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 书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angq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赛绰
  那么粗砺、朴拙,又那么赛绰质朴,像鸟儿在飞,像野兽在啸,像孤独的人在山河的月光下一个人走啊走……
  书写终于到了隶书。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用刀刻在甲骨、石碑上,或者,铸在贵重的青铜器上,里耶琴简上的隶文字样,是毛笔在竹简上的飞舞。
  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保持着对隶书的警惕。这种警惕来自于内心——可以说,很多年里,我认为隶书太规矩、拘谨,像一个小家子气的男人,没有气吞山河的气势,也没有家长里短的情怀。格局不大,笔划之间俱是缩手缩脚的“惧怕”,总是那么谨小慎微,总怕惊扰了谁似的。亦见过几个写隶书的书家。字和人都保持着无比慎重的小心翼翼。隶书,总让我无法动容。它没有行书的狂野放荡,也没有楷书的端丽。那么一笔一画的书写,像画字。这是我起初对隶书的印象。不说不喜欢,至少,未在我的审美范围内。
  直至我看到竹、简木牍、汉简、敦煌木简。几近震撼。我还敢说我不喜欢隶书么?那么粗砺、朴拙,又那么赛绰质朴,像鸟儿在飞,像野兽在啸,像孤独的人在山河的月光下一个人走啊走……
  我在那些两千年前的汉简前像一个孩童,几近无语。只想找一个懂的人拉他来看……你看,你看呢!
  仿佛没有拘束的竹林七贤,想歌就歌了,脱了那袍子在竹林里弹琴。隶书,摆脱了石刻翻版的刀工限制,以墨迹的形式书写在竹简上——也没有想到要永垂书史,也不设计那书法的未来,只是为了记事与简单书写,想怎样就怎样了,水波跌宕了,檐牙被高啄,燕子飞过水面,只轻轻一跃,便是无限惊喜。哦,甚至更惊喜。书写,原本不是为了炫耀,只是为了生活上的记录,它在无意间创造了美学。书法,也绝非技巧,更多的时候,它是个人生活美学的陶醉与人生格局的体现。


  粗朴
  隶书的开始,多么像一个讷言、粗朴的老实男人,从不张扬,笃定地干了一辈子,从不抱怨,亦没有谄媚之态,他暗自飘逸,在蚕头雁尾间收敛了锋芒,但仔细看,处处尽是锋芒。
  在写这篇《隶书》时,我一直放着洞箫,《阳关三叠》《苏武牧羊》《春江花月夜》《胡笳十八拍》……书法与这些孤独的曲子多么合拍,刻骨的孤独加上蚀骨的销魂,烟丝缭绕。试图走近、看清,却是枉然。在绝美的事物面前只能感觉到无力、无奈,甚至绝望。
  有很多时间我在看那些汉简。朴素本真之美直击人心,隶书原本为了“速记”,篆书太慢了,太不方便了,那地位低卑的“徒隶”每天要处理太多的简牍,那时秦始皇每天要看六百斤简牍,据说常常累得翻不动简牍。“徒隶”们没有想到,久而久之,他们的书写由篆入隶,那破圆为方的隶书,竟然确立了汉字的垂直线条元素,这一次定型,就是两千年。
  隶书,那只为书写方便脱颖而出的一种书法形式,保留了最原始的美和对书写的尊重,书写,也原本是脚踏实地的务实、记录、表述……隶书,更务实地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这一转身,奠定了线条,也无意之间,留下了那么夯实的基础。隶书的开始,多么像一个讷言、粗朴的老实男人,从不张扬,笃定地干了一辈子,从不抱怨,亦没有谄媚之态,他暗自飘逸,在蚕头雁尾间收敛了锋芒,但仔细看,处处尽是锋芒。
  疏朗
  隶书,多像余派。人书俱老中保持着一脉天真。有时听余叔岩如同看汉简,听着听着心就荒凉起来,剩了一炉雪,一把沙了。
  曾三次去西安碑林。那里有东汉的曹全碑,很多人挤在颜真卿和张旭的碑前拍照、研究。我在曹全碑前发呆。
  隶书三百年,至东汉为盛。它逐渐完美,为楷书、行书、草书铺垫了壮丽踏实的一条路。隶书至东汉,终于有了自己的模自己的样。有人说《礼器碑》“瘦劲如铁”,《乙瑛碑》“方正沉厚”,《史晨碑》“肃括宏深”,而《曹全碑》“秀美飞动”。这四大隶书碑帖各出一奇,康有为曾说:胆怯者不能写,力弱着不能写。
  隶书,多像余派。人书俱老中保持着一脉天真。有时听余叔岩如同看汉简,听着听着心就荒凉起来,剩了一炉雪,一把沙了。书法,写来写去是写自己呀,自己的禀赋、孤寂、禅院听雪……那些书写过程中的飞雪、坠石、鸾舞、蛇惊、那些红如胭脂、泥污燕雪、西月萧瑟,那些纵横不甘、江山数峰青,那些大野、大阔,那些端丽、清气……够了,够了!而隶书,“波磔之美”多么符合中国文化的古意。故宫、奈良法隆寺、台北故宫……那些飞檐多么像天地间的书写。书法的美学意义与建筑交映成辉。隶书中的波磔,在唐楷里渐行渐远渐无声了,但建筑里的飞檐留下了它们,那份被逼出的雄健崛傲呀,硬生生让人无法动弹。
  一根线条可以美成什么样?飞张的屋宇,多像一只鸟儿在飞,那呼与应,恰恰是隶书的曲折之美。
  《诗经》里有“作庙翼翼”,这些庙堂暗合了隶书的低调,又暗合了它的飞扬。它一再把水平的屋檐拉长,再拉长,在尾部微微翘起,多像一个少女翘起她修长的颈……美得那么涤荡、阔气、疏朗。绝没有小家子气——有了格局的事与物,都那样波澜壮阔,但又保持着细节的谨慎与美妙。
  铿锵
  最晚才喜欢隶书,像有一个老实诚恳的人,其实一直在身边温暖你,滋养你,但你不自知,猛然间回头,半生已过,他还在这,敦厚、朴素、低调,以最日常的态度一直在左右。它是隶书,以最不引人的姿态存在着。繁华过尽,灯火阑珊处——原来你在这里么?又惊又喜了。
  爷爷与父亲都习书法。父亲偶尔写隶书,录了《与朱元思书》给我,一笔一画间全是人间真意。父亲说:别以为写隶书简单,最简单的事物最复杂,隶书最难写了……
  写字时便思忖,少年时喜狂草,如迷恋那奇装异服、弹吉他吹口哨的少年,青春时喜行书,似欢喜那翩翩白衣的人儿,玉树临风站在法桐下,足以倾心。人至中年,倾心楷书、隶书,最晚才喜欢隶书,像有一个老实诚恳的人,其实一直在身边温暖你,滋养你,但你不自知,猛然间回头,半生已过,他还在这,敦厚、朴素、低调,以最日常的态度一直在左右。它是隶书,以最不引人的姿态存在着。繁华过尽,灯火阑珊处——原来你在这里么?又惊又喜了。
  暮秋。一个人去美术馆看书法展。在一幅隶书的斗方前驻足。那一笔一画间全是情义,仿佛见了春蚕在涌动,又仿佛听到飒飒之声。正逢窗外秋风秋雨,这一首“霜叶红于二月花”又老道又纯真。我早年不喜欢的隶书,在心中荡气回肠了,屈指一算,小半生已过。
  事情往往如此吧——你年少时不喜欢的人或事,在很多年之后,阅尽沧桑、过了千帆,猛一回头,会发现原本心中是多么喜欢它们。你的气息、气场,越来越靠近了它们。
  隶书以它的低调谦卑,更以它的从容跌宕,亦或,那看似不动声色的铿锵,以崩浪雷崩之势,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在最恰好的时光里与我重逢,似久别,又似刚得初心,我捧在手里,记在心里,虽是翩翩逐晚风,但仍然那么美,那么好。

其他文献
功成身退 天之道  这是老子总结历史人生形成的大智慧。一部历史,有多少不懂得功成身退的元勋重臣身败名裂,死于非命?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最客气、最文明的了。我们都知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勾践复仇有两个人为他出生入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位是范蠡,一位是文仲。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以久居”的道理,帮勾践复国后,他十分清楚勾践这个人“长颈鸟嘴,鹰眼狼步,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他立刻提出辞职,弃官
期刊
冬日的清晨,阳光总是以慢慢的脚步不急不慌的走来。不像夏天,刚刚还觉得天蒙蒙的黑,再一抬头,窗外已是艳阳高照,我喜欢冬天里的慢与寒凉,在寒凉的空气中,才会更深切地感受到身体的温暖和内心的跳动。  每日的清晨,坐在书桌旁,煮水、品茶、看书、写字,已成了生活中难得的清闲与享受。想着现在的清晨还有很多人在酣睡中,早起的自己便有了意外的欢喜。清晨是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刻,更能清晰地听到内心的话语。  在这冬日的
期刊
明代大文人张岱说:“(王)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常讲学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在浙江余姚的王阳明故居寿山堂正门,悬挂着一块“真三不朽”的匾额。所谓“三不朽”,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真三不朽,当然就是后人称赞王阳明在三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  立志学为圣
期刊
阳明心学以儒家思想为根,兼容释、道精髓,是500年来中国思想智慧最新生发,曾国藩、梁启超、毛泽东、蒋介石都深受其影响,盛名远播日韩、欧洲,影响了众多领袖人物。  习近平主席曾多次提及,“王阳明心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阳明心学提倡“心即理”“致良知”,认为“吾性自足”,每个人都有一颗可判断是非善恶的本心。致良知即是行良知,让我们的心灵不沾一点污秽,依良知而
期刊
无善无恶心之体  这一句是讲“心体”,也就是良知本身的存在状态是超越于相对意义上的善恶的。我们通常讲的善恶,实际上都是指经验世界中的相对价值,有善才有恶,有恶才有善,这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事实世界的善恶既然是相对的,那么我们就不能把相对价值理解成绝对价值,否则就一定会出问题。  所以,王阳明告诉我们,就心体的本然存在状态来说,它原是超越于经验状态的,它永远能够保持其自身的同一性,因此在价值的意义
期刊
阳明心学不是躺在故纸堆里的死板国故,而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简明的实践指南。  10月15日至16日,主题为“人类智慧与共同命运”的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文化院院长、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北京三智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以及杜维明、董平、难波征男(日本)、安乐哲(美国)、崔在穆(韩国)等国内外阳明心学研究专家与会,共同探讨阳明心学的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  许嘉璐先生认为,“
期刊
我们当前社会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就是要将人心和人的根本追求,从利益、从功利转变成爱和良知。  现今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以功利为出发点,做事情先要看有没有利益,有利益就做,有多大的利益就花多大的力气。现在我们国家的道德观念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要使得我们把对于功利、利益的追求,转变为对于爱和良知的追求。所以我想这也是王阳明的思想为什么在现在被如此的广泛重视,最根本的
期刊
《智囊》是明代大文学家冯梦龙编撰的一部著名类书,收录明代以前史籍、文集、笔记、传说中的智慧、谋略、技巧等故事1238则。全书依内容分十部二十八卷,上自治国用兵之术,下至百姓生活技巧、市井小智,无所不包,且格调较高,品位不俗,今日读来,仍觉趣味横生,亦能启迪智慧,甚而发人深省。  那是明天启六年(1625),冯梦龙已届天命,仍只是馆塾里的教书先生,生活清苦。为解无米之困,兼为书商编书。其时奸党魏忠贤
期刊
魏晋人士的风流现在几乎已经成为历史上已经确证的定调。正史、野史和史传笔记中对古代人物和事件的记载常常有着较大的反差,学术史上那些堂堂正正、正襟危坐的历史面目,在野史和史传笔记中也会露出蹩脚、酸腐的嘴脸来,这样的例子太多,可是唯独魏晋士人的记载上,正史野史达到了一反常态的一致。  看来我们似乎可以这样定论,风流,正是魏晋士人的正常生活样态。  魏晋士人的风流似乎是他们的天性  随遇而安、不拘礼法、兴
期刊
历史的轨迹往往是螺旋式上升的;人类的思想史同样如此。人类进入到21世纪,当今中国又面临着道路“选择”的拷问:是振兴中华,还是任由中华沦陷?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是扔进垃圾堆,还是拭去蒙于其上的历史尘埃,使之重见天日?我们对古圣贤的教诲和警示,是亦步亦趋?还是依照我们“临在”的情况,以创新思维推动中华文化顺利地通过历史发展的门槛,转上更高的层面?中华民族所有的智者,所有心存良能、良知的人们,早已感到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