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信息化工程已经深入人心,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也越发凸显。本文基于大学生素质状况的调查报告,涉及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能力等,通过统计分析来阐述现存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此为立足点,提出了对大学生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的全新理念。
关键词:信息技术 调查研究 统计分析 创新能力 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7-0071-03
一、研究背景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都把培养优秀的创造型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1] 自1998年大学扩招以来,2009年毕业生人数已达610万,扩招导致生源质量差异加大,同时人数增加必定会导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生均教育资源紧缺,而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实践等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就成了各大高校开始思考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信息化工程已经深入人心。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越发凸显,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正在引发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它不仅影响着生产和工作领域,还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在带来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学习内容和方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全面转变和提升。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教育发展方针。[2]
二、创新性素质及能力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课题组对太原科技大学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一次详细的问卷调查。
1.调查主要探究的问题
(1)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及其知识的来源;
(2)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学校及教师运用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区别,以及校园网、Internet网络对学生的影响。
2.调查研究方法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本次调查始于2005年,样本从太原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及应用科学学院的毕业生中选取,按理工科各专业比例抽取毕业生样本。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方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9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
在有效问卷中,机电类毕业生占37%、材料工程类毕业生占39%、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占15%,应用科学类毕业生占9%,覆盖了太原科技大学全部理工科类专业,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及其知识的来源
(1)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素养方面,有61%的毕业生表示对专业知识有所了解,但还没形成体系,而对数学、工程原理等基础知识的了解上,仅有29%的毕业生表示有较深的了解。超过一半的毕业生对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学科知识知之甚少。而对用人单位来说,专业知识掌握不到位、不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让其不愿意再招收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而其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很少出现在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中。
(2)知识来源方面,高达44%的学生表示其知识来源兼顾教师讲授和自学,但以自学为主,而对于专业以外的知识,从网络上获得的更多且更容易。该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大学课堂已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书本也不是知识来源的唯一途径,也有助于理解近年来大学生愈演愈烈的旷课现象。
2.创新实践方面
(1)创新素养方面,只有22%的毕业生明确表示可以独立完成平时的创新或改进工作。与此相对应,有高达62%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创新意识表示怀疑,而且大多数学生都表示他们的创新能力不是由目前的实践安排培养起来的。
(2)实践安排方面,有将近七成的学生对学校实践安排表示出或多或少的看法,而超过七成的学生希望实践环节的课时能达到整个教学30%以上的比例。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才是他们所需要的,而我们必须通过完善教学环节的设置以满足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3.学校及教师运用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区别,以及校园网、Internet网络对学生的影响
这一部分的调查主要以描述性的答案为主,通过对他们答案的分析,基本上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现存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对学生吸引力不大。比起以前传统的教学,采用新的课程信息呈现方式,如PPT、多媒体课件(CAI)等,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有的老师只是把原来黑板上的板书或书上的重点输入电脑,用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出来,授课方式仍然停留在填鸭式教学阶段,虽然开始时存在新鲜感,可是感觉一过,课堂上的很多知识和讲课模式又恢复了原来的死板,而课堂上很少有互动的机会。
(2)校园网的开放程度不够。校园网的主要建设目的是为了方便师生共享教育资源,以使校园网上的教育信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可在一些学校,校园网内部连通范围较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获取和交流障碍。当学生们无法从校园网上顺畅地找到所需要的知识或无法得到有效交流时,无奈只能在Internet网络盲目搜寻知识,或寻找聊友,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刚刚有的一点灵感就被跑掉了,慢慢产生的一点创造力也被磨没了,更糟的是,可能也许就被游戏所迷惑,连学习的信念也丢掉了。
四、建议及对策
1.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
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专业知识体系和综合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结合,对于学生立足于社会、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喜欢综合性人才,多掌握一门技能或知识便增加了驾驭相关工作的砝码。所以在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其内容的创新性。为了帮助学生们构建平衡完整的知识体系,课题组对太原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课程进行了修订,包括以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为基础的专业课程和以文学赏析、艺术鉴赏、中国哲学史、经济学等为代表的辅助课程两部分,完整地构建了大学生综合知识体系所需要的理论框架。
2.树立创新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应当是创新人格的建构,也就是要培养与创新有关的个性特质。这主要包括意志力、观察力、乐观、独立、幽默、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3]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人格因素可能成为创造力的关键因素。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R.Sternberg)发现,个性中的兴趣和动机是使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动力。可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兴趣的培养。只有对创新有了驱动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项目组将启发式教学模式应用到了课堂教学当中,提出了“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同时,注意利用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运用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来吸收已有文化成果,探索某些未知问题。对于理工科院校来说,还可以利用网络新技术构筑相应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从而构成一个高效的实验设备共享机制,其实质是科研设备虚拟实验和远程共享,远程实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网络进行实验,从而实现在不同的实验室、学校之间的设备共享。[4] 在此过程中,如果碰到尚处于孕育中的、没有确切结论的科学,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问题的方式、技巧,使学生亲自看到教师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从而获得各种有益的启发;或者教师在教学中就一个问题多地点、多指向、多角度地讲解和启发学生思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3.精品课程资源共享
大学宽松自由的学习方式一直被人所推崇,自主的选择老师让学生的学习有了更高的积极性。可是由于教学资源的紧缺,很多时候,学生的这一权利并不能得到很好推行,而网络资源的共享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点。像教学大纲、实验、案例库、试题库、教案、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教学文件、教师教学指导资料、习题、学生学习资料这些教学资源完全可以放在校园网上充分地利用起来,学校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评价和学校的考察,把一些优秀老师的教课过程做成视频,放在网上供同学们查漏补缺或就教学内容多次揣摩,供老师们互相参考,互补不足,对于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将有很大的提升。同时还可以建立学习方法的讨论区,老师们可以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寻求思想的共鸣,而学生们可以就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复习的策略、考试的方法等互相讨论,共同进步,让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学习资料的来源已不仅仅是教师和书本,教师的任务已不再是教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么样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运用信息技术在信息网络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现代科研理念最重要的是信息与资源共享,合作探讨是科研发展的必由之路。理工科院校更需要的是加强以科技人才资源、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资源、大型科学仪器资源、研究实验基地资源为重点的数据库建设,建立方便快捷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4.网络连通,共筑交流平台
在网络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今天,学生的交流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在通过网络获取广泛、多样、个性化信息的同时,更希望在虚拟环境中得到别样的交流感受,所以校园网系统除了具有良好的课件与信息下载功能,还应保证实时的动态交互功能,师生在发布和浏览自己需要信息的同时,也可以针对自己的疑惑与在线的其他人员进行全面、水乳交融式的交流。在厌倦了一板一眼的你说我听制教学方式,学生们更需要贴心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上,老师可以和同学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课堂下,大家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少一些压抑,多一些交流,多一点活力,创造力也会多一点。改变原有课后交流方式,师生间通过电子邮件交流,改变原来单一的面授答疑方式,网络成为连接彼此的最好方式,如学生可利用电子邮件把作业、论文发送给教师,教师则通过电子邮件将批改意见反馈给学生。用真诚的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爱护和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5.打破局域限制,优质资源信息共享
几年前,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率先向全世界公开了自己的教育资源课件。他们将各课程的教学大纲、讲稿、作业考试、实验做法以及教学录像等统统公开放在网上,称为开放课件(Open Courseware,简称OCW)或开放课程,供公众无偿使用。[5] 而我们国家也较早地进行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得到了许多高校的积极响应,建立的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日均点击量达到20万次左右。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和浙江大学自2002年9月起就开展了三校“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活动,已经推出54门优质课程实现完全共享。
但是从更广的范围来说,现有大部分教学资源散存于每位教师的电脑里,许多学校根据各自的需要建立信息库,各自为政,许多的档案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无法得到共享。校园网应该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内部,它的开放性还应该体现在与外网的互联互通上,这里的“与外网互联互通”不光是指与Internet进行链接,还包括与其他大学、企事业单位进行良好的链接和合作,即有选择地与其他带有局域网络特质的信息源进行可人为控制的点对点、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交互与信息共享。因此我们建议在一定区域内,由教育行政机构出面组织协调,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校园网、区域网、区域资源中心同步建设,对教育信息资源进行细分,共同开发、共同利用,达到资源共享的更深一层,以一所或几所高校为中心而辐射发展形成共享网络,通过学分互认、课程认证、自由选课、资源共享的形式,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提升高等教育整体的质量,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纲论[J].教育研究,1999(8):8-15.
[2]黄荣怀,江 新,张进宝.创新与变革——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91.
[4]周灵丹,汤立新.高校优质资源共享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3):38-40.
[5]黄东,李小明.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6):26-28.
关键词:信息技术 调查研究 统计分析 创新能力 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7-0071-03
一、研究背景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都把培养优秀的创造型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1] 自1998年大学扩招以来,2009年毕业生人数已达610万,扩招导致生源质量差异加大,同时人数增加必定会导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生均教育资源紧缺,而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实践等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就成了各大高校开始思考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信息化工程已经深入人心。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越发凸显,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正在引发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它不仅影响着生产和工作领域,还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在带来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学习内容和方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全面转变和提升。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教育发展方针。[2]
二、创新性素质及能力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课题组对太原科技大学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一次详细的问卷调查。
1.调查主要探究的问题
(1)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及其知识的来源;
(2)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学校及教师运用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区别,以及校园网、Internet网络对学生的影响。
2.调查研究方法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本次调查始于2005年,样本从太原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及应用科学学院的毕业生中选取,按理工科各专业比例抽取毕业生样本。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方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9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
在有效问卷中,机电类毕业生占37%、材料工程类毕业生占39%、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占15%,应用科学类毕业生占9%,覆盖了太原科技大学全部理工科类专业,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及其知识的来源
(1)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素养方面,有61%的毕业生表示对专业知识有所了解,但还没形成体系,而对数学、工程原理等基础知识的了解上,仅有29%的毕业生表示有较深的了解。超过一半的毕业生对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学科知识知之甚少。而对用人单位来说,专业知识掌握不到位、不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让其不愿意再招收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而其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很少出现在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中。
(2)知识来源方面,高达44%的学生表示其知识来源兼顾教师讲授和自学,但以自学为主,而对于专业以外的知识,从网络上获得的更多且更容易。该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大学课堂已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书本也不是知识来源的唯一途径,也有助于理解近年来大学生愈演愈烈的旷课现象。
2.创新实践方面
(1)创新素养方面,只有22%的毕业生明确表示可以独立完成平时的创新或改进工作。与此相对应,有高达62%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创新意识表示怀疑,而且大多数学生都表示他们的创新能力不是由目前的实践安排培养起来的。
(2)实践安排方面,有将近七成的学生对学校实践安排表示出或多或少的看法,而超过七成的学生希望实践环节的课时能达到整个教学30%以上的比例。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才是他们所需要的,而我们必须通过完善教学环节的设置以满足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3.学校及教师运用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区别,以及校园网、Internet网络对学生的影响
这一部分的调查主要以描述性的答案为主,通过对他们答案的分析,基本上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现存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对学生吸引力不大。比起以前传统的教学,采用新的课程信息呈现方式,如PPT、多媒体课件(CAI)等,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有的老师只是把原来黑板上的板书或书上的重点输入电脑,用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出来,授课方式仍然停留在填鸭式教学阶段,虽然开始时存在新鲜感,可是感觉一过,课堂上的很多知识和讲课模式又恢复了原来的死板,而课堂上很少有互动的机会。
(2)校园网的开放程度不够。校园网的主要建设目的是为了方便师生共享教育资源,以使校园网上的教育信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可在一些学校,校园网内部连通范围较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获取和交流障碍。当学生们无法从校园网上顺畅地找到所需要的知识或无法得到有效交流时,无奈只能在Internet网络盲目搜寻知识,或寻找聊友,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刚刚有的一点灵感就被跑掉了,慢慢产生的一点创造力也被磨没了,更糟的是,可能也许就被游戏所迷惑,连学习的信念也丢掉了。
四、建议及对策
1.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
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专业知识体系和综合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结合,对于学生立足于社会、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喜欢综合性人才,多掌握一门技能或知识便增加了驾驭相关工作的砝码。所以在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其内容的创新性。为了帮助学生们构建平衡完整的知识体系,课题组对太原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课程进行了修订,包括以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为基础的专业课程和以文学赏析、艺术鉴赏、中国哲学史、经济学等为代表的辅助课程两部分,完整地构建了大学生综合知识体系所需要的理论框架。
2.树立创新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应当是创新人格的建构,也就是要培养与创新有关的个性特质。这主要包括意志力、观察力、乐观、独立、幽默、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3]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人格因素可能成为创造力的关键因素。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R.Sternberg)发现,个性中的兴趣和动机是使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动力。可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兴趣的培养。只有对创新有了驱动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项目组将启发式教学模式应用到了课堂教学当中,提出了“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同时,注意利用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运用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来吸收已有文化成果,探索某些未知问题。对于理工科院校来说,还可以利用网络新技术构筑相应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从而构成一个高效的实验设备共享机制,其实质是科研设备虚拟实验和远程共享,远程实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网络进行实验,从而实现在不同的实验室、学校之间的设备共享。[4] 在此过程中,如果碰到尚处于孕育中的、没有确切结论的科学,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问题的方式、技巧,使学生亲自看到教师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从而获得各种有益的启发;或者教师在教学中就一个问题多地点、多指向、多角度地讲解和启发学生思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3.精品课程资源共享
大学宽松自由的学习方式一直被人所推崇,自主的选择老师让学生的学习有了更高的积极性。可是由于教学资源的紧缺,很多时候,学生的这一权利并不能得到很好推行,而网络资源的共享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点。像教学大纲、实验、案例库、试题库、教案、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教学文件、教师教学指导资料、习题、学生学习资料这些教学资源完全可以放在校园网上充分地利用起来,学校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评价和学校的考察,把一些优秀老师的教课过程做成视频,放在网上供同学们查漏补缺或就教学内容多次揣摩,供老师们互相参考,互补不足,对于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将有很大的提升。同时还可以建立学习方法的讨论区,老师们可以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寻求思想的共鸣,而学生们可以就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复习的策略、考试的方法等互相讨论,共同进步,让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学习资料的来源已不仅仅是教师和书本,教师的任务已不再是教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么样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运用信息技术在信息网络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现代科研理念最重要的是信息与资源共享,合作探讨是科研发展的必由之路。理工科院校更需要的是加强以科技人才资源、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资源、大型科学仪器资源、研究实验基地资源为重点的数据库建设,建立方便快捷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4.网络连通,共筑交流平台
在网络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今天,学生的交流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在通过网络获取广泛、多样、个性化信息的同时,更希望在虚拟环境中得到别样的交流感受,所以校园网系统除了具有良好的课件与信息下载功能,还应保证实时的动态交互功能,师生在发布和浏览自己需要信息的同时,也可以针对自己的疑惑与在线的其他人员进行全面、水乳交融式的交流。在厌倦了一板一眼的你说我听制教学方式,学生们更需要贴心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上,老师可以和同学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课堂下,大家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少一些压抑,多一些交流,多一点活力,创造力也会多一点。改变原有课后交流方式,师生间通过电子邮件交流,改变原来单一的面授答疑方式,网络成为连接彼此的最好方式,如学生可利用电子邮件把作业、论文发送给教师,教师则通过电子邮件将批改意见反馈给学生。用真诚的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爱护和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5.打破局域限制,优质资源信息共享
几年前,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率先向全世界公开了自己的教育资源课件。他们将各课程的教学大纲、讲稿、作业考试、实验做法以及教学录像等统统公开放在网上,称为开放课件(Open Courseware,简称OCW)或开放课程,供公众无偿使用。[5] 而我们国家也较早地进行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得到了许多高校的积极响应,建立的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日均点击量达到20万次左右。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和浙江大学自2002年9月起就开展了三校“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活动,已经推出54门优质课程实现完全共享。
但是从更广的范围来说,现有大部分教学资源散存于每位教师的电脑里,许多学校根据各自的需要建立信息库,各自为政,许多的档案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无法得到共享。校园网应该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内部,它的开放性还应该体现在与外网的互联互通上,这里的“与外网互联互通”不光是指与Internet进行链接,还包括与其他大学、企事业单位进行良好的链接和合作,即有选择地与其他带有局域网络特质的信息源进行可人为控制的点对点、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交互与信息共享。因此我们建议在一定区域内,由教育行政机构出面组织协调,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校园网、区域网、区域资源中心同步建设,对教育信息资源进行细分,共同开发、共同利用,达到资源共享的更深一层,以一所或几所高校为中心而辐射发展形成共享网络,通过学分互认、课程认证、自由选课、资源共享的形式,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提升高等教育整体的质量,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纲论[J].教育研究,1999(8):8-15.
[2]黄荣怀,江 新,张进宝.创新与变革——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91.
[4]周灵丹,汤立新.高校优质资源共享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3):38-40.
[5]黄东,李小明.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6):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