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拦路歌音乐文化研究综述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nxiao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拦路歌是侗族最高的迎宾礼节,它与侗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是研究侗民族的婚恋关系、社会结构、精神生活的宝贵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学者们对侗族拦路歌音乐文化研究的文献分析,从而得到相关思考。
  关键词:侗族拦路歌;文化背景;综述
  前言
  拦路歌,侗语称“嘎萨困”。嘎,译意为“唱”,萨,译意为“阻拦”,困,译意为“路”,故译为“拦路歌”。1拦路歌主要流传于贵州、湖南、广西的侗族地区,是在节日、婚嫁、喜庆或农闲季节村寨交往等社交活动时演唱的风俗性歌曲。隔着 “拦路”用的长板凳水桶、草标等生活用具阻拦,主人与来客之间展开对歌,随着对歌的进展,障碍物被一一撤除,最后主人将客人隆重地迎进村寨。这种形式迎客礼的功用,是随着各种障碍物的逐步撤掉,而驱逐尾随访客而来的各种不洁之物的作用。
  本文就中国知网中对侗族拦路歌的研究非常少,现共有14篇。就研究内容为标准,可分为:历史源流类1篇、本体研究类3篇、文化研究类9篇、课堂教育类1篇。此外,从纵向来看,即(1958—2002)44年间,关于侗族拦路歌的研究文章只有4篇。从2008年至今,10年间,关于侗族拦路歌研究的文章日渐增多,有10篇。
  一、侗族拦路歌的历史渊源
  关于侗族拦路歌的由来众说纷纭,迄今尚无定论,以至于其产生的年代,也说法不一。关于侗族拦路歌的历史源流虽众说纷纭,却并不是无源考证,可从口头传说和文献记载略知一二。
  (一)口头传说
  关于侗族拦路歌起源的说法,从黄明政和付晓玲的《侗族拦路歌多声形态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一文,其中对口头传说的相关概括如下:
  一说是“外来说”,此種说法认为,侗族是个落后的民族,拦路歌的多声部一定是受外国传教士的影响而形成的,作者从西方传教士入华时间和拦路歌被载时间相差甚远、传教士活动地域、拦路歌和西方复调音乐的差异来进行反驳。
  一说是“改造说”,此种说法认为,侗族拦路歌的多声部是汉族音乐干部对侗族民歌加工改造的结果,作者则从汉族音乐干部进入侗乡的时间和侗族拦路歌的历史记载时间进行反驳。
  (二)学者在侗族拦路歌文化研究中使用的文献
  对侗族拦路歌起源记载的文献,主要集中于黄明政和付晓玲的《侗族拦路歌多声形态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及杜平的《湖南通道侗族“拦路歌”探析》两文中,详见表1:
  通过对所引文献的梳理、概括及总结,侗族拦路歌是侗族人民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习俗与信仰,通过劳动和艺术实践自己创造出来的。黄明政、付晓玲二人所写的《侗族拦路歌多声形态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中提到的较早记录多声部民歌的文献有唐朝诗人柳宗元在《僮俗诗》中记载:“小语相侵随致怨,清歌互答自成亲,趁圩亦有能装束,数朵银花缀纲中。”其所唱之歌采用的演唱形式就有多声部合唱的成分。在《三江县志》卷二中有着如下的记述:“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音佳者唱反音,众声低则独高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其中清楚地描述了“侗人唱法”的多声组合特点,这里从正面再次证实了侗族拦路歌是本土的民歌。
  迄今为止,侗族拦路歌的发源地和产生年代均是一个未知数,其口头传说的两种说法,可信度并不高,而关于文献典籍方面的记载,又具有“散”的特点。可见,对侗族拦路歌源流的探究,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对各方面因素加以分析和调查方可得侗族拦路歌发源地及产生年代最科学、最具权威性的论断。
  二、多元视角下的侗族拦路歌音乐文化研究
  随着各学科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侗族拦路歌音乐文化的研究亦体现这样的趋势。从最初单纯的关注拦路歌的发展与形式及音乐本体的研究,深入到对其与相关文化背景、仪式的关系研究,而近几年来,“侗族拦路歌进校园”可以说是一个具有重要传承意义的举措。
  (一)侗族拦路歌礼俗文化的研究
  关于侗族拦路歌文化背景研究的文章杜平的《湖南通道侗族“拦路歌”探析》中提到“一个民族,一切音乐活动都与民俗活动有关。”黄明政的《心灵与自然的和谐之音》中写到“侗族拦路歌是侗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侗族族群在集体交往这种特定的民俗活动中产生的歌种,是侗族人民自己创造的天籁之音”,得出了侗族拦路歌作为最具特色的侗歌之一,它演唱的内容、表现的形式等,都与侗人的性格、习俗、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结论;牛承彪《侗族传统“拦路”对歌习俗形成的文化背景分析》一文中得到“侗族‘拦路’习俗的形成,建立在侗族村寨的空间观念和原始信仰的基础之上,它通过‘拦路歌’和‘开路歌’ 的对答,以及障碍物的逐件撤除,模拟了尾随访客而来的不洁之物被逐步禳除的过程。”这一结论。
  除了上述文章,关于侗族拦路歌文化背景方面做了简要阐述的,还有蓝山的《奇特的迎客礼“拦路”》、吴文仙的《黔东南“侗族拦路仪式”期待原滋原味》、吴国春的《七十二寨侗族拦路歌》这三篇文章。
  (二)侗族拦路歌音乐本体研究
  关于拦路歌音乐本体研究论文较少,主要有方暨申的《侗族拦路歌的搜集与研究报告》、杜平的《湖南通道侗族“拦路歌”探析》、黄明政的《贵州从江龙图侗族拦路歌探论》三篇。
  黄明政《贵州从江龙图侗族拦路歌探论》的一文中提到了贵州从龙江图侗族拦路歌的音乐特征:“只是低音部还是重复前面两小节的歌腔,高音部是新产生的一条旋律,它与低音部构成了不完全协和的四度和三度音程关系,产生了丰富的和声色彩。一紧一松,一急一缓,这是龙图拦路歌很有特色的一种音调,在整套拦路歌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歌词层面的特点方面研究的有杜平的《湖南通道侗族“拦路歌”探析》,在这篇文章中所总结的“歌词中少去了一些知识比拼的内容,更多的是在抒发姑娘对后生的依恋之情”、“看山唱山、看水唱水、见人唱情”、“每段歌词皆为四句”、“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象喻思维是他们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等四种特点。   关于拦路歌音乐本体研究的还有有杜平的《湖南通道侗族“拦路歌”探析》,此文中从拦路歌的曲式结构、大量衬词衬句的运用、羽调式在歌曲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三)侗族拦路歌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之中
  王次炤教授曾在《音乐周报》中撰文提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只有通过教育的手段才得以真正实现”。2这无疑对作为同样是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侗族拦路歌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自1958年方暨申老师进入侗乡腹地对拦路歌进行了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并在《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中说:“全套拦路歌很有系统。它按照曲调的不同划分成若干部分,……即每一首歌中有不同的词都另算一首,那就有一百二十首之多。”从这里就奠定了侗族拦路歌引入课堂的资源基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实施和各级部门的重视下,贵州黎平县、从江县等地积极响应,将包括侗族大歌、声音歌、拦路歌在内的多种侗族传统艺术形式引入中小学课堂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结语
  现阶段,因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种媒体的发展,可说是侗族拦路歌艺术最活跃且研究成果做多的阶段,但显现出的问题也相应伴随。上文主要对侗族拦路歌的历史源流、文化视角及发展历程及问题做了相关陈述,在此基础上,笔者对侗族拦路歌提出几点看法。首先,侗族拦路歌的研究不能脱离侗族族群文化。侗族拦路歌是侗族族群最具代表的文化产物,是其劳作方式、审美心理及宗教信仰等的体现,因此,继续扎根、生长在侗族族群的土壤中,是侗族拦路歌永葆生命的基础;其次,侗族拦路歌与旅游结合时,要本着使游客了解原因、表演者要秉持“还原”习俗的态度,而不能仅仅当成是一场“秀”;最后,侗族拦路歌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在这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应给予重视,必要时给予政策和物资上的支持。总的来说,侗族拦路歌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魁宝,使之更好地发展及传承,我们责无旁贷。
  注释:
  1.田联韬.侗族的歌唱习俗与多声部民歌[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03).
  2.转引自秦昆、王方红编,古壮侗族拦路歌文化考—壮族侗族拦路歌文化艺术研究论文集[M]四川: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2014:445
  参考文献
  [1]田联韬.侗族的歌唱习俗与多声部民歌[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03).
  [2]秦昆、王方红编.古壮侗族拦路歌文化考—壮族侗族拦路歌文化艺术研究论文集[M]四川: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2014:445
  [3]黄明政.贵州从江龙图侗族拦路歌探论[A],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4 第四期
  [4]杜平.湖南通道侗族“拦路歌”探析[J].音樂创作,2008,(6).
  [5]黄明政 付晓玲.侗族拦路歌多声形态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6]王奇辉.贵州侗族乐舞文化引入课堂教学现状研究——以侗族“拦路歌”为例[J].艺海,2013(07).
  [7]方暨申.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J].音乐研究,1958(04).
  [8]黄明政.心灵与自然的和谐之音[J].民族音乐,2010-1
  [9]牛承彪.侗族传统“拦路”对歌习俗形成的文化背景分析[J].中国山地民族研究集刊,2015(01).
  [10]蓝山.奇特的迎客礼“拦路”[K].对外大传播,1998(06)
  [11]吴文仙.黔东南“侗族拦路仪式”:期待原滋原味[K].贵州民族报 2010.8
  [12]吴国春.七十二寨侗族拦路歌[J].理论与当代,2010(10).
  [13]李丽敏.民间赛歌源流概说[J].中国音乐,2013(04).
  [14]金鹃飞 谢晓芳.试谈广西三江侗族婚俗歌曲[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
  [15]老蒂.闹歌 夜歌 拦路歌——松桃苗族喜事歌俗[J].歌海,2002(07).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民族艺术研究所)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频繁地走入课堂,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它的容量之大,内容之广,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可以培养学生识字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写作能力,发展思维,拓展视野,进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使教学内容
期刊
摘 要: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不但是英语知识的过渡,还是心理的过渡。初中生对英语有一个重新接受的过程。在教学中,相信很多初中英语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小学刚升入初中的大部分学生,不适应初中英语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方法,学习英语的兴趣急剧下降,英语成绩两级分化日趋严重,这就让初中老师面临了一个共同问题,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的衔接问题。  关键词:小学;初中;英语教学;衔接  小学生升入初中一年级前已经学了2
期刊
摘 要:豫剧是中国四大剧种之一,其唱腔独特,深受观众喜爱。本文对豫剧的起源做了简要的概述,对豫剧唱腔的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让大家对河南豫剧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推动豫剧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豫剧;起源;唱腔  一、豫剧概述  提起河南,人們常常会想到中原文化或者豫剧,豫剧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传统戏曲,不仅是河南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河南人向外地人说起豫剧,往往眉飞色舞,自
期刊
摘 要:高校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高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对我国现阶段而言,加强高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尤为必要:一方面,当前我们的“高校文化”现象存在的很多问题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是我们党的事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高校作为最重要的文化组织,责无旁贷地负有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重任和代表中国先进
期刊
人们常说“知人论世”,理解石涛的绘画思想就必须对石涛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所了解。李驎《大涤子传》中所说:“大涤子是匿其姓氏”的事实,年龄上也有隐瞒。隐瞒是为了逃避迫害而削发为僧。员炖看到石涛说:“低徊吞吐,言不尽意。”的情态。”隐晦之多,关于石涛的家庭出身,根据现有的材料,已经完全可以确立下来的有,石涛,原始名朱若极,是明朝宗室的后氏,石涛是明太祖朱元璋从孙,孙靖江守谦的后裔。朱守谦卒后,其
期刊
摘 要: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园五大活动领域之一,而且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园其他教育活动的基础。传统方式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幼儿语言教育。而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的应用与发展,将极大提高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因此,笔者认为找到信息化技术和幼儿园语言教育方式的结合点,科学合理地付诸实施操作,将有利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教育部门越来越意识到教育创新的重要性,其逐步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给予改革和完善,以期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针对于中国会展业对于人才的急切渴求,会展教育也就应运而生,其已经成为了我国现代高校的新型特色专业之一,为此,我们应该对其教育环节和人才的培养方法给予更多的重视。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会展专业教育实践环节教学研究高职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相关浅析,仅供参考。  关键
期刊
摘 要:微信、微博等媒体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些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实时传播以及内容原创性等多种特点,这些特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微时代”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途径的创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微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微视等各项社会平台和新媒体逐渐产生,并应用到了社会的各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造物美学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为当代设计提供了无穷的灵感和素材,带给当代设计丰富的设计思想及新的启发,作为汉、唐的转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物艺术体现了造物目的和美学内涵从单一到多元、艺术风格吸纳方式从保守到开放的转变,使造物者——人的主动性崭露头角,因而也丰富了中国造物传统。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最黑暗、社会最凄苦的时代,但是,追溯历史不难发现,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却造就了中国古典最璀璨的
期刊
摘 要:韩愈散文历来被尊奉为唐代散文之经典,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散文中的“奇正”之风,即流转于字里行间的高古之气、奇崛之美,堪称后世学习的典范。本文通过结合韩愈的散文作品及理论观点,分别从“奇”、“正”两个方面,来阐明其散文的主要风格与特色。“正”主要表现为:“师法古人,文以明道”,“气盛言宜,不平则鸣”;“奇”主要表现为:“陈言务去,出奇为文”,“以文为戏,怪怪奇奇”。  关键词:韩愈;散文;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