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有据 吃出所以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宏大的历史叙述永远包不尽那些在食物上头才能找到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既填充也模糊了我们所知道的历史,甚至让我们变得比自己所知的更加复杂。—— 这段话是摘自梁文道的《味道之第一宗罪》。
  甜品中我最爱的就是法式和日式,前者华丽浪漫,后者空灵缥缈。知道绪方慎一郎这个名字是在入住东京安达仕酒店的时候,喜欢这个酒店自电梯出来后通往房间的走廊,白色的和纸加木色的线条,灯光从地面像两束光一样引着你转弯进入房间,再疲惫的身体似乎一下子就能轻盈起来。东京安达仕的设计出自季裕堂与绪方慎一郎,随后我就开始关注他。知道原来他除了做设计还提倡现代“日本饮食”。


  位于银座的HIGASHIY - Ginza是一家和菓子店,同时也有轻餐。我对和菓子的想象力就是櫻花一样粉色与苔藓一样绿的抹茶,但凡颜色太梦幻的我都觉得带有欺骗主义.很长一段时间都有些排斥,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去了HIGASHIY,狭小的电梯门打开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大块白色的布帘和一棵松,往里走是一整面的木柜,由不同尺寸的方形盒子组成,感觉到了一个中药实验室,服务员端上来一个原木色的长方形木盒,打开后问我要挑选哪一款?我一看里面就四种,尺寸一口一个。然后服务员就跟我介绍这四种分别是什么味道,我想这么小为什么只能挑一款?于是我跟服务员说我想要四款都试一下,服务员的脸上闪过一种在动物园里看猩猩的表情,然后回答:“当然可以。”我环顾了一下四周,果然大家都是一杯茶一个菓子。安静地坐着。
  店内不准拍工作人员制作抹茶及煎茶,穿着白大褂的男生手势很好看,画面有点像工科男在捣鼓一种神秘的药,脑子快速地出现了各种关于化学与宗教的影片。不禁把背挺直深呼吸了一下。在日本仪式感似乎是存在于空气里的,一点都不能松懈。我对茶没有研究也不懂得喝,点了他们家最受欢迎的抹茶,配合抹茶一起上的还有三个mini茶点,日本人通常在茶席上使用的有“平糖”为首,“落雁”“煎饼”“松饼”“米花糖”为代表。秋季的代表是牡丹餅与千岁糖,牡丹饼中不可缺少的小豆自古就被认为可以辟邪。它在彼岸即秋分时食用。冬季是花瓣饼,日本皇室在正月会准备用白色的圆饼夹有小豆色的菱饼,牛蒡,味噌的菱葩。以此为原型制作花瓣饼。因此在我面前的这三个就是代表秋季与冬季的牡丹饼与花瓣饼,还有一个米花糖。米花糖相传是遣唐使者带去日本的,跟我们小时候经常吃的没有什么不同。


  以上的小茶点算是前菜,接下来的和菓子才是正菜,四款分别是麻糬, 板栗鹿子并饼,羊羹和柿衣.秋季的羊羹里面的材料也是应季的食材包括枸杞、核桃仁、葵花籽仁,而我最喜欢的是最后的柿衣,深秋霜月,是渲染饰色的“求肥”,晒干的柿饼里面镶嵌白色的扁豆沙馅与一小块黄油,一口下去冰冷的黄油把白豆沙与柿子融化,真的是“求肥”。
  菓子文化的普及有政治、文化和经济上的条件,德川家康在庆长五年(1600)的关原之战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几年之后,定都于江户,此后265年长期的安定政权让社会、文化和艺术都发展得相当活跃。江户由于人口大量集中,是当时最大的消费中心,经济发展快速,庶民文化也相当活泼,其中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的就是饮食啦。
  江户时代饮食最大的特色就是庶民阶层的饮食文化相当勃兴,且很多商人有钱之后,也可以一尝以往只有贵族才能吃得到的美食。贵族的饮食向下传播、平民的饮食文化也向上流动,再加上此一时期由西方传入的饮食文化,让江户时代也成为和菓子文化最为灿烂的时代。和菓子当中需要大量的砂糖,日本的砂糖本由僧人带进日本。但砂糖以往是贵族才使用得起的物品,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大部分都当成药物使用,直到江户时代初期,砂糖的价钱仍然相当高,一般平民还是消费不起。


  江户时代日本向外输出大量的银、生丝,砂糖则是输入品,从长崎由荷兰和中国输入,当时每年输入的量超过1500吨,主要都是荷兰人从台湾带入的。江户时代高级和菓子的文化在元禄时代最为兴盛,此时已经与千利休时代已经不同了,茶道不只上层的人可以欣赏,新兴的商人阶层已可以接受,促进了茶道的普及,也推动了高级菓子的流通。京菓子和茶道之间的关系,在京都发展得最为典雅细致,作为茶道的点心,伴随着京都东山文化的发展,包含短歌、俳句等艺术文化的形成都与和菓子有关,菓子不只是菓子,还包含艺术的鉴赏、意匠凝练的隐喻。
  当时还有所谓的“上菓子”,是献上的菓子的意思、献给公家和大名的菓子。京都和大阪在江户时代前期仍然是文化的中心,饮食也较为讲究。天皇所在的京都,每年要举行的仪式和典礼相当多,所以要献上礼物的时间也很多,菓子就成为考究的礼物之一,做工精细,且具有文化意涵的“上菓子”在贵族公卿间相互赠答。上层阶级彼此赠送的礼物当然不能马虎,也不能够太过简单,从设计到品尝的每一步骤都得讲究,设计的灵感或者从季节当中寻找,像是春樱、秋风、冬雪、夏之星空,抑或是古典文学当中的花鸟风月等典故,在“虎屋”的《绘图帐》还可以看到当初菓子设计的概念。
其他文献
关于“物派”  “物派”的作品通常使用未经加工的木、石、土等自然材料,极大地降低作品的人为处理痕迹,将讨论的重心移至物体之间的“关系”。他们对“关系”的探求,自然地将“空间”视为作品中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进行思辨。对于“物派”的宗旨,李禹焕将其归纳为:“离开‘制作’,物派所关注的确实不是‘物’,而是在与概念和过程的对应中产生变化的‘物’的外部性。通过行为与‘物’的对应,显示空间以及状态、关系、状况、
期刊
和陈煦明的采访约在上海静安区胶州路的一家咖啡馆,我询问是否需要去到工作室,熟悉她作品的朋友告诉我,她的工作室,就在日常生活里。曾经的殖民文化的冲击,让上海有独特于全世界所有城市的气质,这种历史造就的独特痕迹,遍布在上海的街边巷弄、一砖一瓦间,无数故事在每个角落上演。她穿梭在这个城市,有一双能敏锐捕捉到美的眼睛,一颗常常被感动的心,和一个自在的灵魂。所以她总能遇到恰好的光影、恰好的美景,便欢欣雀跃地
期刊
在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的一个会议室里,我看到了许根顺的珍藏——分门别类的几大盒子影集,还有首日封之类。“2015年12月,我在新疆举办了《百国元首在中国——‘一带一路’摄影展》。2015年,我的作品还曾参加在福建泉州举办的第二届丝路电影节。展望2017年,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上海办展。”还未落座,许根顺就对我娓娓道来。  目前,许根顺的作品集——《国宾在上海》《第一夫人在上海》两本画册,也已出版发行
期刊
《财富堂》:郦馆长,你从事建筑管理、房产开发20多年,如今转身创办美术馆,也算再度“创业”,重新出发。这两个行业差异很大,请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郦韩英:坦率而言,这两个行业的确“大不同”。过去从事建筑管理、房产开发,代表了我那个阶段的人生状态,回忆起来,为生存、发展而奋斗,是很美好的,即便有些工作并不是我感兴趣的,但必须去做,还必须做好。苦吗?当然,但我不怕!记得刚刚涉足建筑工程的时候,我一度就
期刊
艺术高高在上,但很多人仍旧不懂它。  有人将奢侈品定义为“贵而无实际作用”的东西,那么艺术品除了占据这两个特点之外,还有着其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意义。因此它总是占据着至尊地位,甚至成为了评判个人内涵的标准。但对于非艺术专业的人来说,要读懂一件艺术品多少还是有些困难的,很多人因为不懂其中的价值,经常误解为这个圈子大多时候都是在无病呻吟。  不过,在如今智能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也许是为了让世人能够更好
期刊
近期,我参加了中国文联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中青年视觉艺术策展人赴美策展工作坊”,地点是在纽约。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其中要完成一个短期的策展人驻留项目。我所在的驻留机构是The New York Art Residency and Studios(NARS) Foundation,是一家位于布鲁克林地区、规模相对较小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在过去的几年中,每年大约有数十位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中青年艺术家来此
期刊
商业美展一直是艺术品市场的重要角色。  在民国时期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艺术市场十分活跃,艺术商人为了给供需双方提供交流平台,在大型商场内开设美术展厅、开办画廊和画店,经常性地举办商业美术展览。据美术史论家黄可统计,当时仅宁波同乡会展览厅、大新公司展览厅、中国画苑画廊、湖社画廊举办的各种美术展览即达600余次,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商业性质,多位著名现代美术家的首次个展都是在上海举办的。近年艺术品市场空前繁
期刊
设计上海其实可以说是“展览界中的网红”。设计上海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社交媒体的宣传,抓准了社交平台的传播力量,成功掳获了大众参与的决心。其实也难怪民众们如此趋之若鹜,比起越来越难懂的当代艺术,设计上海是有能力有基础成为网红展的。起码“展览语汇”比较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谁还会不喜欢看家里都要使用的椅子、桌子的新鲜设计呢?  设计上海在3月份就热闹地结束了,这场沪上首屈一指的设计大展在首日便迎来了超
期刊
第三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日前于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M21)揭晓,该奖由安信信托首席赞助、上海至美艺术发展中心支持。姚梦溪(激烈空间创办人之一,策展人,艺术撰稿人)成为本届IAAC二等奖得主,获奖文章为:《展示与逃离—— 从何迟的〈隔馆〉说起》。在这篇文章中,姚梦溪以经验抵达经验,与艺术家何迟共同感受艺术创作中,树叶的变化,并且观察艺术家如何以个体经验的真实温度破除人与物的“隔”,如何
期刊
一路向南,  看世界最初的样子,  南极终究会向人们敞开胸怀,  而冥冥中又告诫着人们,  爱她并不容易。  我们都知道哥倫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达·伽马驶过非洲好望角,还有著名的麦哲伦海峡,而作为地球上最后一块大陆的南极洲,究竟是谁发现的呢?  打开世界地图,找到我们出发的乌斯怀亚,你会发现它所在的南美洲最南端就像一条粗壮有力的手臂,向南伸展着,进入900多公里宽阔的德雷克海峡,而海峡对面就是南极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