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名家一起去游览

来源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xm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览一个景点,呈现在眼前的不僅仅是建筑物的结构,还有历史、人文,更有自己的思考。介绍清楚自己游览的对象以及有重点地介绍,是参观类游记的写作重点。今天,我们跟随名家的游记作品,破解大师的写作密码。
  细心选材有重点
  【名篇引路】
   颐和园还有一个地区,也可以作为一个游览单位计算,就是后山沿围墙那条土埂子。这地方虽近在游人眼前,可是最容易忽略过去。这条路是从谐趣园再向北走,到后湖尽头几株大白杨树面前时,不回头,不转弯,再向西一直从一条小土路走上小土山。那是一条能够满足游人好奇心的小路。一路走去可从荆槐杂树林子枝叶罅隙间清清楚楚看到后山后湖全景。小土埂上还种得好些有了相当年月的马尾松,松根凸起处,间或会有一两个年青艺术家在那里作画。地方特别清静,不会有人来搅扰他的工作。更重要还是从这里望去,景物凑紧集中,如同一个一个镜框样子。
  (节选自沈从文《春游颐和园》)
  名师解读
   颐和园作为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皇家园林,园内美景自然是数不胜数。在众多的景点当中,选择哪一处呢?自然需要作者细心选材。除了著名景点外,另辟蹊径选择别人容易忽略的来介绍,文章在立意上便有了新意。“颐和园还有一个地区,也可以作为一个游览单位计算,就是后山沿围墙那条土埂子”。从这句话我们知道,这个景点在颐和园极其普通。普通中又带有不普通,“那是一条能够满足游人好奇心的小路。一路走去可从荆槐杂树林子枝叶罅隙间清清楚楚看到后山后湖全景。小土埂上还种得好些有了相当年月的马尾松,松根凸起处,间或会有一两个年青艺术家在那里作画。”它的特点在于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可以有一览全园的地理优势,这里还有灵动的艺术存在,是一方世外桃源。这段文字的描写特别有画面感,恬静与优美并存。作者不动声色的比喻修辞手法让这个地方有了一丝神秘感,“更重要还是从这里望去,景物凑紧集中,如同一个一个镜框样子。”这也许是熙熙攘攘的颐和园中最令人神往的一方天堂了,她的静谧与安逸,吸引着无数读过这篇文章的人。
  精心介绍有方法
  【名篇引路】
   登上爬山的游廊,走进“闻木樨香轩”,园中部的景物便全都呈现在眼前。东西是楼阁参差,古木奇石掩映着亭台水榭,南面是廊台,花墙,小巧的“明瑟楼”凌驾于一切建筑之上,楼前是满池清水,倒映着南面的全部景色,造成了园外的奇景。池塘当中,有一个小岛,叫“小蓬莱”,这里的桥、亭都和水面相平,登上“小蓬莱”好像站在湖心水底,而觉得四面皆山。过了“小蓬莱”到达“曲溪楼”的底层时,中部的景物都已一览无余,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曲溪楼”旁还有许多砖框、漏窗,它像取景框一样,把园中的景色浓缩起来,使人处处凌虚,移步换影。
   (节选自陆文夫《苏州漫步》)
  名师解读
   参观游记,对景物的介绍有一定的方法和顺序。这段文字,涉及到了两个观察方法。“登上爬山的游廊,走进‘闻木樨香轩’,园中部的景物便全都呈现在眼前。”登上、走进,属于移步换景法。作者运用简单的动词一笔带过参观的地方,直奔重点,一句“园中部的景物便全都呈现在眼前”,交代了作者的观察位置,涉及到了定点观察法。
   怎样将观察到的景物介绍清楚,得要有一定的方位顺序。“东西是楼阁参差,古木奇石掩映着亭台水榭,南面是廊台,花墙,小巧的‘明瑟楼’凌驾于一切建筑之上,楼前是满池清水,倒映着南面的全部景色,造成了园外的奇景。”不难看出,作者是根据方位顺序介绍的,先从东西到南,再从上到下,让静止的画面有了层次感。目之所及,景物全收在眼底,“过了‘小蓬莱’到达‘曲溪楼’的底层时,中部的景物都已一览无余,可以告一段落了。”这句话很巧妙地点明了中部景物的全貌,“过了”与“到达”,很好的一组衔接词,巧妙将两处景物联系起来,成为一处景点的一个整体。“告一段落”让人觉得这处的景物纯粹,干净,内心有强烈的满足感。
  用心感受有思考
  【名篇引路】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节选自余秋雨《道士塔》)
  名师解读
   除了参观建筑本身,我们要善于思考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融入自己对建筑的看法,让自己的生命在场。这是写游记的重要方法。我们看到的是大众化的东西,想到的、悟出来的,是独一无二的。思想是文章的核心,有独特见解的文章一定是个性化的。这种思考,这种情感,需要用一种途径来表达,最好不过“寓情于景”。“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夕阳、朔风、破落的塔群渲染环境、营造气氛,为下文奠定了基调。作者将自己的思考与情感融入景物中,让情感的线索带着读者再现敦煌石窟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这样,文章有了高度,也有了深度,更有了生命。
  【作文题目】
   总有一处景物令我们流连忘返,总有一处景物让我们思绪万千。想一想,我们游览过哪些建筑?我们需要用什么方法给读者交代清楚?下笔之前,细细思量一下,我们该抓住哪些景点做重点介绍,写出什么特点?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有顺序地介绍景点?游览的过程中,我们有没有产生思考?有没有追究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深层次挖掘建筑的内涵,将情感寓于景物之中。表达的时候,可以仿照名家的写作方法,让自己的游览有“心”在。现在,请拿起笔,写下那次难忘的游览之旅吧!
其他文献
《竹节人》一文中,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做竹节人、玩竹节人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后自己偷偷玩的情景,表现出童年游戏的有趣。   全文有三处描写颇具“趣味”,我们走进文中看看吧!  一、做竹节人“有趣”   文章开篇的兩个自然段虽然叙述的文字不多,但是把浓浓的“趣”概括出来了:“只要有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全班,以至全校。”而第二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一个镜头:“有一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
期刊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学会“五看”,能更好地归纳中心思想。   一看文章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题目就是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如《伟大的友谊》《为人民服务》等课题,都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看文章首尾。有的开头总起全文,点明主题。如《桂林山水》的开头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赞美了桂林山水无与伦比的秀美,洋溢着热爱、赞美锦绣河山的感情。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结尾说:“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期刊
汉字如此博大精深,具有形、音、义三要素。今天,我要用形声字记忆法来记住一些我经常写错的字。   “烫”是一个上声下形的字,汤作声旁,火为形旁,汤读tāng,所以这字一定谐音tɑng。而火在下面,意思是熊熊烈火烧着一锅汤,汤不就变烫了嘛?所以这个字就读“烫”。   “哇塞,我太棒了,有了这个方法,我再也不用为汉字操心啦!”咦,这个“孬”怎么读?难道讀好?不对不对,歪,是个会意字,意思是不正。所以“孬
期刊
谁能想到《穷人》一文是托尔斯泰根据维克多·雨果的长诗《贫苦人》改写的呢?如果你還不相信,就请读读《贫苦人》的一些片段吧!   一个妇人,头靠着床,跪在那里祈祷,她时而冥想,时而惊惶。   这就是母亲,她是孤单的。而这时外边,白浪高涌的海洋,正对着天空、悬崖、黑夜、狂风和密雾,倾吐着它的永恒的幽暗。   这分明是《穷人》的主人公桑娜惊恐地等待丈夫回来的情景。再来看作者对另一个母亲西蒙的描写吧。  
期刊
王老师:《桥》一文中描写洪水时多处用了拟人和拟物的修辞手法,同学们快来找一找!   周正:我找到了。“山洪咆哮着”就是。“咆哮”的意思是大吼大叫,通常是愤怒的情绪下产生的反应。一般形容人的暴怒喊叫,也可以表现野兽的吼叫。现在用来形容洪水的奔腾轰鸣,十分猛烈。   吴罕:我也找到了,“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跳舞”一般指人在舞蹈。舞蹈时,人们会感到高兴。把洪水说成是“跳舞”,可见洪水来
期刊
同学们,《故宫博物院》由四篇材料组成。现在我们以“移步换景”法来游一游材料之一的“故宫”吧!   一、概括“故宫”。   如同一位导游一样,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用无声的语言,把我们的视野带入了“故宫”。第一自然段用了概括说明法,从整体上介绍了故宫的位置、名字、用途以及建筑时间。   第二自然段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告诉我们紫禁城的墙高;有四座城门;占地面积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宫殿七十多座和房屋九千多间
期刊
癞六伯,是离石门湾五六里的六塔村里的一个农民。这六塔村很小,一共不过十几户人家,癞六伯是其中之一。我童年时候,看见他约有五十多岁,身材瘦小,头上有许多癞疮疤,因此人都叫他癞六伯。此人姓甚名谁,一向不传,也没有人去请教他。只知道他家中只有他一人,并无家属。既然称为“六伯”,他上面一定还有五个兄或姐,但也一向不传。   总之,癞六伯是孑然一身。   癩六伯孑然一身,自耕自食,自得其乐。他每日早上挽了一
期刊
《穷人》一课多处用了省略号,这些省略号的使用,很好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人物特點与高尚品质。   “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10下,11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省略掉的是古钟敲击声递增的次数,表明丈夫冒着暴风雨出海打鱼,深夜未归,桑娜焦急地等待丈夫归来,内心十分焦虑,担心丈夫的安全。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
期刊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包括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都是小事。虽然看起来那么平常,但如果你用心去观察,去发现,小事往往包含着大智慧。   记得那是一个周末,妈妈开车送我去上舞蹈课。由于出发的时间有点儿晚了,我十分急躁,担心迟到。刚出小区门,我就催促妈妈:“妈妈,快点儿开,快点儿开啊!超过前面那辆车。你慢悠悠的,散步呢!”妈妈似乎要说什么,却没有开口,但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还是努力加快了速度。   突然,妈妈
期刊
(時间:90分钟,总分:100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