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来源 :高考·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uo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随着信息设备的普及,信息技术正日益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支撑。然而,如何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如何才能促进高中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有些教师还不甚明了,这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经过近年来的研究,我们构建了具体的应用模式,并总结了可复制的经验,从而推动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了学生的各项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教学
  一、构建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有效地推动历史教学
  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探究历史现象,借此激发学生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生成知识。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历史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多媒体展示模式与网络查询模式。
  (一)多媒体展示模式
  历史知识抽象,年代又久远,学生很难凭借已有经验和想象进行感知,很多学生为此兴趣索然,产生不了学习的兴趣。而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情景,既可以加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而且可以轻松有效地突破重点与难点。像对于《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的学习,就可以尝试播放《大国崛起》视频。在具体学习知识之前,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当时的历史背景、大国崛起的过程及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整体印象,有助于本节知识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并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运用多媒体展示模式,通过模拟形象生动的画面及音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直观地感受历史同时激发学习的热情,并能够从不同侧面分析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
  (二)网络查询模式
  信息技术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成为我们教与学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相应的研究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收集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比如,在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可以就我们当地社会习俗的具体变迁确定一个研究课题,引导学生组成各个研究小组进行调查研究。届时,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确定主题——继续搜集——分析整理——形成成果——汇报交流的流程展开研究学习。而学生在利用网络合作学习中,不仅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学会了同伴间的交流、沟通、合作与互助,进而培养了求真务实、百折不挠、與时俱进的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
  二、探索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融合途径,有效地促进历史教学
  (一)在预习检测时,通过有效反馈来了解生情
  要做到从生情出发,就要引导学生先学,以学定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必须获取学生预习效果的准确信息,之后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与策略。此时,可以设计预习检测内容,先确保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教师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事先开发的信息技术的学生群答功能了解学生预习的效果,或者使用随机挑人功能进行小组竞赛,或者使用学生抢答功能进行当堂反馈,同时运用小组奖励的方式激励各小组同学进行合作学习。而对预习检测部分先不进行解答,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在新课学完之后再回头讲评预习检测,效果不错。
  (二)在新课导入时,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从而激发求知欲望,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视频、图片、动画、声音等材料,在导入新课时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本堂课的教学取得良好的开端。比如,在学习《宋明理学》时,首先展示“某楼盘起火了,两个住户的不同反应”的两幅图片,激起学生的兴趣。一张图片是一个住户在反复观察火情,寻找逃生方法;而另一张图片却是一个住户仍在闭目静坐,想象着火会自生自灭,千万不能乱了方寸。接着,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两个住户的不同反映,可以分别代表宋明理学哪个分支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这般导入新课,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本课的学习,并积极思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诧异这个难点问题。诚然,新课的导入只能是引子,宜短小精悍,不能占用太多时间。
  (三)在重难点突破时,通过史料实证来实现目标
  有些历史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教材介绍少甚至根本没有被提及,但课标大纲又要求掌握,如果只有教师的语言讲授,学生确实难以理解。然而,多媒体材料图文并茂,声音动画俱全,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有助于学生突破重点与难点。比如,在学习《宋明理学》的背景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出示相关史料及播放相应视频,从“重建儒家道德秩序”“三教合一”“宋代印刷和造纸技术的进步”及“社会动乱”等角度进行引导、点拨、分析;接着,还应进一步展示高考真题,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高考。此时,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探究,并推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而教师则通过事先开发的信息技术的随机抽人功能及学生抢答功能来获得学生的探究反馈,并通过小组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可见,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史料、解释史料并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的效率与教学的质量。但对教学课件的使用不能过度,应避免从“人灌”变为“机灌”,造成走向另一个极端。
  (四)在学习探究时,通过录播历史活动来巩固知识
  历史课虽然是一门讲授历史的学科,但通过设计历史活动让学生演绎历史人物,切身体会个中的情境,可以提升学习的兴趣,增添学习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千秋功过秦始皇》时,部分学生对秦始皇的功过可能不很理解,一时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价。而此时可以布置学生模拟历史法庭,分别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评判秦始皇。历史人物设计为“原告”是秦统一后的平民百姓,“被告”是秦始皇,“法官”则是部分学生,而“人民陪审员”和“辩护人”也是部分学生。案情是“被告”秦始皇被“原告”平民百姓指控为残暴不仁,奴役百姓,是一个暴君。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上网、到图书馆等查找资料,并通过合作讨论,录播庭审活动,运用所学,巩固所学,从中纠正学习的误差,得出自己的认识。当然,由于课时和设备所限,录播历史活动要有一定的限度,只能作为教学的补充。   (五)在自主学习时,通过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来培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能仅仅传授给学生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开放与系统地学习。教师可以打造网络学习空间,上传适合学生学习的微课、课件、视频、动画、图像等教学资源,而学生通过登录该空间自主选择使用上述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建立相关链接,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自主查找搜集资料,展开探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教师可以有计划地提供有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资料素材,引导学生去学习研究,并从中总结规律与趋势。此时,教师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要能有助于学科素养的实现,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保证学生的上网确实为学习所需。
  (六)在课程复习时,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增强效果
  在复习时,利用信息技术绘制并展示教师精心设计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回忆已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表述简洁、内容科学的知识脉络,从而理解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真正掌握所学。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从各自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思维导图中各取所需,有选择、有重点地自主温习。比如,在学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时,就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相应的思维导图,以提高复习的效率。学生在掌握“学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有中国特色”这个整体趋势的同时,可以有的放矢地重点复习自己比较薄弱的环节。当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思维导图,并把相应的成果投影出来,而学生设计的过程也必定是其知识巩固和内化的过程。一幅设计科学、提纲挈领的思维导图,既有助于基础较好的同学高效、系统地复习,也能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发挥知识新授与重新学习的作用,很好地体现了分层教学的要求。
  三、解决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学
  我们在开展实践研究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在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融合中出现了一些偏离课改理念的误区。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过度
  信息技术只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的使用必须适合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即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和各项能力。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
  應切实转变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不能成为单纯的演示媒体或工具,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变成“黑板搬家”和“教科书搬家”。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工具,而教师永远是组织教学的中心,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指导者。
  (四)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替代学生的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融合的目的是实现学生有效地学习。所以,信息技术不能挤占学生思考、分析、探究、合作、讨论的时间,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给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高中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合理科学地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高中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提高高中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国团.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20(14):183-186.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作文表达语境日趋具体化、情境化。本文旨在以公民意识为导引,从作文素材、时事新闻等材料中发掘公民意识思考的生发点,引导学生在社会现象、现实素材等情境中进行表达或写作,培养学生客观思考问题、理性辩证看待社会事件的能力。  关键词:公民意识;交际语境;理性辩证     近几年,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出现表明了高考作文对学生作文表达语境具体化、情境化的要求,这对作文思维培养的方向提出了更新、更高
期刊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导致了不同文化融入社会,多元文化浪潮开始向世界,民族文化的力量变得更加重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丰富学生的人文素质负有巨大责任的语文教学中,宣传和普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本文以中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探讨将传统文化精髓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战略,这有助于中学语言课程的改革,为语文老师教学提出新的方向和想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传统文化;语文
期刊
摘 要:高中生物实验是高中生物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分析等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由于地区的差异、学校硬件设施、学生情况等的差异,教材中的某些实验往往不能很好地开展或者满足学生的需求。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生物实验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是帮助学生提高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分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和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提出了高
期刊
摘 要:学生的核心精神素养,是指一个学生通过教育学习活动,适应自己终身技能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不断进步,必须具备的精神品格和心理能力。在新的教育课程教学理念的正确指导下,在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实施下,培养广大学生的社会核心素养成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和教学任务的重要任务。高中数学不仅是我们高中的必修基础课,也是我们高考的必修考试科目。学好高中数学对我们将来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
期刊
摘 要:部编版语文教材将名著阅读系统化,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大大提升了名著阅读的语文地位,广州中考今年也开始试水8分的名著附加题。种种大刀阔斧的改革让教师必须正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本文尝试用序列化的读书笔记,以每周一次训练的方式助推,以期达到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入名著閱读的目的,实现语文名著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名著阅读;读书笔记;序列化  引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七
期刊
摘 要:本文从高三《三角恒等变换》复习入手,围绕三角恒等变换这个学习主题,对教学情境进行深度分析,从方程与函数角度探究了三角恒等变换问题,并总结出求三角函数最值的方法,培养学生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思想,凸显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三角恒等变换;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不仅要了解知识点,更要通过知识点的规律不断思考、举一反三的挖掘出更多知
期刊
摘 要:本论文以构建“沼泽”微专题为例,结合新课标对学生思维结构评价的要求,依据SOLO分类理论,从五个思维层次阐述了“沼泽”微专题的构建过程,以期对高三地理复习微专题的构建和学生的思维结构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维结构评价;SOLO;微专题;沼泽  近几年来,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考试题的不断创新,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有了新的变化。微专题作为一种“小切口、大纵深”的教学方式,被越来
期刊
摘 要:高中地理新课标明确指出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针对培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大培养策略:一是通过地图的使用、教具的使用充分开发课堂资源,把地理实践力培养落到实处;二是积极挖掘乡土素材,增加“走出去”的可行性,在这一过程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处理好乡土素材与教材的相互关系;三是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拓展地
期刊
摘 要:作为新高考英语学科新增的题型,概要写作综合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难度相当大,导致很多学生不知所措,无从下笔。本文探讨高中英语概要写作教学使用“读思言”深层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读—思—言”的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读思言”深层阅读教学模式;概要写作;高中英语  一、背景分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各个学科教师都致力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探索和培养。高中地理作为应当转变教学思路,以真实生活情境问题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等素养能力。PBL教学模式正是利用了真实问题的劣构特点,引导学生对于现实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有利于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PBL模式;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伴随着新课改教育的深入推进,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