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览一个景点,呈现在眼前的不僅仅是建筑物的结构,还有历史、人文,更有自己的思考。介绍清楚自己游览的对象以及有重点地介绍,是参观类游记的写作重点。今天,我们跟随名家的游记作品,破解大师的写作密码。
细心选材有重点
【名篇引路】
颐和园还有一个地区,也可以作为一个游览单位计算,就是后山沿围墙那条土埂子。这地方虽近在游人眼前,可是最容易忽略过去。这条路是从谐趣园再向北走,到后湖尽头几株大白杨树面前时,不回头,不转弯,再向西一直从一条小土路走上小土山。那是一条能够满足游人好奇心的小路。一路走去可从荆槐杂树林子枝叶罅隙间清清楚楚看到后山后湖全景。小土埂上还种得好些有了相当年月的马尾松,松根凸起处,间或会有一两个年青艺术家在那里作画。地方特别清静,不会有人来搅扰他的工作。更重要还是从这里望去,景物凑紧集中,如同一个一个镜框样子。
(节选自沈从文《春游颐和园》)
名师解读
颐和园作为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皇家园林,园内美景自然是数不胜数。在众多的景点当中,选择哪一处呢?自然需要作者细心选材。除了著名景点外,另辟蹊径选择别人容易忽略的来介绍,文章在立意上便有了新意。“颐和园还有一个地区,也可以作为一个游览单位计算,就是后山沿围墙那条土埂子”。从这句话我们知道,这个景点在颐和园极其普通。普通中又带有不普通,“那是一条能够满足游人好奇心的小路。一路走去可从荆槐杂树林子枝叶罅隙间清清楚楚看到后山后湖全景。小土埂上还种得好些有了相当年月的马尾松,松根凸起处,间或会有一两个年青艺术家在那里作画。”它的特点在于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可以有一览全园的地理优势,这里还有灵动的艺术存在,是一方世外桃源。这段文字的描写特别有画面感,恬静与优美并存。作者不动声色的比喻修辞手法让这个地方有了一丝神秘感,“更重要还是从这里望去,景物凑紧集中,如同一个一个镜框样子。”这也许是熙熙攘攘的颐和园中最令人神往的一方天堂了,她的静谧与安逸,吸引着无数读过这篇文章的人。
精心介绍有方法
【名篇引路】
登上爬山的游廊,走进“闻木樨香轩”,园中部的景物便全都呈现在眼前。东西是楼阁参差,古木奇石掩映着亭台水榭,南面是廊台,花墙,小巧的“明瑟楼”凌驾于一切建筑之上,楼前是满池清水,倒映着南面的全部景色,造成了园外的奇景。池塘当中,有一个小岛,叫“小蓬莱”,这里的桥、亭都和水面相平,登上“小蓬莱”好像站在湖心水底,而觉得四面皆山。过了“小蓬莱”到达“曲溪楼”的底层时,中部的景物都已一览无余,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曲溪楼”旁还有许多砖框、漏窗,它像取景框一样,把园中的景色浓缩起来,使人处处凌虚,移步换影。
(节选自陆文夫《苏州漫步》)
名师解读
参观游记,对景物的介绍有一定的方法和顺序。这段文字,涉及到了两个观察方法。“登上爬山的游廊,走进‘闻木樨香轩’,园中部的景物便全都呈现在眼前。”登上、走进,属于移步换景法。作者运用简单的动词一笔带过参观的地方,直奔重点,一句“园中部的景物便全都呈现在眼前”,交代了作者的观察位置,涉及到了定点观察法。
怎样将观察到的景物介绍清楚,得要有一定的方位顺序。“东西是楼阁参差,古木奇石掩映着亭台水榭,南面是廊台,花墙,小巧的‘明瑟楼’凌驾于一切建筑之上,楼前是满池清水,倒映着南面的全部景色,造成了园外的奇景。”不难看出,作者是根据方位顺序介绍的,先从东西到南,再从上到下,让静止的画面有了层次感。目之所及,景物全收在眼底,“过了‘小蓬莱’到达‘曲溪楼’的底层时,中部的景物都已一览无余,可以告一段落了。”这句话很巧妙地点明了中部景物的全貌,“过了”与“到达”,很好的一组衔接词,巧妙将两处景物联系起来,成为一处景点的一个整体。“告一段落”让人觉得这处的景物纯粹,干净,内心有强烈的满足感。
用心感受有思考
【名篇引路】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节选自余秋雨《道士塔》)
名师解读
除了参观建筑本身,我们要善于思考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融入自己对建筑的看法,让自己的生命在场。这是写游记的重要方法。我们看到的是大众化的东西,想到的、悟出来的,是独一无二的。思想是文章的核心,有独特见解的文章一定是个性化的。这种思考,这种情感,需要用一种途径来表达,最好不过“寓情于景”。“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夕阳、朔风、破落的塔群渲染环境、营造气氛,为下文奠定了基调。作者将自己的思考与情感融入景物中,让情感的线索带着读者再现敦煌石窟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这样,文章有了高度,也有了深度,更有了生命。
【作文题目】
总有一处景物令我们流连忘返,总有一处景物让我们思绪万千。想一想,我们游览过哪些建筑?我们需要用什么方法给读者交代清楚?下笔之前,细细思量一下,我们该抓住哪些景点做重点介绍,写出什么特点?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有顺序地介绍景点?游览的过程中,我们有没有产生思考?有没有追究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深层次挖掘建筑的内涵,将情感寓于景物之中。表达的时候,可以仿照名家的写作方法,让自己的游览有“心”在。现在,请拿起笔,写下那次难忘的游览之旅吧!
细心选材有重点
【名篇引路】
颐和园还有一个地区,也可以作为一个游览单位计算,就是后山沿围墙那条土埂子。这地方虽近在游人眼前,可是最容易忽略过去。这条路是从谐趣园再向北走,到后湖尽头几株大白杨树面前时,不回头,不转弯,再向西一直从一条小土路走上小土山。那是一条能够满足游人好奇心的小路。一路走去可从荆槐杂树林子枝叶罅隙间清清楚楚看到后山后湖全景。小土埂上还种得好些有了相当年月的马尾松,松根凸起处,间或会有一两个年青艺术家在那里作画。地方特别清静,不会有人来搅扰他的工作。更重要还是从这里望去,景物凑紧集中,如同一个一个镜框样子。
(节选自沈从文《春游颐和园》)
名师解读
颐和园作为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皇家园林,园内美景自然是数不胜数。在众多的景点当中,选择哪一处呢?自然需要作者细心选材。除了著名景点外,另辟蹊径选择别人容易忽略的来介绍,文章在立意上便有了新意。“颐和园还有一个地区,也可以作为一个游览单位计算,就是后山沿围墙那条土埂子”。从这句话我们知道,这个景点在颐和园极其普通。普通中又带有不普通,“那是一条能够满足游人好奇心的小路。一路走去可从荆槐杂树林子枝叶罅隙间清清楚楚看到后山后湖全景。小土埂上还种得好些有了相当年月的马尾松,松根凸起处,间或会有一两个年青艺术家在那里作画。”它的特点在于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可以有一览全园的地理优势,这里还有灵动的艺术存在,是一方世外桃源。这段文字的描写特别有画面感,恬静与优美并存。作者不动声色的比喻修辞手法让这个地方有了一丝神秘感,“更重要还是从这里望去,景物凑紧集中,如同一个一个镜框样子。”这也许是熙熙攘攘的颐和园中最令人神往的一方天堂了,她的静谧与安逸,吸引着无数读过这篇文章的人。
精心介绍有方法
【名篇引路】
登上爬山的游廊,走进“闻木樨香轩”,园中部的景物便全都呈现在眼前。东西是楼阁参差,古木奇石掩映着亭台水榭,南面是廊台,花墙,小巧的“明瑟楼”凌驾于一切建筑之上,楼前是满池清水,倒映着南面的全部景色,造成了园外的奇景。池塘当中,有一个小岛,叫“小蓬莱”,这里的桥、亭都和水面相平,登上“小蓬莱”好像站在湖心水底,而觉得四面皆山。过了“小蓬莱”到达“曲溪楼”的底层时,中部的景物都已一览无余,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曲溪楼”旁还有许多砖框、漏窗,它像取景框一样,把园中的景色浓缩起来,使人处处凌虚,移步换影。
(节选自陆文夫《苏州漫步》)
名师解读
参观游记,对景物的介绍有一定的方法和顺序。这段文字,涉及到了两个观察方法。“登上爬山的游廊,走进‘闻木樨香轩’,园中部的景物便全都呈现在眼前。”登上、走进,属于移步换景法。作者运用简单的动词一笔带过参观的地方,直奔重点,一句“园中部的景物便全都呈现在眼前”,交代了作者的观察位置,涉及到了定点观察法。
怎样将观察到的景物介绍清楚,得要有一定的方位顺序。“东西是楼阁参差,古木奇石掩映着亭台水榭,南面是廊台,花墙,小巧的‘明瑟楼’凌驾于一切建筑之上,楼前是满池清水,倒映着南面的全部景色,造成了园外的奇景。”不难看出,作者是根据方位顺序介绍的,先从东西到南,再从上到下,让静止的画面有了层次感。目之所及,景物全收在眼底,“过了‘小蓬莱’到达‘曲溪楼’的底层时,中部的景物都已一览无余,可以告一段落了。”这句话很巧妙地点明了中部景物的全貌,“过了”与“到达”,很好的一组衔接词,巧妙将两处景物联系起来,成为一处景点的一个整体。“告一段落”让人觉得这处的景物纯粹,干净,内心有强烈的满足感。
用心感受有思考
【名篇引路】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节选自余秋雨《道士塔》)
名师解读
除了参观建筑本身,我们要善于思考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融入自己对建筑的看法,让自己的生命在场。这是写游记的重要方法。我们看到的是大众化的东西,想到的、悟出来的,是独一无二的。思想是文章的核心,有独特见解的文章一定是个性化的。这种思考,这种情感,需要用一种途径来表达,最好不过“寓情于景”。“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夕阳、朔风、破落的塔群渲染环境、营造气氛,为下文奠定了基调。作者将自己的思考与情感融入景物中,让情感的线索带着读者再现敦煌石窟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这样,文章有了高度,也有了深度,更有了生命。
【作文题目】
总有一处景物令我们流连忘返,总有一处景物让我们思绪万千。想一想,我们游览过哪些建筑?我们需要用什么方法给读者交代清楚?下笔之前,细细思量一下,我们该抓住哪些景点做重点介绍,写出什么特点?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有顺序地介绍景点?游览的过程中,我们有没有产生思考?有没有追究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深层次挖掘建筑的内涵,将情感寓于景物之中。表达的时候,可以仿照名家的写作方法,让自己的游览有“心”在。现在,请拿起笔,写下那次难忘的游览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