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客中的内蒙古形象解读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ycsn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尝试探讨在“大数据”时代影响下,SNS社交网络微博客中关于内蒙古形象的关注度结构和舆论走势,从而在海量 “大数据”中解读内蒙古形象,为在SNS社交网络微博客的“拟态环境”中健全和完善更加立体、全面、具有多元文化视角的内蒙古形象提供数据支持,也为自治区主流媒体在传播内蒙古形象中借力SNS社交网络实现全媒体战略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大数据 微博客 内蒙古形象 SNS社交网络 舆情走势
  最先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在其报告中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的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尚未挖掘和应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维克尔·迈尔·舍恩伯格在其《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更是认为,伴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引起的信息风暴正在改变着大众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成为人们获得新认知、创造新价值的源泉。“大数据”在影响互联网舆情走势和社会舆论格局的基础上,甚至还会改变大众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互联网的日新月异,使得依托于互联网而快速发展的新兴媒体或者媒介的融合形态已经在现代人与现实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由二者所建构的巨大“拟态环境”,其对于社会舆论结构的影响力已经逐渐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在人们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如何实现地区形象“大数据”的处理、分享、挖掘、分析,从而在巨大“拟态环境”中重新审视和健全地区形象就显得尤为必要。
  新浪微博是一个由新浪网推出,用户可以通过WAP页面、APP客户端发布消息或上传图片的终端。据新浪微博官方消息称: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已超过6亿,日活跃用户数达到4620万。庞大的用户群体和信息数据使得新浪微博成为了我国目前最大的SNS社交网络,其对于受众接受、传播信息以及网络舆情走势和社会舆论格局都具有重大影响。
  本文利用新浪微博搜索引擎以“内蒙古”为关键词,随机抽取480条关于内蒙古的微博信息,除去广告类和个人状态类的155条无效信息(个人状态类的无效信息是指那些虽涉及“内蒙古”关键词但是并不与内蒙古形象相关的微博),可用内蒙古形象微博信息为325条,有效率为67.7%。在对此325条有效微博进行数据统计和文本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探讨在“大数据”时代影响下,SNS社交网络微博客中关于内蒙古形象的关注度结构(见图1)和舆论走势,从而在海量的“大数据”中解读内蒙古形象,为在SNS社交网络微博客的巨大“拟态环境”中健全和完善更加立体全面、具有多元文化视角解读的内蒙古形象提供数据支持,也为纠正受众对于内蒙古形象的一些偏见提供具体建议,更为内蒙古主流媒体在传播内蒙古形象中借力SNS社交网络实现全媒体战略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方式方法。
  一、 SNS社交网络微博客中内蒙古形象关注度结构分析
  随机搜索抽取的微博信息中,草原生态保护类的内蒙古形象微博所占比例最大(17.75%),其次是党政形象类微博(10.75%)和科教文化(9.30%)以及草原风光(8.73%)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关注内蒙古形象的微博信息中,蒙古族风俗类和蒙古族艺术类微博信息所占比重很大,分别达到8.17%和7.04%,加上蒙古族历史类内蒙古形象微博,有关蒙古族的内蒙古形象微博信息所占比例高达16.91%,占据内蒙古形象关注度结构中的主要地位。
  “大数据”时代,高速发展的SNS社交网络日益深入到大众生活领域,SNS社交网络的普及不仅使公民有了自己的“麦克风”,自身权利保护意识提高,更在于手持“麦克风”的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关注更多热点话题并且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关注内蒙古形象的微博信息中,占最大比例的草原生态保护类微博63条,其中个人发布的占48条,比例高达76.19%;由个人评论转发的微博有39条,占个人发布草原生态保护类微博总数的81.25%。可以看出,在拥有自己的“麦克风”后,公众更加自觉地参与到公共事件的讨论之中,并且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1.内蒙古形象关注度结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内蒙古形象中关于蒙古族的各类微博信息占据着关注度结构的最大比重,有关蒙古族文化、风俗、历史类的舆情信息,不一而足。在SNS社交网络新浪微博这一“拟态环境”中也同样,受众更加关注的是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蒙古族瑰丽夺目的文化艺术。在这些微博信息受到追捧的同时,由于不同受众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也造成了一些误读和负面信息的传播。如在蒙古族风俗类的29条微博中,其中有8条评论转发的微博就对这些微博提出质疑。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虽然有不同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传播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读,但却应该引起传媒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2.高关注度的公众话题与个人观点的充分表达
  在内蒙古形象关注度结构中,有关草原生态保护这一公众热点话题受到很大关注,微其结构比例远远高出其他类信息(见图2),达17.75%。在SNS社交网络微博客中,草原生态遭破坏和呼吁草原生态保护类的舆情信息同样被公众了解、讨论和传播。高关注度的公众话题与个人观点的充分表达成为关注内蒙古形象舆情结构中的又一大特点。
  3.关注具有鲜明特色的内蒙古典型事物形象
  分析内蒙古形象关注度结构中的前5名典型事物形象可以看出,这些典型形象的80%为自然呈现的产物,只有20%涉及内蒙古的文化形象,这一点是与内蒙古具有丰富的民族地域文化的现实是不相称的。可见在SNS社交网络新浪微博这一“拟态环境”中,受众大多接受和认可的还是以内蒙古可见的自然类事物为主,而其丰富的民族地域文化形象却没有被公众广泛了解和传播,这种缺失亟需在SNS社交网络新浪微博这一“拟态环境”中健全和完善。
  二、SNS社交网络微博客中关注内蒙古形象的舆情走势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上由大众传媒主导设置议程开始转向由大量网络意见领袖主导进行议程设置的新模式。SNS社交网络微博客改变了群体表达观点的方式,而他们的言论又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甚至可以摆脱对传统媒体的依赖影响事件的舆论走向。   在内蒙古形象关注度结构中,草原生态保护类的微博舆情信息受到公众的极大关注和热烈讨论。本文所抽取的325条有效微博中,237条是转发的。而在这转发的237条微博中,草原生态保护类有45条,占总数18.98%,蒙古族风俗类有22条,占总数的9.70%,这些转发的比例要高于在它内蒙古形象关注度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究其原因,在内蒙古形象关注度结构中,新浪官方认证、拥有众多粉丝的名人微博和媒体的官方微博积极参与了文中所讲这两种具有鲜明地域性和民族性舆情信息发布、转发和评论的传播活动,成为了传播活动的中心。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积极发布此类舆情信息,为传播活动设置了议程,并且成为了“意见领袖”群体。
  在内蒙古形象关注度结构中,虽然存在“意见领袖”这一群体,但是本土的“意见领袖”对于内蒙古舆情信息的影响力明显低于全国的和非本土“意见领袖”群体。也就是说,在内蒙古形象舆情走势中,本土“意见领袖”的发声影响力不足,甚至是难以发出可以在SNS社交网络微博客中产生较大影响力的观点言论。这也就造成了在SNS社交网络微博客中内蒙古形象舆情信息的误读和误判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和疏导,这种缺陷制约了受众对内蒙古形象正确、全面的认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大数据”时代主流媒体在传播内蒙古形象中实现全媒体转型
  内蒙古地处北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而在一定程度上,网络舆论的发达,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成正比。利益群体越是分化,本地网友运用互联网表达利益诉求越频繁。
  在本文随机抽取的325条形象传播有效微博中,由政府官方微博发布新闻占13.75%,媒体发布新闻占12.92%,共计占抽样总体26.67%。可见在SNS社交网络微博客内蒙古形象中,权威媒体和政府发布信息明显偏少。然而,就全国范围而言,由官方认证的媒体信息发布者数量却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目前由新浪官方认证的内蒙古政府与媒体微博涉及之处,大到各政府部门,小到媒体某一专题节目,种类繁多,却很少出现强有力的权威声音,形成舆论“意见领袖”。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与传统媒体虽在尽力增加信息传播渠道,但在SNS社交网络微博客依旧难以有效承担起“意见领袖”的职能。
  在有效的325条微博中,237条来自转发,总转发量达到152657条,评论有158条,但是,由新浪微博官方认证的内蒙古政府和权威组织的粉丝较少,关注、转载与评论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发布机构权威认证数量不足,难以引起受众的集中关注;另一方面是由于发布的内容不够及时新鲜。同时,内蒙古自治区传统媒体对微博客利用率明显不高,缺乏专业人士对官方微博进行科学有效管理,不能及时发布信息,与受众互动明显不足。325条有效微博中,有267条正面微博,负面58条。在此以部分网友微博评论为例,“内蒙古是不是都是蒙古族?”“你们每天喝的是不是都是牛奶?”以及“内蒙古人出门都骑马吗?”这些与真实内蒙古形象不符的信息依旧存在,并且具有一定数量。
  在公众注意力高度碎片化的“大数据”时代, SNS社交网络微博客日益成为掌握公众话语主动权的重要渠道。因此,内蒙古传统媒体进行全媒体战略转型已是大势所趋,要以技术为发展原动力,改变新闻传播原有的价值理念、传播模式、运作方式,整合传统媒体新闻资源,重构新闻生产流程,提高新闻信息采发速度,拓展传播空间和渠道,加强与公众沟通互动,改善社会舆论格局,从而对外界树立起一个更为客观立体的内蒙古形象。
  结 语
  “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数据和深入大众生活领域的SNS社交网络微博客共同构建了巨大的“拟态环境”。基于此,构建独具特色、主题鲜明、生命力强的内蒙古地域文化,一方面需要建立有特色、有代表的互联网空间文化形象;另一方面也需要把面向多元文化、多重视角和多样阐释的可能性完全敞开,避免形象的过分单一。加快区内主流媒体借力SNS社交网络的全媒体战略转型,在信息量巨大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发出自己的声音。
  参考文献:
  [1]李丹.微博舆情下的议题管理[J].国际公关,2012(1).
  [2]王嘉瑞.西部地区形象设计与建设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J].开发研究,2007 (1).
  [3]姜奇平.大数据时代到来[J].互联网周刊,2012(2).
  [4]张岚岚. 新浪微博的网络舆情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5]马强. 图像媒介与地域文化空间形象的建构——以网络媒体图片有关“内蒙古”的地域形象分析为例[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6]萨日郎.大众传媒上的内蒙古形象调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6).
  [7]刘国慧.西方媒介镜像下的内蒙古形象——以《纽约时报》为例[J]. 当代传播,2013(1).
  [8]彭兰.“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J].编辑之友,2013(1).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编辑:邰山虎
其他文献
蒙古族语言文字是当今世界性民族语言文字,是一个结构科学、体系完备的文化单元,它在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历史进程中产生重要影响,曾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其厚重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医学等知识宝藏,成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语言文字曾有过繁荣时期,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猛烈冲击,人们学习使用蒙古族语
期刊
记 者:全媒体集团能否拯救报业危机?  陈国权:报业运营那么多的新媒体,找到赢利模式的屈指可数,全媒体赢利能够达到原来报业水平的全国几乎没有,与原来的报纸有关系的全媒体,全国没有成功的。《浙江日报》搞游戏,与报纸完全不搭架,是投资赢利模式。它对于报纸原有的影响力,没有多大价值。  全媒体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在赢利上是不能体现自己价值的,而是在舆论引导上体现价值。  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全媒体观。
期刊
企业报的特征,决定了它在宣传党的基本路线的前提下,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宣传党的经济政策,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成效,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特殊性质。  企业报虽然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个别方面看它在经济报道中还存着一些不足,一些报道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报道多为表面性和直观性的经济成果,受众看了不解渴。对一些经济活动中热点、难点等方面的问题触及不深,缺少围绕这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全面跟进
期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大众传播事业取得蓬勃的发展,广播媒体也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在媒介竞争的夹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2003年中国广播业大放异彩,被称之为“广播业的第二个春天”。十几年过去了,新兴媒介大行其道,传统媒介受到了直接冲击,广播事业将会有怎样的前景?而地方电台作为区域性新闻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之一,又该如何改革创新,才能谋求市场的一席之地?  在全媒体时代,各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期刊
“雕盘大漠寒无影,冰裂长河夜有声”。2014年,“时代楷模”苏和老人以其扎根大漠、植树治沙的动人事迹,传颂千里草原,感动全国人民。这位“当代愚公”熠熠闪耀的光辉形象,如何从幕后走到台前,一张地方党报在这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传播力量,并向人们宣示:即使是在众声喧哗的传媒新环境下,党报的重大典型宣传也完全可以“一鸣惊人”。  典型宣传 党报如何脱颖而出?  2014年3月18日,内蒙古日报社受领了一项
期刊
摘要:萨空了是著名社会活动家和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民族文化工作的开拓者、中国民主同盟卓越的领导人。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少有的几个战地记者之一,是中国第一位参与国际报道的记者,是著名编辑、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家庭的不幸,使他们从小自立,依靠自己的奋斗,边干边学从事新闻工作。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新闻出版界的领军人物,以自己的出色工作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  关键词:蒙古族 记者 萨空
期刊
文因事而发,业因实而兴。中国共产党始终倡导优良文风,历史上曾提出反对“党八股”、反“客里空”。党的十六大以来,新闻界开展了“三项学习教育”,近两年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目的就是倡导“真”“实”的文风。 文风是党性党风的体现。作为党报,肩负着教育、引导、宣传、鼓舞的重要职责,必须摒弃不良文风,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在群众中形成感染力、吸引力、亲和力,才能彰显党报的公信力。
期刊
包头市北梁地区被称作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棚户区,也是内蒙古面积最大的棚户区。这里危旧房屋多,弱势群体多,市政基础设施匮乏,改造难度大。2011年和2013年,李克强总理先后两次到北梁视察,对北梁棚改给予了高度重视。2013年,北梁新一轮棚改拉开大幕。对于这样一项十分重要但又困难重重的工程,如何推进?怎样取得实效?内蒙古广播电台多次派出记者蹲点采访,对北梁棚改进行了全方位关注,集合全年素材,于2013年
期刊
2015年1月25日至30日,内蒙古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和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简称两会)隆重召开。内蒙古日报社作为自治区主流媒体,首次以党报、都市报、网站、官方微博、微信、视频、手机报、客户端18家媒体矩阵,通过蒙(包括新蒙文)汉文3种文字,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3种形态,文字、图片、视频3种产品,内外宣结合,全媒体、多平台无缝联动,对两会进行了集群式立体报道和全方位解读。  多媒体融合
期刊
摘 要:基于多元民族文化视角下建构国家认同一直是政治传播学研究的焦点。媒介传播是影响受众政治行为,特别是国家认同感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对云南地区媒体的传播现状,在理论上将国家认同的考量划分为国家政治认同、经济发展认同以及民族文化认同三个维度,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问卷数据分析并结合深度访谈、座谈等调查形式,力图从经验研究层面阐释云南地区受众的媒介使用情况对其国家认同建构的影响,从而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