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究竟表现什么精神?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231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登高》被明胡应麟称为“古今七律第一”,全诗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于这首诗的艺术成就,无人否认;但是对于这首诗到底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则有不同的理解。论者多以杜甫此时孤苦无依,身患重病,认为该诗以倒置金字塔式的反讽语言,抒发诗人郁闷之情,愈写愈悲,无限苍凉。
  其实,该诗大多文字含义甚明,争论焦点当在“潦倒”一词上。今人易将本诗中的“潦倒新停浊酒杯”与现代汉语中的“穷困潦倒”联系起来,产生了消极悲观之感。萧涤非在他的《杜甫诗选注》说:“潦倒,犹衰颓,因多病故潦倒,《夔府咏怀》诗云‘形容真潦倒’可证。”[1]今人邓魁英也说:“潦倒:失意颓丧貌。”[2]但是在宋朝郭知达的《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中有另外一种说法:
  “潦倒”字、“浊酒杯”字并出嵇康,盖云“潦倒粗疎”。又曰“浊酒一杯”也,若“潦倒”义,则《北史·崔赡传》云:“自天保以后重吏事,谓容止酝藉者为潦倒,赡终不改也。”如此则潦倒亦非不佳之语,故公又曰“多才依旧能潦倒”。[3]
  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注《登高》时也说:“《绝交论》,潦倒粗疏。”可见,仇兆鳌和郭知达一致认为“潦倒”一语出自嵇康。那么,嵇康的本意究竟为何?目前的《辞海》上“潦倒”有两义:一是指落拓不羁,举止不自检束。即放荡潇洒之义,举例即为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二是指衰病,失意。举有两例,一为李华《卧疾舟中相里范二侍御先行赠别序》:“潦倒龙钟,百疾丛体。”二即是杜甫《登高》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历史上嵇康之例早出,因此是“落拓不羁”之意在前,而“衰病失意”之意后起。事实上,落拓不羁、“不切事情”,是很有可能造成经济困顿、生活失意的,这可能也就是“潦倒”一词的演变轨迹。发展到今天,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里,潦倒就只有“颓丧;失意”的义项了。解诗时,后人有可能望文生义,以后世的“潦倒”去理解古人的原意。
  笔者以为宋代去唐未远,研究唐诗,宋人的意见值得重视。说自天保以来,“容止酝藉者为潦倒”。查中国历史年表,“天保”作为年号,有两处,一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的第一个年号,历时9年余,从550年五月至559年十二月;二是西梁政权梁明帝萧岿的年号,从562年二月至585年十二月,共计23年余。两者时间相差不远,都是唐以前,而此处既是《北史》,当指第一处。那么,何为“酝藉”呢?《辞海》云:“酝藉,同‘蕴藉’。宽和有涵容。”举例有《汉书·薛广德传》:“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北史·王昕传》:“(昕母崔氏)生九子,皆风流酝藉。”由上例可以看出,“酝藉”的意思是形容人的风度潇洒,但也可以形容文章诗画意趣飘逸含蓄。如清赵翼《瓯北诗话·李青莲诗》:“《春思》之‘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皆蕴藉吞吐,言短意长。”由此可见,如果说“容止酝藉者为潦倒”的话,这个“潦倒”实在算不上什么坏事。
  唐代“潦倒”表示“疏放”,即“落拓不羁”之意不乏其例,如王绩《答程道士书》:“吾受性潦倒,不经世务,屏居独处,则萧然自得。”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白之不敏,窃慕余论,何图叔夜潦倒,不切于事情。”以上“潦倒”应皆为“疏放”之意,但与此同时,表示“失意颓丧”之意也有用例,除了上述李华诗之外,又如沈传师《次潭州,酬唐侍御、姚员外游道林岳麓寺题示》诗:“嗟余潦倒久不利,忍复感激论元元。”唐之后,“潦倒”的用例仍然不绝如缕,笔者利用“诗词名句网”检索“潦倒”一词,共得从唐到近代二百多例,基本不出这两种用法。清曹雪芹《红楼梦》中贾宝玉出场时有诗:“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说此时的贾宝玉穷困潦倒恐怕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因此只能是“疏放”“落拓不羁”之意。可见“潦倒”一词直到清代仍然有两义。
  杜甫一生创作极为丰富,萧涤非指出,解释杜诗最好的办法是“以杜解杜”,引诗互证,比较容易接近真相。[4]遍检杜诗,“潦倒”一词共出现四处。上文萧涤非解释《登高》这首诗时引用的“形容真潦倒”出自《夔府书怀四十韵》,上下文为:“不必陪玄圃,超然待具茨。凶兵铸农器,讲殿辟书帷。庙算高难测,天忧实在兹。形容真潦倒,答效莫支持。”这几句诗讲的是面对国难,杜甫陈救时筹策,希望息兵端、开言路,但是不能如愿,为足叹耳。萧氏言此处的“潦倒”是“衰颓”之义,然语意并不甚明了。又,郭知达所举之例“多才依旧能潦倒”,出自《戏赠阌乡秦少公短歌》,全诗云:“去年行宫当太白,朝回君是同舍客。同心不减骨肉亲,每语见许文章伯。今日时清两京道,相逢苦觉人情好。昨夜邀欢乐更无,多才依旧能潦倒。”《杜臆》云:“末句有戏意。”仇兆鳌《杜诗详注》云:“本诗上忆往日交情,下喜中途欢聚。乐更无,谓更无如此之乐。秦抱才而为下吏,故曰依旧潦倒。”然而,郭知达显然是从积极的方面来理解此诗的,认为该句的意思是“多才多艺”,依然能够“落拓不羁”。另外,杜诗中还有“大雅何寥阔,斯人尚典刑。交期余潦倒,材力尔精灵。二子声同日,诸生困一经。文章开穾奥,迁擢润朝廷。”(《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之句。“余潦倒”与“尔精灵”相对,一般论者以为杜甫在秦州索居,必定说的是自己身困而喜彼陛擢,望其垂注也。然而,不要忽视“余潦倒”前面的“交期”二字,结合诗题中的“与二子有故”,可以看出诗人在此处说的是当初他们交往时朋友之间意气风发的样子,故此处“潦倒”应为“疏旷”“放达”之义。具体到《登高》来说,是不宜轻易下结论的,需要结合作者的性格及当时的心境综合考察。
  从杜甫的一生来看,年少时“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壮游》),至晚岁“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其性格中确实有疏放潇洒、落拓不羁的一面。从时代背景来看,此诗当是作者漂泊夔州时所作,此时虽多病而戒酒,但创作于此时前后的《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等诗依然雄心不减,老而弥坚。特别是《秋兴八首》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但其间也穿插着轻快欢乐的抒情,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并未丧失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再从《登高》的具体内容来看,若解“潦倒”为“衰颓失意”,则由前句“艰难苦恨繁霜鬓”一衰到底,悲观至极;若释“潦倒”为“落拓不羁”,则宕开一笔,由“艰难苦恨”转向豪放疏朗,与前文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相呼应,一个藐视各种艰难困苦,生命意志勃发的形象跃然纸上!
  总之,“潦倒”一词,除形容“穷蹙失意”之状,还可以表示“容止疏放”之义,而且后者才是本意。就《登高》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而言,说衰颓失意者可以自圆其说,但也不排除“疏放潇洒”“落拓不羁”的另一种可能。诗无达诂,在教学中应该探本求源,理清“潦倒”古今不同的两重意义,更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做出自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4]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02,例言.
  [2]邓魁英,聂石樵.杜甫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37.
  [3]洪业.杜诗引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85.
其他文献
书名:先秦诸子散文文体及其  文化渊源  作者:侯文华  出版单位: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7年  ISBN-9787101123913  定价:68元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如《左传》《国语》《战国策》这样的历史著作,还有如《论语》《墨子》《孟子》这样的各学派文章或是言行记录的著作,这些被统称为先秦散文,前者属于历史散文,后者属于诸子散文。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但先秦时代的散文才是
近年来,传统文化开始回归大众视野,传统文化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书法全面进入中小学课堂,统编教材及考试范围中古文和诗词的比重增加等。然而,面向青少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物却显得捉襟见肘。济南大学文学院陈静教授等编著的《中小学传统文化艺术读本》由山东美术出版社于2016 年出版,是一部难得的写给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普及丛书,严谨考究之中不失通俗与趣味,力求精华之中不失多元与丰富。本书具有以下几大特色
朱自清的散文《绿》主要描写了梅雨潭的水,描写潭水又主要写其绿色。作者在抒情语句之中,两次运用“惊诧”“醉人”“奇异”“可爱”四个词语,强调了惊异的审美印象和强烈的审美感受。作者要将这种印象和感受传达给读者,就要让读者通过他的语言,能够真切地想象出他的审美印象,感受到他的审美感受。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说“一是所传达的,恰如自己所要说的;二是令读者恰恰领会我的原意”[1]。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语言具有概括
统编语文教材使用已经一轮有余,一线教师能否真正理解并达到编者预设的目标,是否能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实施建议中提出的那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对教材实施创造性的二次开发。课程专家也多次强调教材编制的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的文件,让教师“唯教材是从”,而应该是为教师提供可充分、灵活运用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
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渊源,犹太民族有着浓厚的身份情结。犹太裔美国人在融入美国文化的过程中常常遭遇到身份认同的考验,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的拷问。于是,犹太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创伤成为犹太裔美国作家的重要创作主题。笔者在参与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中的文化身份认同研究”过程中发现,菲利普·罗斯作为一位具有双重文化属性的族裔散居作家,对身份失落的感受尤为敏
我要出去清理牧场的泉源,  我只是想耙去水中的枯叶,  (也许我会等到水变清例)  我不会去太久——你也来吧,  我要出去牵回那头小牛,  它站在母牛身旁,那么幼小,  母亲舔它时也偏偏倒倒。  我不会去太久——你也来吧、  (曹明伦译)    这首《牧场》是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集《波士顿以北》(1914)的序诗,一个诗人的世界就从这里开始。后来他把它作为自己诗合集、全集的序诗,可见他对这首诗多么
《说话的诀窍》是资深语言文字研究者杜永道集十几年对我国交际语言研究心得而成。虽以《红楼梦》为标本,但该书超越了对红楼语言艺术的简单解读,对我国当代人际交往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如果有人问我,人生在世最易也最难的事情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话。说其易,绝大多数人——除少数生理上残缺者外,从一两岁咿呀学语开始,就能随口表达自己的意愿,向父母求食,与玩伴调笑,这实在是多数人习以为常的一件事。说其难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设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单元,教材提出了六项任务,供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课程标准和教材指出,阅读《红楼梦》并非进行红学研究,而是借此获得阅读经验,掌握长篇小说的阅读策略。本文选择第二项任务“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尝试为教师提供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  鲁迅评《红楼梦》说:“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违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如宝钗和袭人,既
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都有语文课,显然这不仅仅是为了识字、读书和写作。那是为了什么呢?简单地讲,就是为了养成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校语文教育从能力培养到素养养成,无疑是语文学科教育自身的一大提升。这是因为后者的内涵更加丰富,也更贴近人自身发展以及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需要。近年来国内关于语文素养及其教育的文章有不少,“中国知网”显示,自2001年至今,有关语文素养的论文有1407篇,此前的仅有19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要面向全体,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2017年秋季河北省开始使用的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形式。因此,当前积极探索指向语文素养的教学变革,就显得尤为重要。板块大单元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真正成为语文素养发展的过程。  一、基于语文素养培养的板块大单元整合  板块大单元教学不以单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