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随着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不断普及,俨然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辅助工具。而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对构建高效课堂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融合教学策略为研究内容,从加强师生联系,掌握学生预习状态;运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打造试题微课,实现个性化教学;开展模拟实验,夯实知识基础同,等多角度探讨了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融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1-328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就是在课堂活动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高中数学抽象、难于理解的概念、定理、数学思想等转化为直观、形象、易于理解的内容,借助信息技术的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实现对高中数学教学的辅助。“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以此來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加强师生联系,掌握学生预习状态
众所周知,预习内容多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之前布置,但是这种传统的预习模式并不会给教师备课带来学生预习情况的反馈,而教师的教学大纲只能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因而缺乏学生对某些知识内容的针对性,难免会出现教师课堂讲解在不了解学生基础的情况开展无效的教学活动,最终使课堂教学成效大打折扣。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即时通信,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让教师可以及时收到学生的预习反馈,掌握其预习状态,既而设计较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1]例如在“随机抽样”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布置与之相关的预习作业,然后通过班级群了解学生们的预习情况,将学生们预习中的疑问整理、总结,再针对性的调整教学计划,这种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既可以抓住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
高中阶段,数学知识内容尤为抽象,这也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但是由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差异,他们的学习水平和接收能力也不尽相同。[2]为了让学生快速、高效的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运有信息技术,凭借其强悍的教育辅助功能将数学内容化抽象为直观,在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例如高中数学中的空间立体几何,需要学生在学习时运用空间想象力,一旦想象力不足很难在脑海中“建立”空间立体几何,也无法从多角度、多层次深入的了解、学习、掌握几何图形,有时候即便都可以在画出立体几何,但也仅是某一个角度的平面图像,学生的想象力若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在理解上也将难上加难。但是,信息技术下的辅助教学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把空间立体几何以视频或动图的形式动态的展示,从多个角度和维度呈现,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便捷的“看”到图形,也可以快速的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对学生想象力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大有裨益。可以说,通过信息技术将抽象、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易懂的内容,将高中数学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以信息技术为媒介进行情景再现,对教师的教师,学生的学都有所助益。[3]
三、打造试题微课,实现个性化教学
微课是当下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模式,也是信息技术教学发展下的产物,具有时间短、内容精简、重难点突出的特点,可以帮助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师常用的突破教学手段。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微课不仅应用于新知识讲解环节,也可以应用于试题讲解环节,一般情况下,一个试题或同类试题组成一个微课,有助于学生通过试题讲解串联出相关的数学知识,掌握其间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例如在讲解“古典概型”时,教师可以把此类题型制作成微课小视频,重点讲解不同题型中的概率,如“从1-4个数中随机选取2个不同数,其差正好是2的倍数的概念”当学生理解这类题型的概率解题过程之后,教师可以适当的转变,如增加个数,计算两数之和等,让学生通过不断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找出此类题型的解题规律,从而真正的掌握概率。[3]通过这样形式,不仅可以实现高中数学课堂的信息化教学,打造高效课堂,而且有助于学生快速通过试题讲解掌握数学知识点,形成完善的解题思路和步骤,从而提高解题效率和质量,促进数学成绩的提升。
四、开展模拟实验,夯实知识基础
新课改理念的支撑下,高中数学课堂也由传统的“听”转向“做”,通过模拟实验让可以借助的双手挖掘知识内容,开展探究式学习,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教学,要求两位学生以画板充当直线按要求有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中进行移动,其他学生则基于问题进行思考,或者要求“直线”进行改变。通过这种实验探究式的互助学习,学生以可见的直线变化,了解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关系,以肉眼可见的运动轨迹感受空间中直线的变化规律,从而从中总结出数学规律,剖析出数学知识。[4]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数学模拟实验,会更加注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把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真正的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形式,从而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夯实知识基础的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应掌握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活动,借助信息技术加强师生互动,掌握学生预习状态,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内容,同时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打造试题微课讲解,实现个性化教学,也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从而达到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许如意.例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J].福建中学数学,2020(04):46-48.
[2]曾颖.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融合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7):75.
[3]臧吉林.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07):161-162.
[4]董万军.信息技术资源支持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探讨[J].华夏教师,2018(35):78-79.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融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1-328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就是在课堂活动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高中数学抽象、难于理解的概念、定理、数学思想等转化为直观、形象、易于理解的内容,借助信息技术的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实现对高中数学教学的辅助。“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以此來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加强师生联系,掌握学生预习状态
众所周知,预习内容多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之前布置,但是这种传统的预习模式并不会给教师备课带来学生预习情况的反馈,而教师的教学大纲只能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因而缺乏学生对某些知识内容的针对性,难免会出现教师课堂讲解在不了解学生基础的情况开展无效的教学活动,最终使课堂教学成效大打折扣。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即时通信,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让教师可以及时收到学生的预习反馈,掌握其预习状态,既而设计较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1]例如在“随机抽样”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布置与之相关的预习作业,然后通过班级群了解学生们的预习情况,将学生们预习中的疑问整理、总结,再针对性的调整教学计划,这种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既可以抓住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
高中阶段,数学知识内容尤为抽象,这也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但是由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差异,他们的学习水平和接收能力也不尽相同。[2]为了让学生快速、高效的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运有信息技术,凭借其强悍的教育辅助功能将数学内容化抽象为直观,在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例如高中数学中的空间立体几何,需要学生在学习时运用空间想象力,一旦想象力不足很难在脑海中“建立”空间立体几何,也无法从多角度、多层次深入的了解、学习、掌握几何图形,有时候即便都可以在画出立体几何,但也仅是某一个角度的平面图像,学生的想象力若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在理解上也将难上加难。但是,信息技术下的辅助教学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把空间立体几何以视频或动图的形式动态的展示,从多个角度和维度呈现,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便捷的“看”到图形,也可以快速的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对学生想象力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大有裨益。可以说,通过信息技术将抽象、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易懂的内容,将高中数学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以信息技术为媒介进行情景再现,对教师的教师,学生的学都有所助益。[3]
三、打造试题微课,实现个性化教学
微课是当下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模式,也是信息技术教学发展下的产物,具有时间短、内容精简、重难点突出的特点,可以帮助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师常用的突破教学手段。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微课不仅应用于新知识讲解环节,也可以应用于试题讲解环节,一般情况下,一个试题或同类试题组成一个微课,有助于学生通过试题讲解串联出相关的数学知识,掌握其间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例如在讲解“古典概型”时,教师可以把此类题型制作成微课小视频,重点讲解不同题型中的概率,如“从1-4个数中随机选取2个不同数,其差正好是2的倍数的概念”当学生理解这类题型的概率解题过程之后,教师可以适当的转变,如增加个数,计算两数之和等,让学生通过不断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找出此类题型的解题规律,从而真正的掌握概率。[3]通过这样形式,不仅可以实现高中数学课堂的信息化教学,打造高效课堂,而且有助于学生快速通过试题讲解掌握数学知识点,形成完善的解题思路和步骤,从而提高解题效率和质量,促进数学成绩的提升。
四、开展模拟实验,夯实知识基础
新课改理念的支撑下,高中数学课堂也由传统的“听”转向“做”,通过模拟实验让可以借助的双手挖掘知识内容,开展探究式学习,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教学,要求两位学生以画板充当直线按要求有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中进行移动,其他学生则基于问题进行思考,或者要求“直线”进行改变。通过这种实验探究式的互助学习,学生以可见的直线变化,了解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关系,以肉眼可见的运动轨迹感受空间中直线的变化规律,从而从中总结出数学规律,剖析出数学知识。[4]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数学模拟实验,会更加注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把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真正的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形式,从而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夯实知识基础的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应掌握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活动,借助信息技术加强师生互动,掌握学生预习状态,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内容,同时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打造试题微课讲解,实现个性化教学,也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从而达到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许如意.例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J].福建中学数学,2020(04):46-48.
[2]曾颖.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融合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7):75.
[3]臧吉林.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07):161-162.
[4]董万军.信息技术资源支持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探讨[J].华夏教师,2018(3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