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西方父母那样潇洒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大肆消费的美国人说来,他们的问题是人还活着的时候钱却花光了;而习惯储蓄的中国人的问题是,人死了钱还没用完!我以前的文章中曾经提到过一个年轻时就继承了亿万家产的美国富翁,在挥霍了所有的财富以后又活了20年,但这20年中只好依靠救济过活。弥留之际他留下名言:“最佳的理财方式就是在生前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用掉,我只是算错数而已!”
  从这个角度讲,一贯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他们,过的是牵挂少因而舒适度高、比我们更享受的人生。这源于他们的教育观、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感。
  
  当他们有了后代
  
  春节期间回哈尔滨,朋友聚会时都在感叹现在养孩子太贵,养一个吃力,养两个真的养不起。而朋友们生长的年代养孩子太容易了,熬一锅玉米大渣子粥,腌一缸咸菜,孩子就长大了。
  当年一脸菜色的我就是这样长大的。那种现在还很想念的粘稠稠粥,当时能吃饱算是家境好的。以后居住在法国时,我最强烈的印象就是西方人物质极大丰富,那些脸庞红润的小孩个个都不缺营养。再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一家只有一个孩子,于是中国养孩子过于精细化,而且越来越贵,而在西方国家养孩子却很便宜,尤其是相对他们的收入而言。
  比如在鼓励生育的法国,生孩子越多从政府那里拿到补贴越多,母亲就越不用工作。他们采取的是粗放式的养育方式,超市买的婴儿食品连加工都不用直接喂食,幼儿衣服不弃,小床不扔,不仅自己留着给下一个孩子,朋友之间还互相送来送去。
  食品在西欧并不贵,孩子衣服和用具不用全部买,上中小学不花什么钱,假如不上私立的话连大学都不花钱,所以,西方人用在孩子身上的支出按收入比例说来比我们小很多。他们养孩子并不费力气,就像过去年代我们的父母一样。
  于是,有了孩子的夫妇过着和以前差别不大的生活,他们依然参加晚会,依然有夫妻二人的世界,比如周五的烛光晚宴。除非是家庭聚餐,法国人参加晚会是不带小孩子的,他们会把自己装扮得漂漂亮亮赴会,把孩子托付给邻居,甚至花钱请人来看护。他们不会因为有了孩子而大大削减自己的消费。
  
  当他们人到中年
  
  西方国家的父母一般不开车送孩子上学。在巴黎时,那里的托儿所、中小学校和居民区分布得合理,孩子都是就近入学的,步行可及,一般不超过15~20分钟。大一点的孩子很早就背着沉重的书包自己走去走回,没有家长担心这样会把他们稚嫩的后背压弯。小一点的孩子由父母上下班前后轮流接送。在纽约,事情变得更简单,步行不到一公里的学校居然还开校车接送,父母只要等在家门口或者在规定地点把孩子送上车就行了。
  当然,你也可以开车送孩子,只是停车费用较高,还可能错过上课时间。实际上,这样做既浪费了父母的时间,又没有多少意义。
  西方人信奉的是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孩子们开心玩耍。他们一般不花费多少时间监督孩子的作业,不上那些价格昂贵的课外辅导班,甚至不希望孩子总在那里看书。我在纽约工作时,觉得学校给孩子留的课外作业太少,还在家长会上向老师提意见要求增加,但受到部分美国家长的质疑:他们觉得课外作业太多了,要求削减!
  话说到这里,读者不要以为他们是不负责任的。事实上,中西方教育理念有很大差异,各有所长。一些西方人很重视初等教育,父母奉献的爱心很让人感动。而且我觉得这种爱心更为合理。
  法国朋友向我解释为什么他们不请全职保姆,是因为她们不愿意让保姆替代自己,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把保姆当成妈妈,一旦有时间他们就会和孩子亲近。同样,她们不肯将孩子送到寄宿学校,觉得那样不够人道。有的法国朋友说,有能耐就自己养,没那个能耐就别生。法国甚至西欧的寄宿学校很不多见。
  美国寄宿学校发达,但那里教授的不仅仅是文化课,还有道德品质的教育,那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尤其是一些著名的私立学校。家长期待孩子出来后,男孩像个绅士,女孩像个淑女。而在国内,一些有钱的父母预计自己娇生惯养的孩子考不上国内的好大学,就上个寄宿学校,以期出国混个外国文凭。
  
  当他们成为祖父母
  
  法国老人虽然没有中国老人肯照看孩子的自我牺牲精神,但也经常资助子孙——尽管只是日常性而非大额的资助。这个国家50岁~59岁的父母对子女最慷慨,其次是80多岁的老人。而年轻子女回馈老人就少得多。
  即便如此,法国人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他们在成年时自食其力。小额帮助可以,大额资助不行,不仅他们自己不愿意为孩子付个房款首付什么的,连当地的法律和税收制度都限制人们这样做。
  在美国,你经常可以看到大额捐赠的报道。一些超级富裕的美国人,捐给社会的财富往往比留给子女的多很多。像比尔
其他文献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最新报告显示,过去五年亚洲地区武器进口高居几大洲榜首,占全球近一半规模(44%),排名世界前五位的武器进口国均是亚洲国家,外媒称“亚洲已是军备竞赛重灾区”。一向秉持东方温和理念的亚洲国家,为何突然荣膺“武器进口桂冠”?亚洲国家能否摆脱“安全困境”?对这些问题,各方存在不同的解读。到底怎么看亚洲军购规模的扩大,笔者在此提出三个视点。    “合理性增长”还是“爆发性增长
上半年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下半年高调缓和,力倡合作  观察朝鲜半岛局势变化,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上半年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下半年高调缓和,力倡合作。2013年半岛局势依然如此。由于朝鲜半岛局势起伏变化,基本上由朝鲜掌握主导权,因此,探求这一规律变化的动因,主要也是从分析朝鲜的利益追求入手。  从年初开始到目前,在这半年中朝鲜做了三件事。  一、进行第三次核试验,其核计划进入“收官之战”。  
中非关系在我国的对外关系全局中占有极为特殊的重要战略地位。说其特殊,可能主要是因为并表现在:看似不显眼,实则分量重;平时不显山露水,关键时刻显威力;日常运转无波澜,但该联手时就联手。  新世纪以来,中非关系不断步入新的境界。仅国际贸易一项,中国和非洲大陆的贸易年均增速就高达32%。2011年中非贸易额比2009年增长了83%,达到了1663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中国目前稳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位置。此
有一种古老,足以让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放下骄傲而仰视;有一种纠结,足以让她自己的人民和邻居恸哭悲鸣;有一种混乱,足以让她自己的姓名变得虚幻;有一种希望,足以让她由绝望而生出大国之梦。如此这般的古老、纠结、混乱、希望汇聚在一起——这就是印度。最古老的文明、最根深蒂固的宗教、贫困落后的乡村、紧紧束缚着人民心灵和身体的古老制度、生机勃勃的全球化和现代化、宏伟的计划与抱负……印度,如同一个衣衫褴褛、却朝气蓬
从3月11日潘杰瓦伊的枪声和16条无辜生命的逝去带来“阿富汗最黑暗的一天”开始,38年来一直默默无闻的美国大兵罗伯特·贝尔斯就“暴得大名”,成为全世界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  当然,大兵贝尔斯的“奇遇”并不止于此。事情的蹊跷在于,直到3月16日“一名不愿公布姓名的美政府官员”借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之口说出他的名字之前,尽管许多人都在谈论他,但他的名字却无人知晓,他只是那个“已婚,有两个孩子,曾三次在伊
初秋的蓉城,已然褪去了盛夏的暑热,却依旧是鲜花盛开、绿树浓荫。在这个美好的季节,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主办的以“幸福城市,绿色生活”为主题的2012中国国际友城大会在此召开。来自49个国家的95个外国城市以及90个中国城市、共计70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大会围绕“城市国际化发展战略”、“城市转型与跨越发展”、“城市定位与投资导向”、“城市的应急救灾”、“城镇人口老龄化”
由于英国首相卡梅伦的抵制,在2011年12月9日的欧盟峰会上,法德试图修改欧盟条约、建立“财政稳定联盟”的设想流产,峰会被迫采用在各国政府间建立“新财政协定”的变通办法启动改革。一时间,欧洲大陆,尤其是法、德两国,对英国大加斥责,叫骂声一片。英国仿佛成了阻挠欧盟化解欧债危机的毒刺;又或者,英国再度成为妨碍欧洲一体化前进的绊脚石,而对英国被欧盟边缘化甚至退出欧盟的猜测也大大增加。那么英国人究竟是怎么
那次在加拿大航空公司买了机票后,还想打电话订个座位——通常我会预订个右腿靠过道的位置,以便进出,毕竟长途飞行十多个小时是件辛苦的事。于是我上网查找加航电话号码。在百度前十项信息中,首先冲入眼帘的净是些不知道哪路的机票代理,而非加航网页本身——尽管加航是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也就是说,那些众多自称加航的中介在网上的地位比偌大一个航空公司本身还高,要不就是他们在搜索引擎上支付了比加航还多的佣金甚至开
马英九上台一年多来,国民党这一百年老店并未因其重返执政而焕然一新,反而许多沉疴已久的问题不断凸显,政党满意度始终难以有效提升。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实现“党政一体”后,大动作启动党务革新步伐,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与愿景。    中常委补选亮出刀锋    熟悉台湾政治的人都知晓,马英九从政一向以清廉自居,对贿选深恶痛绝,早在“法务部长”任内就因大规模查贿而家喻户晓。2005年初任党主席后,马英九严厉要求党员
自11月22日以后,在英国小镇卢顿,穆尔·阿卜杜勒·瓦哈卜的邻居们就再也没有见过他。据邻居回忆,“瓦哈卜言语不多,但却非常和蔼,时常带着女儿在附近遛弯儿”。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向,包括他的妻子和父母。  12月1日,瓦哈卜现身瑞典瓦斯泰纳市。他花了1500美元购买了一辆白色二手车,“我想驾车去美丽的斯德哥尔摩转转”,他对车行老板说。12月11日,瓦哈卜向瑞典通讯社和安全警察局发出威胁邮件和音频录音,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