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高校知识经济圈规划研究

来源 :中国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jnb2009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是推动高校转型发展,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结合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国内外发展现状,在详细调研国家江北新区产业重点及未来定位,南京工业大学学科优势及现有资源等基础上提出了“一核三圈”环南工大知识经济圈规划构想,将学科发展、产学研对接、新型研发机构及人才培养等功能集聚,真正打通从学科强到产业强的路径,为高校通过协同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策略。
  关键词: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区域协同;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1(b)--02
  作为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与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知识创造的关键源泉与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高校通过区域协同创新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既是契合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现实需求,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选择。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是基于高校经济圈发展而来的区域经济学术用语,主要依托高校的人气集聚力和知识创造力,整合利用高校所在地理空间区域内的政府、高校、企业优势资源,打造融知识创新、产业制造、休闲互动为一体的知识性综合性开放性的聚集地[1]。
  1 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的发展现状
  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是以美国硅谷为模型发展而来的一种高校深度参与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硅谷模式的核心是将大学和科技研发联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斯坦福等高校在计算机方面的学科优势,通过早期斯坦福大学校长特曼教授于1951年提出的“技术专家社区”构想,创办了斯坦福工业园,并逐渐集聚了一批高科技公司,形成了科学与工业相结合的环高校知识经济圈“雏形”[2]。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硅谷已吸引了英特尔、苹果、谷歌、雅虎等世界顶级高科技企业1500家,并与周边高校形成了良性互动,成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成功典范[3]。
  我国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全国范围内同济大学有了较为成功的案例。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以同济大学优势专业——建筑学为着力点,以早期自然形成的“现代设计一条街”为建设基础逐步发展而成。2007年,在杨浦区向知识创新区转型升级大背景下,同济大学与杨浦区启动了真正意义上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合作编制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体规划纲要》,在地方政策大力支持和日益浓厚的双创文化双重作用下,逐渐成为如今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4]。目前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汇聚效应及溢出效应不断显现,经过多年发展,同济大学周边设计产业跨越式增长,汇集了四大设计院及上千家各具特色的设计企业在这里落户,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设计产业基地,年产值已达百亿元。
  环南大知识经济圈是江苏省内体系较完整、发展较好的环高校知识经济圈之一,是由南京市栖霞区、南京大学合作共同构建的区域经济圈。南京大学借助南京市建设“仙宝智慧谷”重要平台,在仙林校区北侧打造了环南大知识经济圈即南大科学园,开展政产学研合作。环南大知识经济圈以南京大学优势学科及南京市栖霞区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共打造了“四园一基地”知识经济圈,即创新创业教育园、空间科学技术园、智慧园及文化产业园[5]。目前已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及教师团队在此创业,为区域创新注入了不竭动力。
  2 环南工大知识经济圈规划研究
  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是深化校地融合发展、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获取地方支持、扩大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其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资源依托于区域定位及高校知识创新。因此,区域发展定位及高校优势资源是规划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的两个主要策略分析点。本部分将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在分析国家级江北新区发展定位及南工大学科优势基础上,进行环南工大知识经济圈规划研究。
  2.1 区域要素分析
  南京国家级江北新区(以下简称“新区”)范围内有12所高等院校,研究性高校科研优势明显,应用型和高职院校特色鲜明,2018年9月启动《江北新区高校创新集聚带规划》编制工作,旨在发挥高校集聚资源对江北新区创新新主城的促进作用,推动新区高校布局从“传统大学聚集区”走向“创新活动密集带”。2019年2月印发《南京江北新区深化创新名城先导区建设提升创新首位度实施方案》中强调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2019年1号文件精神,深化创新名城先导区建设,新区坚持融合化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南京江北新区高校创新集聚带,推动与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合作建设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引进校友企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校友经济”,全面提升校地融合水平。
  目前,新区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原已形成以石化、钢铁、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软件和信息服务、汽车及零部件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其中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石化、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在全市具有明显优势。未来,新区明确了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为主导方向,着力打造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國家级制造业基地,实现制造业创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2.2 高校要素分析
  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工大”)地处国家级江北新区,位于浦口江浦街道,是一所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特色的高校。2013年由南工大牵头组建的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国家首批服务区域发展类型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四所中心之一。在2018年校第四次党代会中更是明确提出以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为新时期战略目标。
  南工大不管是在顶层设计、学科建设及技术合作等不同层面都与江北新区紧密互动。顶层设计方面,2017年12月,与江北新区签署建设领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江北新区建设研究院”,开启校地全面深度合作。2020年4月,与江北新区管委会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指出将全力支持江北新区高校创新集聚带建设,并与新区合力打造环南工大知识经济圈,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校地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学科建设及技术合作方面,已在南工大优势领域,如高性能膜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和生物农业等与新区实现紧密合作,可为提高区域产业科技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多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及校科技孵化企业成为新区发展重点依托平台,膜科技研究团队成功探索出的以优势学科孵化产业集群的成果转化特色路径,带动了南京市“两落地一融合”项目建设,为后期环南工知识经济圈科技项目落地提供了重要经验,为畅通校地协同发展路径提供了新思路。   2.3 规划构想提出
  基于区域要素及高校要素综合分析,结合江北新区未来定位,整合南工大现有资源,综合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功能要素,本文提出“一核三圈”模式。所谓“一核”是指,以南大学江浦校区为载体,以学校内基础研究所产生的技术、产品为核心的“基础研究核”。该“基础研究核”注重可落地成果收集及知识产权保护,为后期的技术孵化及产业化提供创新源泉。“三圈”则指以产业技术平台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圈”,其主要承载产品、技术的二次开发功能,具体配套有“技术中试—产品工业设计及包装—技术交易性人员培训—产业技术展示”等服务,是基础研究产业化的关键,也是环南工大知识经济圈的核心部分。与“产业技术圈”紧密联系的是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的“成果推广圈”。“成果推广圈”可充分发挥南工大现有13家新型研发机构及校科技型企业平台优势,承担市场运行、创业孵化、产品营销等功能,填补产品落地“最后一公里”,真正将产品落到市场,推动科技孵化及产业发展。在现有配套基础上,还可打造以文化氛围营造及便捷商务配套为主的“文化生活圈”,建设创业特色街、校友之家等实体项目,吸引更多在校师生及校友开展项目孵化,同时满足综合性酒店、大型会议承办、人才引进公寓等便捷商务需求,使环南工大知识经济圈成为一个具有示范效应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辐射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重要窗口。
  通过环南工大知识经济圈建设,深化校地合作,与地方共建研发机构、创业特色街和校友之家等,可更有力地推动先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创新创业人才的协同培养以及校友经济的集聚发展,可更有效地实现学校周边区域的资源化利用与协同发展,为进一步提升科研与人才实力提供多元配套和支持,最终发展成为集科技研发与设计、技术转移、科技型企业孵化、新兴产业培育和创新创业人才培養等功能于一身的新型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动力和人力资本,为新区调轻、调优产业结构,打造国家级三大制造业基地提供创新支撑。
  3 结语
  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是全面深化高校与区域的协同发展,衔接高校创新链与区域产业链的重要载体,是充分发挥高校科教资源及人才实力的实践基地。因此,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的规划应充分考虑高校自身优势及区域发展定位,并具备技术二次开发、技术推广、技术配套服务等主体职能,兼具文化氛围打造、创新创业场所构建及周边商务休闲配套。
  参考文献
  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8.
  辜胜阻,郑凌云,张昭华.区域经济文化对创新模式影响的比较分析——以硅谷和温州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6(04):8-14.
  王核成,宁熙.硅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区域创新网络[J].经济学家,2001(05):125-127.
  王思成,徐艳枫.论中国城市创意产业的模式转型——以上海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为例[J].中国名城,2015(02):15-21.
  谢晓燕.南大科学园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名胜、名城、名镇、名村“四名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意味着全域旅游进入更加精细化、集约化的阶段。绍兴各村落积极响应号召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新昌县南山村利用自身文化、景观、环境和区位优势,在文旅融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不够深入。本文从南山村文旅融合发展实际出发,在分析文旅融合现状的同时,提出今后的旅游发展新视角,以期对该地旅游长远规
期刊
摘 要:基于近年来深圳市的统计数据,从发展前景、收入水平、社会环境和政府政策四个维度入手,采用层次分析法将深圳市人才吸引力定性指标量化,进而评价深圳市“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若干措施”对人才吸引力水平的影响程度。针对科技创新、人文教育、高技能和经营管理四种人才类型,采用模糊评价法深入分析比较相较于其同类型城市深圳市在人才吸引力方面的优缺点。  关键词:人才吸引力;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量化评价;优
期刊
摘 要:当前在中国民航大学内部并没有一个统一且被广泛接受的二手交易平台,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缺口,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业,既能服务于中国民航大学在校生,又可实现平台的可持续性发展并盈利。根据调查结果,创立“CAUC易集”小程序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减轻经济负担,减少资源浪费,促进绿色发展,简化二手买卖流程。本文还提出学习相关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及盈利方式,探寻公司的经营计划;提出“捎带员”概念,探讨未来
期刊
摘 要:当前跨国研发投资的逆向技术流动受到越来越多的业界和学界关注。本文梳理现有文献中关于逆向技术流动存在性、影响因素、效应以及该领域中国相关研究的重要观点,为更深入和系统理解基于实现逆向技术流动的跨国研发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最后对当前国际形势下跨国研发投资的战略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跨国研发投资;逆向技术流动;影响因素;效应  中图分类号:F74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环境改变了营销环境,很多企业开始注重利用新媒体进行品牌营销,本文以海南第三大网上旅行社的爱哪哪旅行网为例,分析利用新媒体进行品牌营销策略,并提出品牌营销方法和对爱哪哪旅行网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品牌营销;网上旅行社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1(b)--03  1 新媒體营销业态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
期刊
摘 要:青海祁连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但也存在管理粗放、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应依托现有资源大力发展畜牧旅游经济,加强宣传,加快旅游产品更新换代。青海牧区生态旅游发展应抓住特色,做好生态保护,发展高原特色旅游产品。  关键词:祁连县;生态旅游;青海牧区;旅游产业;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
期刊
摘 要:本文梳理了国内研究基金绩效评价的传统理论,共选取12个适合用来分析ETF业绩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选取的111只样本基金是在2004—2017年发行,并延续到2020年的上市股票型ETF。因子分析得出当前的ETF基金研究指标可分成三类,分别是收益因子、抗风险能力因子和管理能力因子。根据这三类指标将样本聚成7类,研究得出大部分的上市股票型ETF基金都具备良好的分散风险能力,各类基金绩效之间相差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电力需求的逐年增加,供电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供电企业的发展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其正常运行与否关系着电力的稳定和可靠供应。在供电企业的运营中,财务审计是对企业各种财务活动的监督与管理,能够有效避免企业各种财务风险的出现。本文以供电企业的财务审计为研究重点,分析了供电企业财务审计风险的成因,探讨了财务审计风险的控制方式,能够改变供电企业财务审计的现状,促进企业经济效
期刊
摘 要: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旅游产业链上市公司证券市场价格造成的影响,进而得出对旅游产业链上利益相关者收益的影响。采用事件研究法对旅游产业链上市公司,按照主要经营业务统计为旅游公司、交通、酒店住宿、餐饮四种类型的36家相关上市公司,使用stata对各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异常波动进行计算和检验。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旅游公司影响程度最大。(2)对餐饮业影响周期最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建筑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逐渐演变成为我国经济的中流砥柱行业。因此,建筑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的运转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建筑行业的发展势态息息相关。良好运转税收筹划工作,是保障建筑企业收支平衡、经济利益及企业竞争水平良好提升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在当前税收改制营改增的时代背景下建筑企业更要完善税收筹划工作,以实现企业的稳定高效发展。本文就将结合当前建筑企业
期刊