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昆明

来源 :昆明航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ue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不是帕斯卡尔口中那根会思考的芦苇,亦不是达尔文笔下那只会直立行走的猴子。
  人是一只容器。而生活就是容器里的一枚石头。
  这枚石头曾化身过石猴,也曾化身过红楼。这是生活的两极。
  忙碌、急躁、戾气,填充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城市的各个角落。
  而被人们提及最多的休闲、闲情却躲了起来,难觅影踪。
  文人骚客的吟诗弄月消失了,富人的莺歌燕舞消失了,穷人的随意自在消失了。
  昆明,这座被誉为春城的城市,这个有着柳绿花红的城市,这个有着云朵和花朵的城市,
  如今我们重新提及闲情,
  为的就是发现昆明的闲情生活,为的就是在匆忙的生活中不再错过昆明的美好。
  


  官渡,活着的昆明
  你不可否认,中国很多城市正在房地产大开发、城市现代化大发展中死去,倒下的是建筑,但真正死去的是一个城市的根和灵魂。很多时候,我们走在城市里,经常就突然发现那栋留下我们美好记忆的老建筑不见了,接着是一个又一个老街区从城市里消失,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建筑群在那崛起。它固然繁华,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就是觉得缺少了什么?
  和很多城市一样,昆明正在经历着这样的遭遇,这座城市里的建筑开始越来越多的向国际都市看齐,这座城市一座又一座时尚街区在兴起,真正属于它的个性和灵魂却正在被杀死,没有传承,只有死亡。幸运的是,昆明还有官渡。
  官渡古镇,在昆明市东南郊8公里处,从籍贯上讲,我的老家就在那里。小时候,经常回老家去探亲,总是对那些高高的宝塔、深邃的庙宇和大院子感到好奇。总觉得老家是个很神奇的地方,再大一点的时候,开始认识到老家官渡应该是个很有历史的地方,后来,镇子作为古镇开发了,才发现老家居然有那么多历史的辉煌。
  官渡原名“窝洞”是滇池岸边一个螺丝壳堆积如山的渔村。这里云水淼霭,薰风无浪,风光如画。早在唐代,“窝洞”便是南诏王公游览滇池时理想的驻足之地。宋代,大约在1180年至1190年间,驻守“鄯阐”的演习高生世,常乘舟至窝洞游览。高生世的船绳于岸边,于是便把窝洞命名为“官渡”。高氏似乎对官渡情有独钟,干脆把官渡划为自己直接管辖的治所,于窝洞置官渡县治,并修建了城池。官渡作为历代风景旅游名胜区,成为达官贵人修建行宫别墅,名流贤达光顾流连的宝地。“多少行人此来往,马蹄踏破五更霜”,“此地酒帘邀我醉,隔船笙鼓送我归”,古老的官渡沉浸在一片丝竹管弦之声中。官从此渡,官渡的名字也正是得名于此。
  为什么说官渡是活着的昆明?因为在官渡这个不足1.5平方米的古镇里,保存着唐、 宋、 元、明、清时期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景观、遗迹。并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街道布局和许多百年民居老宅商铺及古桥。恰恰是这些遗存,正是如今不远处的昆明市区已经难得一见的。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官渡的庙就很多,如今保护开发的古建筑大部分也是庙宇。据说,官渡建造时间最早的寺庙是始建于唐朝的供奉摩诃迦罗(大黑天神)的土主庙和宋代的法定寺。现在的它们都还活着,其中土主庙大殿体量在官渡诸寺中都属大寺,它前廊后厦,穿斗式七檀梁架结构,特别是大殿正面屋檐下的清式九踩四翘如意斗拱,规模宏丽,繁富华美。法定寺体量不大,但举架较高。斗拱出45度翼形拱,富于装饰。正面外檐装饰华丽,明间檐下饰双凤朝阳透雕,檐柱顶端饰木雕麒麟,四角梁出头刻成凤形状,造形生动,并且仍然保留了宋代建筑的风貌,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而不远处的妙湛寺,则号称官渡“六寺之首”,这座建于元代中期的寺庙,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寺内建有东、西两座13层密檐实心方形砖塔。小时候去官渡时,这座寺庙还是镇医院所在地,我印象深刻的高高宝塔,就是这座妙湛寺东塔。前些年,重修并开发官渡古镇,镇医院搬了出来,并重建了早已毁于地震的西塔,恢复后的妙湛寺也成为如今官渡古镇中香火最旺盛的寺庙。
  当然,官渡名气最大的古建筑还是位于镇中心的金刚宝座塔,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它,经常出现在各种昆明的宣传资料中,成为整个昆明市的代表形象。
  那是明天顺二年(1457年)正值妙湛寺重修,两位云南军政界的头面人物特进荣禄大夫镇守云南总兵沐璘、镇守云南太监罗珪,极力倡导要在妙湛寺前“辟地复造浮图一规”,这“浮图一规”就是金刚宝座塔。于是他们一个支持一个出资建起了这座为了“造功德”,“求延寿”,“顺习俗稳民心”,“而以不治治之也”为目的的宝塔。在我国现存的十余座金刚塔中,妙湛寺金刚塔是建造时间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这座金刚塔,与妙湛寺的两座密檐砖塔相辉映,不仅体现了“有容乃大”、“显密并举”的佛门精神,而且建筑上高低错落,品字布局,十分壮观,构成了官渡镇古建筑群的核心。 金刚宝座塔原为印度伽耶城尼连禅河畔释迦牟尼佛得道成佛处的纪念塔,称为“佛陀伽耶大塔”。又被称为“坛城”,即“神坛”。塔座四角各建一幢小方形塔,拱卫着中间一座高大锥形塔。五个塔代表五方佛,正中大塔代表大日如来,四周四幢依顺时针代表阿閦如来、宝生如来、弥陀如来和不空如来。官渡金刚宝座塔由基座、塔体两大部分组成,基座的平面为正四方型,边长为10.4米,高4.7米。基座的底部跨空,有东西南北四道券门相通,可过往行人车马。基座之上,五塔耸立。中央建高16米的主塔,四角配以高8.84米的小塔。主塔宏巨雄伟,小塔小巧玲珑。主塔与小塔都由须弥座、塔身、塔颈和塔刹组成,但式样不同,风格迥异。大小塔相映生辉,十分谐调。高耸俊秀的塔刹,簇拥耸立,犹如雨后春笋,争相破土,形象轻盈俏丽,有一种飞动之美。官渡金刚宝座塔不仅整体构思意象飘逸,令人沉思遐想。细部的铜铸石刻也十分精美。无论是主塔须弥座上的五种坐骑动物形象和四角的金刚大力士,还是佛龛中的佛像,雕工都极为精细,无不细腻逼真,活灵活现。铜铸伞盖上的手持宝剑、琵琶、珍珠伞、花狐貂等法器的四大天王,以及跨空的塔基顶部中心嵌砌的铸有九尊佛像的铜质金轮,铸刻也极为精美,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前些年,重整金刚宝座塔,抬高塔基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了,人们惊异的发现,塔居然是建在螺蛳壳之上,建塔的砖砌材料中居然有糯米饭,而它居然在这里巍然挺立了近600年,好一个建筑奇迹,好一座神奇的宝塔!   如今的官渡古镇里,除了这些寺庙宝塔还保留着孔庙、上下阁楼等顾建筑,沿街商铺也大多经历历史。但官渡让昆明"活"着,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生活,这里至今保留着最能体现老昆明风味的庙会和集市,且还是那么热闹非凡。镇子里的生活依旧悠闲,镇子里的人就像是总有大把的时光挥霍,花灯滇剧的声音总是飘荡在镇子的每一条街道,唱到高兴处也常常会蹦上镇中心的古戏台亮上几嗓子。老街道上总有老人在缝着绣花鞋或者三五成群下棋聊天。再比如,小吃,豌豆粉、摩登粑粑、传统烧饵块、凉卷粉、官渡腌菜、臭豆腐……这些在城里正在或已经消失的老昆明美食在这里依然可以品尝,而且依旧正宗。于是乎,城里人总爱跑到镇子里吃吃喝喝,弄得卖摩登粑粑“眼镜粑粑”的门口总是排着长队,饵块传习馆里古法制作的饵块总是供不应求,路边烧烤摊上总是挤满了吃凉粉的人……
  其实,这些年老家官渡也在变,但是它变得很慢,它还一直坚守和传承着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性格、文化。这座城市的灵魂在这里还能触摸得到,还感受得到。来到昆明,请不要忘了,来感受一下这个“活着”的昆明。
  


  大观楼,昆明的后花园
  昆明的西湖
  在中国城市的传统布局里,园林是少不了的,因为园林代表的是生活中的闲情逸致。昆明虽算不上是典型的园林城市,但是也少不了园林。翠湖被誉为昆明的眼睛,那么大观楼便是昆明的后花园。
  大观楼座落在昆明城西南郊的滇池之滨,与苍翠连绵的太华山隔水相望。公园碧水涟漪、长堤垂柳、夏荷秋菊、楼外有楼、景外有景,是一个风光秀丽之湖泊公园。在元明两朝的时候,因不断开挖海口河,导致滇池的水位下降,水域面积缩小,而现在大观楼一带才渐渐浮出水面,成为小岛。因为与太华山隔水相对,因此称为“近华浦”。
  据徐霞客《游太华山记》记载,近华浦在明末仍是芦苇沼泽,与滇池草海连成一片,尚未形成风景名胜区。 到了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湖北籍和尚乾印在近华浦结一茅底,讲《妙法莲华经》,听者常千人。后来,善男信女募捐将茅庵修为观音寺,依芦柳,伴水鸟,风光很是动人,游客逐渐增多,才成了城郊名胜。
  而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云南巡抚王继文看中这里的湖光山色,在此大兴土木,挖池筑堤,植花种柳,建楼二层。此楼因面临滇池,观远浦遥岑,风帆烟树,擅湖山之胜,遂命名“大观楼”。后来又相继建华严阁、催耕佰、观稼堂、涌月亭、澄碧堂等,成为昆明的游览胜地。
  清道光八年(1828年),云南按察使翟锦观将大观楼由原来的二层改建为三层。咸丰三年(1853年),皇帝询问滇池形势,兵部侍郎何彤云历陈大观情形。咸丰帝听后,御书“拔浪千层”匾额,颁赐大观楼。咸丰以后,大观楼曾先后遭兵燹和大水而被毁灭。光绪九年(1883年),云贵总督岑毓英命住持性田和尚重新修建,保存至今,就是今天的大观楼。
  如今门额的“大观楼”三个字是清代呈贡书法家孙铸所书。大观楼在民国七年(1918年)由云南督军唐继尧辟为公园,如今直呼其名“大观楼”或叫“大观公园”。 后来,民国初年的昆明市长也就是如今台湾著名歌手庾澄庆的祖父庾恩锡又扩建了大观楼,并在大观楼南园内建造了自己的私家宅院,叫“庾园”,与对面的“鲁园”遥遥相对。
  大观楼很美,一年四季,都有自己的特点。春天的大观楼是花的世界,黄的迎春、红的山茶、紫的辛夷、白的玉兰,争艳斗妍,溢彩流光。人们漫步于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展”,仿佛在花海里游泳,浑身都沉浸着春的气息。夏天的大观楼,杨柳堤岸,轻风习习,碧绿的水面上,点缀着红荷翠叶,泛舟湖中,看楼阁倒映,又是一番情趣。秋天的大观楼,历来就是赏月的佳处,每当中秋之夜,天上皓月,人间灯火,交相辉映,堤 外银波粼粼,堤内歌声笑语。秋菊迎宾,丹桂飘香,使人心旷神怡。冬天的大观楼,是观赏梅花和雪景的好地方,每当瑞雪初霁,纵目四望,远山近堤,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腊梅、红梅、绿梅在寒风中竞放。自从红嘴鸥到昆明越冬以来,这里也是海鸥的栖息场所。此时到大观楼来,观水天一色,看繁花似锦,赏人鸥相嬉,不禁让人产生几分物我两忘的感慨。这些也正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应时之借”。
  在大观楼里有三株玫瑰是1986年10月17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偕爱丁堡公爵伉俪访问昆明时所赠,以表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之花长盛不衰。近旁还有棵纪念树,那是1921年朱德委员长在昆明所植,如今已是参天大树了。
  大观楼前的碧波中有三个葫芦型白石塔墩,这是40年代从昆明原状元楼移到这里来的,加以环堤为带,垂柳如丝,颇似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湖对面“楼外楼”景区为大观公园园中园,右拢三潭印月,左挹草海,前面为滇池,后有长堤同东园相连,风景绝佳。二层楼的主楼同石肪联袂:远看就像是一艘古代楼船悠然启航。更为绝妙之处,大观楼与楼外楼互为“对景”,无论站于何方,相互观赏,相互烘托,别有情趣。沿堤漫步,清风徐来,看沉睡的西山,听波浪的拍岸声,更是令人心旷神怡。
  因为园林建造的精雕细琢,再加上大观楼那些诗情画意的写照,大观楼常常被称为昆明的西湖。
  


  狂放不拘的万树梅花一布衣
  当年大观楼建成之后,由于秀逸之湖光山色,甚至有人将其称为“省城第一名胜”。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每于良辰佳日,登楼赏景,或欢宴宾朋,或弹歌相庆,或饮酒赋诗,可谓盛极一时。两三百年来,大观楼留下了许多诗文楹联,但多为吟风弄月、离情别绪之作。就在乾隆年间,一位寒士出类不群,一扫俗唱,写出了具有深广社会内容的“海内第一联”,一时惊动儒林。那便是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长联因景抒情,借史述怀,有如一篇辞采灿烂,文气贯注的抒情散文,不少人为之赞赏叫绝,将其称为海内长联第一佳者。 孙髯翁本人也因为此联获得“联圣”的称号。
  经过历史的风雨沧桑,长联受到越来越多的称誉和赞扬。清人吴仰贤高度评价:“铁板铜琶鞋鞑声,髯翁才气剧纵横。楼头一百八十字,黄鹤题留万古名。”道光年问,楹联学家梁章矩说:“胜地壮观,必有长联始称,然不过二三十字而止,惟云南省城附郭大观楼楹联一帖,多至一百七十余言,传颂海内。”近代刘润之则赞扬:“孙髯翁大观楼楹联,大气磅礴,光耀宇宙,海内长联,应推第一。”
  只可惜这位联圣天生狂放不拘,因为看到科举考试要搜身,怒不可遏地说道“竟以盗贼待士”,之后掉头就走,到死也没参加科举考试。 孙翁喜爱梅花,自刻一印章,上面写到“万树梅花一布衣”。谁都不曾想到这位狂傲的寒士,晚年贫困落魄,寄居昆明圆通寺后的咒蛟台上,自号“蛟台老人”,卜卦为生,三餐难继,后投靠子女,终老云南红河州弥勒。生前曾自撰挽联曰: “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胡涂到底; 此番去正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孙髯在长联中对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提出大胆的怀疑,敢于把所谓“至高无上”的封建统治者视为粪土,从“康乾盛世”看到了封建统治的没落,这充分表现了他不同凡响的胆识和可贵的反潮流精神。这也是长期以来长联被人传诵,孙髯受人尊敬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今的生活,却再难以看到孙髯翁这般逆流而上的反潮流态度和精神,这也正是我们做闲情昆明并以大观楼作为代表的原因。因为大观楼拥有厚重的文化和历史,又有精致的景观,体现的正是一种闲情雅致的生活。如今很多人选择到大观楼游玩散心,这没什么新奇,但不失惬意,能够让我们身心都得到放松的从来不是什么高科技和虚拟的网络世界,而是那些惬意的生活方式。
  百年闲士——南屏街
  昆明的闲是那种透在骨子里的闲,就连市中心的主干道也充满闲情,而且,一闲还闲出了历史,这条街道的名字叫:南屏街。
  我有个外地朋友第一次来昆明,一个工作日的下午我带他去南屏街逛,逛了一会,朋友眼力透了惊奇地问我:“你们昆明都那么闲吗?市中心的人就像不上班一样,都在这条街上闲逛?”我说:“这条街闲的历史可长着呢!”
  


  南屏街是昆明市中心的一条街道,它连接着昆明的城市中轴线东风西路和东路,以前是条很窄的街道,现在则是昆明市标志性的步行街。南屏街形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后来逐渐发展成昆明商业中心,可是这个商业中心从形成那天起就很闲。历史记载,清朝的时候,这里的商铺开门都很晚,往往十点以后店家才打着哈欠地准备营业,以致于从外地来云南做官的巡抚实在看不下去了,专门设了一个奇怪的官职,差事就是每天挨家挨户叫人起床开门开业,而叫门的时间大概是在早上8点以后,说明做这差事的人差不多也是8点才起床。店开得晚,逛街的人就更晚,约莫11点钟,街上才会有赶早市的人,这早市,要是放在其它城市都快成午市了。南屏街店家开门开得晚,商品倒是齐全,南北货物、剧场影院全在这里聚集,慢慢地成了昆明的商业娱乐中心。南屏街也曾经历小辉煌,1937年抗战爆发,昆明成为大后方,一时间政要名流商贾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汇集昆明,南屏街成了昆明旧时的金融、商业和娱乐中心。抗战时期,以南屏街为中心,包括护国路、金碧路在内的街区里金融机构多达48家,被当时的外国媒体评论为:“东方华尔街”。当然,虽然是金融中心,这金融中心的人也懂得休闲。当时的美国大兵和西南联大的学生经常泡在这条街,那个年代的南屏街绿树成荫,满街法国梧桐,夏天一到,树下尽是乘凉的人群,金融业主也懂得闲情,开店累了,就跟着大兵和学生溜到位于南屏街一旁晓东街的南屏电影院看最新的美国大片,弄得电影院天天爆满,这样的商机竟然惊动了世界级电影公司,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像约好了似的纷纷进驻南屏电影院开设办事处,若说那个年代,哪里放的电影最牛,南屏电影院绝对数得上,好莱坞新片基本上第一天在美国公映,第三天就可以在南屏电影院公映,那速度比今天大片的速度都快的多哩。入夜后怎么办呢?南屏街同样有闲处,除了南屏电影院依然爆满,不远处的星火剧院同样不甘寂寞,这座昆明地段最好的剧院,想当年来此登台的都是名角名戏,滇剧、京剧、话剧……每天变换着剧种轮番上演,看戏的人除了南屏街上各行业的店家,就是从昆明城四面八方赶来此休闲的人们。
  后来,西南联大、美国大兵、中央政府机构、各类金融机构纷纷离开昆明,南屏街的小辉煌告一段落,只是这闲情不曾离开。建国后,这里还是昆明的中心街道,密密麻麻的法国梧桐还在,与东方路连接处又建起了街心公园——近日公园,百货大楼、新华书店等等也都开在这里。那些年,昆明城一直不大,离得不远的人们吃过晚饭也总喜欢来南屏街散步,顺便随便逛逛这里的百货公司,南屏电影院和星火剧院虽然没有了抗战时的轮番好戏,却也依然是昆明人欣赏艺术的上好去处。 梧桐树下,依旧每天挤满了或锻炼或下棋或谈情说爱的人。
  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南屏街一度拥挤不堪,那股子闲情渐渐远去,21世纪后,政府痛定思痛,拆除了近日公园的环岛和街心公园,建起下床隧道而地上则规划建设成昆明市第一条正在意义上的商业步行街,如今,这里商户林立,休闲小站、书店也来这里杂堆,政府又在这里建起一条文化景观中轴线,把老昆明的历史悉数展现,南屏街再次复兴,天南地北的人们来到这,感受着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街上还是时时挤满人,外地人来休闲观光,而昆明人似乎还是有大把的闲,一天中总要在这里“挥霍”点时光,百年前,那份闲情好像从来没有从这里消失,就连商户们开门的时间都和百年以前惊人的相似,还是10点以后才正式营业,只是叫人开门的差役,旷工已经将近百年!   


  一个人的好心情文林街·文化巷
  


  文林街
  东至翠湖北路与青云街交接处,西抵东风西路北口,约长600多米。明清时以地近乡试场所贡院(今云南大学内),考生多经此街,取“文人如林”之意而得名(吴光范《昆明地名博览辞典》)。
  文人如林的街,名字算是和云南大学内的仕林道非常匹配的街。从名字和它的历史来臆想,或许文林街那时候只是一条土路,但街旁应该是酒肆林立之地,来自云南各地的才子佳人汇聚于云南大学内的贡院,应该少不了出来喝喝酒,吟诗作对之类的闲赋片段。或许,还有一两家烟花之地。
  现在的文林街,酒吧、餐厅也不少。毗邻文化巷、文林街的云南师大、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和街旁定位于年轻人的休闲小屋或店铺,无论是文化巷还是文林街,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青春的一面。
  从云南省文联大楼前的翠湖北路,拐上斜坡既是文林街,卡夫卡书屋隐藏于云大外的居民楼一层,文林街,怎么能少得了书本之类的文化标识点缀呢?若翠湖周边少了一些高高的居民楼,从卡夫卡书屋的位置看出去,翠湖将尽收眼底。朝着东风西路方向走,小吉坡、先生坡、府甬道、文化巷、钱局街,都和文林街连着,每条与文林街连着的小巷,无论历史还是名字,都附着那么些文化的影子。手牵手不时走过的年轻情侣,更让这些街巷多了几份柔情。
  很多次走过文林街,秋季里有金黄的银杏点缀也不错,但到冬季和初春时节,没有了绿叶和红花的陪衬,文林街还是有落寞的影子。虽然昆明的阳光也不错,但街上往来的汽车,闻着排放出的尾气,还是无法淡然的点一杯啤酒坐下来晒太阳。比较下来,我还是喜欢文林街从夏到秋这段时间。
  


  文化巷
  南起文林街,北至天君殿巷,长249米。解放前地处北城脚荒野,荨麻丛生得名。1950年后随着附近院校扩建、新建,此巷成为云南大学、昆明师范学院(今云南师大)、昆明工学院(今昆明理工大学)三校师生从学校至文林街往返的通道,得名文化巷(吴光范《昆明地名博览辞典》)。
  现在的文化巷,实际上包括了一段天君殿巷的路段,也就是文林派出所前到云南大学侧门的“三家巷(三校学生喊出来的名字,三家高校学生经常走的巷子,地图或民政部门无登记)”,一直到一二一大街天桥下。按照吴光范辞典中的距离算,确切的文化巷起点文林街与钱局街交叉口,终点到现在的文林派出所前。
  因三所高校里的外教和外籍留学生,经常在文化巷内的酒吧、西餐厅喝酒吃饭,或寄宿与周边居民楼,文化巷曾被称为昆明的洋人街。现在随着昆明商业的发展,在昆的外籍人士已不仅仅眷念于此。但巷内的酒吧餐厅时常还有一些外国人光顾。
  或许是因为三所高校学生经常由此经过,文化巷里的餐饮、服饰、书店等铺面,无论是名字还是销售的商品都主要针对年轻人。地摊文化是这个小巷独有的风景线,一些年轻白领会用私家车在巷子里卖一些个性另类的服饰或者其他小商品。沿着文化巷往深处走,有一家闻名全国的小书店——麦田书店。著名诗人于坚曾这样评述这家书店以及书店老板马力:“这不再仅仅是一种青春期的时髦,而是命运,这已经不是西方的时髦或东方的传统,是所有不愿意同流合污者的宿命,这是一种独行特立的生活方式,就象过去时代文人日夕相伴的文房四宝,松竹梅兰。”一句话说,文化巷是属于有文化的年轻人的。看过一些相关文字,专门介绍文化巷里的酒吧、餐厅的,我仅拍了一些街景,只能浅尝辄止。文化巷的文化,其实不仅仅是那些潮流店铺或年轻人,还有很多文化人的故事。作为一个没文化的人,无法一一细究。
  


  舌尖上的端士小锅
  昆明人有一种特殊而亲切的米线情结。“米线摊前吃米线,热的放汤凉加蒜,阿妹要的油辣子,嘴巴吃个红圈圈”“看不见的战线,打不尽的毛线,吃不完的米线”…… 如此多关于米线的民谣可以管窥出昆明人对米线的特殊喜好。
  小锅米线则是昆明人最喜欢的米线烹饪方法,主要特点是,米线都是在炭火上用小锅煮沸,里面加入的都是鲜肉,这样就给米线鲜和香的特点,当昆明人吃得满身大汗的时候就是最舒服的时候。
  米线已经成为昆明人难以忘怀的味蕾记忆。端士小锅米线是昆明人最爱光临的老字号之一;民国期间,玉溪人翟永安在昆明端仕街开办永顺园,以小锅氽肉米线、氽肉饵丝著名。一天,因翟师傅劳累过度,氽肉饵丝下锅后,他跑到外面抽水烟筒,回到厨房氽肉饵丝里的汤全干了。恰逢顾客催得急,翟师傅只得忙下卤水和红油,翻颠几下后端上桌,顾客一吃,大为称绝,问这是什么饵丝,翟师傅急中生智答“卤饵丝”,后成为昆明著名小吃。小锅里舀上高汤,待汤煮沸后,加上剁肉帽子、豌豆尖、酸腌菜、油辣椒和酱油,最后再放米线入锅,就做成了。微微的、恰到好处的一点酸味、鲜味、甜味和辣味,深得中庸之道。我一直这样认为,在昆明这个地方产生小锅米线这种小吃,不是偶然的,除了与本地的可食性资源有关,还有着深刻的人文方面的原因,就是说,是四季如春的气候,自给自足的生存环境,温和的性格,培养了本地居民的这样一种不偏不倚的口味。
  


  昆明闲元素:花灯
  每一个城市,总有一种民间艺术作为它闲适的代表,把闲玩儿成艺术,从来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独特现象。苏州说评弹、杭州品越剧、天津看相声、上海听沪剧、东北闹的是二人转,而昆明玩儿的是花灯。   花灯是中国南方常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据说最早产生在农闲时期的田间地头。曲调多融合民间小调,并多结合歌舞演绎。花灯产生之日就有深深的草根元素,说是戏曲又是歌舞,完全是中国戏曲的异类。云南花灯的产生同样很早,至少在明代就已经出现,由于各地语音有别和艺人演唱的不同,流行在不同地区的花灯又接受了不同的曲种、剧种或民歌小调的影响,云南花灯又分有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禄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等九个支派。云南花灯戏演出的许多剧目,都具有朴素单纯、健康明朗的民间艺术特色,充满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昆明为云南省会,各地花灯流派在此汇集,和云南又一代表剧种滇剧相比,花灯来的自然草根,风格欢快,自诞生之日起,就深植民间,长期成为昆明民间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老昆明常说:“唱灯去、崴花灯克”说的就是崴花灯,清代到民国,每天在昆明的大街小巷、茶楼酒肆到处是唱灯的人,茶楼酒肆里,自然是在戏台表演,除小戏外也上演剧目,云南花灯传统剧目不多,因此移植剧目就比较多,全国其他剧中的名剧都可以移植进来进行花灯化改编。大街小巷上的人们倒更喜欢传统的《十大姐》、《大头宝宝戏柳翠》、《踩连厢》,而且喜欢三五成群的唱,所谓唱也并不完全是唱,还加入歌舞,演的也多是小戏和片段。后来,茶楼酒肆渐渐远去,政府成立了专业花灯剧团,开始创作整理一些大戏,可演来演去最受欢迎的还是花灯小戏小段。似乎,看花灯玩花灯总不爱坐进剧场而是喜欢大街小巷。也许,云南花灯得以长久不衰,还真是得利于这种强烈的民间性。现在的昆明城,还是可以随处可见唱花灯的人,走进各大公园广场,听到咿咿呀呀的唱腔,那就是唱灯的人,走进他们,身边还有边唱边舞的人。有些专业一点的玩家,派头装扮丝毫不含糊,那阵势一点不输专业演员。唯一可惜的是,现在唱灯跳灯的人,多是中年或老年人,这些人多是听了几十年花灯的老玩家老戏迷,却很少见年轻人。花灯似乎成了昆明中老年的闲情标志。其实,据一些老年人回忆,早几年唱灯的年轻人也很多,这些年来,玩的方式多了起来,现在的年轻人觉得花灯土了,不玩了。但花灯,却把昆明几百年来的一种闲情留了下来,如今,这个闲元素依然保留在这个城市,昆明的花灯,是一种民间闲情,但是它闲的有调性,有历史有文化。就算年轻人看不上,但它就是有生命力。它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慢摇吧网吧所永远不可能拥有的。据说,现在云南各专业花灯剧团内已经是年轻人当家,也许,他们就是继承这种艺术的接班人,他们可以让云南花灯继续好好活。活着,这份闲情就永远存在!
  


  TIPS
  昆明花灯地图:
  翠湖公园,每天清晨开始,这里就聚集着各地花灯民间团体,一唱就唱一整天。
  大观楼公园,这里唱花灯的人同样很多,而且专业度一点不差。云南省文化馆,这里长期上演着云南省花灯团的花灯小戏专场或剧目演出,是欣赏专业云南花灯的好去处。
  

其他文献
今天的世界,人们可以乘上飞机、火车、汽车到达这个地球村的任何一个地方。世界是平的,Thomas L.Friedman为我们讲得非常透彻。  若不是这样,凡是要到云南者,无不随着庄蹻入滇的必经之地、秦始皇时期修建的五尺道、诸葛亮进入云南的必经之关……,普天之下,要让云南也莫非王土的第一关——豆沙关。  柔媚和雄险  有水的地方,总是含情脉脉。  正是因为朱提江(现称关河,下同)的一划而下,才有了《蛮
期刊
“炼象关,不好去!”这是走访炼象关回来时,同行友人的的感叹。从昆明出发往楚雄州禄丰县方向,在杨家庄下车,步行3公里,便是土路,路口时不时有马车等候,这就是如今进入炼象关最好的交通工具。在土石路上颠簸10多分钟,看到关内古桥和一片古建筑,这才说明炼象关到了。      南丝绸之路造就的兴衰  炼象关坐落在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金山镇腰站村委会境内,距昆明80公里、楚雄86公里、禄丰县城18公里,是古代昆
期刊
娜姑,地名源出彝语,意即一块黑色的宝地。先秦时期属僰人居住的地方,她“东联西平、南通六诏、西枕金沙、北接牂牁,其山川之险峻,地势之崎岖,故东土之门户”。娜姑镇位于会泽县西部,金沙江东岸,以礼河西岸。娜姑开发较早,自古以来就是滇、川经济、文化往来的古道要冲地。2005年,娜姑镇的白雾村获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娜姑镇始建于西汉建元六年,汉代铜都会泽的辉煌,使娜姑成了“万里京运第一站”,会泽
期刊
哀牢山腹地,茫茫云海雾谷,森森林莽山峦。沿红河谷而下,从那些荒蛮的大山走进更荒蛮的大山,干热、缺水。红河古渡边,在一座高高的、山梁已经挣裂的红土山头上,却奇怪地兀立着一座小小的很有人气的云南古镇——迤萨(红河县城),既是叫红河县,城却不建在红河旁,以至于站在山脚看迤萨城,犹如一座天上的城市。  侨乡故事  迤萨镇是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城所在地,身为半个红河州人的我,以前根本不知道这个地方。后来才知道
期刊
本文图片及文字资料由广南县文物管理所∕博物馆提供,特此感谢  莲城镇位于滇东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部,是广南县政府所在地。因地势开阔,四周岗峦罗列,青山环城壁立,似盛开的莲花花瓣,县城即在花瓣中心,像一只花蕊,因得莲城之名。城内有一湖,亦名:莲湖。莲城曾经有过辉煌过往,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有人甚至这样说:这真是一座莲花上的文明之城。(配图;莲湖)  莲城古迹演义  莲城的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
期刊
黑井,楚雄州禄丰县内的一个小镇,离昆明不足200公里,却要坐上6个小时的慢火车,开车也要走4个小时的盘山公路。前几年,黑井几乎无人所知,这些年,随着旅游的开发,这座拥有厚重历史的盐城才向世人展示出它的魅力。  养活云南千年的盐都  看过《天龙八部》的人,也许会记得里面提到过一种黑井盐,黑井盐就是产在黑井的盐。黑井,因盐而兴,这里产盐的历史很早,至少在两汉时期,这里就发现了盐井。从元朝开始,黑井的盐
期刊
第二个环节是“默契大考验”,将客舱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乘务长先在旅客中征集两对情侣,提出4个问题并邀请女士先将问题的答案写在纸上,再由乘务长对男士提问,最有默契的情侣即可获得乘务组精心准备的礼品。“她的生日是哪天?”“她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她最喜欢哪个季节?”来自深圳的李先生和太太结婚已经30年,他们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本次活动中都默契十足,乘务长提出的所有问题,李先生全部都答对了:“我太太生日
期刊
人种优势并非竞技成绩决定性因素 1960-1984奥运会短跑黑人冠军仅过半      习惯上人们按照肤色,将人类分为三种人种,白种人、黑种人还有黄种人。在体育竞技上,似乎三大人种是"术业有专攻",黑种人耐力好、速度佳,而白人个头大,力量足;黄种人则是体型上吃了亏,可技巧却并不逊色。一旦出现了竞技成绩的较大差距,人种决定论,就会甚嚣尘上,但事实上,人种决定论从来都是一个误区。  1960-1984
期刊
说到盐都,云南人基本上会想到黑井的名字,由于旅游开发较早,又在昆明中心地段大作广告,千年盐都黑井名头响亮,去的游人自然也多,甚至前些年就已经夺下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头衔,声名一时响彻全国。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就在离黑井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被人遗忘的盐都——琅井。  琅井,位于楚雄州禄丰县妥安乡,若不是近年来在妥安乡公路旁立了一块:“云南历史文化名村”的指路牌,琅井厚重的历史被世人发现,还不知要等多
期刊
所谓江湖英雄,分为两种:一是出身名门,血统高贵,成名早,起点高,受人敬仰;二是生于草莽,身份卑微,屡遭辱,终成器。至于林书豪,无疑属于后者。  上世纪70年代,一个名叫林杰明的中国台湾人移居美国。在新的国度,这位1.70米左右的亚洲人很难融入美国社会,能给他带来快乐的,只有一样东西:篮球。准确的说,是NBA。从最开始的反复观看球星录像,到后来的亲自上场参与,林杰明这一步迈的并不轻松。  生活中处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