思想的变革,是一种认识上的提升,更是一种符合学生发展的重要举措。
  七是促进了教师真心投入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重心在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切实做到“向45分钟要质量,向45分钟要效益”。而这种“要”,显然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切实科学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让一分虚度,提高每一环节、每一分钟的效度。如果有了课前所谓的“预习”,那不就是课堂教学前移了吗?学生课前究竟用了多长时间来学的呢?学习结果是课前的功劳还是课堂的功劳呢?事实上,学习效率=学习成效÷学习时间,学习效率与学习时间成反比——学习时间不就是课前预习加上课堂四十五分钟吗?
  如何让语文学习真正高效起来,如何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如何让语文学习减负增效,变“课前预习”为“课堂先学”是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但其绝不是一变了之,而是科学的变、有序的变、有效的变,最终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培养,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得到发展,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提升。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副校长,“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正高级语文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其他文献
循着徐老师做培训时记录下的笔记,我开始上网查找那些早一步在教学一线践行吟诵教学的名师足迹。朱畅思老师、薛瑞萍老师的吟诵教学带给我很多的启发。2013年6月,我带着社团班的孩子来到泰州,参加了泰州市经典诵读比赛,捧回了吟诵比赛的一等奖。团里有孩子跟我说:真遗憾,到了六年级才开始学吟诵,要不然用这种方法学古诗该多有意思!  孩子天真的话语打动了我,也推动了我。2014年7月的暑假,我只身踏上了首都师大
期刊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语言运用得当则能表情达意,沟通畅达,反之,轻则表述不清,重则造成误解。语言是一项技能,更是一门艺术。而在运用语言之时所具备的内在素养、处置技巧、表达水平等称之为“语言修养”,也就是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艺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教师,无论是传道、授业还是解惑,都与语言沟通、交流有关,在保证师德的基础上,教师的语言修养,是衡量教师“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参考要素。教师
期刊
当下,中学生议论文写作出现了越写质量越下降的现象。有的同学说,辛辛苦苦地练了十多篇议论文,得分越来越低,这让人很崩溃。在中、高考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也同样受到了命题老师的“冷视”,考场议论文多落入三、四类卷中。  议论文写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悲催”的现象?我想,基本篇章设计经验的缺乏,是重要原因。  中学生议论文篇章结构经验一是指关于段落篇章的建构经验,一是指关于整体篇章的建构经验。前者指向局
期刊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日本女排勇夺世界冠军。一家日本媒体拍了一部纪录片《东洋魔女》,详细记录了著名“魔鬼教练”大松博文不断挑战女性生理、体能极限,通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训练手段,带出了一支在国际比赛中连胜175场的冠军队的历程。当时的外办主任廖承志得到此片后,觉得很值得一看。一天晚上,他邀请多位中央领导到中南海小电影厅共同欣赏。小平、彭真、贺龙等领导人边看边议论。  影片中有一段是大松命令一个防守队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语言是近乎规范的。”精彩的范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审视平时的范读教学,忽视学生的自主体验、个性感悟的现象时常出现,学生在朗读时往往被老师的范读无形地束缚着。教师的范读也可能带来以下几个后遗症。  第一,学生机械模仿,亦步亦趋  在指导朗读时,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老师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对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普说明文教学的地位不容忽视,它一旦被选入语文教材,就成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载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在教学中,有些老师会一不小心把这一堂语文课上成生硬的科普课,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让说明文的语文课堂也能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我选择了《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进行设计与实践。  一、激发阅读兴趣  复习旧知是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经验,为新知铺桥引路
期刊
南新小学,位于江南水乡、滆湖之滨,是一所充满写意水韵的魅力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资源。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手段,以丰富而独特的水文化资源为依据,可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水韵校园,自主设计  1.品味历史精华  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历程里,容颜变更,底蕴积淀,虽然我们不可能一一详尽细数,但是,可以让学生通过寻觅、收集、整理、交流,从
期刊
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迷恋于讲解各种答题技巧,而忽略了阅读的根本大法——“读懂”原文。本文就以节选自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的文本片段《伏击》为例,来探讨阅读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读懂文本的基本策略。  一、丰富阅读素养,遵循思维之路  于漪老师在《读懂还真不容易》中说:“(就阅读而言)每位教师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会。五篇、十篇、几十篇、上百篇,独立阅读分析,就可尝到庖丁解牛的滋味。拿到课文,文字
期刊
2015年9月份,我校正式启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实验之初,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号召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推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深入开展。在教研室张强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校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进行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实验活动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理论先行,研训结合,把握好实验的脉搏  我校组织实验教师积极学习教研室张强老师和宗守咏老师撰写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相关文
期刊
语文学科是文字与文学的美妙结合,具有发人深省的独特魅力。对于每个人而言,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在学习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更是在感受生活,领悟生命,探求真理,挖掘人性。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有效途径,也是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拓展思维,增强心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为此,保障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成为了每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肩上不容推卸的重任。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