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始祖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一个重要的分支,不仅在当代,即使在远古,人们有时也会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面对无缘无故的存在、不明不了的死亡,如何缓解这种『焦虑』,是先民不断思考的问题,也许始祖神话就诞生于这样具有哲学性质的思考时刻。
神话是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是通往古老世界的密码。在远古大地上生活着我们的祖先,千百年后历史的尘埃早已掩盖了他们的痕迹,但通过阅读保存在文献里的零星字句,我们依然可以与远古时代神交。神话缥缈又古老,但神话中所蕴含的精神却可以穿越千年,世代流传,历久弥新。
神话的分类是神话研究领域最基本的问题,神话故事多种多样,学者大都将其分类来进行研究。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被称为“始祖神话”,其是中国古代神话一个重要的分支。
人迹渐显
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解答了日月山川、江河湖海、风云雷电存在的问题,那么作为天地之灵的人该如何登场呢?创造人类的神话想象落脚在一位大地母神—女娲身上。于是出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始祖神话“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女娲造人的故事直到汉代始见于文献。这要归结于古代神话保存的问题,它们零散地分散在经、史、子、集中,往往三言两语,难究其本来面目;再加上中国古代神话并没有完整的谱系,代际不明确,略显杂乱无章,故很多学者沿用“历史顺序”来研究诸神神话。
女娲为何人?屈原曾经在《天问》里发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即如果女娲创造了人类,那么谁创造了女娲?屈原此问非常有趣,当时的人都知道人是由女娲造的,却没有想过女娲自己被何人造出。所以,到了后代的文献,就开始解决这个问题:女娲有了母亲,女娲的出身被描述得有模有样。关于女娲的出身,说法之一是女娲由风衮部落的华胥氏走婚所孕,号曰女希氏;另一种说法出现在《山海经》里,女娲以“化生”的面目出现,《山海经·大荒西经》里说上古时代有十位神,他们是女娲之肠所化,其“横道而处”,这种描述恐与蛇有关。
将女娲复杂的身世搁置一边,来讲以女娲为主角的神话故事,就精彩多了。女娲的故事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内涵不断丰富,出现了女娲补天、女娲抟黄土造人的神话,这两则神话的流传最为普遍,妇孺皆知。
女娲补天这一故事保存在淮南王刘安所编的《淮南子》中。书中记载,往古之时,天的四角塌陷,九州大地裂开,天地摇摇欲坠,大火燃烧无休无止,洪水泛滥无休无息,猛兽在地上奔跑,随意猎食民众。女娲目睹大地上的灾难,于是炼五色的石头来补苍天,同时砍断鳌的四足来撑住四極,杀掉在济州为祸作乱的黑龙,用芦灰止住泛滥的洪水。于是,天被成功修补,四极得到修正,洪水逐渐干涸,冀州平定,百姓过上了安乐的生活。女娲补天神话展现了一位顾念天下苍生的伟大女性形象,这样一位母神一点也不输于男性之神,尤其是对“杀黑龙”“断鳌足”的描写极具英雄气质。
按理说,女娲造人在先,补天在后,但女娲造人的故事从文献记载上看却出现得很晚,到了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里才出现女娲抟黄土造人的故事。书中语言简洁,故事大致是讲在天地开辟后,世间还没有人类存在,于是女娲就用黄土抟成人。用黄土做成的人形,一下地就活了,于是人就这样产生了。女娲手捏土人劳累之际,没有工夫造更多的人,就拿绳子在泥里甩来甩去,所以又衍生出另一版本—富贵且贤能的人都是女娲用黄土好好抟出来的,贫贱且平庸的人是女娲劳累之际用绳子甩出来的,这种说法其实已经带有明显的阶级色彩了。
女娲造人是用泥土所造,这与世界其他地区始祖神话有相似之处。如《圣经》里,上帝用尘土(即泥土)造人,并对着捏好的泥人吹气,于是人就产生了。泥土造人这一故事说明,人来自黄土又归于黄土,这种神话思维颇具哲学思辨意味。
另类结合
除了女娲这一始祖外,关于人类诞生的神话还有一个版本,就是伏羲与女娲兄妹二人结合,使人类得以延续。这一版本的故事比较复杂。女娲这一人物当属母系社会时期的始祖,到了这个神话版本里则变成了女娲是伏羲之妹,显然故事当是发生在父权社会,且经过了层层改造,将女娲的本来面目遮住,再加以删改,试图实现女娲身份的嫁接与转变。
关于伏羲和女娲的结合,据学者推论可能是受南方神话影响的原因。南方诸民族中,盛传着兄妹始祖型洪水神话,其中一对兄妹的名字在发音上和“伏羲”“女娲”的发音很像,所以在流传的过程中与中原地区的伏羲、女娲故事相互吸收结合,产生了兄妹结合创造人类的说法。
伏羲又名庖羲,风姓,人首蛇身,《帝王世纪》中说伏羲的母亲华胥氏踩着巨人的脚印,妊娠后生下伏羲。但是关于伏羲的诞生说法不一,楚帛书中有言伏羲是最早的创世神,而在传统中的“三皇五帝”概念中,伏羲属于三皇,《易·爻辞下》记述庖羲统治天下时,思考天空宇宙,创制八卦,制定婚姻制度,结绳记事,是首屈一指的中华始祖,伏羲与女娲的兄妹关系显然带有杜撰性质。关于伏羲诞生的时代是难以确定的,但随着对出土文献的研究与阐释,伏羲的身世逐渐浮出水面:他与女娲并不是兄妹关系。
直到汉代,关于伏羲、女娲二人结合的说法开始流行。汉代画像砖中出现了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像,即伏羲、女娲二人都是人首蛇身,彼此面向对方,伏羲手举太阳或执矩,女娲手举月亮或执规,尾巴相互缠绕,显然是一对夫妻模样。至此,女娲在造人神话中的主导地位已经变异为通过婚姻制度下的男女结合来延续人类。
二人结婚创造人类的神话故事被记录在唐末李冗《独异志》里:在宇宙初开的时候,只有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他们居住在昆仑山上。这个时候天下还没有人类,二人就商量应该结为夫妻,但又觉得羞耻,就在昆仑山上祝祷,若上天同意兄妹二人结合就使烟聚合在一起,若不同意就散开。上天同意了兄妹二人的结合,使烟聚合在一起,但女娲过于害羞,就用草编成扇子,遮住脸庞,以就伏羲,伏羲、女娲兄妹结合后生下孩子,即有了生生不息的人类。书中说妇女结婚时用扇子遮住面孔,就是延继了这个传统,此说只当一笑。 从女娲抟黄土造人,再到伏羲、女娲二人结合创造人类,故事一步步发展,从画像砖落实到文本,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模样。尽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独立的女娲故事被加以各种面目来服务于父权社会,但故事的精神内核在当时看来也属积极向上。神话需要服务于时代,伏羲、女娲的结合便是一个例子。
部落神话
除了以上这些共同始祖神话,还存在一些部落始祖神话,如古代商部落、周部落等。部落神话多发生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往往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故部落始祖神话往往为“感生型”神话。
以商部落为例,其始祖神话为“简狄吞燕卵”故事。吞下燕卵的简狄生下了商民族的始祖契,这应该是此故事的早期面目。后来,母系社会逐渐向父系社会演进,契需要一个父亲,于是故事就演变成简狄吞下的燕卵竟然是帝喾派燕子送去的。在屈原的《天问》里有“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嘉?”的疑问,对于这个改造过的神话,屈原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后来这个故事逐渐完善,到了《史记·殷本纪》里就变成了简狄是有娀氏之女,是帝喾的次妃。帝喾和两个妃子在野外洗浴的時候,玄鸟将其蛋遗落,简狄或许出于好奇,或许出于饥饿,将鸟蛋吞了下去,这才有孕生下商部落的始祖契。到了《史记》这里,这个故事已经被改写多次,神话完成了历史化,“简狄吞燕卵”的故事成了《史记·殷本纪》的一部分。
同样地,周部落神话围绕周始祖后稷展开,姜嫄踩着天帝的足拇指印,受到感应,生下了儿子后稷。后稷出生时并非人形,母亲受到惊吓将其丢弃,后稷得到大自然的庇护才生存了下来。
在当代,我们再提起这些神话,是因为在人类童年时期创造的神话,依然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许多神话成为文学创作的宝库,神话虽言“神”,但处处体现着人的精神,给世人以启示。晋代诗人陶渊明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是多么的激动人心,连醉心田园的淡泊诗人五柳先生都为之动容。同时,这些神话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养分,提供给创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唐代诗人李贺曰:“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红楼梦》将女娲补天引入小说,将书中的石头写作女娲补天时弃用的一颗,在某种意义上呼应了小说主旨,别有意味。
神话中寄托着先民对于自身的思考,代代相传,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文化正扎根于这些神话中。今天我们再谈始祖神话,通过传统节日风俗来感念祖先,怀古思今,寻找记忆之本,是为了在新时代做好文化传承,解读好神话精神,赋予神话新的内涵。
神话是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是通往古老世界的密码。在远古大地上生活着我们的祖先,千百年后历史的尘埃早已掩盖了他们的痕迹,但通过阅读保存在文献里的零星字句,我们依然可以与远古时代神交。神话缥缈又古老,但神话中所蕴含的精神却可以穿越千年,世代流传,历久弥新。
神话的分类是神话研究领域最基本的问题,神话故事多种多样,学者大都将其分类来进行研究。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被称为“始祖神话”,其是中国古代神话一个重要的分支。
人迹渐显
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解答了日月山川、江河湖海、风云雷电存在的问题,那么作为天地之灵的人该如何登场呢?创造人类的神话想象落脚在一位大地母神—女娲身上。于是出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始祖神话“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女娲造人的故事直到汉代始见于文献。这要归结于古代神话保存的问题,它们零散地分散在经、史、子、集中,往往三言两语,难究其本来面目;再加上中国古代神话并没有完整的谱系,代际不明确,略显杂乱无章,故很多学者沿用“历史顺序”来研究诸神神话。
女娲为何人?屈原曾经在《天问》里发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即如果女娲创造了人类,那么谁创造了女娲?屈原此问非常有趣,当时的人都知道人是由女娲造的,却没有想过女娲自己被何人造出。所以,到了后代的文献,就开始解决这个问题:女娲有了母亲,女娲的出身被描述得有模有样。关于女娲的出身,说法之一是女娲由风衮部落的华胥氏走婚所孕,号曰女希氏;另一种说法出现在《山海经》里,女娲以“化生”的面目出现,《山海经·大荒西经》里说上古时代有十位神,他们是女娲之肠所化,其“横道而处”,这种描述恐与蛇有关。
将女娲复杂的身世搁置一边,来讲以女娲为主角的神话故事,就精彩多了。女娲的故事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内涵不断丰富,出现了女娲补天、女娲抟黄土造人的神话,这两则神话的流传最为普遍,妇孺皆知。
女娲补天这一故事保存在淮南王刘安所编的《淮南子》中。书中记载,往古之时,天的四角塌陷,九州大地裂开,天地摇摇欲坠,大火燃烧无休无止,洪水泛滥无休无息,猛兽在地上奔跑,随意猎食民众。女娲目睹大地上的灾难,于是炼五色的石头来补苍天,同时砍断鳌的四足来撑住四極,杀掉在济州为祸作乱的黑龙,用芦灰止住泛滥的洪水。于是,天被成功修补,四极得到修正,洪水逐渐干涸,冀州平定,百姓过上了安乐的生活。女娲补天神话展现了一位顾念天下苍生的伟大女性形象,这样一位母神一点也不输于男性之神,尤其是对“杀黑龙”“断鳌足”的描写极具英雄气质。
按理说,女娲造人在先,补天在后,但女娲造人的故事从文献记载上看却出现得很晚,到了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里才出现女娲抟黄土造人的故事。书中语言简洁,故事大致是讲在天地开辟后,世间还没有人类存在,于是女娲就用黄土抟成人。用黄土做成的人形,一下地就活了,于是人就这样产生了。女娲手捏土人劳累之际,没有工夫造更多的人,就拿绳子在泥里甩来甩去,所以又衍生出另一版本—富贵且贤能的人都是女娲用黄土好好抟出来的,贫贱且平庸的人是女娲劳累之际用绳子甩出来的,这种说法其实已经带有明显的阶级色彩了。
女娲造人是用泥土所造,这与世界其他地区始祖神话有相似之处。如《圣经》里,上帝用尘土(即泥土)造人,并对着捏好的泥人吹气,于是人就产生了。泥土造人这一故事说明,人来自黄土又归于黄土,这种神话思维颇具哲学思辨意味。
另类结合
除了女娲这一始祖外,关于人类诞生的神话还有一个版本,就是伏羲与女娲兄妹二人结合,使人类得以延续。这一版本的故事比较复杂。女娲这一人物当属母系社会时期的始祖,到了这个神话版本里则变成了女娲是伏羲之妹,显然故事当是发生在父权社会,且经过了层层改造,将女娲的本来面目遮住,再加以删改,试图实现女娲身份的嫁接与转变。
关于伏羲和女娲的结合,据学者推论可能是受南方神话影响的原因。南方诸民族中,盛传着兄妹始祖型洪水神话,其中一对兄妹的名字在发音上和“伏羲”“女娲”的发音很像,所以在流传的过程中与中原地区的伏羲、女娲故事相互吸收结合,产生了兄妹结合创造人类的说法。
伏羲又名庖羲,风姓,人首蛇身,《帝王世纪》中说伏羲的母亲华胥氏踩着巨人的脚印,妊娠后生下伏羲。但是关于伏羲的诞生说法不一,楚帛书中有言伏羲是最早的创世神,而在传统中的“三皇五帝”概念中,伏羲属于三皇,《易·爻辞下》记述庖羲统治天下时,思考天空宇宙,创制八卦,制定婚姻制度,结绳记事,是首屈一指的中华始祖,伏羲与女娲的兄妹关系显然带有杜撰性质。关于伏羲诞生的时代是难以确定的,但随着对出土文献的研究与阐释,伏羲的身世逐渐浮出水面:他与女娲并不是兄妹关系。
直到汉代,关于伏羲、女娲二人结合的说法开始流行。汉代画像砖中出现了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像,即伏羲、女娲二人都是人首蛇身,彼此面向对方,伏羲手举太阳或执矩,女娲手举月亮或执规,尾巴相互缠绕,显然是一对夫妻模样。至此,女娲在造人神话中的主导地位已经变异为通过婚姻制度下的男女结合来延续人类。
二人结婚创造人类的神话故事被记录在唐末李冗《独异志》里:在宇宙初开的时候,只有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他们居住在昆仑山上。这个时候天下还没有人类,二人就商量应该结为夫妻,但又觉得羞耻,就在昆仑山上祝祷,若上天同意兄妹二人结合就使烟聚合在一起,若不同意就散开。上天同意了兄妹二人的结合,使烟聚合在一起,但女娲过于害羞,就用草编成扇子,遮住脸庞,以就伏羲,伏羲、女娲兄妹结合后生下孩子,即有了生生不息的人类。书中说妇女结婚时用扇子遮住面孔,就是延继了这个传统,此说只当一笑。 从女娲抟黄土造人,再到伏羲、女娲二人结合创造人类,故事一步步发展,从画像砖落实到文本,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模样。尽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独立的女娲故事被加以各种面目来服务于父权社会,但故事的精神内核在当时看来也属积极向上。神话需要服务于时代,伏羲、女娲的结合便是一个例子。
部落神话
除了以上这些共同始祖神话,还存在一些部落始祖神话,如古代商部落、周部落等。部落神话多发生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往往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故部落始祖神话往往为“感生型”神话。
以商部落为例,其始祖神话为“简狄吞燕卵”故事。吞下燕卵的简狄生下了商民族的始祖契,这应该是此故事的早期面目。后来,母系社会逐渐向父系社会演进,契需要一个父亲,于是故事就演变成简狄吞下的燕卵竟然是帝喾派燕子送去的。在屈原的《天问》里有“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嘉?”的疑问,对于这个改造过的神话,屈原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后来这个故事逐渐完善,到了《史记·殷本纪》里就变成了简狄是有娀氏之女,是帝喾的次妃。帝喾和两个妃子在野外洗浴的時候,玄鸟将其蛋遗落,简狄或许出于好奇,或许出于饥饿,将鸟蛋吞了下去,这才有孕生下商部落的始祖契。到了《史记》这里,这个故事已经被改写多次,神话完成了历史化,“简狄吞燕卵”的故事成了《史记·殷本纪》的一部分。
同样地,周部落神话围绕周始祖后稷展开,姜嫄踩着天帝的足拇指印,受到感应,生下了儿子后稷。后稷出生时并非人形,母亲受到惊吓将其丢弃,后稷得到大自然的庇护才生存了下来。
在当代,我们再提起这些神话,是因为在人类童年时期创造的神话,依然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许多神话成为文学创作的宝库,神话虽言“神”,但处处体现着人的精神,给世人以启示。晋代诗人陶渊明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是多么的激动人心,连醉心田园的淡泊诗人五柳先生都为之动容。同时,这些神话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养分,提供给创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唐代诗人李贺曰:“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红楼梦》将女娲补天引入小说,将书中的石头写作女娲补天时弃用的一颗,在某种意义上呼应了小说主旨,别有意味。
神话中寄托着先民对于自身的思考,代代相传,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文化正扎根于这些神话中。今天我们再谈始祖神话,通过传统节日风俗来感念祖先,怀古思今,寻找记忆之本,是为了在新时代做好文化传承,解读好神话精神,赋予神话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