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诱导质疑,引导学生创新发展;实践操作,挖掘学生创新潜力;注意类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更新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28-02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在的中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有待提高,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诱导质疑,引导创新
在课堂上,现在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间缺乏讨论,师生间也缺乏知识与情感的沟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起始出发点,引导学生课堂插嘴,学生课堂插嘴能够勇于质疑,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探求新知识,同时,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解决数学难题,参与小组讨论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主体,促进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如教师在分析解题思路时,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果这样,无疑会扑灭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揭示分析思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不失时机的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是怎样想到的?这个问题怎么解决?问题是怎样一步一步解决的?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进而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思维的习惯。再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通过这类具有发散性题型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解答能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疑难,鼓励质疑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创新性。同时,给学生提供提问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猜想、探索结论。如我在讲授“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按讨论法我组织教学。“两个三角形中,有三个角和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三角形就一定全等”。如果只满足上面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能证明它们全等吗?三个呢?鼓励大家大胆猜想。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尽管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幼稚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其中无不包含着创新的火花。
二、实践操作,挖掘创新潜力
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拓展实践途径,积极探索实践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从多渠道了解知识、获取知识、探索知识,使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时,我先要求每个学生在一张硬纸上画一个已知条件的三角形,然后,再让学生在一张透明的塑料纸上也画一个与上一三角形等条件的三角形,然后把这两三角形已知两边及其夹角的顶点穿在大头针上,在旋转透明塑料纸,使塑料纸上的已知两边夹的角与纸上的已知两边夹的角重合,让学生观察此时的两三角形是否全等,这样能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实践活动中自己获取知识,学生不仅确信自己获得的理论是正确的,还能感受到探索研究成功的喜悦。
三、注意类比,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广泛的思索,利用外部信息“左思右想”,进行联想、类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演绎推理能力。如我在讲平行四边形性质时,利用添加对角线辅助线的方法证明了其中一组对角相等,用同样的方法,能否证明另一组对角相等呢?菱形、矩形都是平行四边形,那么,类比上面的证明方法能否证明菱形、矩形也具有这一性质呢?此时,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学生踊跃发言,并把自己的结论一一加以验证。这样的锻炼无不包含着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
四、更新模式,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1.抓好教学引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引入不要平铺直叙,要更新引入模式。数学课是由实际问题引入,必然涉及“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是真实的、自然的、为学生学习所需要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充分利用具有自主探索价值、生动直观、富于启发的感性材料,灵活采用猜想、类比、实验、故事等方式,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创造条件。如在讲授直线概念时,我在黑板上竖直画一条直线,并一直延伸到黑板的上下边缘,学生顿感惊讶,纷纷问老师画这么长做什么,老师继续做向上、向下延伸的手势,接着讲:“这条直线笔直伸向上方,伸向下方,上穿过教室的屋顶,伸向天空宇宙,下能穿过地球,总之能上天入地。”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兴趣倍增。老师抓住学生这时心情兴奋、思维萌动、求知欲高的时机,带他们去分析、去研究、去掌握认知对象的发展规律,展现学生的智慧和才干,为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敞开大门。
2.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进行教学。用计算机可揭示常规数学中很难解决的数学问题及数学规律,能有效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加强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如在讲“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制作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课件,视听并举,图文并茂进行教学,有效地让学生发现几何问题的实质,直观地揭示其中的规律,从而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合作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有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的做法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机会。这样优等生可得到发展,中等生可得到锻炼,学困生可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的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得到发展。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弘扬学生个性,利用各种模式的训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学生培养成为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蔡日增主编《创新原理与方法》
[2]王淑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28-02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在的中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有待提高,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诱导质疑,引导创新
在课堂上,现在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间缺乏讨论,师生间也缺乏知识与情感的沟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起始出发点,引导学生课堂插嘴,学生课堂插嘴能够勇于质疑,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探求新知识,同时,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解决数学难题,参与小组讨论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主体,促进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如教师在分析解题思路时,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果这样,无疑会扑灭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揭示分析思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不失时机的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是怎样想到的?这个问题怎么解决?问题是怎样一步一步解决的?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进而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思维的习惯。再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通过这类具有发散性题型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解答能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疑难,鼓励质疑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创新性。同时,给学生提供提问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猜想、探索结论。如我在讲授“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按讨论法我组织教学。“两个三角形中,有三个角和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三角形就一定全等”。如果只满足上面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能证明它们全等吗?三个呢?鼓励大家大胆猜想。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尽管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幼稚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其中无不包含着创新的火花。
二、实践操作,挖掘创新潜力
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拓展实践途径,积极探索实践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从多渠道了解知识、获取知识、探索知识,使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时,我先要求每个学生在一张硬纸上画一个已知条件的三角形,然后,再让学生在一张透明的塑料纸上也画一个与上一三角形等条件的三角形,然后把这两三角形已知两边及其夹角的顶点穿在大头针上,在旋转透明塑料纸,使塑料纸上的已知两边夹的角与纸上的已知两边夹的角重合,让学生观察此时的两三角形是否全等,这样能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实践活动中自己获取知识,学生不仅确信自己获得的理论是正确的,还能感受到探索研究成功的喜悦。
三、注意类比,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广泛的思索,利用外部信息“左思右想”,进行联想、类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演绎推理能力。如我在讲平行四边形性质时,利用添加对角线辅助线的方法证明了其中一组对角相等,用同样的方法,能否证明另一组对角相等呢?菱形、矩形都是平行四边形,那么,类比上面的证明方法能否证明菱形、矩形也具有这一性质呢?此时,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学生踊跃发言,并把自己的结论一一加以验证。这样的锻炼无不包含着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
四、更新模式,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1.抓好教学引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引入不要平铺直叙,要更新引入模式。数学课是由实际问题引入,必然涉及“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是真实的、自然的、为学生学习所需要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充分利用具有自主探索价值、生动直观、富于启发的感性材料,灵活采用猜想、类比、实验、故事等方式,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创造条件。如在讲授直线概念时,我在黑板上竖直画一条直线,并一直延伸到黑板的上下边缘,学生顿感惊讶,纷纷问老师画这么长做什么,老师继续做向上、向下延伸的手势,接着讲:“这条直线笔直伸向上方,伸向下方,上穿过教室的屋顶,伸向天空宇宙,下能穿过地球,总之能上天入地。”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兴趣倍增。老师抓住学生这时心情兴奋、思维萌动、求知欲高的时机,带他们去分析、去研究、去掌握认知对象的发展规律,展现学生的智慧和才干,为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敞开大门。
2.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进行教学。用计算机可揭示常规数学中很难解决的数学问题及数学规律,能有效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加强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如在讲“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制作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课件,视听并举,图文并茂进行教学,有效地让学生发现几何问题的实质,直观地揭示其中的规律,从而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合作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有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的做法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机会。这样优等生可得到发展,中等生可得到锻炼,学困生可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的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得到发展。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弘扬学生个性,利用各种模式的训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学生培养成为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蔡日增主编《创新原理与方法》
[2]王淑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