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乡土校本课程,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b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乡土校本课程开发的缘起
  龙港六中校园矗立着一尊名人雕像——浙南教育家刘绍宽,但六中的学生却无人知晓为何人,年轻的教师也不知道刘绍宽生平事迹。近年来,随着苍南县行政区划地不断调整,随着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龙港镇第六中学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努力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013年5月龙港六中一部分满怀家乡情怀的年轻人申报了一个市级课题“《流淌的白沙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本课题强调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进行乡土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研究,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搜集、讨论、文献研究、成果展示等诸多方式进行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自主探索的学习气氛,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热爱本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乡土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龙港六中位于龙港镇东南方向的白沙社区,白沙河贯穿白沙社区,以白沙社区为中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乡土资源丰富。在明清朝时期,白沙河就是一条重要的交通水道,千百年来白沙河是沟通龙港(方岩)、宜山、钱库、金乡的唯一通道,甚至是江南片出入温州的主要通道。两岸聚集着众多的人口。古白沙里以刘姓为主,从民间谱牒的记载来看,刘氏自宋时世居平阳(现为苍南县)江南白沙里,此后,有其他姓氏陆续迁入。白沙路不但是老平阳县交通要道,也是现今苍南县重要的文化走廊。宋代理学名士刘轸父子,爱国志士章慰,明代洪武名臣王宗远兄弟、章子深一家,明代《白石樵唱》作者章祖程,清代篆刻名师刘庆祥,清宋书法家鲍铭书,共和国海军少将刘际潘。都出自龙港白沙。他们都曾在地方史上留下了感人肺腑的业绩和不朽著作。从宋代白沙学社到明代观海书院,到清末民国时期教育家刘绍宽。龙港白沙是老平阳县古代办学较早的地方之一,也是平阳县近代新学办得最多的示范地区。龙港白沙又是老平阳县的革命摇蓝,盐民运动的发源地,是中共平阳县委早期所在地。
  翻阅民国《平阳县志》,我们可以看到白沙人注重教育积极办学的优良传统。其中尤以刘绍宽为著。刘绍宽(1867—1942),字次饶,号厚庄,是近代浙南杰出的爱国教育家,著名的文史学家,勤勤恳恳的地方文化、公益事业者,于清同治六年丁卯十月十三日(11月8日)诞生于原平阳江南乡白沙里刘店(今苍南龙港镇)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是白沙小学、平阳第一中学和温州第一中学等早期学校的创始人,夏鼐、苏步青、高觉敷、郑振铎等大批知名学者都出自他的门下。他曾任平阳龙湖书院山长、任平阳县教育会会长、温州府学堂监督、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长,温州籀园图书馆馆长等职。他潜心纂编的民国《平阳县志》被誉为“近代地方志中佳本”。遗著有《厚庄诗文续集》、《厚庄日记》、《厚庄文钞》以及《诗钞》等。
  白沙河处于江南北运河(钱库经直浃河到江口)的中段,河边小道即是白沙街。白沙街极具特色,是与永嘉丽水街极为相似的一条古道,路面由两米来长、30余厘米宽的条状石板铺砌而成,一直从象岗过七河经刘店、方良、章良到达缪家桥,有“十里白沙街”之称。此路是出入闽浙必经的横阳古道上的一段,水陆兼行的交通便利带来人来舟往客商云集的场面,构筑了白沙街繁华的局面。乾隆《平阳县志》将白沙、金乡、宜山等地一同列为当时全县“九市”行列,这也就是现在民间所谓的“白沙市”的来源。
  如果说文化是根,那本土的历史资源就是基。龙港六中(前身为白沙中学)的历史,白沙里、白沙河、白沙街、历史文化名人,沉重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今人挖掘和传承。这是需要更是责任。可至今,乡土资源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仍为一片空白,丰富的地方资源亟待我们去开发。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立足于本乡本土特色,打造校本课程,将极大地推动学校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决定从农村中学的实际出发,突出“本土”特色,选择“《流淌的白沙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为课题,以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为基础,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整合研究。
  三、乡土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乡土校本课程的挖掘和利用是以当地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前提条件的。在长期的历史变迁及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各个地方都会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可见,文化具有地域特色,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深受其熏陶和影响。而作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乡土资源与校本课程概念的提出,对于纠正长期以来本位课程思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地方文化分布比较零散,区域差异明显,而且其中良莠并存,因此,乡土文化资源并不能直接转化为课程,它要转化为课程,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符合教育学标准,二是必须符合心理学标准。这就意味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必要的选择和重组,这个过程本身即为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利用[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刘旭东 200509]。因此,文化资源并不能直接转化课程,它要转化为课程,需要针对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校本课程。
  乡土校本课程挖掘和利用研究,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资源的开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校本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学校特色的创建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既能突出当地特色,弘扬乡土文化,还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推进课程建设,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大力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挖掘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的教育和教学价值,是创建本土化的地方课程所必需的。位于龙港镇东南方向的白沙社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文化名人、历史遗迹、民间传说和民风民俗等。可至今,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仍为一片空白,丰富的地方资源亟待去开发。因此,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有以下几点现实意义:
  (1)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可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将来为建设家乡努力学习的情感。   (2)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学校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并实施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客观上要求学生发挥自主性和独立性。
  (3)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更是课程的实施者,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一线教师作为主体,其研究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4)从本地经济、文化特色实际出发,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体现学校办学宗旨与办学特色,突出农村中学浓厚的乡土文化资源优势。
  四、乡土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和内容
  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前进,白沙河依然在缓缓流淌,先辈们创造的文化依然深深影响着我们。以《流淌的白沙河》来命名校本教材,从某种意义上表达白沙文化的源远流长。延续历史,传承未来,这就是今天的责任。
  乡土,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
  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地名沿革、历史变迁、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文化名人、语言文化等。乡土课程资源,就是学校所在乡村的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方面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长特长等。本课题所研究的乡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两个方面。
  吴刚平教授对此的定义为“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乡村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它包括乡土地理,民俗民风、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本土化,是乡土资源的特征之一[校本课程开发[M],吴刚平.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1]。
  《流淌的白沙河》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乡土文化资源,来整合教学资源,融入教学计划,作为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生活中大胆的创新和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研究的内容是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关键是“乡土资源”与“校本课程”。“乡土资源”包括本地的历史、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特点、风景名胜、自然风光等。利用乡土资源,就是将本地的自然风光、历史名胜、人文古迹以及地域特点、学校特色等教育资源,围绕一定的教育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价值和功能。研究的方向,可以借助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来开发校本课程,突出乡土文化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与价值,其研究的核心是如何综合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其研究的最终成果是具有本地方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
  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对地方学科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开发的过程中能促进师生进行自主建构,达到培养师生“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然而,位于龙港镇东南方的白沙社区文化底蕴深厚,乡土资源丰富,有许多的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民风民俗传承至今。可至今,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仍为一片空白,丰富的地方资源亟待去开发。基于此,我们尝试积极努力挖掘地方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展示地方特色,解决当前学校教学内容封闭,脱离学生生活、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学习需要的状况,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探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新模式;配合本校的新课程改革,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于教学之中,加强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整合文化资源,编写校本教材。本地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是我们开发的重点。我们可以先从本地的历史、文化、生活、地理等特色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及时组织师生收集整理本地的名人古迹、历史文化、民间传说、传统习俗等,编写校本教材,并进行校本课程的系列开发,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激发兴趣,不断开发出新的资源。
  (2)开展乡土教学,提升人文素养。以校本教材为依托,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对本校学生进行乡土文化知识教育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本地文化的传承,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3)构建人文校园,展示乡土文化。学校是传承文明的地方,学校文化应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引入乡土人文资源,创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我们计划深入挖掘地方资源,开辟专项校园文化专栏、专景,如自然环境、人文园地、本土历史文化、名人简介、民间传说等、不定期进行宣传和展示。浓烈的文化氛围育人于无声之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五、乡土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1)行动(调查)研究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假日深入到农村去体验和发掘传统的乡土文化资源,本着“共同探索,共同分享,互相合作,互相欣赏,一起研究,一起成长”的思路,开展系列主题研究活动,分白沙社区、白沙河、白沙街、白沙中学、文化名人刘绍宽等主题。通过走访与调查,挖掘、采集和整理乡土文化资源。
  (2)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乡土课程资源等概念的比较界定,在开发过程中要对乡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取舍。
  (3)文献分析法:组织师生到县内外图书馆、档案馆等场所研读地方志和文史资料等相关书籍。
  (4)教育叙事法:通过组织师生深入乡间采风,访问民间长者和地方政府,把采访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得到生动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切实让学生感受到家乡丰富的人文资源、历史发展和巨大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总之,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中,乡土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学校可以依据地方特色和自身的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既可以把乡土资源作为地方、学校课程的一部分进行开发,整合出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也可以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使乡土资源得到更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因此,研究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更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旭东,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综合实践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吴刚平, 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1)
  [4]《苍南县志(1981-2005)》苍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12)
  [5]《平阳县志》,郑立于主编,平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其他文献
摘要: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往往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加上目前专业技能的学习、竞赛等受到重视,文化课的教学教研和师资培训被忽视,导致文化课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结合职业教育特点,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现实水平状况,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成为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教学实践的难题。笔者认为,目前必须明确中职文化课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文化课教学模式改革,努力促进文化课教师的成长,从而实现中职教育又好又快
期刊
摘要: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就是宣扬《共产党宣言》的灵魂,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崇高理想与情操,激发他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振兴中华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就是《共产党宣言》的当代教育价值。这种当代教育价值体现为爱国公民的理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与探索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智慧原则,增长才干的针对性、思想精髓与毅力原则,以此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理想、活力与动力。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期刊
摘要:大学精神有两个层面:一是指所有大学都应该普遍具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理想追求,二是指某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积淀而形成的个性化的精神特征。本文强调的是前者,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虽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实质主要是: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立人为本,真理至上。大学精神乃大学的灵魂。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创造思想的重任,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彰显大学精神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不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总结与反思,分析了当前省属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目标导向的短视性、课程学分设置的行政化主导的制约性、实践教学上厚此薄彼的消极性等相关问题,认为省属地方高校社会工作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走出单一的以就业为目标导向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专业性,减少社会工作非专业化的干扰,平衡各类专业实习,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关
期刊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文化安全问题也开始显性或隐形地出现于大家的视野之中。本文通过追溯我国古代和现当代文化安全领域的研究历程,梳理和整理了对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研究影响比较大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以此为视角,探索我国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领域研究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外语教育 文化安全  一、引言  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安全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深层内涵。就其
期刊
摘要:中央十六号文件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未来社会建设者的素质,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其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和良师益友等角色的定位及工作方法的得当与否。本文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重点介绍辅导员的必备心理素
期刊
摘要:大学生社团组织作为大学生自己的群众组织,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平台。而大学生环保社团以其人员多、活力足的特点在高校环境教育乃至社会环保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拟从分析高校环保社团的意义和现状入手,以华中农业大学绿色协会实施项目化管理为例,探索提高社团科学化水平的途径,切实加强高校环保社团在弘扬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等方面的作用。 
期刊
摘要:板书是历史最悠久的教学辅助手段,在多媒体广泛普及的今天受到冲击,因而对板书的研究不再受到重视。笔者试图通过调查问卷和师生座谈的方法,分析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学板书的使用情况,从多个角度观察老师板书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对存在问题的看法,掌握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对这种辅助教学手段的要求和倾向。  关键词:语文课堂 板书 PPT 调研  板书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多媒体广泛普及的今天
期刊
摘要:本来静的意思,就是静止,以动衬静,就是以运动、位置的变动,来衬托静止状态。这种现象是常见的。但“以动衬静”作为一种固定话语,却造成了某种思维定势。这种定势之强大,使人们变的盲目,甚至忽略了与静相对的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喧闹。本文主要从动——静——闹这一角度出发,探讨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以动衬静 以闹衬静 反衬运用  笔者在近期的一次视导听课中,有教师分析辛弃
期刊
一、床前明月光  李白《静夜思》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提到“床前明月光”的“床”学生会自然而然把它理解成“睡眠之床”。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太可靠的,现在有两种说法比较可信。  一是“井栏”说。已故诗学泰斗吴奔星在他的大作《诗美鉴赏学》里率先提出“床”应作“井栏”解;巴蜀鬼才魏明伦也主动致电媒体支持“井栏说”。此说理由较为充分。  首先,井栏是“床”的引申义。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